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献 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文帝这一举措() 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顺应了隋朝初年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科 举制是隋场帝在位期间创制的,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反映的是收集整理图书,而不是大规模 印刷书籍,故C项错误;隋文帝整理图书的举措不能打击门阀士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汉武帝时期太仓的粮食是粟,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 和粟。引起政府储粮种类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栗主要种植于北方,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 北方,政府储粮由单纯的粟到栗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 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 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粟和稻的储备无关,排除D项。 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 臣。主若自贤,臣不匡王,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为此,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答案A 解析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为了避免过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A项正确: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 桑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排除B、C、D三项。 4.684年,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说明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 视发展生产。题干材料“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符 合题意。 5在唐朝,胡饼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 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深D.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食品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当时民 族交融的不断加深,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题千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经济 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题千材料“从西域传来的食品”不 符,B、D两项错误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开皇三年(583 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献 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文帝这一举措( ) 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 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隋文帝实行文治,收集和整理图书,顺应了隋朝初年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故 B 项正确;科 举制是隋炀帝在位期间创制的,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收集整理图书,而不是大规模 印刷书籍,故 C 项错误;隋文帝整理图书的举措不能打击门阀士族的统治,故 D 项错误。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汉武帝时期太仓的粮食是粟,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 和粟。引起政府储粮种类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 B 解析粟主要种植于北方,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 北方,政府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 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 B 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 A 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 流,排除 C 项;均田制的实施与粟和稻的储备无关,排除 D 项。 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 臣。主若自贤,臣不匡王,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答案 A 解析“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为了避免过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 A 项正确;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 桑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排除 B、C、D 三项。 4.684 年,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说明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 视发展生产。题干材料“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故 D 项符 合题意。 5.在唐朝,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 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 C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食品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当时民 族交融的不断加深,C 项正确;政府政策的引导不是题干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经济 重心南移和大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国内南北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从西域传来的食品”不 符,B、D 两项错误
6.《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 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D.宦官专权的形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 藩镇,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千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 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题千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D 项。 7.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 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现象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 展,故A项错误;藩镇本身就是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唐朝人口变化情况表(705一821年) 时期 人口数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黄巢《不第后赋菊》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诗句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为此,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 (2)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 打击。 (3)建立者:朱温。影响: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原因: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于隋朝的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 树荫”应是( A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B.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 D.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无度 答案
6.《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 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 藩镇,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 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 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 D 项。 7.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 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 )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现象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 B 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 展,故 A 项错误;藩镇本身就是地方割据势力,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 唐朝人口变化情况表(705—821 年) 时期 人口数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 37 140 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 41 419 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 52 919 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 16 990 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 15 762 432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诗句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为此,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 (2)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 打击。 (3)建立者:朱温。影响: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原因: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等级考拓展提高 1.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于隋朝的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 树荫”应是( ) A.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B.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隋文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 D.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无度 答案 C
解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繁盛局面,因此“乘凉的树荫”应是指隋文 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故选C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 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 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 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 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 《新唐书太宗本 举所败 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含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籍中记载李世民为秦王,表明当时他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项:根 据题千材料,可知史籍记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项:题千材料中的史籍都提到唐军与薛 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项。 3.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 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 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诸候,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 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不是黄巢起义」 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点,排除C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天宝十节度使情况表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兵力(万) 职责 河西节度使 唐睿宗711年 7.30 断隔吐蕃、突厥 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5.50 防御突厥 北庭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2 防制突骑施、坚昆 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713年 9.14 临制奚、契丹 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714年 7.50 备御突厥 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718年 2.40 抚宁西域 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09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 平卢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75 镇抚室韦、革末革曷 溯方节度使 唐玄宗721年 6.47 挥御突厥 10 岭南五府经略使 唐玄宗733年 1.54 绥静夷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繁盛局面,因此“乘凉的树荫”应是指隋文 帝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故选 C 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 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 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 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 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 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 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 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籍中记载李世民为秦王,表明当时他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 A 项;根 据题干材料,可知史籍记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中的史籍都提到唐军与薛 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项。 3.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 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 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 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 D 项;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不是黄巢起义, 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 B 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点,排除 C 项。 挑战创新 材料一 天宝十节度使情况表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兵力(万) 职责 1 河西节度使 唐睿宗 711 年 7.30 断隔吐蕃、突厥 2 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 712 年 5.50 防御突厥 3 北庭节度使 唐玄宗 712 年 2 防制突骑施、坚昆 4 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 713 年 9.14 临制奚、契丹 5 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 714 年 7.50 备御突厥 6 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 718 年 2.40 抚宁西域 7 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 719 年 3.09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 8 平卢节度使 唐玄宗 719 年 3.75 镇抚室韦、革末革曷 9 朔方节度使 唐玄宗 721 年 6.47 捍御突厥 10 岭南五府经略使 唐玄宗 733 年 1.54 绥静夷僚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1)天宝十节度使是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数量较少:设立时间较集中:藩镇兵力雄厚:在边疆重地设置,目的是加强边 防。 (2)变化:遍布全国,数量多,类型多样: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命为主:功能不一。积极影响:各类藩 镇相互制衡,维护唐朝统治,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有利于加强边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部分藩镇缴纳赋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1)天宝十节度使是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数量较少;设立时间较集中;藩镇兵力雄厚;在边疆重地设置,目的是加强边 防。 (2)变化:遍布全国;数量多;类型多样;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命为主;功能不一。积极影响:各类藩 镇相互制衡,维护唐朝统治;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有利于加强边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部分藩镇缴纳赋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