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雍正时期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 机处()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A 项属于军机处的影响,不符合题千材料信息,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 材料无关,排除。 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内容,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 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上即位,改名 (清)梁章钜、朱智 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年),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 《枢垣记略》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清)叶风毛《内阁 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小志》 A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叶凤毛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 (1730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 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D项正确。 3.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 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 公事”,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减少 决策失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确保政治清明在题千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奏折制度加强了中枢权力,排除D项。 4.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檬古族地区 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第 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雍正时期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 机处(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A 项属于军机处的影响,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说法与题干 材料无关,排除。 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内容,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雍正七年(1729 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上即位,改名 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 年),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 (清)梁章钜、朱智 《枢垣记略》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 年)春为舍人,中堂已 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清)叶凤毛《内阁 小志》 A.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叶凤毛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 (1730 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 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 D 项正确。 3.据记载,从 1748 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 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 公事”,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A 项正确;减少 决策失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确保政治清明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 奏折制度加强了中枢权力,排除 D 项。 4.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蒙古族地区 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表格信息,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 制宜的管理特点,故A项正确;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民族自治特点,故B项错误;对西藏和 蒙古族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出军事管理,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未涉及海防内容,故D项错 误。 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 (1825年),增加到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己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 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地☒ 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衰败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不断增加,形成蒙汉杂处的局面,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 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人口交流、 经济交流,故选B项。 6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 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长带来社会危机 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 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可知人口增多可能带来“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 享升平之福”的后果,说明人口增长带来社会危机,故选A项。 7.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 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了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平定了三藩之乱 D.击退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是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措施,即打击了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故选A项。B项 发生在东南地区,排除:C项发生在西南地区,排除,D项发生在东北地区,排除。 8.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这些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在四川地区爆发 B.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领导的 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客案B 解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故B项正确;白莲 教大起义在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故A项错误;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 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这些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推翻其统治,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 制宜的管理特点,故 A 项正确;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民族自治特点,故 B 项错误;对西藏和 蒙古族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出军事管理,故 C 项错误;题干表格未涉及海防内容,故 D 项错 误。 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 (1825 年),增加到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 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 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地区 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衰败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不断增加,形成蒙汉杂处的局面,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 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人口交流、 经济交流,故选 B 项。 6.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 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增长带来社会危机 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 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可知人口增多可能带来“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 享升平之福”的后果,说明人口增长带来社会危机,故选 A 项。 7.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 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了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平定了三藩之乱 D.击退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是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措施,即打击了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故选 A 项。B 项 发生在东南地区,排除;C 项发生在西南地区,排除;D 项发生在东北地区,排除。 8.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这些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四川地区爆发 B.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领导的 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故 B 项正确;白莲 教大起义在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故 A 项错误;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 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 C 项错误;这些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推翻其统治,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 图1威继光图2郑成功 图3雅克萨之战 (1)图1、图2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图3所示战役的作战双方是谁?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1)赞誉:民族英雄。事迹:戚继光等人荡平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1662年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作战双方: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结果:清军打败沙俄侵略军,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等级考拓展提高 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 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 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A军机处仅负责传达诏令 B.军机处的权力高于内阁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军机处行使了宰相职责 答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 强,故选C项。 2.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 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 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拥有同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答案C 解析根据“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 班禅”,可知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项符 合题意。 3.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 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A.要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要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要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要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答案D 解桐康乾盛世时中西交往已经开始,中国已经接触到西方的军事、科技,但是清朝采取闭关 自守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 挑战创新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 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有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 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 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 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
9. (1)图 1、图 2 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图 3 所示战役的作战双方是谁?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1)赞誉:民族英雄。事迹:戚继光等人荡平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1662 年,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作战双方: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结果:清军打败沙俄侵略军,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等级考拓展提高 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 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 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军机处仅负责传达诏令 B.军机处的权力高于内阁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军机处行使了宰相职责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 强,故选 C 项。 2.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 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 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拥有同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答案 C 解析根据“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 班禅”,可知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 项符 合题意。 3.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 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 A.要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要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要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要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答案 D 解析康乾盛世时中西交往已经开始,中国已经接触到西方的军事、科技,但是清朝采取闭关 自守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 项正确。 挑战创新 1683 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 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有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 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 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 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
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风 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 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参考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 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 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 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 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参考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 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 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