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明朝中央政治体制运作流程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皇帝批复奏章 ①草拟对奏章 六科审核批复 的处理意见 过的奏章 ②执行政令 A.宰相、九卿 B.中书省、尚书省 C内阁、大学士 D.内阁、六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与中书省,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 问咨询机构,因此①处是内阁。而皇帝直接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故②处是六部,故D项正 确。 2.下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 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 官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有一定决策权 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廷议 基本按皇帝意愿 A.非法定性 B.分权制衡原则 C.决策的权威性 D.严密的制度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职责主要是咨询,其任免取决于皇帝意愿,体 现了内阁具有非法定性,故A项正确。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时期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信息,可知自宰相制度设立以来,宰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不 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4.下表的内容为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情况统计。其所反映的现象( 1年 1-2 5-10 10 15 20年 年限 以下 年 15年 20年 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明朝中央政治体制运作流程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A.宰相、九卿 B.中书省、尚书省 C.内阁、大学士 D.内阁、六部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与中书省,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 问咨询机构,因此①处是内阁。而皇帝直接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故②处是六部,故 D 项正 确。 2.下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 ) 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 官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有一定决策权 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廷议 基本按皇帝意愿 A.非法定性 B.分权制衡原则 C.决策的权威性 D.严密的制度性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职责主要是咨询,其任免取决于皇帝意愿,体 现了内阁具有非法定性,故 A 项正确。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时期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宰相制度设立以来,宰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不 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 D 项正确。 4.下表的内容为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情况统计。其所反映的现象( ) 年限 1 年 以下 1—2 年 2—5 年 5—10 年 10— 15 年 15— 20 年 20 年 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体现了明朝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题干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排除A项;题千材料中没有内阁 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无法得出明朝官僚机构不断膨胀的结论,排除B项;内阁大臣的任职年 限和内阁的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 5.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被进贡给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物品由官府开 “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 据此可知,当时(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 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 D.政府抛弃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政府把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外国商品交给商人专卖,这种官商分利的做法体现了政府比较 重视海外贸易,故B项正确;明朝朝贡贸易仍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题干 材料中官商分利、商品专卖的做法,不能说明当时“商业监管不断加强”,更不能表明政府“抛 弃”了抑商政策,故C、D两项均错误。 6.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答案D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奴儿千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 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 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的局面。其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袭扰 B.鞑靼和瓦刺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 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 9.“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一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 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体现了明朝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 D 项正确;题干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内阁 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无法得出明朝官僚机构不断膨胀的结论,排除 B 项;内阁大臣的任职年 限和内阁的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C 项。 5.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被进贡给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物品由官府开 “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 据此可知,当时( )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 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 D.政府抛弃抑商政策 答案 B 解析政府把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外国商品交给商人专卖,这种官商分利的做法体现了政府比较 重视海外贸易,故 B 项正确;明朝朝贡贸易仍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A 项;题干 材料中官商分利、商品专卖的做法,不能说明当时“商业监管不断加强”,更不能表明政府“抛 弃”了抑商政策,故 C、D 两项均错误。 6.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答案 D 7.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B 项正 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 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 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的局面。其原因是 ( )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袭扰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 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 D 项正确。 9.“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 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
A忽必烈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康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一1433年 1492一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每次航海的船只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 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惨考答案(1)原因:时间长;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 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 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3)区别: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等级考拓展提高 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 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 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 B.整治朝纲 C.罢黜宰相 D.强化君权 答案D 2.观察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阁臣出身分类表 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荐举 乡举 生员 贡生 人数(人) 17 15 9 117 1 2 占总数百分比(%) 10.4 9.2 71.8 0.6 .6 3 A.明朝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 B.科举成为时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C.阁臣多科举出身,官员素质有一定保证 D.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明朝阁臣出身以进士占比最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最终进入内阁,这样的出 身对官员自身素质有一定保证,故C项正确: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A项:阁臣出身中有荐 举、乡举等,这说明科举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排除B项:从阁臣出身能看出重文倾向,但是 并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排除D项。 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忽必烈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康熙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 年 1492—1504 年 航海次数 7 次 4 次 每次航海的船只 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 艘 最少 3 艘,最多 17 艘 每次航行人数 约 2.7—2.8 万人 最少 90 人,最多 1 500 人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 (1)原因:时间长;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 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 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3)区别: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等级考拓展提高 1.洪武十三年(1380 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 录》记录了 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 82 名“贤相”和 26 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震慑官员 B.整治朝纲 C.罢黜宰相 D.强化君权 答案 D 2.观察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明朝阁臣出身分类表 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荐举 乡举 生员 贡生 人数(人) 17 15 9 117 1 1 1 2 占总数百分比(%) 10.4 9.2 5.5 71.8 0.6 0.6 0.6 1.3 A.明朝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 B.科举成为时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C.阁臣多科举出身,官员素质有一定保证 D.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答案 C 解析明朝阁臣出身以进士占比最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最终进入内阁,这样的出 身对官员自身素质有一定保证,故 C 项正确;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 A 项;阁臣出身中有荐 举、乡举等,这说明科举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排除 B 项;从阁臣出身能看出重文倾向,但是 并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排除 D 项。 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明朝君臣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 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题千图片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 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朝廷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题千 材料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故D项错误。 挑战创新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 服不得用蟒龙、飞 鱼…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 衣服者…治以重罪。 一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领诏、开读、进表、传制,俱 有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三 明朝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玉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级花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五 白鹏 熊罴 银级花 六 鹭鹭 彪 素银 七 网 彪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能得出明朝官员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君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参考答案1)材料: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场合性。 (2)信息: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 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 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解析明朝君臣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 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 项正确;题干图片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 A 项 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朝廷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 项错误;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故 D 项错误。 挑战创新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 服不得用蟒龙、飞 鱼……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 衣服者……治以重罪。 ——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 有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三 明朝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能得出明朝官员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君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参考答案(1)材料: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场合性。 (2)信息: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 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 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 仙鹤 狮子 玉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三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五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六 鹭鸶 彪 素银 七 彪 素银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3)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 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的独尊
(3)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 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的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