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MMM% 通史概览 内外服制 皇帝制度与 中外朝制。 宗法制 三公九卿制 察举制 禅让制 世袭制 原始民主雅举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刀耕火种 青铜时代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重农抑 商、小农经济形成 原始社会 夏一商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一东汉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 公元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770年 221年 202年 25年 184年 原始人群 张角领导 母系氏族社会 黄巾起义 父系氏族社会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汉赋:造纸术的改进: 甲骨文金文日《诗经》和“楚辞 统一文字:小篆 《史记》与《汉书》: 《神农本草经》与《九 章算术》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1.了解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众多 两个 旧石器 新石器 历史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 原始 时期 时代 时代 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社会 三个 琼始 母系 父系 2.了解中国的原始文化,认识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 阶段 人群 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 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 的起源与 3.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原 早期国家 夏朝 因,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 早期 国家 商朝 政治 经济 文化 化,认识到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奴 西周 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史概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众多 历史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 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了解中国的原始文化,认识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 3.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原 因,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认识到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奴 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1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1.旧石器时代 2.“万邦”时代 概念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 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 遗址 3.夏朝 至20万年的北京人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 背景 生活 首领 经学会用火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新石器时代 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概况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2)概况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①分布特征:多元一体。 ②生活方式: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 遗址 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代表性遗存(请连线) 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陶 灭亡 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 大汶口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河姆渡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三、商和西周 龙山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1.商朝 红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下游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和良褚文化 (2)迁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 答案 也称殷朝。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陶 (3)概况 大议口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 河姆渡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有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龙山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钢器,造型 青铜器 雄奇,纹饰华丽 红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下游 和良渚文化 概况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 尹及各类事务官 3.社会组织 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 (1)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 制度 直接控制的王袭地区,外服指商王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社会。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 (2)母系氏族社会: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 疆域 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 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至燕山 (3)父系氏族社会: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窝分 (4)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 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自焚而死,商朝 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灭亡。 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2.西周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1.部落时代 (2)分封制与宗法制 (1)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 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 结果 (2)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 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首领。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影响 (3)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 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概念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遗址 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 至20万年的北京人 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 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概况 ①分布特征:多元一体。 ②生活方式: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 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代表性遗存(请连线) 答案 3.社会组织 (1)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 社会。 (2)母系氏族社会: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 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 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 (1)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 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 首领。 (3)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 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 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3.夏朝 背景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 首领 概况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遗址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 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灭亡 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 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 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 也称殷朝。 (3)概况 (4)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 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自焚而死,商朝 灭亡。 2.西周 (1)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与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结果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 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灭亡 繁荣的时期。 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 (2)成就 “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 “共和行政”。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历史文献中所说的并 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 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②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 3.社会经济 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 课堂 重难突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概括为六大区系类型,即以燕山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鄙阳湖至珠 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 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 答案C 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 中原。 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都与仰韶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化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故 C项正确。 问题探究 二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材料一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 提示特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化、多元一体及由 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 多元向一体汇聚的特点。 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 【素养阐释 料。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广泛分布在全国各 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 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各大区系的文明因为 与后代汉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衡量,甲骨文是比较 不同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 成熟的文字,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 史解释的素养。 备:在文字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 也都很清楚。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 核心归纳 定包括商朝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难免变形,不易理解。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 摘编自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等 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 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 处于核心地位。 黄计太可俊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大部 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 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 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期融合、发展的产物,基本不受异域文明的影响,具有原生性 的特点。 提示历史信息:商朝社会充满着神权色彩:商朝统治 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 者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甲骨文是商朝社会充满迷信 日益深入,加速了各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华文明受其他文明 色彩的历史见证和产物:甲骨文真实地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 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 商朝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是 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不是商朝使用的唯一文字,而且这 学以致用 种文字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素养阐释 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 标点符号会指向不同的历史信息或者提示材料中的重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灭亡 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 “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社会经济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 繁荣的时期。 (2)成就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 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②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 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课堂·重难突破 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概括为六大区系类型,即以燕山 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 (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 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 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 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 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 中原。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提示 特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化、多元一体及由 多元向一体汇聚的特点。 素养阐释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广泛分布在全国各 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各大区系的文明因为 不同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 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 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 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 处于核心地位。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大部 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 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 期融合、发展的产物,基本不受异域文明的影响,具有原生性 的特点。 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 日益深入,加速了各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华文明受其他文明 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 学以致用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 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 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都与仰韶文 化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故 C项正确。 二 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 材料一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 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 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 料。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大约有 4500个单 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 与后代汉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衡量,甲骨文是比较 成熟的文字,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 备;在文字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 也都很清楚。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 定包括商朝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 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难免变形,不易理解。 ———摘编自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等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历史信息:商朝社会充满着神权色彩;商朝统治 者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甲骨文是商朝社会充满迷信 色彩的历史见证和产物;甲骨文真实地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 商朝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是 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不是商朝使用的唯一文字,而且这 种文字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素养阐释 标点符号会指向不同的历史信息或者提示材料中的重 3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点。通过相关文字的阅读,提炼相应的信息,考查学生史料 时期。 实证的素养。 2.农业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材料二周人逐渐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 3.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构成 “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称为天子,各邦 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的君主都可以说是上天的儿子,周王是各邦诸侯的领袖,是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 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长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 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接向天祈祷,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拾高 5.出现了一种成熟的文字,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了人的地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以致用 问题探究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 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 (2)根据材料,说明周朝政治与商朝政治的共同特征。 大同观念来。”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指出周朝与商朝的政治相比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种发展对 A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周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B.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提示共同特征: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新发展:周王 C.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成为天下的大宗,抬高了周王即周天子的地位。影响:有利 D.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于进一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素养阐释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 周王自称“天子”,具有神化王权的意图,同时提高了周 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促进了 天子的地位,凸显了人的色彩。旨在通过相关文字的阅读, 中华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形成,文化和制度的统一 提炼相应的信息,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 是一个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有利 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 核心归纳 及“王权至上”“集体统治”“中央集权”,故A、B、D三项不 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 符合题意。 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 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与世 一、选择题 界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 1.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 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礼乐制度出现于西 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 周时期(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排除D项。 C.河姆渡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 答案C 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解析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 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C项:仰韶文化是黄 A.建筑技术的进步 河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 B.人工取火的发明 作物为主,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主要种 C.饲养水平的提高 植的农作物是票,排除B项;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 D.生产工具的改进 游,农作物也是以粟为主,排除D项。 答案D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 从渔猎到饲养家斋”,可知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而生产 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力进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D项;建 筑技术的进步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走向聚族而居,排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除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排除B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项:饲养水平的提高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渔猎走向饲养家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畜,排除C项。 D.当时出现了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4.“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 答案B 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 A.禅让制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点。通过相关文字的阅读,提炼相应的信息,考查学生史料 实证的素养。 材料二 周人逐渐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 “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称为天子,各邦 的君主都可以说是上天的儿子,周王是各邦诸侯的领袖,是 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长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 接向天祈祷,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抬高 了人的地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说明周朝政治与商朝政治的共同特征。 指出周朝与商朝的政治相比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种发展对 周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共同特征: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新发展:周王 成为天下的大宗,抬高了周王即周天子的地位。影响:有利 于进一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素养阐释 周王自称“天子”,具有神化王权的意图,同时提高了周 天子的地位,凸显了人的色彩。旨在通过相关文字的阅读, 提炼相应的信息,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归纳 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 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 时期。 2.农业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3.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构成 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 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5.出现了一种成熟的文字,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学以致用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 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 大同观念来。”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C.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D.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 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促进了 中华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形成,文化和制度的统一 是一个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有利 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 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 及“王权至上”“集体统治”“中央集权”,故 A、B、D三项不 符合题意。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 ) 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 C.河姆渡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答案 C 解析 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 C项;仰韶文化是黄 河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 作物为主,排除 A 项;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主要种 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 B项;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 游,农作物也是以粟为主,排除D项。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 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 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了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 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 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与世 界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排除 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 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礼乐制度出现于西 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排除D项。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渔 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渔猎到饲养家畜”,可知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而生产 力进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 D项;建 筑技术的进步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走向聚族而居,排 除 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排除B 项;饲养水平的提高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渔猎走向饲养家 畜,排除C项。 4.“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 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4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世袭制 义务,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未体现世袭制,故A项错误: C,分封制 题千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城 D.宗法制 划分行政机构的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8.周朝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禹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 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 领,故选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王位 的诗歌为多。这说明() 转给自己的子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中国古 A.嫡系血缘关系受到重视 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D项。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5.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 答案A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周朝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诗经》中祭祀祖先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的诗歌最多,均表明血缘关系受到重视,而祭祀文王、武王 C.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的诗歌更多,进一步表明家族的嫡系血缘尤其受到重视, D.在后世各朝没有被沿用 故选A项:题千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 答案A 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C项;祭祀制度与 解析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王位继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A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不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9.井田制是我国奴求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 排除B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排除C 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项;世袭制在中国古代被各朝所沿用,排除D项。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6.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禹任启任太康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铁农具 (子) 答案B 仲康 相 解析并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排除 泄伍不降孔甲面皋面发桀 A项: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子) (弟) 不降子) 故选B项: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 错误,排除C项: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质的工 A宗法制 具,排除D项。 B.嫡长子继承制 二、非选择题 C.分封制 10.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D.世袭制 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答案D 一《礼记》 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 材料二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 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 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 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左传》 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图示内容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 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世袭制,故D项正确。 7.右图文物启卣(yǒu)上有铭文记 (2)材料二反映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 参考答案(1)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世袭制代替禅 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 让制。 映的制度是( 时间: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 A.世袭制 后开始的。 B.宗法制 说明: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 C.分封制 (2)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D.郡县制 答案C 等级考·拓展提高 解析题干材料“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 1.下表为我国远古之乐(部分)主旨内容的概括。据此可知, 子南征楚国”说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 远古之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禹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 领,故选 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王位 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中国古 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 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D项。 5.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D.在后世各朝没有被沿用 答案 A 解析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故选 A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不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排除B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排除C 项;世袭制在中国古代被各朝所沿用,排除D项。 6.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D 解析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 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 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 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 C项错误;图示内容 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 世袭制,故D项正确。 7.右图文物启卣(yǒu)上有铭文记 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 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 映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 子南征楚国”说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 义务,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世袭制,故 A项错误; 题干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 划分行政机构的制度,故D项错误。 8.周朝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 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 的诗歌为多。这说明( ) A.嫡系血缘关系受到重视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答案 A 解析 周朝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诗经》中祭祀祖先 的诗歌最多,均表明血缘关系受到重视,而祭祀文王、武王 的诗歌更多,进一步表明家族的嫡系血缘尤其受到重视, 故选 A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 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C项;祭祀制度与 王位继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9.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 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铁农具 答案 B 解析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排除 A项;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故选B项;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 错误,排除 C项;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质的工 具,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 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故《诗》曰:“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种制度? 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世袭制代替禅 让制。 时间: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 后开始的。 说明: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 (2)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下表为我国远古之乐(部分)主旨内容的概括。据此可知, 远古之乐( ) 5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远古之乐 内容 知王位有兄弟间的传承,排除D项。 3.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 伏羲氏 朴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用网罟捕鸟、捕鱼 道历史上有商王朝的存在,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朝 之乐 的情形 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刻写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 前,使商史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朱襄氏 用五弦瑟作乐,调和阴阳,求雨抗旱,期盼获得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之乐 收成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葛天氏 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诉说尊重自然规律的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之乐 心愿 答案D 炎帝 歌颈神农教人种植之功,赞颂神农氏区分农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 之乐 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 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 后,商朝才真正进入历史时代,据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故选D项:题千材料不是论述故事传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说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题千材料不是论述甲骨文本身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的价值所在,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朝国家的基 D.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本形态,排除C项。 答案B 挑战·创新 解析题干材料中伏羲氏之乐、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 和炎帝之乐都体现了远古人类生产劳作的状态,与当时的 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表明远古之乐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 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 活,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 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 系,故排除A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巫术观念,故排除C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项:题千材料未体现远古之乐的美学思想,故排除D项。 一王国雏《般周制度论》 2.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 材料二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 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之位”“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 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后也。 了() —《礼记·大传》 A.夏朝禹开创了世袭制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 B.夏朝的宗法制已较为成熟 哪些特征? C,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的积极 D.夏朝的王位传承都是父传子 作用。 答案C 参考答案(1)制度:分封制。特征:血缘关系与国家政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 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可知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 (2)积极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 带,故选C项;夏启开创世袭制,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 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政治 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传弟二”,可 统治。 6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远古之乐 内容 伏羲氏 之乐 朴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用网罟捕鸟、捕鱼 的情形 朱襄氏 之乐 用五弦瑟作乐,调和阴阳,求雨抗旱,期盼获得 收成 葛天氏 之乐 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诉说尊重自然规律的 心愿 炎帝 之乐 歌颂神农教人种植之功,赞颂神农氏区分农作 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D.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伏羲氏之乐、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 和炎帝之乐都体现了远古人类生产劳作的状态,与当时的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表明远古之乐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 活,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 系,故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巫术观念,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未体现远古之乐的美学思想,故排除D项。 2.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 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之位”“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 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了( ) A.夏朝禹开创了世袭制 B.夏朝的宗法制已较为成熟 C.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带 D.夏朝的王位传承都是父传子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 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可知夏朝的世袭制以血缘为纽 带,故选C项;夏启开创世袭制,排除 A项;宗法制是西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B项;根据题干材料“传弟二”,可 知王位有兄弟间的传承,排除D项。 3.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 道历史上有商王朝的存在,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朝 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刻写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 前,使商史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 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 后,商朝才真正进入历史时代,据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故选D项;题干材料不是论述故事传 说的史料价值,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不是论述甲骨文本身 的价值所在,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朝国家的基 本形态,排除C项。 挑战 创新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 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 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 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 后也。 ———《礼记·大传》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该制度有 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的积极 作用。 参考答案 (1)制度:分封制。特征:血缘关系与国家政 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积极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 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政治 统治。 6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春秋五霸 民族交融 列国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表现, 纷争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 分析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经济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 经济发 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业的发展状况,理解经济发展与当时 诸侯纷 展与变 争与变 法运动 变法 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 法运动 运动 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3.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孔子和老子 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 所属派别、思想主张、著作 张,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百家 时代背景 争鸣 主要学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课前·基础认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陂(que bei)。 1.列国纷争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 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 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 2.变法运动 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 (2)“战国七雄” 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①诸侯国间: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 (2)概况: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 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诸侯国内: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 (3)商鞅变法 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时间 公元前356年 2.华夏认同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原因 先进,自称为“华夏”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内容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 商鞅 “废井田,开所陌”,授田于百姓 内容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法 融入华夏族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 官员由君主任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 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 广泛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 结果 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拳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 1.经济状况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 三、孔子和老子 推广。 1.孔子 (2)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 (1)出身: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 7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表现, 分析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状况,理解经济发展与当时 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 3.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 张,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课前·基础认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 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 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 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诸侯国间: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 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②诸侯国内: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 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 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华夏认同 原因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 先进,自称为“华夏” 内容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 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 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状况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 推广。 (2)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 陂(quèbēi)。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 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 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概况: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 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3)商鞅变法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出身: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 7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四、百家争鸣 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1.背景 (2)主张 核心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 观念是 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 日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士 “仁” 治理国家 政治 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 政治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现实政治 农v 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 当有所改良 文化 文化的繁荣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 教育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2.诸子百家的思想或影响(请连线)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N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 儒家孟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 儒家荀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文献 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的主要思想和 道家庄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整理 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 墨家墨子 “相生相胜”理论 当中 法家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 阴阳家邹衍 崇尚逍遥自由 2.老子 答案 (1)出身: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 儒家孟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春秋后期楚国人。 儒家荀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2)主张 道家庄子 人性恶,主张降礼重法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老子指出 墨家墨子 “相生相胜”理论 世界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 法家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 ,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阴阳家邹衍 崇尚逍遥自由 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 3.影响 方法论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 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思想解放运动。 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政治观 (2)百家争鸣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重难突破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 素养阐释 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华夏认同趋势进一步加强,考 称为蛮、夷、戎、狄。华族与居住在中国内部和四方的诸族因 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文化不同经常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 核心归纳 也扩大了,到东周末年,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融合 成一个华族。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摘编自王建国《西安历史地理略论》等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 进,自称为“华夏”。 问题探究 2.戎狄蛮夷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召与 阅读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发生了什 之斗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 么变化。 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提示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3.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产生了华夏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 认同观念。 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主张 政治 核心 观念是 “仁” 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 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 治理国家 礼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 当有所改良 教育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献 整理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 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 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的主要思想和 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 当中 2.老子 (1)出身: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老子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 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方法论 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 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政治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士 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 现实政治 文化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 文化的繁荣 2.诸子百家的思想或影响(请连线) 儒家孟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儒家荀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道家庄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墨家墨子 “相生相胜”理论 法家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 阴阳家邹衍 崇尚逍遥自由 答案 3.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 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 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 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 称为蛮、夷、戎、狄。华族与居住在中国内部和四方的诸族因 文化不同经常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 也扩大了,到东周末年,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融合 成一个华族。 ———摘编自王建国《西安历史地理略论》等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发生了什 么变化。 提示 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 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华夏认同趋势进一步加强,考 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 进,自称为“华夏”。 2.戎狄蛮夷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召与 之斗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 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3.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产生了华夏 认同观念。 8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以致用 (2)改革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几年。 “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眷秋时期,中原 (4)成效最明显: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 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定了基础。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 2.作用 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1)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 带来生机。 A.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2)政治: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 B.传统政治秩序逐渐解体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C.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3)军事: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民族认同观念产生 学以致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华夏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 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逐渐产 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土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与 (除去)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 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无关,与传统政治秩序的解体无 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关,与民族认同观念的产生无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二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C.奖励耕织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 D.重农抑商 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答案B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 解析连坐法是一人犯罪,与其有一定关系的人也受牵 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 连而被认为有罪的制度:奖励军功即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 绝犯重罪。“烯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 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的一 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守”,还把礼乐、诗书、 项措施;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即奖励垦荒,以农业为“本业”, 修善孝悌、诚信贞廉、非兵羞战、仁义说成“六虱”,反对根据 以商业为“末业”,故B项正确。 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 三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为官奴婢。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 -据《史记·商君列传》等整理 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 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 问题探究 当世。 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众说纷纭。根据材料中的变 一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法内容,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 提示评价:商鞅变法实行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 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 利于确立新的社会秩序,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 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栽也对历史的发展产 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但对商 一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 【素养阐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 应该辩证地看待商鞅变法的效果。根据法家思想,商鞅 要原因。 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提示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对儒 一方面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另 学发展的推动。 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后果。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 问题的素养。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影响: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核心归纳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 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 1.特点 发展。 (1)涉及面最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 素养阐释 等方面。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和百 9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以致用 “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 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 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B.传统政治秩序逐渐解体 C.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D.民族认同观念产生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华夏 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逐渐产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与 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无关,与传统政治秩序的解体无 关,与民族认同观念的产生无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 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 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 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 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 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守”,还把礼乐、诗书、 修善孝悌、诚信贞廉、非兵羞战、仁义说成“六虱”,反对根据 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 为官奴婢。 ———据《史记·商君列传》等整理 问题探究 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众说纷纭。根据材料中的变 法内容,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提示 评价:商鞅变法实行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 利于确立新的社会秩序,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但对商 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素养阐释 应该辩证地看待商鞅变法的效果。根据法家思想,商鞅 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方面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另 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后果。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 问题的素养。 核心归纳 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1.特点 (1)涉及面最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 等方面。 (2)改革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几年。 (4)成效最明显: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 2.作用 (1)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 带来生机。 (2)政治: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学以致用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 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 (除去)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 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解析 连坐法是一人犯罪,与其有一定关系的人也受牵 连而被认为有罪的制度;奖励军功即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 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的一 项措施;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即奖励垦荒,以农业为“本业”, 以商业为“末业”,故B项正确。 三 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 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 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 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 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 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 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 要原因。 提示 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对儒 学发展的推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影响: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 发展。 素养阐释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和百 9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封建政权的统治及巩固提供了治国理论。 核心归纳 学以致用 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学者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 1.文化上,诸子百家各自阐发主张,彼此辩驳,相互吸 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 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发展、大解放的百家争 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 鸣景象,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指的是() 2.教育上,诸子百家通过招徒讲学来宣扬思想主张,打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原则,有利于文化教育向民间普及。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3.阶级关系上,诸子百家的学者是士阶层的代表,新兴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阶层的崛起,大大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地位,加速了社会阶层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之间的流动。 答案B 4.社会转型上,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学派以中央集权和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结束纷争动荡社会局面的需要,秦国等诸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 侯国建立新兴社会制度,为中国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先例。 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5.思想上,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 “争”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 派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来源,为秦以后 秩序的途径,故选B项。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D.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B 一、选择题 解析题千材料“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买其椟而 1,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 还其珠”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 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 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題千材料没有体现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经济管理规范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D 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 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可知周边民族内 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 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A、B、C三项。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 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井田制度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为提高效率,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D.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B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体现了废除井 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 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 有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井田制度的废除、统治者重 5.《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 视农业生产都不是主要原因,故A、C两项错误:明清时 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 期,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故D项错误。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3《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中的“买其椟而还其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针对季氏违反等级礼仪的现 A.推行重农抑商 象,孔子表达了愤怒之情,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的主张,故D B.商业意识增强 项正确。 C.社会转型加快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少于礼与仁:老子 10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配人教版 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 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文化上,诸子百家各自阐发主张,彼此辩驳,相互吸 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发展、大解放的百家争 鸣景象,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教育上,诸子百家通过招徒讲学来宣扬思想主张,打 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原则,有利于文化教育向民间普及。 3.阶级关系上,诸子百家的学者是士阶层的代表,新兴 阶层的崛起,大大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地位,加速了社会阶层 之间的流动。 4.社会转型上,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学派以中央集权和法 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结束纷争动荡社会局面的需要,秦国等诸 侯国建立新兴社会制度,为中国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先例。 5.思想上,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 派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来源,为秦以后 封建政权的统治及巩固提供了治国理论。 学以致用 有学者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 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 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 指的是( )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 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争”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 秩序的途径,故选B项。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 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 )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 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可知周边民族内 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 D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 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 A、B、C三项。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 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井田制度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 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 有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井田制度的废除、统治者重 视农业生产都不是主要原因,故 A、C两项错误;明清时 期,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故D项错误。 3.《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 中的“买其椟而还其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买其椟而 还其珠”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 B项正确;题干材料 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 经济管理规范的信息,故D项错误。 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体现了废除井 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 5.《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 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针对季氏违反等级礼仪的现 象,孔子表达了愤怒之情,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的主张,故 D 项正确。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少于礼与仁;老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