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诗五首》讲学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越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 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 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讨论并归纳: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 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 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 幽谷。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 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 《诗五首》讲学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 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 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讨论并归纳: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 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 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 幽谷。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 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李白(π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 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遺受谗 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讨论并归纳: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 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 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令作者十分痛苦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 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 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 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 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 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 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讨论并归纳: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 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 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令作者十分痛苦。 3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 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 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 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 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 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 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 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 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 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遺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 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 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 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 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 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顛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 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 力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 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 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 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 容 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群童盗茅一破屋漏雨一愿得广厦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 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冫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 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 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 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 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 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 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 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 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 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 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 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 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 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 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 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 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 容。 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 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 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 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 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 而是舂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 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 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 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品读<己亥杂诗 1、学生齐读课文。 解题,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氵 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 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 亥杂诗》的第五篇 3、结合注释翻译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一方面是离别京城 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室息的室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 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 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 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 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 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 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 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品读<己亥杂诗》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 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 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 亥杂诗》的第五篇。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一方面是离别京城 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 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