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30诗五首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领会诗意,赏析名句。 2.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赏析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学习《饮酒》和《行路难》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金樽 冰塞川 济沧海歧路 突兀 怒号 挂胃 长林梢 沉塘坳_盗贼 俄顷布衾 丧乱 冷难着」 龚自珍 广厦大庇 2.了解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 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30 诗五首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了解背景,领会诗意,赏析名句。 2.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赏析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第一课时 学习《饮酒》和《行路难》 1.读准字音 金樽. 冰塞.川 济.沧海 歧.路 突兀.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沉塘坳. 盗贼. 俄顷. 布衾. 丧.乱 冷难着. 龚.自珍 广厦. 大庇. 掣. 2.了解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 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 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 人影响很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 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 平之感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合作探究 品读赏析《饮酒》 概述诗意 2.赏析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句中“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 何不同? 讨论明确: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 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 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明确: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 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明确: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 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 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 人影响很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 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 平之感。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一、品读赏析《饮酒》 1.概述诗意 2.赏析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句中“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 何不同? 讨论明确: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 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 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明确: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 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明确: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 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 合作探究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3.归纳主旨 二、品读赏析《行路难》 概述诗意 2.赏析诗句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讨论明确: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 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讨论明确: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 仕途渐现生机,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 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 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十分痛苦。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一信心倍增,表明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讨论明确: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反映了诗人 乐观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3.归纳主旨 巩固提升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 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3.归纳主旨 二、品读赏析《行路难》 1.概述诗意 2.赏析诗句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讨论明确: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 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讨论明确: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 仕途渐现生机,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 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 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十分痛苦。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表明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讨论明确: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反映了诗人 乐观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3.归纳主旨 1.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 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 巩固提升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 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2.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己亥杂诗》 自主学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 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 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 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 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 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1839年,鸦片战争的前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 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2.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己亥杂诗》 1. 了解作者及背景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 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 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 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 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 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 1839 年,鸦片战争的前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合作探究 、品读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讨论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 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 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 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一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 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 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抒发了诗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怅惘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品读赏析《己亥杂诗》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室息的室息的桎与樊笼的喜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 讨论明确: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的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体现 了他的爱国之情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一、品读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讨论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 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 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 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 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 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抒发了诗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怅惘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二、品读赏析《己亥杂诗》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 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 讨论明确: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的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体现 了他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巩固提升) 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主学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 被称作“诗圣”。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辗转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 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熟读这首诗,感知内容及主题 合作探究 品读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 被称作“诗圣”。 公元 759 年秋天,杜甫弃官,辗转到了巴陵。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 761 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 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熟读这首诗,感知内容及主题。 品读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要点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 巩固提升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1.概述诗意 2.赏析诗句 (1)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 概括四段的内容。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一群童盗茅一破屋漏雨一愿得广厦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 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讨论明确:痛惜—一痛心—一痛苦—一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理解赏析最后一节 讨论明确: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 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 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 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 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 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 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巩固提升 1.熟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填空。 (1)《饮酒》中表达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闲适、超凡脱俗(体现作者爱菊)的名句是:采菊东 簷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 远地自偏。点晴之笔_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传达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人生感悟 (2)《行路难》中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 句是_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的诗句是_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暗用典故的诗句是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1. 概述诗意 2. 赏析诗句 (1)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 概括四段的内容。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 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讨论明确: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理解赏析最后一节。 讨论明确: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 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 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 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 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 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 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1.熟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填空。 (1)《饮酒》中表达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闲适、超凡脱俗(体现作者爱菊)的名句是: 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点晴之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传达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人生感悟。 (2)《 行路难》中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 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的诗句是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暗用典故的诗句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巩固提升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十俱欢颜表达了 忧国忧民,扶济苍生的伟大抱负。 (4)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 树万树梨 花开;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_;诗人 借“愁云”来暗示对友人离别的担忧:诗句_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_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写法意境有同工之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不舍,令人回味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被誉为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后代甘于自我献身的千古佳句 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后反思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下 把握诗歌主旨的技巧:从诗词的标题、注解、关键词句、所选取的意象、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 忧国忧民,扶济苍生的伟大抱负。 (4)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人 借“ 愁云 ”来暗示对友人离别的担忧;诗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 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写法意境有同工之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不舍,令人回味。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被誉为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后代甘于自我献身的千古佳句 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