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 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 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 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5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3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2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 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 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 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 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 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 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 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 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 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 5 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生:不幸。在第 3 段。 黄:很好。不幸,在第 3 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 2 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 “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生:滞笨。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 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 2 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 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 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 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 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 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 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 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 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 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 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 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 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 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 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 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 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 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一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 3 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 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 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 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 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 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 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 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生:呵呵……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 表现?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 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 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 写了哪几件事? 生:送冰。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 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生:别人不愿意。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 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生:减半收费。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 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生:还有。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生:送钱先生。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 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 哪里。 生:在“钱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 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 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 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 文化人的同情。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 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生:还有。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生:送钱先生。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 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 哪里。 生:在“钱”。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 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 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 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 文化人的同情。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 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 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 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 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 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 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 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 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写他的不幸。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生:他是有病的。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生:没主顾。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生:年迈。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生:孤苦伶仃。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 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 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失群落伍。 生:遭人嘲笑。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 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 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 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 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 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 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 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 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 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 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生:写他的不幸。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生:他是有病的。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生:没主顾。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生:年迈。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生:孤苦伶仃。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 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 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孤苦伶仃。 生:失群落伍。 生:遭人嘲笑。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 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 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生:是,或者,不是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生:是。也不是。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 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 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一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 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 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 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 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8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 些疑问。 (教师读课文第8段。)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 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 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学生议论。) 生:关 生:客套。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 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 4 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生:是,或者,不是。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生:是。也不是。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 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 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 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 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 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 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 8 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一 些疑问。 (教师读课文第 8 段。)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 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 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学生议论。) 生:关心。 生:客套。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 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 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 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 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 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学生没有反应。)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生:不会。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 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学生看第11段。)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 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生:勉强。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 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 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 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 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 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 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 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 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学生没有反应。)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生:不会。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 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学生看第 11 段。)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 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生:勉强。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 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 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苦。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 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 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 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 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 又愧怍什么呢?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 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看后面说的话:“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应该在哪里?在“送”。后一句 的重音在哪里?在“给我们”。这就清楚了。“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 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大家要特别注意是“送”是“给”,而不是买, 也不是挟。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作者为什么 为难为什么尴尬啊?不收似乎不好,收了如果不给钱更不妥当。潜台词是什么? 是“我”和你的关系,绝不能白吃你的东西。作者为难之后怎么办? 生:给钱。 黄:对,就是给你钱,这样就不欠老王人情了。老王也懂得了“我”的 意思,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我”也赶忙地说:“我知道, 我知道—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家再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 之意,有哪些信息? 生:以前老王拿鸡蛋来换过钱 生:有时候“我”没有当时给钱,托人捎过。 生:以前“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也客气过,不要钱。不要钱,然 后把钱塞给他,他最后还是要了。 黄:揣摩得很好。“我”一再强调说“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一想,“我” 真的知道吗?“我”又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老王拿鸡蛋来是换钱的。 生:“我”知道老王不要钱是客套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钱也 收下了。一一大家看,老王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之后,老王的内心 定很复杂。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 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思考。 黄: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这些钱对老王来说是一种伤害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 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 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 又愧怍什么呢?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 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看后面说的话:“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应该在哪里?在“送”。后一句 的重音在哪里?在“给我们”。这就清楚了。“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 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大家要特别注意是“送”是“给”,而不是买, 也不是挟。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作者为什么 为难为什么尴尬啊?不收似乎不好,收了如果不给钱更不妥当。潜台词是什么? 是“我”和你的关系,绝不能白吃你的东西。作者为难之后怎么办? 生:给钱。 黄:对,就是给你钱,这样就不欠老王人情了。老王也懂得了“我”的 意思,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我”也赶忙地说:“我知道, 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家再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 之意,有哪些信息? 生:以前老王拿鸡蛋来换过钱。 生:有时候“我”没有当时给钱,托人捎过。 生:以前“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也客气过,不要钱。不要钱,然 后把钱塞给他,他最后还是要了。 黄:揣摩得很好。“我”一再强调说“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一想,“我” 真的知道吗?“我”又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老王拿鸡蛋来是换钱的。 生:“我”知道老王不要钱是客套。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钱也 收下了。——大家看,老王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之后,老王的内心 一定很复杂。 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 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思考。) 黄: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觉得这些钱对老王来说是一种伤害——
黄:请用老王的口吻来描述。 生:一方面,感谢杨先生一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黄:感激,关心。 生:对,另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社会上可以理解我的人。 黄:可以理解可以信赖的人。 生:但是,到最后发现他们从心里还是没有接受自己。 黄: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 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 阂,有距离。对吗?但你还是分析,而不是描述。哪位同学是描述的?交流一下。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买些鸡蛋给他 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 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 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黄:嗯,是描写,而且写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一一虽然杨先生对老王的 心思不理解,但老王想这样也好。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吃鸡蛋和香油。还有没有 同学要说的?没有?好的。 黄老师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老王这时的心理,也写了几句: 杨先 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样子,还能活几天呢? 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 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 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一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 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 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 这是黄老师对老王心理的描述。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比,要浅一些,但有 点是共同的: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 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老王心中 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而在作者的眼里,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能不能 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可怜的人。 生:一个不幸的人。 生:一个需要同情的人
黄:请用老王的口吻来描述。 生:一方面,感谢杨先生一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黄:感激,关心。 生:对,另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社会上可以理解我的人。 黄:可以理解可以信赖的人。 生:但是,到最后发现他们从心里还是没有接受自己。 黄: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 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 阂,有距离。对吗?但你还是分析,而不是描述。哪位同学是描述的?交流一下。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买些鸡蛋给他 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 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 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黄:嗯,是描写,而且写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虽然杨先生对老王的 心思不理解,但老王想这样也好。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吃鸡蛋和香油。还有没有 同学要说的?没有?好的。 黄老师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老王这时的心理,也写了几句: 杨先 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样子,还能活几天呢? 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 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 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一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 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 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 啊! 这是黄老师对老王心理的描述。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比,要浅一些,但有 一点是共同的: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 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老王心中, 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而在作者的眼里,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能不能 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可怜的人。 生:一个不幸的人。 生:一个需要同情的人
生:一个熟人。 生:一个陌生人 黄:对。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 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我们对第8段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的冷静和客观,因为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 的人。请同学们回过头去,从上文“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 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生:第一句就是,“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 坐”,让“我”感到一种距离。 黄:对!你的语感非常好。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短句子呢?“他蹬,我坐 你看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如果揣摩一下就更有意思了。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要说话?大家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老王来说, 除了“我”,又有多少人愿意和他说话呢?为什么说闲话?那年代,不说闲话还能 说什么话?“我”和老王,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这就是距离,就是熟悉的 陌生。其他还有没有表现老王和作者之间距离的内容? 生:第4段 黄:第4段。具体说是什么内容? 生:就是那次“我”问他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如果是关系 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 黄:对,有没有关心啊?关心了:但是,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不往深处关心。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啊。表现得很关心,却不往深处关心。 其他还有没有?我们一起看第5段,我读一下,“有一年夏天……我们当然不要 他减半收费”。你们觉得这段话哪个词表现了距离? 生:当然。 黄:对,“当然”。为什么要有个“当然”呢?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什么 样的心态? 生:是一种陌生感。意思是“我”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好像没有任何感 情色彩。 黄:除了陌生感、距离感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居高临下的感觉
生:一个熟人。 生:一个陌生人。 黄:对。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 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我们对第 8 段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的冷静和客观,因为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 的人。请同学们回过头去,从上文“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 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生:第一句就是,“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 坐”,让“我”感到一种距离。 黄:对!你的语感非常好。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短句子呢?“他蹬,我坐”, 你看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如果揣摩一下就更有意思了。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要说话?大家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老王来说, 除了“我”,又有多少人愿意和他说话呢?为什么说闲话?那年代,不说闲话还能 说什么话?“我”和老王,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这就是距离,就是熟悉的 陌生。其他还有没有表现老王和作者之间距离的内容? 生:第 4 段。 黄:第 4 段。具体说是什么内容? 生:就是那次“我”问他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如果是关系 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 黄:对,有没有关心啊?关心了;但是,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不往深处关心。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啊。表现得很关心,却不往深处关心。 其他还有没有?我们一起看第 5 段,我读一下,“有一年夏天……我们当然不要 他减半收费”。你们觉得这段话哪个词表现了距离? 生:当然。 黄:对,“当然”。为什么要有个“当然”呢?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什么 样的心态? 生:是一种陌生感。意思是“我”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好像没有任何感 情色彩。 黄:除了陌生感、距离感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居高临下的感觉
黄: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 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很好。 我们再看第7段,哪个词也表现了这种距离? 生:幸亏。 黄:除了“幸亏”,还有哪个词? 生:降格。 黄:对。“降格”这个词,就像第8段里的“镶嵌”一样,用了比拟的 手法。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表现了作者和老 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距离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我们刚才从作者 的角度读老王:现在换一个角度,从老王的角度读作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 我”呢? 生:虽然说她对老王很同情,也帮过不少忙,但又保持了一种距离。 黄:为什么要保持距离?是什么原因呢? 生:她并不把自己看做老王的同类。 黄:她不把自己看做是老王的同类,说得很深刻。保持距离,肯定与那 样的时代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认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把老王 看做和自己是同样的人呢? 生:有文化人的优越感。 黄:非常好。这种心理,的确是文化人的一种优越感。通俗说,是文人 的清高: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人的狭隘和自私。可以说,她对老王的同情是不彻 底的,她的善良我们觉得也是有保留的。所以,当时的作者,杨绛,完全是以 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老王的。读现代散文,就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我”来。这 里,我们就读出了杨绛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 个人缺点,而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缺陷,是他们这个群体和老王们这 个群体之间的天然距离。而杨绛先生在本文中敢于这样解剖自己,表达自我的反 思一一尽管这个反思迟到了几年一一则显得非常可贵,尤为值得我们尊敬。了解 了这些,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变得水到渠成。大家想想,如果说当年的杨绛 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老王,是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老王交往,那么当她写这 篇文章的时候,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 生:仰视。 黄:对,是一种仰视。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是自私的,自己的善良是不如 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
黄: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 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很好。 我们再看第 7 段,哪个词也表现了这种距离? 生:幸亏。 黄:除了“幸亏”,还有哪个词? 生:降格。 黄:对。“降格”这个词,就像第 8 段里的“镶嵌”一样,用了比拟的 手法。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表现了作者和老 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距离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我们刚才从作者 的角度读老王;现在换一个角度,从老王的角度读作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 “我”呢? 生:虽然说她对老王很同情,也帮过不少忙,但又保持了一种距离。 黄:为什么要保持距离?是什么原因呢? 生:她并不把自己看做老王的同类。 黄:她不把自己看做是老王的同类,说得很深刻。保持距离,肯定与那 样的时代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认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把老王 看做和自己是同样的人呢? 生:有文化人的优越感。 黄:非常好。这种心理,的确是文化人的一种优越感。通俗说,是文人 的清高;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人的狭隘和自私。可以说,她对老王的同情是不彻 底的,她的善良我们觉得也是有保留的。所以,当时的作者,杨绛,完全是以一 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老王的。读现代散文,就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我”来。这 里,我们就读出了杨绛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 个人缺点,而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缺陷,是他们这个群体和老王们这 个群体之间的天然距离。而杨绛先生在本文中敢于这样解剖自己,表达自我的反 思——尽管这个反思迟到了几年——则显得非常可贵,尤为值得我们尊敬。了解 了这些,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变得水到渠成。大家想想,如果说当年的杨绛 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老王,是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老王交往,那么当她写这 篇文章的时候,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 生:仰视。 黄:对,是一种仰视。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是自私的,自己的善良是不如 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