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2018.8) 、课内古诗文阅读(50分) 1.名句名篇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 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荀子的《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3)荀子的《劝学》中,“ 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生乎吾后 (5)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2).隔离天日(3).吾尝终日而思矣(4).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5).故木受绳则直(6.金就砺则利(7).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吾从而师之(9).师者(10).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1).诵明月之诗 (12).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强 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 月的诗句的骈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如“覆压”“隔离”“须 ”“受业”“诵”“窈窕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B.而绝江河:横渡 C.吾尝跛而望矣:踮起脚跟
- 1 - 厦门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2018.8) 一、课内古诗文阅读(50 分) 1.名句名篇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 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荀子的《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木受绳则直 (6). 金就砺则利 (7).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 吾从而师之 (9). 师者 (10).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诵明月之诗 (12). 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强 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 月 的 诗 句 的 骈 句 ” 。 默 写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如 下 词 语 : 如 “ 覆 压 ”“ 隔 离 ”“ 须 臾”“砺”“利”“受业”“诵”“窈窕”。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B. 而绝.江河:横渡 C.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D.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这是要求选出“错 误的”,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中的“正”如解释为“端正”,既不合语境,同时也不合语法,“襟”是名词,前面的“正” 应为动词,且后面说“危坐”,即“端正地坐着”,可见前面的“正”应解释为“整理 故选A项。 3.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A.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顺流而东也;又肆其西封 C.下饮黄泉;则群聚而笑之 D.惑而不从师;行比一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 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 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上食埃 土”中“上”放在动词前,且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属于名词做状语,“向上”;“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中“下”后面跟了宾语,属于名词做动词,“比不上”“不如”“在……之下”。 B项,“顺流而东也”中“动”是名词做动词,东去;“又肆其西封”中“西”无活用,意思 是“西边的”。C项,两个句中的名词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下饮黄泉”中“下”意思是“向 下”,“则群聚而笑之”中“群”意思是“成群地”。D项,“惑而不从师”中“惑”是名词 做动词,有了疑难问题;“行比一乡”中“比”是使动用法,故二者不同。故选C项 4.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的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北冥有鱼 B.白露横江;杯盘狼藉 C.师不必贤于弟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2 - D.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这是要求选出“错 误的”,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中的“正”如解释为“端正”,既不合语境,同时也不合语法,“襟”是名词,前面的“正” 应为动词,且后面说“危坐”,即“端正地坐着”,可见前面的“正”应解释为“整理”。 故选 A 项。 3.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 A. 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顺流而东.也;又肆其西.封 C. 下.饮黄泉;则群.聚而笑之 D. 惑.而不从师;行比.一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 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 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 项,“上食埃 土”中“上”放在动词前,且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属于名词做状语,“向上”;“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中“下”后面跟了宾语,属于名词做动词,“比不上”“不如”“在……之下”。 B 项,“顺流而东也”中“动”是名词做动词,东去;“又肆其西封”中“西”无活用,意思 是“西边的”。C 项,两个句中的名词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下饮黄泉”中“下”意思是“向 下”,“则群聚而笑之”中“群”意思是“成群地”。D 项,“惑而不从师”中“惑”是名词 做动词,有了疑难问题;“行比一乡”中“比”是使动用法,故二者不同。故选 C 项。 4.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的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北冥.有鱼 B. 白露..横江;杯盘狼藉.. C. 师不必..贤于弟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D.众人匹之:天之苍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 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 看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 需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 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指海,不是古 今异义词。B项,“白露横江”中“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杯 盘狼藉”中“狼藉”古今意思一致,都指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D项,“众人匹之”中 “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多数人,大家”:“天之苍苍”的“苍苍”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深青色。故选C项 5.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 B.壬戌之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耳得之而为声 D.作《师说》以贻之:填然鼓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虚词 之”设题,“之”的用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 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动词等,考生应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郯子之徒”和“士大夫之族”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B项,“壬 戌之秋”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C项,“之 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是代词,代指“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D项,“作《师说》以贻之”中“之”是代词,李蟠:“填然鼓之”中的“之” 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义。故选A项
- 3 - D. 众人..匹之;天之苍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 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 看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C 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 需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A 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 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指海,不是古 今异义词。B 项,“白露横江”中“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杯 盘狼藉”中“狼藉”古今意思一致,都指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D 项,“众人匹之”中 “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多数人,大家”;“天之苍苍”的“苍苍”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深青色。故选 C 项。 5.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 B. 壬戌之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之二虫又何知;耳得之而为声 D. 作《师说》以贻之;填然鼓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虚词 “之”设题,“之”的用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 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动词等,考生应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 本题中,A 项,“郯子之徒” 和“士大夫之族”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B 项,“壬 戌之秋”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C 项,“之 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是代词,代指“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D 项,“作《师说》以贻之”中“之”是代词,李蟠;“填然鼓之”中的“之” 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义。故选 A 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 B.之二虫又何知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 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句式特 点,再进行选择。本题中,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C项,“求人可使报秦者”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A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B项,“之二 虫又何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这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的类型:D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后面“用心躁也”合起来是判断句,标志是“… 者,……也”,单从选项所给的句子来看,没有特殊句式。故选C项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句读:古人指文意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意已尽处称句,为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相当于现 在的“逗”。 B.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因而“朝菌不知晦朔”的意思是
- 4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句读之不知 B. 之二虫又何知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 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句式特 点,再进行选择。本题中,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 牙”“强之筋骨”,C 项,“求人可使报秦者”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A 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B 项,“之二 虫又何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这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的类型;D 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后面“用心躁也”合起来是判断句,标志是“…… 者,……也”,单从选项所给的句子来看,没有特殊句式。故选 C 项。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句读:古人指文意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意已尽处称句,为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相当于现 在的“逗”。 B. 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因而“朝菌不知晦朔”的意思是
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 C.六艺:有时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书目,有时指礼、乐、射、 御、书、数(术)等技能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 其细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晦是阴历 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错误,选项把“晦”和“朔”的意思弄反了,晦是阴 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B项 8.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案】(1)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是阿谀奉承。 (2)在水面上拍打,激起几千里浪花,乘着旋风环旋地飞向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 离开 (3)把宝鼎当做锅,把宝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成石头,把珍珠当成土块,丢得到处都是。 (4)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箫声如此悲 凉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 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羞”, 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卑”,卑微,指地位低下。第二句中,“水击” 在水面拍击,“水”,名词做状语,在水面;“扶摇”,旋风:“抟”,回旋而上:“上
- 5 - 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 C. 六艺:有时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书目,有时指礼、乐、射、 御、书、数(术)等技能。 D.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 其细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晦是阴历 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错误,选项把“晦”和“朔”的意思弄反了,晦是阴 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 B 项。 8.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案】(1)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是阿谀奉承。 (2)在水面上拍打,激起几千里浪花,乘着旋风环旋地飞向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 离开。 (3)把宝鼎当做锅,把宝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成石头,把珍珠当成土块,丢得到处都是。 (4)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箫声如此悲 凉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 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羞”, 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卑”,卑微,指地位低下。第二句中,“水击”, 在水面拍击,“水”,名词做状语,在水面;“扶摇”,旋风;“抟”,回旋而上;“上
名词做动词,飞上,冲上:“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去”,“以”, 凭借,借助,“息”,大风,“去”,古今异义,离开。第三句中,“鼎”、“玉”、“金” “珠”都是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鼎”、“玉”、“金”、“珠”都是名词意动,即把……看作…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第四句中,“愀然”,容色改变 的样子,“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意思是“为什么”,此处的“然”,这样。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1.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
- 6 - 名词做动词,飞上,冲上;“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去”,“以”, 凭借,借助,“息”,大风,“去”,古今异义,离开。第三句中,“鼎”、“玉”、“金”、 “珠”都是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鼎”、“玉”、“金”、“珠”都是名词意动,即把……看作……;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第四句中,“愀然”,容色改变 的样子,“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意思是“为什么”,此处的“然”,这样。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1.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西封。 A. 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
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 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 【答案】9.B10.A11.D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 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 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如解释为“边邑” 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句中的“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远地,远处的国家”,这就意 味着“鄙”后带了宾语,而“鄙”本是名词,意思是“边邑”,此处是名词意动,意思是 “把……当做边邑”。故选B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这是考查“以为”的 意思,“以为”在古文中有如下意思,如“认为”“把……当作”“认为……是”“让… 担任”“任命……担任”等。本题中,A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以为”应为“以之 为”,意思是“让……做”“把……当作”。BCD三项中的“以为”都是“认为”之意。故选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 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 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①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对……有恩:“许” 答应;“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济”,渡河:“设版”,修 筑防御工事。第②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使·
- 7 - 边扩展疆土。 C. 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 扩展疆土。 D. 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 土。 【答案】9. B 10. A 11. D 【解析】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 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 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如解释为“边邑”, 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句中的“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远地,远处的国家”,这就意 味着“鄙”后带了宾语,而“鄙”本是名词,意思是“边邑”,此处是名词意动,意思是 “把……当做边邑”。故选 B 项。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这是考查“以为”的 意思,“以为”在古文中有如下意思,如“认为”“把……当作”“认为……是”“让…… 担任”“任命……担任”等。本题中,A 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以为”应为“以之 为”,意思是“让……做”“把……当作”。BCD 三项中的“以为”都是“认为”之意。故选 A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 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 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①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对……有恩;“许”, 答应;“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济”,渡河;“设版”,修 筑防御工事。第②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使……
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第二个“封”,疆界。A项,“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 的主语应是“晋国国君”,且“许”意思是“答应”。B项,“已经”一说不当,“势必会继 续向西边扩展疆土”不当,应该是“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项,“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 他”错误,故选D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 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 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己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 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 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 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 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 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 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撒军了 课外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赵熹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熹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意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伩舞明大姓柰氐想城不下更類遺柱天将茱李宝 隆之不賁云風宛之赵氐有孤孙熹信义薏名魇得隆之更始乃征意。意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 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意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
- 8 - 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第二个“封”,疆界。A 项,“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 的主语应是“晋国国君”,且“许”意思是“答应”。B 项,“已经”一说不当,“势必会继 续向西边扩展疆土”不当,应该是“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 项,“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 他”错误,故选 D 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 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 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 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 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 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 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 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 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二、课外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 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
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意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意与奉合谋,帝以 为疑。及奉败,帝得熹书,乃惊曰:“赵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 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其年,迁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 千人。意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 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 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熹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 初五年,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意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 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 9 - 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 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 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 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 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 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 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 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 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 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 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12.A13.B14.C 15.(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更始即位,舞阴 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结合文本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 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 熹,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 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一一进行排除即可,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 即可。如“即”是动词,宾语是“位”,故应在“位”后断开,这就排除B项,“有”的宾 语是“孤孙熹”,即“赵熹”,故应在“熹”后断开,这就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 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故选B项 【14题详解】
- 10 - C.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 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 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12. A 13. B 14. C 15.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 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更始即位,舞阴 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结合文本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 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 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 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一一进行排除即可,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 即可。如“即”是动词,宾语是“位”,故应在“位”后断开,这就排除 B 项,“有”的宾 语是“孤孙熹”,即“赵熹”,故应在“熹”后断开,这就排除 CD 两项,故选 A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然后再作考察”错。 “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故选 B 项。 【14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