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 晕()崩塌() (2)释义 峰峦 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 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 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 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 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初一语文组
初一语文组 内容:《看云识天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 ) 一霎( )间 点缀( ) 绫纱( ) 弥漫( )晕( )头转向 月 晕( ) 崩塌( )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 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 化的语句。 (3)文中第 2 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 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 1 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 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课堂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 ,是一篇 文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 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说明了 主要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云和云彩与天气的关系。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 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 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 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 创意的理解。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 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 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初一语文组
初一语文组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课堂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 ,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 5 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云和云彩与天气的关系。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一、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 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 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 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 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 创意的理解。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 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 3 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4)第 3 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 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 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 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 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三、课后拓展案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 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 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西北地区发生 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 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 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 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 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 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査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 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 的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 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 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 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学习反思: 初一语文组
初一语文组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 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 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 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三、课后拓展案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 月 22 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 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 22 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 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 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 年,西北地区发生 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 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 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3%; 沙漠化面积已达 162 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 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 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 13600 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 胡杨林仅剩下了 34 万亩,导致周围 30 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 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查统计,近 20 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 10 省区乱垦草地就 达 680 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 的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 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 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 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反思:
初一语文组
初一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