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 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 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 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 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 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 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 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 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 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 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 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 “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 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 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 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 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 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 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 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 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 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 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 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 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 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山西省忻州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 70 分,第Ⅱ卷共 80 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 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 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 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 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 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 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 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 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 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 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 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 “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 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 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 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 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 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 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 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 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 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 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 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 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 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 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 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 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 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 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 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 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 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 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 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 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 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 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 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十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汘史献 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 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 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岀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 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 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濆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 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 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 得夷夏之心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 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 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 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 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 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 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 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 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 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 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 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 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 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 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 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 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 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 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 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 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 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 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 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 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 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 “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 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 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 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 “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 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 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査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 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岀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 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 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 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 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 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 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 “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 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 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 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 “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 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 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 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 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 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 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 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卜算子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侧面烘托了琵琶曲的动听及琵琶女弹 奏技艺的高超。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 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 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 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 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 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 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 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 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 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 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 分) 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侧面烘托了琵琶曲的动听及琵琶女弹 奏技艺的高超。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 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 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 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 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 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 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 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 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 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
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 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一一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 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 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 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 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 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 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 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 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 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 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 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 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 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 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 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 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 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 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 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 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 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 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 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 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 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 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 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 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 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 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 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 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 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 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 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 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 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 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 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 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 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 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 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 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 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 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 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 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 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 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 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 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 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 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 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 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 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 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 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 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 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 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 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 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 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 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 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 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 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 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 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 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 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 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 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 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 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 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 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 育日记》第一集。同年 9 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 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 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 考察了 25 个城市 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 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 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 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 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 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1918 年创立到 1952 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 7000 人以上,其中不 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 育思想。 黄炎培于 1913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 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 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 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 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 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 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 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 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 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 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 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 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 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 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 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 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 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 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空调污染是夏季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关专家建议,除经常通风外, 定期对空调散热片和滤网进行清洗已是 (2)近年来采取各种措施应对高成本的压力已经成为卫浴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考 验。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整合资源优势,加速企业转型 (3)他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希望来一场台风,而台风带来的降水能解决漂流缺水 的 A.当务之急燃眉之急迫在眉睫 B.迫在眉睫燃眉之急当务之急 C.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燃眉之急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 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 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 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 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 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 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 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 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 1988 年 l1 月 6 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 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 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 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 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 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 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1)空调污染是夏季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关专家建议,除经常通风外, 定期对空调散热片和滤网进行清洗已是 。 (2)近年来采取各种措施应对高成本的压力已经成为卫浴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考 验。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整合资源优势,加速企业转型 。 (3)他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希望来一场台风,而台风带来的降水能解决漂流缺水 的 。 A.当务之急 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B.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当务之急 C.当务之急 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D.燃眉之急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 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商家尽管在“禁令卡”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这一禁令多数市民持支持态 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在正地方,无需浪费,应提倡节约 C.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心,进一 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15.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辩,但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 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 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 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 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 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16.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_(1)。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 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②)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 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 冲突,(3)。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 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 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 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17.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 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 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D.燃眉之急 当务之急 迫在眉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 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商家尽管在“禁令卡”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这一禁令多数市民持支持态 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在正地方,无需浪费,应提倡节约。 C.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心,进一 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15.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辩,但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 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 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 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 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 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16.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1)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 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2)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 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 冲突, (3)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 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 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 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17.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 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 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 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 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 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 墙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 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 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 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思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A(曲解文意。依据第1段第1、2句判断 2.D(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 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3.C(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 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文无据。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 4.B(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断句) 5.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6.C(C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 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 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坐、下、宾语前置句、劝分别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 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仼婺州参军,任满将 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 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 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 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 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 呢?”[来源:学,科,网]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査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 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査明事实。当时杜暹已 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 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 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 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 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 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 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 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 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 墙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 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 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 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思……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A(曲解文意。依据第 1 段第 1、2 句判断。) 2.D(A 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项以偏概全,“其中有 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3.C(A 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 项“我们就可以 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文无据。D 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 4.B(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断句) 5.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6.C (C 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 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 1 分,句意 1 分)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 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坐、下、宾语前置句、劝分别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 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 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 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 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 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 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 呢?”[来源:学,科,网]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 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 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 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 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 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 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 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
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仼安西副大都护。 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 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 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 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 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査,从不懈怠。皇上 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 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 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 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 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 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 不曾接受。 8.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 迷失了航向②2分)。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 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2分) 9.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 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 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10.略11.(1)答B给3分,D给2分,A1分,C、E不给分。(C项,“他的 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 误。E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 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 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 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 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 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②情节结构上, 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 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 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 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 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 批人才
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 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 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 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 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 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 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 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 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 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 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 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 不曾接受。 8.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 迷失了航向(2 分)。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1 分),表现了作者凄凉、 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2 分)。 9.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 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 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10.略 11.(1)答 B 给 3 分,D 给 2 分,A1 分,C、E 不给分。(C 项,“他的 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 误。E 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 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 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 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每点 2 分,意思对即 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 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 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 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 ②情节结构上, 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 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2.(1)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 (A 项强加因果;B 项到各地是了 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 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 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④培养了大 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