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能禅师碑的典故可见于下文: (《百度》中可搜索到的下文:“王维 《六祖能禅师碑铭》的翻译”) 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惠能禅师入灭之后,先后有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三人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论述他的生平业绩。其中犹以 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最为后人所推崇。在这篇碑文中,王维运用了大量的 典故来论证了惠能禅师悟性超群和说法之高妙,同时,对五祖弘忍和六祖弟子神 会的事迹也作了全面的论说。大量典故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六祖生平行 化的事实,而且还使碑文内容更为庄重典雅,有理有据。 《六祖能禅师碑铭》(以下简称《碑铭》)中的典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来 自于佛教故事;另一类是来自于古代名人或名著中的典故。现分别将两类用典的 作用及来由分述如下: 第一种类型的典故是来源于佛教故事。这类佛教故事有的是来自于佛教典 籍,也有的是来自于普通的佛教故事。其中以来源于佛教典籍中的故事居多。例 如《碑铭》第一段在论述惠能大师少具慧根、闻道开悟、度化有为无为众生时, 采用了佛经典故。《碑铭》云:“鼓绁海师,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变声 闻之身。”其中的“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的典故来自《维摩诘经·观众生 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 菩萨、大弟子身上。…舍利弗言:‘女何以不转女身?’天女曰:‘我从十二 年来,转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 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 女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如同天女,天女自己化身为舍利弗,以此表明舍利弗虽现 女身,而并非真正的女子。而后天女还以神通力使舍利弗身还如故。天女又问舍 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女曰: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这则典故以天女变身,说明诸法无有定 相(诸法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虚而不实。) 《碑铭》第二段中讲述了五祖弘忍讲法时,五祖的一般弟子烦恼未除,不知 诸法皆空之理而妄求其迹。文中引用了几则典故。如云:“其犹有怀渴鹿之想, 飞鸟之迹,香饭未消,弊衣仍覆,皆曰升堂入室,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堪 受法王之印。 这几句论述中用了七个典故,其中既有来自佛经的,亦有来自于中国古代的 典故。现以“犹怀渴鹿之想,尚求飞鸟之迹”为例来说明其来源:“渴鹿之想” 的典故来自《楞伽经》卷二:“不知心量,愚痴凡夫…自性习因,计著妄想,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即阳焰,指春天野外在日光中浮动的尘埃)而
王维:能禅师碑的典故可见于下文: (《百度》中可搜索到的下文: “王维 《六祖能禅师碑铭》的翻译”) 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惠能禅师入灭之后,先后有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三人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论述他的生平业绩。其中犹以 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最为后人所推崇。在这篇碑文中,王维运用了大量的 典故来论证了惠能禅师悟性超群和说法之高妙,同时,对五祖弘忍和六祖弟子神 会的事迹也作了全面的论说。 大量典故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六祖生平行 化的事实,而且还使碑文内容更为庄重典雅,有理有据。 《六祖能禅师碑铭》(以下简称《碑铭》)中的典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来 自于佛教故事;另一类是来自于古代名人或名著中的典故。现分别将两类用典的 作用及来由分述如下: 第一种类型的典故是来源于佛教故事。这类佛教故事有的是来自于佛教典 籍,也有的是来自于普通的佛教故事。其中以来源于佛教典籍中的故事居多。例 如《碑铭》第一段在论述惠能大师少具慧根、闻道开悟、度化有为无为众生时, 采用了佛经典故。《碑铭》云:“鼓绁海师,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变声 闻之身。”其中的“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的典故来自《维摩诘经•观众生 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 菩萨、大弟子身上。……舍利弗言:‘女何以不转女身?’天女曰:‘我从十二 年来,转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 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 女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如同天女,天女自己化身为舍利弗,以此表明舍利弗虽现 女身,而并非真正的女子。而后天女还以神通力使舍利弗身还如故。天女又问舍 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女曰: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这则典故以天女变身,说明诸法无有定 相(诸法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虚而不实。) 《碑铭》第二段中讲述了五祖弘忍讲法时,五祖的一般弟子烦恼未除,不知 诸法皆空之理而妄求其迹。文中引用了几则典故。如云:“其犹有怀渴鹿之想, 飞鸟之迹,香饭未消,弊衣仍覆,皆曰升堂入室,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堪 受法王之印。 这几句论述中用了七个典故,其中既有来自佛经的,亦有来自于中国古代的 典故。现以“犹怀渴鹿之想,尚求飞鸟之迹”为例来说明其来源:“渴鹿之想” 的典故来自《楞伽经》卷二:“不知心量,愚痴凡夫……自性习因,计著妄想,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即阳焰,指春天野外在日光中浮动的尘埃)而
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以此来表示迷妄之想。“飞鸟之迹”典故源自 《华严经》卷五十:“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文中以此比喻诸法 皆空的道理。 来自于普通佛教故事的用典也有很多。如六祖惠能大师受到唐中宗和武则天 皇后的赴京供养的诏请,但大师不为所动,遂婉言谢绝。《碑铭》对此事所作论 述引用典故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风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这一典故来源于东晋庐山慧远大匝的故事:慧远大 师住庐山东林寺时,深居简出,足不出山。当时,在庐山东林寺门前有一条河, 名为虎溪,他约定自己活动范围以虎溪为限。一次,他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和一位 道士在其寓所畅谈之后,慧远送两位客人出门,因三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 中,慧远大匝的脚步己经踏上了虎溪桥。山中神虎看到后,不断地发出怒吼之声, 慧远大师马上意识到自己己走在虎溪桥上,违反自定的规约了,于是三人相视而 笑,慧远大师马上返回。这个典故也因此被称为“虎溪三笑”。 作者在《碑铭》中使用“远公之足,不过虎溪”的典故,用来比喻惠能大师 愿效仿慧远大师,决心不离开曹溪。 第二种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通俗故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 长的文化。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许多富含哲理的故事,共同汇成了中华文化的 宝库。在《碑铭》中使用大量的中国古代通俗故事,比喻惠能大师不仅智慧超群, 而且不为名闻利养所动,坚持在岭南弘法的坚定决心。如《碑铭》第二段讲到五 祖弘忍在法堂说法时,众多弟子听法,弘忍私下观察,发觉唯有惠能深得其意旨。 《碑铭》云:“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禅师默 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回超无我。” 在文中,“退省其私”典故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与其弟 子颜回交谈时,颜回从来不对他的言论提出反对意见,看起来似乎有点愚笨,但 是孔子私下里观察颜回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孔子 认为颜回很有智慧。作者王维以孔子观察弟子颜回的故事来比喻五祖弘忍印证了 六祖惠能的悟性。认为惠能是其不可多得的嗣法弟子。 《碑铭》中运用中国古代通俗典故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升堂入室”、“得 黄帝之珠”等等,兹不一一枚举。 在《碑铭》中,作者善于将佛教典故和中国古代典故列举并用,以表达特殊 的含义。六祖惠能禅师在接到唐中宗和则天武后诏请赴京诏文之后,他决意固守 曹溪,不赴京弘法,但圣意难违,于是惠能大师委婉地表示自己希望在南方弘法 以安定民心的决心。对这件事,王维在《碑铭》中写道:“禅师子牟之心,敢忘 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竞不奉诏。” 这里的“子牟之心,敢忘凤阙”来自于《壮子·让王》:“山中公子牟(魏
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以此来表示迷妄之想。“飞鸟之迹”典故源自 《华严经》卷五十:“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文中以此比喻诸法 皆空的道理。 来自于普通佛教故事的用典也有很多。如六祖惠能大师受到唐中宗和武则天 皇后的赴京供养的诏请,但大师不为所动,遂婉言谢绝。《碑铭》对此事所作论 述引用典故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风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这一典故来源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的故事:慧远大 师住庐山东林寺时,深居简出,足不出山。当时,在庐山东林寺门前有一条河, 名为虎溪,他约定自己活动范围以虎溪为限。一次,他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和一位 道士在其寓所畅谈之后,慧远送两位客人出门,因三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 中,慧远大师的脚步已经踏上了虎溪桥。山中神虎看到后,不断地发出怒吼之声, 慧远大师马上意识到自己已走在虎溪桥上,违反自定的规约了,于是三人相视而 笑,慧远大师马上返回。这个典故也因此被称为“虎溪三笑”。 作者在《碑铭》中使用“远公之足,不过虎溪”的典故,用来比喻惠能大师 愿效仿慧远大师,决心不离开曹溪。 第二种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通俗故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 长的文化。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许多富含哲理的故事,共同汇成了中华文化的 宝库。在《碑铭》中使用大量的中国古代通俗故事,比喻惠能大师不仅智慧超群, 而且不为名闻利养所动,坚持在岭南弘法的坚定决心。如《碑铭》第二段讲到五 祖弘忍在法堂说法时,众多弟子听法,弘忍私下观察,发觉唯有惠能深得其意旨。 《碑铭》云:“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禅师默 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回超无我。” 在文中,“退省其私”典故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与其弟 子颜回交谈时,颜回从来不对他的言论提出反对意见,看起来似乎有点愚笨,但 是孔子私下里观察颜回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孔子 认为颜回很有智慧。作者王维以孔子观察弟子颜回的故事来比喻五祖弘忍印证了 六祖惠能的悟性。认为惠能是其不可多得的嗣法弟子。 《碑铭》中运用中国古代通俗典故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升堂入室”、“得 黄帝之珠”等等,兹不一一枚举。 在《碑铭》中,作者善于将佛教典故和中国古代典故列举并用,以表达特殊 的含义。六祖惠能禅师在接到唐中宗和则天武后诏请赴京诏文之后,他决意固守 曹溪,不赴京弘法,但圣意难违,于是惠能大师委婉地表示自己希望在南方弘法 以安定民心的决心。对这件事,王维在《碑铭》中写道:“禅师子牟之心,敢忘 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 这里的“子牟之心,敢忘凤阙”来自于《壮子•让王》:“山中公子牟(魏
国公子,名牟,封于中山,故云)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奈何?’”意思是说魏国公子牟虽然身处江湖仕宦之中,但一直心系魏国都城。 本处分别有中国古代典故“子牟之心,敢忘凤阙”和佛教典故“远公之足,不过 虎溪”来表明惠能决心在岭南弘法的意愿。 当惠能大师婉言上表请辞之后,则天武后深感其诚,遂派人送百衲袈裟及钱 帛等供养大师。《碑铭》在对这件事论述时,云:“天王厚礼,献玉衣于幻人: 女后宿因,施金钱于化佛。尚德贵物,异代同符。” 这几句话分别引述了一个古代中国典故和一个佛教故事。第一个典故“天王 厚礼,献玉衣于幻人”,引用《列子·周穆王》: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 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 穷极。既已变物居之,引碱性以敬之,选女乐以娱之…月月献玉衣,旦旦献玉 食。这是指唐中宗及则天武后对惠能大师厚加礼遇,就像周穆王当年恩宠幻人(善 幻术之人)并赐其以玉衣玉食一样。第二个典故“女后宿因,施舍钱于化佛”来 自于《杂宝藏经》卷四:过去在昼暗山中,居住僧众。当时有一个乞讨贫女入山 求乞,见诸长者斋僧,便自我思忖:这些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贵,现在又作,来 世福更转胜:我前世不修福,今世贫苦,现在若再不修福,来世贫困会更增加。 这个贫女过去从干粪中捡到两文钱,平时舍不得用,准备等到讨不到东西时,用 来买食物充饥。当时贫女想,我现在把这些钱布施众僧,这一两日没有饮食,我 也不至于饿死。她等到僧人斋供结束,便将两钱布施给众僧。当时正好该国王后 过世不久,国王派人访求有福德之人以续后。当时相师占卜这一贫女有福德,国 王便迎娶她为王后。文中用这则典故赞叹则天武后前世像贫女一样以钱供僧,所 以有现世福报,今世又以钱财供养六祖,来世必将有大福报。 两则典故并用,赞扬了中宗和武后以贵重礼物供养惠能的恩德,并祝愿他们 将来会因布施僧人而有更殊胜的福报。 《碑铭》中在谈及惠能的弟子神会时,也使用了同列并举的典故。如其云: “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献珠之愿”故事来 自于《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比丘尊者)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 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宿因。’ 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遂开手奉珠,众皆警异。尊者曰: ‘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付西海斋,受衬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 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文中以斯 多来比喻神会,说明神会与惠能似有宿缘,可为法嗣。“抱玉之悲”的典故来自 《韩非子·和氏》:“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左足。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 而献之武王…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 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和曰:‘吾 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非也。’吾乃使 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文中引用“抱玉之悲”这一典故,比喻神会多有怀宝而不为世人所识的悲哀
国公子,名牟,封于中山,故云)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奈何?’”意思是说魏国公子牟虽然身处江湖仕宦之中,但一直心系魏国都城。 本处分别有中国古代典故“子牟之心,敢忘凤阙”和佛教典故“远公之足,不过 虎溪”来表明惠能决心在岭南弘法的意愿。 当惠能大师婉言上表请辞之后,则天武后深感其诚,遂派人送百衲袈裟及钱 帛等供养大师。《碑铭》在对这件事论述时,云:“天王厚礼,献玉衣于幻人; 女后宿因,施金钱于化佛。尚德贵物,异代同符。” 这几句话分别引述了一个古代中国典故和一个佛教故事。第一个典故“天王 厚礼,献玉衣于幻人”,引用《列子•周穆王》: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 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 穷极。既已变物居之,引碱性以敬之,选女乐以娱之……月月献玉衣,旦旦献玉 食。这是指唐中宗及则天武后对惠能大师厚加礼遇,就像周穆王当年恩宠幻人(善 幻术之人)并赐其以玉衣玉食一样。第二个典故“女后宿因,施舍钱于化佛”来 自于《杂宝藏经》卷四:过去在昼暗山中,居住僧众。当时有一个乞讨贫女入山 求乞,见诸长者斋僧,便自我思忖:这些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贵,现在又作,来 世福更转胜;我前世不修福,今世贫苦,现在若再不修福,来世贫困会更增加。 这个贫女过去从干粪中捡到两文钱,平时舍不得用,准备等到讨不到东西时,用 来买食物充饥。当时贫女想,我现在把这些钱布施众僧,这一两日没有饮食,我 也不至于饿死。她等到僧人斋供结束,便将两钱布施给众僧。当时正好该国王后 过世不久,国王派人访求有福德之人以续后。当时相师占卜这一贫女有福德,国 王便迎娶她为王后。文中用这则典故赞叹则天武后前世像贫女一样以钱供僧,所 以有现世福报,今世又以钱财供养六祖,来世必将有大福报。 两则典故并用,赞扬了中宗和武后以贵重礼物供养惠能的恩德,并祝愿他们 将来会因布施僧人而有更殊胜的福报。 《碑铭》中在谈及惠能的弟子神会时,也使用了同列并举的典故。如其云: “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献珠之愿”故事来 自于《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比丘尊者)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 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宿因。’ 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遂开手奉珠,众皆警异。尊者曰: ‘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付西海斋,受衬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 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文中以斯 多来比喻神会,说明神会与惠能似有宿缘,可为法嗣。“抱玉之悲”的典故来自 《韩非子•和氏》:“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左足。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 而献之武王……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 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和曰:‘吾 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非也。’ 吾乃使 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文中引用“抱玉之悲”这一典故,比喻神会多有怀宝而不为世人所识的悲哀
《碑铭》中的用典,不仅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还能使抽象的说 理形像化。大量用典使碑文内容更庄重典雅,耐人寻味。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准确 理解惠能大师的生平业绩,从而对惠能大师生平作出中肯的评价。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生于唐代宗广德十一年,登进士第,举博士鸿词科, 官监察御史。以文称誉今古,当时与韩愈齐名。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柳州刺 史任内。子厚自幼信佛,商友禅林,其《答韩愈相规之书》有曰:“浮屠之教, 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后生,不可得而斥也”。由此见其人。 扶风公,廉问(察访查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 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 命部吏洎(及)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使山增高大,形容人数 之众多)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 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 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 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 出,推离还源(离(与合对,离:道术分裂)末还本?),合所谓生而静者。梁 氏(梁武帝)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 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稀有且究竟彻底),师用(因此)感动,遂受信具。 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 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 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
《碑铭》中的用典,不仅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还能使抽象的说 理形像化。大量用典使碑文内容更庄重典雅,耐人寻味。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准确 理解惠能大师的生平业绩,从而对惠能大师生平作出中肯的评价。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生于唐代宗广德十一年,登进士第,举博士鸿词科, 官监察御史。以文称誉今古,当时与韩愈齐名。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柳州刺 史任内。子厚自幼信佛,商友禅林,其《答韩愈相规之书》有曰:“浮屠之教, 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后生,不可得而斥也”。由此见其人。 扶风公,廉问(察访查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 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 命部吏洎(及)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使山增高大,形容人数 之众多)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 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 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 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 出,推离还源(离(与合对,离:道术分裂)末还本?),合所谓生而静者。梁 氏(梁武帝)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 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稀有且究竟彻底),师用(因此)感动,遂受信具。 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 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 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
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一直以来,治理广州的地方官 有十几位了)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高举,使闻名)其号。乃今始告天子, 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 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 命,咸被公德。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噩:凶 恶。),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 辞(晋谒之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传佛语心。六承其授,大鉴是临。 劳勤专默,终揖于深。抱其信器,行海之阴。 其道爱施,在溪之曹。庞合猥附,不夷其高(真正集大成者,合者庞杂,附者 猥琐(庸俗),也不伤其高)。 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 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 阴翊王度,俾人逍遥。百有六祀,号谥不纪。 由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广为推行:普遍流行。)乃诔。 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 师教所被,扶风所履,四众喁望,咸戴天子
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一直以来,治理广州的地方官 有十几位了)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高举,使闻名)其号。乃今始告天子, 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 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 命,咸被公德。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噩:凶 恶。),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 辞(晋谒之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传佛语心。六承其授,大鉴是临。 劳勤专默,终揖于深。抱其信器,行海之阴。 其道爰施,在溪之曹。庞合猥附,不夷其高(真正集大成者,合者庞杂,附者 猥琐(庸俗),也不伤其高)。 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 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 阴翊王度,俾人逍遥。百有六祀,号谥不纪。 由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广为推行;普遍流行。)乃诔。 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 师教所被,扶风所履,四众喁望,咸戴天子
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 师以仁传,公以仁理。谒辞(本义为晋谒之辞,此为请为文辞)图坚,永胤 (后代子孙相承)不已。 卷六释教碑 书名:《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据《传灯录》,大鉴即慧能大师,俗姓卢氏,父武德中仕于南海之新州,遂占 籍焉。始因闻客读《金刚经》,遂问法焉,客以得于黄梅忍大师为对。师去直抵 韶州,与尼无尽藏者解说《涅槃经》,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有道者。居 人于是竞来瞻礼,且营葺宝林古寺旧地居之。师谓:“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明日遂行,遇智远禅师请益。远曰:“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宜往参决。”师辞 去,遂造焉。忍默识之,后果传衣法。至仪凤元年,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 寺。师大异,因请出所传信衣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受满分戒于智光律师。 明年,要归旧隐,遂返曹溪,学者不下千数。中宗尝诏之,不起。后化于新州国 恩寺,肃宗、代宗皆敬事之。至宪宗时,始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公在柳 州作此碑,时年四十三。东坡尝曰:“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 岳》诸碑。绝妙古今,儒释兼通,道学纯备。自唐至今,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 通亮简正如子厚者。”邵太史曰:“东坡于古人,但写渊明、子美、太白、退之、 子厚之诗。为南华写子厚《六祖大鉴禅师碑》,南华又欲写《刘梦得碑》,则辞 之。”)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元和八年十二月,以桂管观察使马总为岭南节度使。扶风 人也。),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 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都府,节度府也。)。公命部吏洎 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幢,传江切。),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 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 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悖,乱也。悖,蒲 昧切,又音勃,),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 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礼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后魏大和十 年,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 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浮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
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 师以仁传,公以仁理。谒辞(本义为晋谒之辞,此为请为文辞)图坚,永胤 (后代子孙相承)不已。 卷六 释教碑 书名:《柳宗元集》 作者: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据《传灯录》,大鉴即慧能大师,俗姓卢氏,父武德中仕于南海之新州,遂占 籍焉。始因闻客读《金刚经》,遂问法焉,客以得于黄梅忍大师为对。师去直抵 韶州,与尼无尽藏者解说《涅槃经》,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有道者。居 人于是竞来瞻礼,且营葺宝林古寺旧地居之。师谓:“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明日遂行,遇智远禅师请益。远曰:“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宜往参决。”师辞 去,遂造焉。忍默识之,后果传衣法。至仪凤元年,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 寺。师大异,因请出所传信衣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受满分戒于智光律师。 明年,要归旧隐,遂返曹溪,学者不下千数。中宗尝诏之,不起。后化于新州国 恩寺,肃宗、代宗皆敬事之。至宪宗时,始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公在柳 州作此碑,时年四十三。东坡尝曰:“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 岳》诸碑。绝妙古今,儒释兼通,道学纯备。自唐至今,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 通亮简正如子厚者。”邵太史曰:“东坡于古人,但写渊明、子美、太白、退之、 子厚之诗。为南华写子厚《六祖大鉴禅师碑》,南华又欲写《刘梦得碑》,则辞 之。”)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元和八年十二月,以桂管观察使马总为岭南节度使。扶风 人也。),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 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都府,节度府也。)。公命部吏洎 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幢,传江切。),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 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 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悖,乱也。悖,蒲 昧切,又音勃,),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 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礼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后魏大和十 年,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 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浮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
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是为初祖。)。六传至 大鉴(达摩以其法传慧可,是为二祖。慧可传璨,是为三祖。璨传道信,是为四 祖。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忍传慧能,是为六祖。)。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能, 即耐字。)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信具,衣钵也。)。遁 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咸亨末,能住韶州宝林 寺。曹溪,韶州地名也。)。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 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 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先天二年亡,是岁癸丑,至元和十三年戊 戌,为一百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 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 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元和五年七月,总自虔州刺史为安南都 护。),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身毒,《史记》音捐笃。《前汉》,下 音笃。一名天笃,浮图胡是也。《西南夷传》注:“即天竺,西域国名。”)浮舶 听命,咸被公德。受旂(同旗:也指有铃铛的旗子。)纛节戟,(意,翳也。 舞者所执。又羽葆幢也。蔡邕曰:“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 意,杜皓切,又徒沃、大到切,)来莅南海,(按韩文公《祭总文》云:“于泉 于虔,始执郡符。遂殿交州,抗节番禺。”交州,即安南都护府。番禺,则南海 郡广州也。与公此碑合,而《唐史》乃云总自安南都护迁桂管经略观察使,误矣。 东坡曰:“以碑考之,盖自安南迁南海,非桂管也。”可以正《唐史》之误。)属 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说文》:“噩,哗讼也。”“:或解为凶恶意), 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辞。其 辞曰: 达摩乾乾,(《说文》云:“乾,上出也。"乾乾,不息之貌。)传佛语心。(《达 摩传》:以袈裟授慧可曰:“内传法师以契灯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六承 其授,大鉴是临。劳勤专默,终揖于深(揖,一作挹。)。抱其信器,行海之阴。 其道爱施,在溪之曹。庞合猥附,不夷其高。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 在物而具。荒流奔轶(徒结切,车相出也。),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二乎作胡字。)。中一外融,有粹 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纪。由 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乃诔(鲁水切,垒也,垒述前人之功德。)。 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惟师教所被,泊扶风公所履,咸戴 天子。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师以仁传,公以仁理。渴辞 图坚,永胤不已
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是为初祖。)。六传至 大鉴(达摩以其法传慧可,是为二祖。慧可传璨,是为三祖。璨传道信,是为四 祖。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忍传慧能,是为六祖。)。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能, 即耐字。)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信具,衣钵也。)。遁 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咸亨末,能住韶州宝林 寺。曹溪,韶州地名也。)。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 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 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先天二年亡,是岁癸丑,至元和十三年戊 戌,为一百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 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 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元和五年七月,总自虔州刺史为安南都 护。),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身毒,《史记》音捐笃。《前汉》,下 音笃。一名天笃,浮图胡是也。《西南夷传》注:“即天竺,西域国名。”)浮舶 听命,咸被公德。受旂(同旗;也指有铃铛的旗子。 )纛节戟,(纛,翳也。 舞者所执。又羽葆幢也。蔡邕曰:“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 纛,杜皓切,又徒沃、大到切,)来莅南海,(按韩文公《祭总文》云:“于泉 于虔,始执郡符。遂殿交州,抗节番禺。”交州,即安南都护府。番禺,则南海 郡广州也。与公此碑合,而《唐史》乃云总自安南都护迁桂管经略观察使,误矣。 东坡曰:“以碑考之,盖自安南迁南海,非桂管也。”可以正《唐史》之误。)属 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说文》:“噩,哗讼也。”;或解为凶恶意), 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辞。其 辞曰: 达摩乾乾,(《说文》云:“乾,上出也。”乾乾,不息之貌。)传佛语心。(《达 摩传》:以袈裟授慧可曰:“内传法师以契灯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六承 其授,大鉴是临。劳勤专默,终揖于深(揖,一作挹。)。抱其信器,行海之阴。 其道爰施,在溪之曹。庞合猥附,不夷其高。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 在物而具。荒流奔轶(徒结切,车相出也。),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二乎作胡字。)。中一外融,有粹 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纪。由 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乃诔(鲁水切,垒也,垒述前人之功德。)。 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惟师教所被,洎扶风公所履,咸戴 天子。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师以仁传,公以仁理。谒辞 图坚,永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