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都许乎院 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遝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2006年4月
1 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2006 年 4 月
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系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 有关规定制订的。本课程为专业课程 本教学大纲遵循我院为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 技能,能从事本专业的教练、教师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根据我院民族传 统体育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民族体育的特点出发,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突出能力培 养的原则,并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门课程重点讲授学校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本科的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时数总计36学时。2学分 、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大学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等基本知识理论,并能 领会和运用其中的知识理论进行初步的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组织和开展学 校各项体育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学时分配 时数 序号 教学内容 分配/百分比授课形式 1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5.6% 讲授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5.6% 讲授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 11.1% 讲授 4 体育课程 11.1% 讲授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与目标 411.1% 讲授 体育教学方法 6 16.4% 讲授 7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11.1% 讲授 课余体育 5.6% 讲授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2 5.6% 讲授 10 体育教师 5.6% 讲授 2
2 一、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系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 有关规定制订的。本课程为专业课程。 本教学大纲遵循我院为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 技能,能从事本专业的教练、教师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根据我院民族传 统体育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民族体育的特点出发,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突出能力培 养的原则,并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门课程重点讲授学校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本科的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时数总计 36 学时。2 学分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大学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等基本知识理论,并能 领会和运用其中的知识理论进行初步的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组织和开展学 校各项体育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时数 分配 百分比 授课形式 1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 5.6% 讲授 2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 5.6% 讲授 3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 11.1% 讲授 4 体育课程 4 11.1% 讲授 5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与目标 4 11.1% 讲授 6 体育教学方法 6 16.4% 讲授 7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 11.1% 讲授 8 课余体育 2 5.6% 讲授 9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2 5.6% 讲授 10 体育教师 2 5.6% 讲授
考试 2 5.6%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方法 四、体育教学过程目标 五、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六、如何学习《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发 展的历史沿革,熟练掌握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点] 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希腊教育 (二)斯巴达五项竞技 (三)雅典国家体育馆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3 11 机动 2 5.6% 12 考试 2 5.6% 合计 36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教学方法 四、体育教学过程目标 五、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六、如何学习《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发 展的历史沿革,熟练掌握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点] 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希腊教育 (二)斯巴达五项竞技 (三)雅典国家体育馆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一)六艺教育 (二)武举考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 (二)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改为体育课 (三)1940年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四)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1.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规定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2.1953年翻译了前苏联的11年制体育教学大纲 3.1954年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4.1956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5.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6.1952年创建华东体育学院以及此后的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38所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1961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1.1972年业余训练 2.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改革开放后,国家首先加强了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 法规制度 1977年,教育部设立了体卫司 1979年扬州会议 1979年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990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92年9省市试行中考体育 1998年全国试行中考体育 2002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1979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对7-12岁学生的大规模体质测试 3.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4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一)六艺教育 (二)武举考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 (二)1923 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改为体育课 (三)1940 年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四)1941 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年) 1.1952 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规定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 2 学时。 2.1953 年翻译了前苏联的 11 年制体育教学大纲 3.1954 年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4.1956 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5.1957 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6.1952 年创建华东体育学院以及此后的 6 所体育学院、11 所体育学校、38 所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年) 1961 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年) 1.1972 年业余训练 2.1973 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 年至今) 1.改革开放后,国家首先加强了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 法规制度。 1977 年,教育部设立了体卫司 1979 年扬州会议 1979 年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990 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92 年 9 省市试行中考体育 1998 年全国试行中考体育 2002 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1979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2000 年对 7—12 岁学生的大规模体质测试 3.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1978 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7年修订 1993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验)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 要》 4.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目前全国有两万六千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9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1980年评选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0年评选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6.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1990年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7.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一)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 (二)1917年恽代英发表《学校体育之研究》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体质教育思想 (二)技术教育思想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一)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5 1987 年修订 1993 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7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验)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 要》 4.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目前全国有两万六千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9 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1980 年评选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0 年评选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6.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1990 年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7.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一)1917 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 (二)1917 年恽代英发表《学校体育之研究》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 体质教育思想 (二) 技术教育思想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一)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实地调查 考察一所学校体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现代体育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对象不同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4.管理体制不同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 1.简化性原则 2.普及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体性 4.基础性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6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1903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实地调查; 考察一所学校体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现代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对象不同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4.管理体制不同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 1.简化性原则 2.普及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体性 4.基础性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1.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3.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 4.确立大、中小学想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5.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体的能力 (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要求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大众传媒教育的关系 2.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 3.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学校体育如何才能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阶段体育、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掌握初等教育阶 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熟练掌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 求。领会运用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
7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1.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3.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 4.确立大、中小学想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5.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体的能力 (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二、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要求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大众传媒教育的关系 2.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 3.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学校体育如何才能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阶段体育、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掌握初等教育阶 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熟练掌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 求。领会运用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一)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育功能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成优良品德 3.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1.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技能水平 3.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娱乐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辐射功能 (三)经济功能 第三节学校体育的目标
8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一)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育功能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成优良品德 3.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1.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技能水平 3.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娱乐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辐射功能 (三)经济功能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与作用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层次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 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课外体育活动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第四章体育课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课的概念、类型和结构。熟练掌握改造现有的竞技运 动项目的方法,领会运用体育课程的内容。 [教学重点]
9 一、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与作用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层次 二 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 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节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课外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 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第四章 体育课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课的概念、类型和结构。熟练掌握改造现有的竞技运 动项目的方法,领会运用体育课程的内容。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育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二、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基点理解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二)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三)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四)课程教材多样化 (五)课程内容组织化、生活化 (六)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节体育课程编制 、体育课程目标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2.运动参与类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支资源的作用 5.贴紧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三、体育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10 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基点理解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二)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三)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四)课程教材多样化 (五)课程内容组织化、生活化 (六)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节 体育课程编制 一、体育课程目标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2.运动参与类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二)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支资源的作用 5.贴紧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三、体育课程实施 (一) 课程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