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贝 母 ◼ 【来源】 ◼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暗 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鳞茎。 ◼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 和“青贝” ,后者药材习称“炉贝(虎皮 贝)”
川 贝 母 ◼ 【来源】 ◼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暗 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鳞茎。 ◼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 和“青贝” ,后者药材习称“炉贝(虎皮 贝)”
川贝母和暗紫贝母
川贝母和暗紫贝母
◼ 【性状鉴别】 ◼ 一、松贝: ◼ 1、小,圆锥形, 心脏形,表面类白 色。高3-8mm,直 径3-9mm(<1cm)
◼ 【性状鉴别】 ◼ 一、松贝: ◼ 1、小,圆锥形, 心脏形,表面类白 色。高3-8mm,直 径3-9mm(<1cm)
◼ 2、外层鳞叶2枚, 大小悬殊,紧密 抱合,未抱部分 呈新月形,习称 “怀中抱月” , 顶端闭合。 ◼ 3、底部平坦,微 凹入,中心有一 灰褐色鳞茎盘, 断面粉性。 ◼ 4、微苦
◼ 2、外层鳞叶2枚, 大小悬殊,紧密 抱合,未抱部分 呈新月形,习称 “怀中抱月” , 顶端闭合。 ◼ 3、底部平坦,微 凹入,中心有一 灰褐色鳞茎盘, 断面粉性。 ◼ 4、微苦
◼ 二、青贝: ◼ 1 、 圆锥 形, 稍大 (高4-14mm,直径4- 16mm)。 ◼ 2、外层鳞叶两瓣, 大小相近,相对抱 合,顶端开口,可 见心芽
◼ 二、青贝: ◼ 1 、 圆锥 形, 稍大 (高4-14mm,直径4- 16mm)。 ◼ 2、外层鳞叶两瓣, 大小相近,相对抱 合,顶端开口,可 见心芽
◼ 三、炉贝: ◼ 1、长圆锥形,较大 ( 高 7-25mm, 直 径 5- 25mm), 表面常见 黄棕色斑块,故又习 称“虎皮贝” 。 ◼ 2、外层鳞叶5枚,大 小相近,顶端开口。 ◼ 3、基部突出,呈圆 锥形,放不平
◼ 三、炉贝: ◼ 1、长圆锥形,较大 ( 高 7-25mm, 直 径 5- 25mm), 表面常见 黄棕色斑块,故又习 称“虎皮贝” 。 ◼ 2、外层鳞叶5枚,大 小相近,顶端开口。 ◼ 3、基部突出,呈圆 锥形,放不平
◼ 四、岷贝: ◼ 1 、 甚 小 ( 一 般 < 5mm),圆锥形, 顶端微尖。 ◼ 2、外层鳞叶2枚,大 小悬殊,紧密抱合, 裂隙极小或无
◼ 四、岷贝: ◼ 1 、 甚 小 ( 一 般 < 5mm),圆锥形, 顶端微尖。 ◼ 2、外层鳞叶2枚,大 小悬殊,紧密抱合, 裂隙极小或无
◼ 【显微鉴别】 松贝:粉末白色 ◼ 1、淀粉粒:甚多,形状多样,单粒或半 复粒(2-4脐点)。 ◼ 脐点多呈点状、短缝状,大多位于较小 端,层纹细密,隐约可见。 ◼ 2、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偶见不定 式气孔,类圆形,副卫细胞5-7个。 ◼ 3、螺纹导管。 ◼ 4、草酸钙结晶:小且少,方形或簇状
◼ 【显微鉴别】 松贝:粉末白色 ◼ 1、淀粉粒:甚多,形状多样,单粒或半 复粒(2-4脐点)。 ◼ 脐点多呈点状、短缝状,大多位于较小 端,层纹细密,隐约可见。 ◼ 2、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偶见不定 式气孔,类圆形,副卫细胞5-7个。 ◼ 3、螺纹导管。 ◼ 4、草酸钙结晶:小且少,方形或簇状
◼ 【附注】 ◼ 1、据报道,约有38种贝母属植物的鳞茎做 贝母入药,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 ①湖北贝母:为湖北贝母的鳞茎。 ◼ ②安徽贝母:为安徽贝母的鳞茎。 ◼ 2、川贝母的来源还有: ◼ ①伊贝:为伊犁贝母或新疆贝母的鳞茎。 ◼ ②平贝:为平贝母的鳞茎
◼ 【附注】 ◼ 1、据报道,约有38种贝母属植物的鳞茎做 贝母入药,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 ①湖北贝母:为湖北贝母的鳞茎。 ◼ ②安徽贝母:为安徽贝母的鳞茎。 ◼ 2、川贝母的来源还有: ◼ ①伊贝:为伊犁贝母或新疆贝母的鳞茎。 ◼ ②平贝:为平贝母的鳞茎
◼ 3、土贝母:伪品 ◼ ①百合科植物益辟坚(丽江山慈姑)的球茎。 又称“草贝母” 。 ◼ 不分瓣,黄白色,有大毒,含秋水仙碱 (为提取的重要原料)。 ◼ ②葫芦科植物假贝母(土贝母)块茎。 ◼ 不分瓣,黄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断面角 质样
◼ 3、土贝母:伪品 ◼ ①百合科植物益辟坚(丽江山慈姑)的球茎。 又称“草贝母” 。 ◼ 不分瓣,黄白色,有大毒,含秋水仙碱 (为提取的重要原料)。 ◼ ②葫芦科植物假贝母(土贝母)块茎。 ◼ 不分瓣,黄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断面角 质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