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目):Leguminosae 多为草本,叶互生,多为羽状复叶,花五基数,多为蝶形花,莢果。 多有豆腥气,味甜或苦,含草酸钙方晶。 含羞草亚科:含儿茶酚类(合欢) 云实亚科(苏木科):含五倍子鞣质,亦含蒽醌(决明、皂莢) 蝶形花亚科:含生物碱(甘草、葛根、黄芪、广金钱草、白扁豆、补骨脂) 葛 根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产地】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春季清明前采挖,质佳;秋季霜降后采,质量较差。将根洗净,刮去外皮,纵 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鉴别】 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类白色或淡棕色,表面 有时可见残留的棕色栓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轻松;气 微,味淡。 甘葛藤根: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质坚硬而重,富 粉性。气微,味微甜。 【成分】 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可达 12%;甘葛藤根的含量较低,广西产约 2.2%。 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附注】 ①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葛根使用,但总黄酮含 量较低,一般在 1%以下,质量较差。如食用葛藤、三裂叶葛藤、峨嵋葛藤等。 ②葛花:为野葛未全开放的花,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功能解酒毒,止渴
豆科(目):Leguminosae 多为草本,叶互生,多为羽状复叶,花五基数,多为蝶形花,莢果。 多有豆腥气,味甜或苦,含草酸钙方晶。 含羞草亚科:含儿茶酚类(合欢) 云实亚科(苏木科):含五倍子鞣质,亦含蒽醌(决明、皂莢) 蝶形花亚科:含生物碱(甘草、葛根、黄芪、广金钱草、白扁豆、补骨脂) 葛 根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产地】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春季清明前采挖,质佳;秋季霜降后采,质量较差。将根洗净,刮去外皮,纵 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鉴别】 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类白色或淡棕色,表面 有时可见残留的棕色栓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轻松;气 微,味淡。 甘葛藤根: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质坚硬而重,富 粉性。气微,味微甜。 【成分】 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可达 12%;甘葛藤根的含量较低,广西产约 2.2%。 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附注】 ①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葛根使用,但总黄酮含 量较低,一般在 1%以下,质量较差。如食用葛藤、三裂叶葛藤、峨嵋葛藤等。 ②葛花:为野葛未全开放的花,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功能解酒毒,止渴
甘 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 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 甘草”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 0.6-3cm)。表面红棕、 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两端切面中央稍下 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 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 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
甘 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 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 甘草”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 0.6-3cm)。表面红棕、 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两端切面中央稍下 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 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 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
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荚果短小,直而肿胀) 三、光果甘草: 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 纤维性强。(荚果表面光滑无毛) 【显微鉴别】 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 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 2-3 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 淡黄棕色 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易见 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 甘草甜素(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 甘草的甜味成分
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荚果短小,直而肿胀) 三、光果甘草: 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 纤维性强。(荚果表面光滑无毛) 【显微鉴别】 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 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 2-3 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 淡黄棕色 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易见 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 甘草甜素(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 甘草的甜味成分
主产区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 5-11%,甘草次酸含量约 3-7%。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 与毒物结合,故可解毒。 含量:据有关资料表面,根茎>根,皮部>中部。 【理化鉴别】 TLC:见教材 P116。斑点用硫酸及香兰醛显色,呈蓝色。 【附注】 同科植物黄甘草、粗毛甘草和云南甘草亦供药用。 黄 芪 【释名】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称“口芪、正口芪”;产于华北、东北者, 多野生,称“北芪”。-但《.大全》中意见不同)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佳。 【性状鉴别】 1、圆柱形,极少分枝,上粗下细。 2、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栓皮易剥落, 露出黄白色皮部,(有时可见黄白色网状纤维束)。 3、质韧不易断,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 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断面中央有枯 朽者,显黑褐色或空洞) 4、有豆腥气,味微甜
主产区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 5-11%,甘草次酸含量约 3-7%。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 与毒物结合,故可解毒。 含量:据有关资料表面,根茎>根,皮部>中部。 【理化鉴别】 TLC:见教材 P116。斑点用硫酸及香兰醛显色,呈蓝色。 【附注】 同科植物黄甘草、粗毛甘草和云南甘草亦供药用。 黄 芪 【释名】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称“口芪、正口芪”;产于华北、东北者, 多野生,称“北芪”。-但《.大全》中意见不同)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佳。 【性状鉴别】 1、圆柱形,极少分枝,上粗下细。 2、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栓皮易剥落, 露出黄白色皮部,(有时可见黄白色网状纤维束)。 3、质韧不易断,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 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断面中央有枯 朽者,显黑褐色或空洞) 4、有豆腥气,味微甜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线延长。 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 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 2-3 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 2-3 分粒组成的复粒。 【成分】 膜荚黄芪含黄酮类、皂甙类;(皂甙具有降压、利尿、 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其中有些多糖具有免疫 促进作用。 此外,测定出 21 种氨基酸,14 种微量元素。 【理化鉴别】 1、检查氨基酸、多肽: 水浸液 1ml(3g→30ml)+0.2%茚三酮 2 滴,沸水中加热 5 分 钟 → 冷却后显紫红色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线延长。 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 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 2-3 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 2-3 分粒组成的复粒。 【成分】 膜荚黄芪含黄酮类、皂甙类;(皂甙具有降压、利尿、 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其中有些多糖具有免疫 促进作用。 此外,测定出 21 种氨基酸,14 种微量元素。 【理化鉴别】 1、检查氨基酸、多肽: 水浸液 1ml(3g→30ml)+0.2%茚三酮 2 滴,沸水中加热 5 分 钟 → 冷却后显紫红色
2、检查糖: 水浸液 1ml 于 60℃水浴中加热 10 分钟,+5%α-萘酚乙醇 溶液 5 滴,再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 0.5ml → 试液与硫酸交 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附注】 1、下列同属植物的根,在有的地区也作黄芪药用: ①金翼黄芪:药材名“小黄芪、小白芪”,主产于河北、青海等地。 根呈圆柱形,上部有细密环纹。 ②多花黄芪: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地。 根淡棕色,形成层处呈棕色环,味淡微涩。 ③梭果黄芪:主产与四川。 根淡棕色,横切面皮部乳白色或淡黄白色,质硬。 ④塘谷耳黄芪:药材名“白大芪、马芪、土黄芪”,主产于甘肃、青海。 根灰棕色,常有栓皮剥落后留下的棕色疤痕,折断面粗纤维状,横切面皮部和 木部呈淡棕色,形成层处显棕色环,味甜。 2、伪品: ①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安徽、江苏等地称“土黄芪”。 栓皮多除去,表面淡黄色,有棕色的残存皮孔。质脆,断面纤维状。气微,味 淡。 ②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欧属葵、蜀葵的根。 圆叶锦葵:表面土黄或棕黄色,韧皮部淡黄色。气微、味淡,因富含粘液而有 粘滑感。 蜀葵的根称“麻杆花、一丈红、蜀季花” ③据报道,全国黄芪的伪品有多种,除上述两种外,常见的还有: 豆科植物大野豌豆的根。“野豌豆” 豆科植物苜蓿的根。“土黄芪、苜蓿根” 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的根。 豆科植物白香草木樨的根。“白香草木樨” 豆科植物草木樨的根。 豆科植物兰花棘豆的根
2、检查糖: 水浸液 1ml 于 60℃水浴中加热 10 分钟,+5%α-萘酚乙醇 溶液 5 滴,再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 0.5ml → 试液与硫酸交 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附注】 1、下列同属植物的根,在有的地区也作黄芪药用: ①金翼黄芪:药材名“小黄芪、小白芪”,主产于河北、青海等地。 根呈圆柱形,上部有细密环纹。 ②多花黄芪: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地。 根淡棕色,形成层处呈棕色环,味淡微涩。 ③梭果黄芪:主产与四川。 根淡棕色,横切面皮部乳白色或淡黄白色,质硬。 ④塘谷耳黄芪:药材名“白大芪、马芪、土黄芪”,主产于甘肃、青海。 根灰棕色,常有栓皮剥落后留下的棕色疤痕,折断面粗纤维状,横切面皮部和 木部呈淡棕色,形成层处显棕色环,味甜。 2、伪品: ①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安徽、江苏等地称“土黄芪”。 栓皮多除去,表面淡黄色,有棕色的残存皮孔。质脆,断面纤维状。气微,味 淡。 ②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欧属葵、蜀葵的根。 圆叶锦葵:表面土黄或棕黄色,韧皮部淡黄色。气微、味淡,因富含粘液而有 粘滑感。 蜀葵的根称“麻杆花、一丈红、蜀季花” ③据报道,全国黄芪的伪品有多种,除上述两种外,常见的还有: 豆科植物大野豌豆的根。“野豌豆” 豆科植物苜蓿的根。“土黄芪、苜蓿根” 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的根。 豆科植物白香草木樨的根。“白香草木樨” 豆科植物草木樨的根。 豆科植物兰花棘豆的根
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豆科植物单体蕊黄芪(鳌山黄芪)的根。 豆科植物苦马豆的根。 锦葵科植物陆地棉的根。“棉花根” 3、红芪: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通称“晋芪”,主产 于甘肃南部地区。 表面灰红棕色,栓皮易剥落露出浅黄色的皮部及纤维。质 坚硬而致密,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强,且富粉性。气微而特 异,味微甜。 显微:有晶鞘纤维,草酸钙棱晶,无石细胞。 抗菌、降压作用较黄芪强。 全国各地作红芪药用的还有:同属植物太白岩黄芪(又称“红芪、锦芪”)、齿 翅岩黄芪、紫花岩黄芪、拟蚕豆黄芪、锡金岩黄芪等。 4、南芪:桑科植物五指毛桃的根。亦称“五爪龙” 五加科:Araliacae 特征:多为草本(人参、三七为多年生草本,刺五加为灌木)。叶互生,伞形花 序,花基数为 5,G 下位,浆果。 成分:皂甙(三萜类),黄酮,氨基酸,多糖。 人 参 【来源】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植物形态】 掌状复叶,轮生茎顶。 可根据叶子的形态数目判断参龄: 一年生者:1 片三出复叶--三花 (指播种第二年)
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豆科植物单体蕊黄芪(鳌山黄芪)的根。 豆科植物苦马豆的根。 锦葵科植物陆地棉的根。“棉花根” 3、红芪: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通称“晋芪”,主产 于甘肃南部地区。 表面灰红棕色,栓皮易剥落露出浅黄色的皮部及纤维。质 坚硬而致密,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强,且富粉性。气微而特 异,味微甜。 显微:有晶鞘纤维,草酸钙棱晶,无石细胞。 抗菌、降压作用较黄芪强。 全国各地作红芪药用的还有:同属植物太白岩黄芪(又称“红芪、锦芪”)、齿 翅岩黄芪、紫花岩黄芪、拟蚕豆黄芪、锡金岩黄芪等。 4、南芪:桑科植物五指毛桃的根。亦称“五爪龙” 五加科:Araliacae 特征:多为草本(人参、三七为多年生草本,刺五加为灌木)。叶互生,伞形花 序,花基数为 5,G 下位,浆果。 成分:皂甙(三萜类),黄酮,氨基酸,多糖。 人 参 【来源】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植物形态】 掌状复叶,轮生茎顶。 可根据叶子的形态数目判断参龄: 一年生者:1 片三出复叶--三花 (指播种第二年)
二年生者:1 片五出复叶--巴掌 (以后每年递增一叶,最多可达 6 片复叶) 三年生者:2 片(对生)五出复叶--二甲子 四年生者:3 片(轮生)五出复叶--灯台子 五年生者:4 片(轮生)五出复叶--四匹叶 六年生者:5 片(轮生)五出复叶--五匹叶 主根肉质,根茎习称“芦头”,根茎上有茎痕,习称“芦碗”(栽培者可据此推 测参龄,野山参则不能,因为芦碗太多,难以数清)。小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伞 形花序顶生,总花柄长度大于叶柄长度。 【产地】 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主为栽培品,习 称“园参”,全国很多地方有种植。野生品甚少,习称“野 山参、山参
二年生者:1 片五出复叶--巴掌 (以后每年递增一叶,最多可达 6 片复叶) 三年生者:2 片(对生)五出复叶--二甲子 四年生者:3 片(轮生)五出复叶--灯台子 五年生者:4 片(轮生)五出复叶--四匹叶 六年生者:5 片(轮生)五出复叶--五匹叶 主根肉质,根茎习称“芦头”,根茎上有茎痕,习称“芦碗”(栽培者可据此推 测参龄,野山参则不能,因为芦碗太多,难以数清)。小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伞 形花序顶生,总花柄长度大于叶柄长度。 【产地】 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主为栽培品,习 称“园参”,全国很多地方有种植。野生品甚少,习称“野 山参、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