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参 南沙参 【来源】 北沙参: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南沙参: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 【产地】 北沙参主产于江苏、山东等地; 南沙参主产于安徽、江、浙、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北沙参采挖后用沸水烫去外皮; 南沙参趁鲜刮去粗皮。 【性状鉴别】 北沙参 南沙参 ①沸水烫后去外皮。 表面凹陷处残留有棕褐色栓皮 ②根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 根呈圆柱形,少有分枝,顶端 顶端有根茎残基。 常有芦头(根茎)。 ③表面淡黄白色,粗糙,点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点状 状皮孔突起明显。 皮孔不明显。 ④质硬脆易断,断面细腻体 质轻泡易断,断面多裂隙。 重。 ⑤气特异,味微甜。 无臭,味微甘。 【显微鉴别】 油室(伞形科), 乳管、菊糖(桔梗科)。 糊化淀粉粒。 【附注】 1、曾发现下列植物的根混充北沙参用,应注意鉴别: ①同科植物田黄蒿及硬阿魏的根
北沙参 南沙参 【来源】 北沙参: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南沙参: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 【产地】 北沙参主产于江苏、山东等地; 南沙参主产于安徽、江、浙、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北沙参采挖后用沸水烫去外皮; 南沙参趁鲜刮去粗皮。 【性状鉴别】 北沙参 南沙参 ①沸水烫后去外皮。 表面凹陷处残留有棕褐色栓皮 ②根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 根呈圆柱形,少有分枝,顶端 顶端有根茎残基。 常有芦头(根茎)。 ③表面淡黄白色,粗糙,点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点状 状皮孔突起明显。 皮孔不明显。 ④质硬脆易断,断面细腻体 质轻泡易断,断面多裂隙。 重。 ⑤气特异,味微甜。 无臭,味微甘。 【显微鉴别】 油室(伞形科), 乳管、菊糖(桔梗科)。 糊化淀粉粒。 【附注】 1、曾发现下列植物的根混充北沙参用,应注意鉴别: ①同科植物田黄蒿及硬阿魏的根
②石竹科植物麦瓶草的根。 ③桔梗科植物石沙参的根。 2、桔梗科沙参属作南沙参使用的有 7 种,常见的还有如下几种: 无柄沙参、泡沙参、云南沙参(云南卫生局已将其收入地方药品标准)。 龙 胆 【别名】龙胆草(东北)、龙须草(山西)、观音草(吉林) 【来源】 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 坚龙胆 的根及根茎。 前三者习称“龙胆”、“关龙胆”(东北等),后者习称“坚 龙胆”(云南)。 【产地】 前三者主产于东北各地,以黑龙江产者奉为地道药材。此外,内蒙、江、浙、 湘等地亦产。 坚龙胆主产于云、贵、川等地。 【性状鉴别】 1、龙胆: ①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其上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表面淡 黄或黄棕色,上部有明显的横纹,下部有纵皱。 ②根质脆易断,受潮变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木部有 5-8 个白色木质部束环状排列, 习称“筋脉点”。(提问: 皮部指何处?) ③味甚苦。 2、坚龙胆: 区别要点
②石竹科植物麦瓶草的根。 ③桔梗科植物石沙参的根。 2、桔梗科沙参属作南沙参使用的有 7 种,常见的还有如下几种: 无柄沙参、泡沙参、云南沙参(云南卫生局已将其收入地方药品标准)。 龙 胆 【别名】龙胆草(东北)、龙须草(山西)、观音草(吉林) 【来源】 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 坚龙胆 的根及根茎。 前三者习称“龙胆”、“关龙胆”(东北等),后者习称“坚 龙胆”(云南)。 【产地】 前三者主产于东北各地,以黑龙江产者奉为地道药材。此外,内蒙、江、浙、 湘等地亦产。 坚龙胆主产于云、贵、川等地。 【性状鉴别】 1、龙胆: ①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其上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表面淡 黄或黄棕色,上部有明显的横纹,下部有纵皱。 ②根质脆易断,受潮变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木部有 5-8 个白色木质部束环状排列, 习称“筋脉点”。(提问: 皮部指何处?) ③味甚苦。 2、坚龙胆: 区别要点
①根表皮膜质,易脱落。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略呈角质 状,无横纹。 ②质坚脆易断,中央有黄白色木心,易与皮部分离。 【显微鉴别】 龙胆根(熟悉) 为次生构造不发达的双子叶植物根。 特点:有表皮(残留)、内皮层和髓。 薄壁组织中有草酸钙针晶;韧皮部宽广,木部导管“V”字 排列;皮层及韧皮部多具裂隙。 坚龙胆不同点: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导管均匀密布, 无髓。 黄 芩 【别名】 山茶根、黄金条根、香水草根(内蒙)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产地】 主产于北方(河北、山西、内蒙、辽、吉等) 以山西产量多,河北承德质量最好。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去泥土及须根,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 注意:采收后,切勿使其受潮,否则易变质。当药材变绿 时,即已变质。 【性状鉴别】 1、圆锥形,多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不规则的纵 纹,顶端残留有茎基
①根表皮膜质,易脱落。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略呈角质 状,无横纹。 ②质坚脆易断,中央有黄白色木心,易与皮部分离。 【显微鉴别】 龙胆根(熟悉) 为次生构造不发达的双子叶植物根。 特点:有表皮(残留)、内皮层和髓。 薄壁组织中有草酸钙针晶;韧皮部宽广,木部导管“V”字 排列;皮层及韧皮部多具裂隙。 坚龙胆不同点: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导管均匀密布, 无髓。 黄 芩 【别名】 山茶根、黄金条根、香水草根(内蒙)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产地】 主产于北方(河北、山西、内蒙、辽、吉等) 以山西产量多,河北承德质量最好。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去泥土及须根,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 注意:采收后,切勿使其受潮,否则易变质。当药材变绿 时,即已变质。 【性状鉴别】 1、圆锥形,多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不规则的纵 纹,顶端残留有茎基
2、质硬脆易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遇水受潮易变黄 绿色。 3、老根断面中央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称 “枯芩”;新根称“子芩”或“条芩”。 4、味苦。(黄酮类衍生物) 【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其中主要有黄芩甙 4.0-5.2%,汉黄 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国内对黄芩的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研究表明,黄芩不宜冷浸切制,而以蒸(<1hr)、沸水煮(10 分钟)后切制为 好。既能使药材软化便于切片,又能使黄芩酶(Baicalinase)失去活性,不影响有效成 分的含量。冷浸黄芩因不能破坏酶的活性,故其所含的黄芩甙、汉黄芩甙经酶解生 成黄芩素、汉黄芩素(甙元),使甙含量减少,影响质量。黄芩素为邻三羟基黄酮, 性质不稳定,易氧化而变绿。故黄芩用冷水浸泡后常变绿。 黄芩的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根的新老及不同炮制法有一定的关系: 黄芩甙: 子芩>枯芩 蒸黄芩、煮黄芩>烫黄芩>冷浸黄芩 (<1hr= (10 分钟) (33℃热浸 6hr)(12hr) 冷浸黄芩其黄芩甙的含量仅为热处理的一半。 黄芩素: 冷浸黄芩>热处理 【附注】 1、在少数地区尚有同属其他植物的根作黄芩用: ①滇黄芩:云、贵、川等地使用。 ②粘毛黄芩:分布于河北、山西等地
2、质硬脆易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遇水受潮易变黄 绿色。 3、老根断面中央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称 “枯芩”;新根称“子芩”或“条芩”。 4、味苦。(黄酮类衍生物) 【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其中主要有黄芩甙 4.0-5.2%,汉黄 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国内对黄芩的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研究表明,黄芩不宜冷浸切制,而以蒸(<1hr)、沸水煮(10 分钟)后切制为 好。既能使药材软化便于切片,又能使黄芩酶(Baicalinase)失去活性,不影响有效成 分的含量。冷浸黄芩因不能破坏酶的活性,故其所含的黄芩甙、汉黄芩甙经酶解生 成黄芩素、汉黄芩素(甙元),使甙含量减少,影响质量。黄芩素为邻三羟基黄酮, 性质不稳定,易氧化而变绿。故黄芩用冷水浸泡后常变绿。 黄芩的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根的新老及不同炮制法有一定的关系: 黄芩甙: 子芩>枯芩 蒸黄芩、煮黄芩>烫黄芩>冷浸黄芩 (<1hr= (10 分钟) (33℃热浸 6hr)(12hr) 冷浸黄芩其黄芩甙的含量仅为热处理的一半。 黄芩素: 冷浸黄芩>热处理 【附注】 1、在少数地区尚有同属其他植物的根作黄芩用: ①滇黄芩:云、贵、川等地使用。 ②粘毛黄芩:分布于河北、山西等地
③甘肃黄芩:分布于甘肃、山西等地。 ④丽江黄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一带。 别名“小黄芩”(教材未收)。 2、栽培黄芩总黄酮含量因栽培年限不同而不同,如:栽培三年的含量 7.92%, 栽培二年的含量 5.24%,野生黄芩 8.95%。黄芩栽培三年以上采收为宜。 地 黄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河南、浙江。以河南产者最为著名,奉为地道药材, 习称“怀地黄”(四大怀药之一)。 【采收加工】 鲜生地:秋季采收,去芦头、须根,洗净鲜用。 生地: 鲜生地慢慢烘干,至内部变黑,捏成团块。 熟地: 取生地蒸至黑润,晒至八成干。 【性状鉴别】(用量均需较大) 一、鲜生地: 1、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有皱纹及皮孔。 2、肉质,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3、味微甜微苦。 (功能清热凉血生津,现已少用) 二、生地: 表面灰黑色,极皱缩。质柔韧不易断,断面棕黑色,有光 泽,具粘性。 (功能滋阴凉血) 三、熟地:
③甘肃黄芩:分布于甘肃、山西等地。 ④丽江黄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一带。 别名“小黄芩”(教材未收)。 2、栽培黄芩总黄酮含量因栽培年限不同而不同,如:栽培三年的含量 7.92%, 栽培二年的含量 5.24%,野生黄芩 8.95%。黄芩栽培三年以上采收为宜。 地 黄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河南、浙江。以河南产者最为著名,奉为地道药材, 习称“怀地黄”(四大怀药之一)。 【采收加工】 鲜生地:秋季采收,去芦头、须根,洗净鲜用。 生地: 鲜生地慢慢烘干,至内部变黑,捏成团块。 熟地: 取生地蒸至黑润,晒至八成干。 【性状鉴别】(用量均需较大) 一、鲜生地: 1、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有皱纹及皮孔。 2、肉质,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3、味微甜微苦。 (功能清热凉血生津,现已少用) 二、生地: 表面灰黑色,极皱缩。质柔韧不易断,断面棕黑色,有光 泽,具粘性。 (功能滋阴凉血) 三、熟地:
全体黑色,油润,有光泽,具粘性。 (功能滋阴补血) 【成分】 地黄含有多种甙类,其中以环烯醚萜甙为主。 其含量在三种药材中差异显著,且是主要活性成分,也是 使地黄变黑的成分。 其次,含有多种糖类及 20 多种氨基酸。 《中国药典》1995 年版规定地黄水浸出物不得少于 65%。 巴戟天 【来源】 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广东德庆产者奉为地道药 材(为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根晒至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成 9- 13cm 长段,晒干。 【性状鉴别】 1、扁圆柱形,表面灰黄或灰黑色,粗糙。 2、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皮部厚,易与木 部剥离。断面皮部淡紫色,或紫黑色,木部黄棕色。 3、味甜微涩。 经验鉴别: ①看:肉厚心细,形似鸡肠,结节状。皮部淡紫色,木部 黄棕色。 ②尝:味甜带涩
全体黑色,油润,有光泽,具粘性。 (功能滋阴补血) 【成分】 地黄含有多种甙类,其中以环烯醚萜甙为主。 其含量在三种药材中差异显著,且是主要活性成分,也是 使地黄变黑的成分。 其次,含有多种糖类及 20 多种氨基酸。 《中国药典》1995 年版规定地黄水浸出物不得少于 65%。 巴戟天 【来源】 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广东德庆产者奉为地道药 材(为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根晒至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成 9- 13cm 长段,晒干。 【性状鉴别】 1、扁圆柱形,表面灰黄或灰黑色,粗糙。 2、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皮部厚,易与木 部剥离。断面皮部淡紫色,或紫黑色,木部黄棕色。 3、味甜微涩。 经验鉴别: ①看:肉厚心细,形似鸡肠,结节状。皮部淡紫色,木部 黄棕色。 ②尝:味甜带涩
③水试:取巴戟天皮部(肉片)少许,开水泡后水液淡蓝 紫色为正品。 【附注】 常见的非正品巴戟有如下几种: ① 同属植物羊藤的根:在广东、福建、江西作巴戟天使用,称“建巴戟”。 原植物与巴戟天非常近似,但根呈圆柱形,肉少,木质心大。 ② 同属植物假巴戟(副巴戟)的根:在广东、福建有作巴戟天用。 根不呈念珠状,根皮菲薄、松脆、揉之易落,木心粗,约占断面 80%。 不能做巴戟天入药。 ③ 木兰科植物铁箍散的根及茎藤:在四川、贵州少数地区作巴戟天用。称“香 巴戟”。 圆柱形,红棕色,木质心大(占 80%以上)。 ④ 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的根:湖北恩施地区作巴戟天入药,有时销外地。称“恩 施巴戟”。 根呈短圆柱形,表面土棕黄色至棕黑褐色,断面肉质,黄白色或略带淡紫色, 中心具一直径约 1-2mm 的去木心后留下的圆形孔洞,味微甜。 以上四种非正品巴戟天的乙醇或丙酮溶液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峰位与正品巴戟 天不同,可作为一种鉴别方法。巴戟天的乙醇溶液最大吸收峰为 228±1nm。 此外,巴戟天、羊角藤、假巴戟的乙醇提取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254nm) 灯下观察荧光:巴戟天暗棕色,假巴戟天蓝色,羊角藤亮蓝紫色
③水试:取巴戟天皮部(肉片)少许,开水泡后水液淡蓝 紫色为正品。 【附注】 常见的非正品巴戟有如下几种: ① 同属植物羊藤的根:在广东、福建、江西作巴戟天使用,称“建巴戟”。 原植物与巴戟天非常近似,但根呈圆柱形,肉少,木质心大。 ② 同属植物假巴戟(副巴戟)的根:在广东、福建有作巴戟天用。 根不呈念珠状,根皮菲薄、松脆、揉之易落,木心粗,约占断面 80%。 不能做巴戟天入药。 ③ 木兰科植物铁箍散的根及茎藤:在四川、贵州少数地区作巴戟天用。称“香 巴戟”。 圆柱形,红棕色,木质心大(占 80%以上)。 ④ 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的根:湖北恩施地区作巴戟天入药,有时销外地。称“恩 施巴戟”。 根呈短圆柱形,表面土棕黄色至棕黑褐色,断面肉质,黄白色或略带淡紫色, 中心具一直径约 1-2mm 的去木心后留下的圆形孔洞,味微甜。 以上四种非正品巴戟天的乙醇或丙酮溶液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峰位与正品巴戟 天不同,可作为一种鉴别方法。巴戟天的乙醇溶液最大吸收峰为 228±1nm。 此外,巴戟天、羊角藤、假巴戟的乙醇提取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254nm) 灯下观察荧光:巴戟天暗棕色,假巴戟天蓝色,羊角藤亮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