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 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 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 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 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 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 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 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 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 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 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 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 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 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 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 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 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 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 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 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 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 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 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 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 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 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 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 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 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 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 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 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 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 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 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 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 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 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 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 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 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 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 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 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 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 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 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 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 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 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 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 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 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 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 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 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 “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 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 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 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 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 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 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 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 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 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能力。C项曲解文意学科&网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与原文不合,答案在第 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十历吏部左冇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 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 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 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 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 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 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 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 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 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 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 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1.C 2.D 3.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 项与原文不合,答案在第 一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 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 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 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 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 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遺已 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 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 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 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 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茗 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 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 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遺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廢其子中书 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 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 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 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 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 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 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 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 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 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 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 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 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 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 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 可。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头《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左、右侍郎。学科网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0 阅读下面的末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髙°。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 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髙”,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 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8.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 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 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 他。(译出大意给 3 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 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8~9 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 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 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答案】 8.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 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 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 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 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 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三)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 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 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答案】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黑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玻璃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 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 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 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 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 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 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 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 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 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 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 ”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 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答案】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三、文学类文本阅(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 4 )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 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 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 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 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 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 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 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 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 了一张布告一一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 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 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 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 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 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 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 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 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 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 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 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 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 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 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 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 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 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 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 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 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 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 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 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 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 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 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 以上,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 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 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 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 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 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 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 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 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 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 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 以上,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 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 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 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注意辨别错误选项的 设置方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 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 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学科业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 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 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确定。而且,这道题还暗中考察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 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 交天下贤晢,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 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 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 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 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 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 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 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 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 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 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 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 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 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注意辨别错误选项的 设置方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 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 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 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确定。而且,这道题还暗中考察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 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 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 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 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 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 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 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 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 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 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 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 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 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 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 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
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 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 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 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 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 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 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 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 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 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 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 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 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 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 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 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 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 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 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 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 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 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 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 分) 【答案】 (1) 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 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 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 众长。(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 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 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 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注意辨别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并提取重点词语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什么,然后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 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 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 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我信船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査,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 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 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決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 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 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 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 河就不再遥远,字富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最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 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 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答案】C
【解析】 (3)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什么,然后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 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 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 表 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我信船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 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 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 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決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 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 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 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13 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 河就不再遥远,字富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最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 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 40 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 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