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 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诵读古诗 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 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 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 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 的心。(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 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 的情景?
1 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 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诵读古诗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 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 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 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 的心。(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 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 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 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 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 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引导学生 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 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 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长沙过贾谊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 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 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 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 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主旨) 第1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第2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第3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第4联诗人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 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o ch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 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 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 ”、“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 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 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 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 句还化用了贾谊《鵬[fu]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鵬集余舍”、“野鸟入室 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鵬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 huan差错]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
2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 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 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 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引导学生 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 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 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长沙过贾谊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长卿(709-约 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 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 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 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 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主旨) 第 1 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第 2 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第 3 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第 4 联诗人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 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 chì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 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 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 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 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 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 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 句还化用了贾谊《鵩[fú]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 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 huǎn 差错]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
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 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 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 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 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 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 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 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 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 正对待的控诉。 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 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 天涯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 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 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 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课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导入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 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 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 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你对韩愈了解有多 少?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 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 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 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 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 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 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3 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 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 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 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 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 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 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 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 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 正对待的控诉。 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 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 天涯。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 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 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 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课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一、导入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 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 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 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你对韩愈了解有多 少?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 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 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 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 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 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 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三、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 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 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 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切)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四、研读文本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 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 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出句与对句分别表 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雾绕的重重 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韩 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 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 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 离去的感情。“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马不前”其实 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 得不肯前进了。 五六两句中“秦岭家何在”与“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也是两两相对, 愈见其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悲意) 5、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顾瞻无所,即景写情。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 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7、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手法:对比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 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 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 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 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
4 三、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 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 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 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切)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 四、研读文本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 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 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 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出句与对句分别表 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岭” 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雾绕的重重 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韩 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 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 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 离去的感情。“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马不前” 其实 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 得不肯前进了。 五六两句中“秦岭家何在”与“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也是两两相对, 愈见其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悲意) 5、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顾瞻无所,即景写情。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 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7、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手法:对比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 “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 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 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 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 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
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谴亦 无怨悔。 8、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 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 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小结: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9、试分析尾联的作用。(提示:结构与内容)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知汝 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 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 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 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0、现在谈谈你对纪昀的“语极凄切,却不衰飒″的理解 朝奏夕贬”,“路八 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 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 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拥雪横″,境界雄浑,气势 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五、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 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诗的前四 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 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 《商山早行》 、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 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 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一一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 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 意·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 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5 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谴亦 无怨悔。 8、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 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 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小结: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9、试分析尾联的作用。(提示:结构与内容)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 “知汝 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 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 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 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0、现在谈谈你对纪昀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的理解。 “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 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 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拥雪横”,境界雄浑,气势 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五、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 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 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 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商山早行》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 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 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 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 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 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 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 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 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 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 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很可以使人联想起雄鸡引颈 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 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也是 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 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出来。同样,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 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 行早,更有早行人” 用现代汉语把十个名次扩写成写成一段话。 诗人投宿在荒郊野外的茅店内,早上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 茅店上空。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板桥上下 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意境特点:凄清、悲凉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思考五: 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 的诗句 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 6
6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 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 “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 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 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 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很可以使人联想起雄鸡引颈 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 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也是 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 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出来。同样,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 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 行早,更有早行人” 用现代汉语把十个名次扩写成写成一段话。 诗人投宿在荒郊野外的茅店内,早上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 茅店上空。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板桥上下 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意境特点:凄清、悲凉。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思考五: 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 的诗句。 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
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7 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异乡,虚写故乡,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