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014学年洮南八中基地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课 课时:月日班级: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导学案 3.《红楼萝》筒介 果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原名《石头记》,拟作120回,定稿80回,后40回“迷失”。现通行本为120回, 1.初步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其后40回为乾隆时进士高鹗续。《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政治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小说虚幻世界中蕴涵的现实意义。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纠葛以及家庭中的日常 3.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 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展现出一幅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知识链接】 第一回两个楔子(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暗示宝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 1.作者简介 示宝、黛爱情前世有缘 盲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第二回交代人物关系 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 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曹雪芹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第三回介绍活动背景和主要人物 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 他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第四回介绍典型社会环境:“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 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生活于所谓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第五回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人物命运和结局。 餍肥”的豪华生活。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艺术特点: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独具 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风格的语言文字 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约在1764年,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 度伤痛,曹雪芹痛苦地离开了人间。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儿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情境导入】 写作经历:《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 诗:“我也曾金马玉,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导学内容】 天上人间、世态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身一、自主学习 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于悼红轩中,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写作背景与缘由 2、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1)清朝政治的腐朽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 (2)封建剥削的加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部分从“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 (4)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我的疑问】
2013-2014 学年洮南八中基地九年级(上) 语文导学案 课节: 节 课时 : 月 日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导学案 主备: 审阅: 审批: 课型: 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小说虚幻世界中蕴涵的现实意义。 3.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 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 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 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曹雪芹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 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 他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 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 能,诗 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生活于所谓 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人生经历:13 岁前,正当曹家极盛时期,曹雪芹在南京过着 “锦衣纨绔”“饫甘 餍肥”的豪华生活。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 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 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约在 1764 年,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 度伤痛,曹雪芹痛苦地离开了人间。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儿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 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写作经历:《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在“曹 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 诗:“我也曾金马玉 ,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 天上人间、世态 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 身 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于悼红轩中,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2.写作背景与缘由 (1)清朝政治的腐朽。 (2)封建剥削的加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 《红楼梦》简介。 原名《石头记》,拟作 120 回,定稿 80 回,后 40 回“迷失”。现通行本为 120 回, 其后 40 回为乾隆时进士高鹗续。《红楼梦》 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政治 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纠葛以及家庭中的日常 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展现出一幅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第一回 两个楔子(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暗示宝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 示宝、黛爱情前世有缘。 第二回 交代人物关系。 第三回 介绍活动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四回 介绍典型社会环境:“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 一个史。东海缺少白 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 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人物命运和结局。 …… 艺术特点: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独具 风格的语言文字。 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情境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 其经历; 第二部分从 “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 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我的疑问】
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 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 l、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 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一一成仙成佛,才 (2)无稽崖:无稽之谈。 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崇尚虚无的理论。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2.小说中人物魔士隐及其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石头记》:本名 (1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3.小说以虚幻的手法作为开头,并且在整本小说中不时穿插这样的一种写作形式,有 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何深意 常哭芹,泪亦待尽。 (11)姑苏:金陵。 (12)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3)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14)葫芦:糊涂。 (15)甄士隐:真事隐 (16)英莲:应怜 (17)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使是烟消火灭时。“惯养 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我的收获】 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 命运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便是烟消火灭时” 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资料补充】从人物判词入手分析小说中主要女子的命 然是烟消云散了。(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判词,区 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1.可叹停机徳,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薛宝钗 (18)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19)《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奇传? 4.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5.富贵又何为?横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7.勘破三舂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是一“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 (20)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此联是甄土隐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10.桃李舂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I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调(以上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判词。)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1)大荒山:荒唐。 (2)无稽崖:无稽之谈。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石头记》:本名。 (1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 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 常哭芹,泪亦待尽。 (11)姑苏:金陵。 (12)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3)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14)葫芦:糊涂。 (15)甄士隐:真事隐。 (16)英莲:应怜。 (17)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惯养 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 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 命运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便是烟消火灭时” 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 然是烟消云散了。(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判词,区 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18)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19)《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 奇传?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 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 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 “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 是一 “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20)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是甄士隐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 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调 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 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 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 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 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 崇尚虚无的理论。 2. 小说中人物甄士隐及其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以虚幻的手法作为开头,并且在整本小说中不时穿插这样的一种写作形式,有 何深意? 【我的收获】 【资料补充】从人物判词入手分析小说中主要女子的命 。 1.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 薛宝钗)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4.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 5.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 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6.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 )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1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以上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