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 世界地理研究 Vol 28. No.3 2019年6月 WORLD REGIONAL STUDIES Jun.2019 DOl:10.3969/jiss1004-94792019.03.2017306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等.中国堿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世界地理硏究,2019,28(3:63-74 WANG M, JIAO X, ZHANG L, et 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 28(3): 63-74 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1,宋金平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875:2.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石家庄 05003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统 计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 VOSyiewer等可视化工具,挖掘国内城市群研究状况,对国内城市 群研究特点、核心作者、明星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我国城市群研究提供参 考。结论如下:中国城市群研究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核心作者,并形成了以 这些作者为主体的合作网络:相关科研机构发文量2005年后大增,排在前列的有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明星机构:国内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 完善,呈现从定性向定量模型转变的趋势,研究热点依次集中在“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 化”“引力模型”,并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的趋势:最后对中国城市群硏究进行回顾与 评述,并对未来城市群研究内容、数据方法、实践层面等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城市群;知识图谱:热点演变: CiteSpace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 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口。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受到各级政 府的重视,中国已连续十五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空间主体,城市群已成 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起到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及核心节点的作用 中国城市群早期研究以借鉴国外思想为主,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引进了戈特 曼巨大城市带( megalopolis)的思想3·。周一星提出了城市经济统计区(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和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的概念,分别对应 于西方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我国最早使用城市群这一术语的是宋家泰,他在1980年 论述“城市-区域”关系时将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称为“城市群”。1992年,崔功豪、姚士谋等 人分别对城市群做出定义,用到英文术语“ urban agglomerations”,在特征和规模上和国外 的都市连绵区有所不同。崔功豪提出的城镇群体概念指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作的城 镇有机系统,并包括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三种类型。姚士谋在其论著中正 式定义了城市群( 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 收稿日期:2017-10-17:修订日期:2018-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01702020206 作者简介:王曼曼(199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E-mai1: wangan1 通讯作者:宋金平(1968-),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jinpingsonge163.com
第 28 卷第 3 期 2 0 1 9 年 6 月 Vol. 28,No.3 Jun. ,2 0 1 9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王曼曼1 ,焦新颖2 ,张璐璐1 ,宋金平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2.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石家庄 05003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统 计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挖掘国内城市群研究状况,对国内城市 群研究特点、核心作者、明星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我国城市群研究提供参 考。结论如下:中国城市群研究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核心作者,并形成了以 这些作者为主体的合作网络;相关科研机构发文量 2005年后大增,排在前列的有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明星机构;国内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 完善,呈现从定性向定量模型转变的趋势,研究热点依次集中在“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 化”、“引力模型”,并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的趋势;最后对中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 评述,并对未来城市群研究内容、数据方法、实践层面等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城市群;知识图谱;热点演变;CiteSpace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 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受到各级政 府的重视,中国已连续十五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空间主体[2] ,城市群已成 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起到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及核心节点的作用。 中国城市群早期研究以借鉴国外思想为主,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引进了戈特 曼巨大城市带(megalopolis)的思想[3,4] 。周一星提出了城市经济统计区(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和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的概念,分别对应 于西方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5] 。我国最早使用城市群这一术语的是宋家泰,他在1980年 论述“城市-区域”关系时将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称为“城市群”[6] 。1992年,崔功豪、姚士谋等 人分别对城市群做出定义,用到英文术语“urban agglomerations”,在特征和规模上和国外 的都市连绵区有所不同。崔功豪提出的城镇群体概念指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作的城 镇有机系统,并包括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三种类型[7] 。姚士谋在其论著中正 式定义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8] ,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9.03.2017306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9,28(3):63-74 WANG M, JIAO X, ZHANG L, et 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9,28(3):63-74 收稿日期:2017-10-17; 修订日期:2018-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01702020206)。 作者简介:王曼曼(199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E-mail:wangmm1992@126.com。 通讯作者:宋金平(1968-),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jinpingsong@163.com
世界地理研究 28卷 为核心,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城 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学 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多关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21世纪后,城市群研究开 始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更多学者从模型角度进行论证,研究方向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城市群 的空间联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利用 CiteSpace 工具厘清1992-2016年间国内城市群研究的结构与脉络,其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地理学该领 域研究的目标凝练和寻找后续研究突破口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1数据采集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 表1国内相关期刊刊发城市群相关研究论文量 学教授陈超美创建的一种文献分析 ab I Publication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elated Journals 可视化软件,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和 期刊 城市群都市圈总计 测度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 相似性,本质上属于宏观知识计量的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其独有的计量指 标及含义0。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 经济地理 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 人文地理 4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5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9 高级检索类型,以“题名”、“主题”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57663 检索项,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检干早区资源与环境 索词,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始于1992 城市问题 年,截止时间为2016年,共检索到相 城市规划学刊 关期刊文献6811篇,其中,核心期刊 城市规划 文献5158篇,硕博论文1653篇 城市发展研究 然后再根据分析所需,对文献进行筛 规划师 6 现代城市研究 选,选择了如表1所示中国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中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共 17种,截止到2016年11月2日,刊发了城市群相关论文1060篇 2主要研究特点 2.1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以姚士谋提出城市群概念的1992年作为阶段划分的起点,将中国城市群的研究分 为四个发展阶段(图1):(1)起步期(1992-2000年):城市群研究处于初始阶段,期刊论文数 量较小;(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此阶段核心期刊论文逐年增长,以定性研究为主,主 要借鉴国外经验,总结中国城市群特征,城市群研究开始团队化;(3)快速发展期(2005-2011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硏究论文大幅增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为核心,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城 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 90年代,大部分学 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多关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21世纪后,城市群研究开 始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更多学者从模型角度进行论证,研究方向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城市群 的空间联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利用 CiteSpace 工具厘清 1992-2016年间国内城市群研究的结构与脉络,其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地理学该领 域研究的目标凝练和寻找后续研究突破口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数据采集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 学教授陈超美创建的一种文献分析 可视化软件[9] ,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和 测度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 相似性,本质上属于宏观知识计量的 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其独有的计量指 标及含义[10] 。 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 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 高级检索类型,以“题名”、“主题”为 检索项,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检 索词,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始于 1992 年,截止时间为 2016 年,共检索到相 关期刊文献 6811 篇,其中,核心期刊 文献 5158 篇 ,硕博论文 1653 篇。 然后再根据分析所需,对文献进行筛 选,选择了如表 1 所示中国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中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共 17种,截止到2016年11月2日,刊发了城市群相关论文1060篇。 2 主要研究特点 2.1 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以姚士谋提出城市群概念的1992年作为阶段划分的起点,将中国城市群的研究分 为四个发展阶段(图 1):(1)起步期(1992-2000年):城市群研究处于初始阶段,期刊论文数 量较小;(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此阶段核心期刊论文逐年增长,以定性研究为主,主 要借鉴国外经验,总结中国城市群特征,城市群研究开始团队化;(3)快速发展期(2005-2011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研究论文大幅增 表1 国内相关期刊刊发城市群相关研究论文量 Tab.1 Publication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elated journals 期刊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研究 规划师 现代城市研究 城市群 36 40 57 40 168 47 99 17 39 57 0 59 26 29 91 21 36 都市圈 8 7 18 5 28 13 6 5 9 6 6 15 9 22 27 6 8 总计 44 47 75 45 196 60 105 22 48 63 6 74 35 51 118 27 44 资料来源:www.cnki.net。 64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65 长,城市群研究进入延0 新一轮热潮,2011年 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哥50 到最高点;(4)相对稳400 定期(2011年以后):300 城市群的研究更加多200 元化,开始转向实证100 分析,定量分析为主 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各 图罾昌昌胃目目目 城市群 都市圈 种流和联系,期刊论 图1城市群核心及cSSG期刊论文发表量 文数量保持相对 Fig 1 Paper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稳定。 22高层次论文不断增长 统计刊发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地理研究》上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表1所列文献总和)的19.91%,统计刊发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的8.11%,合计占全部文献的28.02%。六大刊物中《地理科学》和《城市规划》发文量最多。 而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顶级刊物《地理学报》和《城市规划学刊》都是2000年前后才有相关论 文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介入城市群领域比较迟,但后期发文量增速可观。城市规划领域对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演变和规划较为关注,而地理学领域视角多在城市群的识别、界定、测 度、机制、培育、网络联系等方面。 3核心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3.1核心作者群 以1992-2016年为时间范围,时间切片选择2年为筛选周期,以作者( Author)为节点类 型,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50的作者(Top50 per slice),其他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半径大小代表该作 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则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 表作者间合作强度,即共同发文次数越多 2000年以前,城市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学者较少,姚士谋m1992年发表了论文 《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可以看作城市群研究的开端。2000年以后,城市群 相关研究者逐渐增多,苗长虹、朱英明、陈振光等学者发文量较多;2005年以后,方创琳、顾朝 林等人对中国城市群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测度和实证研究,方创琳2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第 篇城市群论文《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从全国尺度硏究城市群的结 构体系及其空间分异,引用率高达325次;王发曾张平宇、宁越敏等人则注重对中原 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城市群的详细论证。 从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来看(表2),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中科院三大地 ①高层次论文指的是六大期刊收录的相关城市群文章,而期刊的选择则是通过影响因子的高低顺序以及结合专家意见 决定的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长 ,城市群研究进入 新一轮热潮 ,2011 年 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 到最高点;(4)相对稳 定期(2011 年以后): 城市群的研究更加多 元化 ,开始转向实证 分析,定量分析为主, 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各 种流和联系 ,期刊论 文 数 量 保 持 相 对 稳定。 2.2 高层次论文①不断增长 统计刊发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地理研究》上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表1所列文献总和)的19.91%,统计刊发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的8.11%,合计占全部文献的28.02%。六大刊物中《地理科学》和《城市规划》发文量最多。 而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顶级刊物《地理学报》和《城市规划学刊》都是 2000年前后才有相关论 文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介入城市群领域比较迟,但后期发文量增速可观。城市规划领域对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演变和规划较为关注,而地理学领域视角多在城市群的识别、界定、测 度、机制、培育、网络联系等方面。 3 核心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3.1 核心作者群 以 1992~2016年为时间范围,时间切片选择 2年为筛选周期,以作者(Author)为节点类 型,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 50的作者(Top 50 per slice),其他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如图 2所示结果。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半径大小代表该作 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则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 表作者间合作强度,即共同发文次数越多。 2000年以前,城市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学者较少,姚士谋[11] 1992年发表了论文 《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可以看作城市群研究的开端。2000年以后,城市群 相关研究者逐渐增多,苗长虹、朱英明、陈振光等学者发文量较多;2005年以后,方创琳、顾朝 林等人对中国城市群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测度和实证研究,方创琳[12] 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第 一篇城市群论文《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从全国尺度研究城市群的结 构体系及其空间分异,引用率高达325次;王发曾[13] 、张平宇[14] 、宁越敏[15] 等人则注重对中原 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城市群的详细论证。 从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来看(表2),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中科院三大地 ①高层次论文指的是六大期刊收录的相关城市群文章,而期刊的选择则是通过影响因子的高低顺序以及结合专家意见 决定的。 图1 城市群核心及CSSCI期刊论文发表量 Fig.1 Paper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65
地理研究 28卷 苗长虹 顾朝林 方创琳 兆士谋 10201212014 图21992-2016年城市群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时区图 Fig 2 Core author grou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ime zone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1992-2016 表2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一览表 Tab 2 List of the top ten core auth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总发文量初次发文时间 作者 作者简介(单位、方向) 30192姚士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方创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2000 苗长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中国城市群 2005 王发曾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武汉城市圈 2008 张平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中南城市群 修春亮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东北片区城市群 陈振光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中国城市群 陈群元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株潭城市群 数据来源: Citespace中导出,文中的引用频率只包括本文下载的论文数据 理所占3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占2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各占 10%。在高产作者中,地理学学者占70%,城市规划学者占30%。从合作关系来看,城市群作 者合作关系时间跨度很大,新的研究者不断出现,侧面表明城市群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理所占3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占2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各占 10%。在高产作者中,地理学学者占 70%,城市规划学者占 30%。从合作关系来看,城市群作 者合作关系时间跨度很大,新的研究者不断出现,侧面表明城市群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 表2 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一览表 Tab.2 List of the top ten core auth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总发文量 30 24 20 20 20 14 13 10 10 9 初次发文时间 1992 2005 2000 2006 2005 2006 2008 2003 2001 2009 作者 姚士谋 方创琳 苗长虹 顾朝林 王发曾 刘承良 张平宇 修春亮 陈振光 陈群元 作者简介(单位、方向)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中国城市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武汉城市圈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中南城市群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东北片区城市群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中国城市群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株潭城市群 数据来源:Citespace中导出,文中的引用频率只包括本文下载的论文数据 图2 1992-2016年城市群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时区图 Fig.2 Core author grou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ime zone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1992-2016 66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32分时期作者合作网络 (1)1992-2004年:起步期+缓慢增长期 在城市群发展的前12年里,形成了以姚士谋为核心的最大作者合作网络(图3)。网络 中的学者大多来自中科院南京地 理与湖泊研究所,陈振光、朱振国、 朱英明、王成新、薛东前等人均为 其博士研究生,此网络是常见的师 生合作网络。除了师生关系,还有 同地域学者合作关系,如姚士谋与 顾朝林(在此期间在南京大学工 作)合作发文。另外, CiteSpace中 的突发性检测显示姚士谋的集中 发文(一作、二作)时间为1999 2005年,内容涵盖城市群的发展 图31992-2004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 方针1、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Fg3 L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功能联系和结构优化1图、空间规 in1992-2004 划及探索等。薛东前发表 的《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结构、空间、土地利用三方面分析了城市 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和特征规律,被引频次达到170。也有的作者并不在此合作 网络中,但仍具一定学术影响力,比如张京祥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论都市圈地域空间 的组织》被引频次达到397。杨延哲3.3等人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 (2)2005-2016年:快速发展期+相对稳定期 2005年以后,城市群研究逐渐进入活跃阶段,大量学者加入。从突发性检测(表3)上 看:顾朝林在2006-2007年发文突增:陈群元、张平宇在2009-2011年发文较为集中;贺灿飞 在2012-2013年对城市群研究较多。从最大合作网络来看(图4),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师生 关系和同事关系。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为中国城市群;王发 曾与冯德显属于师生关系,与刘静玉、苗长虹等人则为同事关系,硏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张 小雷、张豫芳、乔旭宁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是新疆区域城市群 表3作者发文序列上的突发性探测前 Tab 3 Top five of sudden detection on author,s publication sequence 作者 1992 姚土谋4.8919992005 顾朝林3.35 2007 陈群元3.4320 张平宇 贺灿飞 ②科学合作是指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作者、机构,就认为存在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即代表作者之间有科学合 作的网络,机枃合作网络亦然。在同一时期,可能出现多个无关联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在此选取包含对象最多、连线 最多、联系最紧密的合作网络为最大合作网络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3.2 分时期作者合作网络② (1)1992-2004年:起步期+缓慢增长期 在城市群发展的前 12年里,形成了以姚士谋为核心的最大作者合作网络(图 3)。网络 中的学者大多来自中科院南京地 理与湖泊研究所,陈振光、朱振国、 朱英明、王成新、薛东前等人均为 其博士研究生,此网络是常见的师 生合作网络。除了师生关系,还有 同地域学者合作关系,如姚士谋与 顾朝林(在此期间在南京大学工 作)合作发文。另外,CiteSpace 中 的突发性检测显示姚士谋的集中 发文(一作、二作)时间为 1999 - 2005 年,内容涵盖城市群的发展 方针[16] 、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 功能联系和结构优化[17,18] 、空间规 划及探索[19-23] 等。薛东前[24] 发表 的《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结构、空间、土地利用三方面分析了城市 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和特征规律,被引频次达到170。也有的作者并不在此合作 网络中,但仍具一定学术影响力,比如张京祥[27] 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论都市圈地域空间 的组织》被引频次达到397。杨延哲[25,26] 等人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 (2)2005-2016年:快速发展期+相对稳定期 2005 年以后,城市群研究逐渐进入活跃阶段,大量学者加入。从突发性检测(表 3)上 看:顾朝林在2006-2007年发文突增;陈群元、张平宇在2009-2011年发文较为集中;贺灿飞 在2012-2013年对城市群研究较多。从最大合作网络来看(图4),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师生 关系和同事关系。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为中国城市群;王发 曾与冯德显属于师生关系,与刘静玉、苗长虹等人则为同事关系,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张 小雷、张豫芳、乔旭宁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是新疆区域城市群。 ②科学合作是指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作者、机构,就认为存在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即代表作者之间有科学合 作的网络,机构合作网络亦然。在同一时期,可能出现多个无关联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在此选取包含对象最多、连线 最多、联系最紧密的合作网络为最大合作网络。 表3 作者发文序列上的突发性探测前五 Tab.3 Top five of sudden detection on author's publication sequence 作者 姚士谋 顾朝林 陈群元 张平宇 贺灿飞 强度 4.89 3.35 3.43 4.59 3.84 起始 1999 2006 2009 2009 2012 结束 2005 2007 2011 2011 2013 1992 - 2016 ▂▂▂▂▂▂▂▃▃▃▃▃▃▃▂▂▂▂▂▂▂▂▂▂▂ ▂▂▂▂▂▂▂▂▂▂▂▂▂▂▃▃▂▂▂▂▂▂▂▂▂ ▂▂▂▂▂▂▂▂▂▂▂▂▂▂▂▂▂▃▃▃▂▂▂▂▂ ▂▂▂▂▂▂▂▂▂▂▂▂▂▂▂▂▂▃▃▃▂▂▂▂▂ ▂▂▂▂▂▂▂▂▂▂▂▂▂▂▂▂▂▂▂▂▃▃▂▂▂ 图3 1992-2004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网络 Fig.3 L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1992-2004 67
地理研究 28卷 2016年姚士谋和方创琳的两本著作,对城市群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姚士谋在其最新著 作《中国城市群新论》中阐述了 城市群基本理论,探究中国城 市群的网络发展特征等,并讨 论了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 势。方创琳在《2016中国城 市群发展报告》中分析了近35 年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时空分异 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5+9+6 城市群空间格局科学方案,同 时提出20个城市群的发展定 图42005-2016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网 位、空间布局等方案,对城市群Fg4 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的统筹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2005-2016 3.3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表4统计了样本论文的作者发文机构,发文量前8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 院、中国科学院硏究生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 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992-2004年,关注城市群的机构较少。2005以后, 发文量明显増多,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硏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河南大 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硏究生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论文产出显著上升。 表4重点期刊最高发文量机构前10对比 Tab 4 Comparisons of top 10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of key periodicals 2005-2016 一发重中国料学南期与湖的明所 机构 6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0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6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5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5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南京大学 17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15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14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1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注:排名来源于样本论文数据 图5显示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中心的最大机构合作网络,按区域划 分可分为北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南部地区,按学科划分可分为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北部地区以北京为主,中科院系统内合作较为普遍,相关的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2016年姚士谋和方创琳的两本著作,对城市群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姚士谋在其最新著 作《中国城市群新论》中阐述了 城市群基本理论,探究中国城 市群的网络发展特征等,并讨 论 了 中 国 城 市 群 的 发 展 趋 势[28] 。方创琳在《2016 中国城 市群发展报告》中分析了近 35 年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时空分异 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5+9+6” 城市群空间格局科学方案,同 时提出 20 个城市群的发展定 位、空间布局等方案,对城市群 的统筹建设提出对策建议[29] 。 3.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表4统计了样本论文的作者发文机构,发文量前8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 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 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992-2004年,关注城市群的机构较少。2005以后, 发文量明显增多,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河南大 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论文产出显著上升。 图 5显示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中心的最大机构合作网络,按区域划 分可分为北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南部地区,按学科划分可分为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北部地区以北京为主,中科院系统内合作较为普遍,相关的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 图4 2005-2016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网络 Fig.4 L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5-2016 表4 重点期刊最高发文量机构前10对比 Tab.4 Comparisons of top 10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of key periodicals 1992-2004 发文量 11 6 6 5 4 3 2 2 2 2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南京大学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2005-2016 发文量 67 30 25 22 19 17 17 15 14 13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注:排名来源于样本论文数据。 68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室存在大量合作关系;此外,中科院同高校之间的联系紧密,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之间均存在合作发文关系。东部地区以南京为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 所、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中部地区以河南大学与河南省社会科学 院的合作为主。东北地区具有合作关系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 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等。南部地区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 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按学科划分,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地理学科硏单位, 还有一部分为城市规划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等) 北京大学敢管理学院 安师范大学国击源与族游学院 国科学院流域理学重点实验室 吞港发会人学叠代中国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境下筑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漂泊研究所 内科学院减命与环境研究所 中以科学院料技以与 中网科学院东北地农业生态研究所 河大学黄文明持续发足研九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集英大学T程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长沙市规划务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与环境学院 151992-2016年城市群研究最大机构合作网络 Fig 5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n 1992-2016 4城市群研究热点演变规律 近年来,国内城市群硏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的识别和界定,城市群发 展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动力机制,城市群的评价测度及规划与政策的实践探索等(图6) 在 CiteSpace中选择2年时间切片的筛选周期,时间范围为1992-2016年,节点类型设 国内城市群研究体系 识别和界定 空间格局和机制 评价与测度 划与政策实践探索 的实证法 国外理论与经验借鉴 和规划方法探讨 构 价 度 图6国内城市群研究体系 Fig 6 Domestic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system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室存在大量合作关系;此外,中科院同高校之间的联系紧密,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之间均存在合作发文关系。东部地区以南京为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 所、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中部地区以河南大学与河南省社会科学 院的合作为主。东北地区具有合作关系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 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等。南部地区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 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按学科划分,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地理学科研单位, 还有一部分为城市规划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等)。 4 城市群研究热点演变规律 近年来,国内城市群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的识别和界定,城市群发 展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动力机制,城市群的评价测度及规划与政策的实践探索等(图6)。 在 CiteSpace 中选择 2 年时间切片的筛选周期,时间范围为 1992-2016 年,节点类型设 图5 1992-2016年城市群研究最大机构合作网络 Fig.5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n 1992-2016 图6 国内城市群研究体系 Fig.6 Domestic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system 69
70 世界地理研究 28卷 定为关键词( Keyword),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50的关键词,其它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城市群研究关键词如图7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半 径大小代表该词语的频次。节点间连线代表两篇文章出现同一关键词。 表5统计了样本数据排名前15的关键 表5出现频次最高的排名前15关键词 词。从内容上看,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群的 Tab.5 Top 15 keywords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化、引力模型:从 首次出 地域上看:呈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 频次 现年份 关键词 的趋势,长三角、长株潭、珠三角、中原城市2721992城市群 群、京津冀、武汉城市圈等地区受到关注712000都市圈 较多 692005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三角城市群 图7为热点关键词的时区图。从时间上682000长株潭/长株潭城市群 看,1992年以来,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在422002城市化 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完善 421997中原城市群 2000年以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可持续发 空间结构 珠三角/珠江三角洲 展受到关注较多,研究区域关注较多在珠三302004京津冀/京津冀都市圈 角:2000-2010年间城市群研究热点更加丰 29 001城镇化/城镇体系 富,学者们注重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可272006空间格局 达性、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城镇化等问题 232009引力模型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长株222014长江中游城市群 潭、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区域也成为192000·经济联系 城市群研究对象;2010以后,城市群的研究172008武汉城市圈 开始逐渐进入定量阶段,研究者开始使用数 据和模型,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联系等偏向数理定量的模型方法广泛使用,值得注意 的是,近两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另外区域性城市网络、多中心城市区 域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唐子来、赵渺希等人利用关联网络研究城市体系。孙斌栋{构 建了反映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指数,运用城市生产函数进行经济绩效检验,表明特大城市 的中心空间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聚集模式 5评价与展望 5.1中国城市群研究回顾 在国内外学术界,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由于地域、时代的不同,关于 城市群界定识别的方法颇多,主要有两类界定与识别方法,分别是实证法和模型法。实证 法是通过选择一系列测度指标和数据来确定城市群范围,实证的数据不易获取,包括人口通 勤、货物运输、金融交易等方面。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导致城市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提 高,对一些区域具有不可复制性。实证法的城市群界定从宏观角度定性确定边界的实例较 多,少有定量研究。模型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虽然避免了实证手段下的局限性,但 现有的信息技术支撑和方法远未成熟,因此,模型识别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建立 完备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 城市群的空间研究也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国内的研究源自“城市体系”3,直到上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定为关键词(Keyword),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50的关键词,其它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城市群研究关键词如图7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半 径大小代表该词语的频次。节点间连线代表两篇文章出现同一关键词。 表 5 统计了样本数据排名前 15 的关键 词。从内容上看,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群的 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化、引力模型;从 地域上看:呈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 的趋势,长三角、长株潭、珠三角、中原城市 群、京津冀、武汉城市圈等地区受到关注 较多。 图7为热点关键词的时区图。从时间上 看,1992 年以来,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在 不断丰富 ,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完善。 2000年以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可持续发 展受到关注较多,研究区域关注较多在珠三 角;2000-2010 年间城市群研究热点更加丰 富,学者们注重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可 达性、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城镇化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长株 潭、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区域也成为 城市群研究对象;2010 以后,城市群的研究 开始逐渐进入定量阶段,研究者开始使用数 据和模型,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联系等偏向数理定量的模型方法广泛使用,值得注意 的是,近两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另外区域性城市网络、多中心城市区 域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唐子来[30] 、赵渺希[31] 等人利用关联网络研究城市体系。孙斌栋[32] 构 建了反映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指数,运用城市生产函数进行经济绩效检验,表明特大城市 的中心空间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聚集模式。 5 评价与展望 5.1 中国城市群研究回顾 在国内外学术界,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由于地域、时代的不同,关于 城市群界定识别的方法颇多,主要有两类界定与识别方法,分别是实证法和模型法[33] 。实证 法是通过选择一系列测度指标和数据来确定城市群范围,实证的数据不易获取,包括人口通 勤、货物运输、金融交易等方面。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导致城市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提 高,对一些区域具有不可复制性。实证法的城市群界定从宏观角度定性确定边界的实例较 多,少有定量研究。模型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虽然避免了实证手段下的局限性,但 现有的信息技术支撑和方法远未成熟,因此,模型识别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建立 完备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 城市群的空间研究也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国内的研究源自“城市体系”[34] ,直到上 表5 出现频次最高的排名前15关键词 Tab.5 Top 15 keywords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频次 272 71 69 68 42 42 39 30 30 29 27 23 22 19 17 首次出 现年份 1992 2000 2005 2000 2002 1997 1997 1997 2004 2001 2006 2009 2014 2000 2008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三角城市群 长株潭/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化 中原城市群 空间结构 珠三角/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京津冀都市圈 城镇化/城镇体系 空间格局 引力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经济联系 武汉城市圈 70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71 江中游城市群 洲它间格局 株源区域发展 经济联系 市 中原最函间结构 城市群 图7城市群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 Fig 7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keywords network time zone map 个世纪末期,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才广泛开展起来,其中大量涉及对城市群空间模式 演化、经济社会特征描述、机制机理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城市群空间模式的演变国内 外学者都对其有所归纳,形成以圈层和轴向扩展为代表的等级扩散模式和以网络扩散为主 导的水平扩散模式。城市群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机制机理方面的 研究不够深入,并不具有普适性 另外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硏究始于20世纪末,宁越敏、姚士谋、朱英明、苗长虹、顾朝林等 学者先后对城市群及城市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研究者多 采用单一分析模型对其相互作用强度和辐射能力进行研究,同时集中在发育成熟的城市群 区域。2000年以后,研究方法和模型变得更加综合,区域也扩大化。近年来,学者们多采用 引力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城市群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相结合、社会网络分 析方法结合运输成本及结合城市信息影响力测度模型、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结合 感应系数等综合测度方法。综合模型测度方法弥补了单一模型的局限性,但两者在数据 选择上仍有缺陷,在测度空间经济联系时,多采用统计年鉴中经济社会指标,或以此为基础 结合其他网络数据,此类数据在反应城市群内部的相互联系以及人口、资金的流向时不够全 面,同时具有滞后性,目前数据获取成为城市群研究的难点之一。 5.2中国城市群研究新趋势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中国城市群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1)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从实证法到模型法,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群空间范 围的划分方法。但目前关于城市群边界问题有两个议点,首先城市群需不需要划分出明确 的边界;其次如何划分才是更加合理有效的,在不同的时期边界是否随之改变,如何处理此 类动态变化 (2)城市群的空间网络与联系。城市群内的经济联系已成为学术热点之一,未来仍是重 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有基于交通、企业、金融网点、网络资本、百度指数等对于城市群网络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个世纪末期,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才广泛开展起来,其中大量涉及对城市群空间模式 演化、经济社会特征描述、机制机理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城市群空间模式的演变国内 外学者都对其有所归纳,形成以圈层和轴向扩展为代表的等级扩散模式和以网络扩散为主 导的水平扩散模式。城市群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机制机理方面的 研究不够深入,并不具有普适性。 另外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研究始于20世纪末,宁越敏、姚士谋、朱英明、苗长虹、顾朝林等 学者先后对城市群及城市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研究者多 采用单一分析模型对其相互作用强度和辐射能力进行研究,同时集中在发育成熟的城市群 区域。2000年以后,研究方法和模型变得更加综合,区域也扩大化。近年来,学者们多采用 引力模型及其改进模型[35,36] 、城市群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相结合[37] 、社会网络分 析方法结合运输成本[38,39] 及结合城市信息影响力测度模型[40] 、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结合 感应系数[41] 等综合测度方法。综合模型测度方法弥补了单一模型的局限性,但两者在数据 选择上仍有缺陷,在测度空间经济联系时,多采用统计年鉴中经济社会指标,或以此为基础 结合其他网络数据,此类数据在反应城市群内部的相互联系以及人口、资金的流向时不够全 面,同时具有滞后性,目前数据获取成为城市群研究的难点之一。 5.2 中国城市群研究新趋势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中国城市群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1)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从实证法到模型法,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群空间范 围的划分方法。但目前关于城市群边界问题有两个议点,首先城市群需不需要划分出明确 的边界;其次如何划分才是更加合理有效的,在不同的时期边界是否随之改变,如何处理此 类动态变化。 (2)城市群的空间网络与联系。城市群内的经济联系已成为学术热点之一,未来仍是重 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有基于交通、企业、金融网点、网络资本、百度指数等对于城市群网络 图7 城市群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 Fig.7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keywords network time zone map 71
世界地理研究 28卷 结构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各种各 样的“流”的交互每天都在发生。城市群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层 面的网络与联系已成为城市群一大特征 (3)城市群的资源承载力。城市群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 致生态迅速恶化。因此对其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及其重要,关乎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中 远期规划问题 (4)加强对内陆城市群的关注。从研究区域来看,现有的城市群研究多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京津冀等成熟的大城市群,东南沿海城市群多发育完善,西北内陆城市群还处于发 育初级阶段,相关的研究偏少,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5)大数据在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有 利于继续深化对城市群形成发育机制、空间联系、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龙瀛 成立BCL并利用大数据对城市群开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大数据在城市群方向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通勤数据、微博互动、POI信息点、公司分布、金融网点等来探究城市群 的规模和联系已发表相关文章,但大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考证,大面积应用需要相 应的技术支撑和相关的规范制定 (6)城市群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除了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紧密,以核心带动周边发展, 在区域协同方面表现尚佳。国内大部分城市群内部实质并无实际联系,行政单元更是各自 为政。城市群形成发展是城市群内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各类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结 果[妇,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69(08):1130-1144 [3]刘玉亭,王勇,吴丽娟.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人文地理,2013,129(01):62-68 [4]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城市规划,1986(03):10-1 [6]顾朝林.城市群硏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7]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9]朱轶佳,李慧,王伟.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城市问题,2015(09):30-35 [10]李琬,孙斌栋.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 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经济地理,2014,34 (04):7-12 [11]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城市问题,1992(01):10-15. [12]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13]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1,30(01):49-60. [14]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地理科学,2010,30(03):343-349 [15]毕秀晶,宁越敏.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地理,2013,3301):46-53 [16]朱英明,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05):28-30 [17]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04) [18]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经济地理,2000,20(06):52-55. [19]官卫华,姚士谋,朱英明,等.关于城市群规划的思考.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54-58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结构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各种各 样的“流”的交互每天都在发生。城市群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层 面的网络与联系已成为城市群一大特征。 (3)城市群的资源承载力。城市群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 致生态迅速恶化。因此对其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及其重要,关乎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中 远期规划问题。 (4)加强对内陆城市群的关注。从研究区域来看,现有的城市群研究多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京津冀等成熟的大城市群,东南沿海城市群多发育完善,西北内陆城市群还处于发 育初级阶段,相关的研究偏少,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5)大数据在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有 利于继续深化对城市群形成发育机制、空间联系、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龙瀛 成立BCL并利用大数据对城市群开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大数据在城市群方向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通勤数据、微博互动、POI信息点、公司分布、金融网点等来探究城市群 的规模和联系已发表相关文章,但大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考证,大面积应用需要相 应的技术支撑和相关的规范制定。 (6)城市群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除了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紧密,以核心带动周边发展, 在区域协同方面表现尚佳。国内大部分城市群内部实质并无实际联系,行政单元更是各自 为政。城市群形成发展是城市群内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各类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结 果[42] ,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 1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 2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69(08):1130-1144. [ 3 ]刘玉亭,王勇,吴丽娟.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人文地理,2013,129(01):62-68. [ 4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 5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城市规划,1986(03):10-15. [ 6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 7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 8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 9 ]朱轶佳,李慧,王伟.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城市问题,2015(09):30-35. [10]李琬,孙斌栋.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经济地理,2014,34 (04):7-12. [11]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城市问题,1992(01):10-15. [12]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13]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1,30(01):49-60. [14]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地理科学,2010,30(03):343-349. [15]毕秀晶,宁越敏.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地理,2013,33(01):46-53. [16]朱英明,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05):28-30. [17]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04): 50-53. [18]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经济地理,2000,20(06):52-55. [19]官卫华,姚士谋,朱英明,等.关于城市群规划的思考.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54-58.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