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 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迈入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 和憧憬: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尽快 适应大学新生活,是同学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什么是大学或者说大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大学内在逻辑、理想追求的认识问题。对大学是什么的认识是伴随着 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学问、提供博雅教育:到洪堡认为大学是发展知 识,以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学问为首要任务:再到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培育人才与创造知识并 重。或者说,从只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知识贵族的“象牙塔”,到社会化即产即用的服务站,再 到“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弗莱克斯纳)。 国内有学者说: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 课本中的大学: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 2.大学的灵魂是什么?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 3.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的变化 ①学习要求的变化 ②生活环境的变化 ③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 靠自己去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 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知识、做事、做人。 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 成果的学习。 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培养优良学风 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 优良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 21世纪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科技飞快进步、个人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代世界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 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迈入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 和憧憬: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尽快 适应大学新生活,是同学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什么是大学或者说大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大学内在逻辑、理想追求的认识问题。对大学是什么的认识是伴随着 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学问、提供博雅教育;到洪堡认为大学是发展知 识,以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学问为首要任务;再到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培育人才与创造知识并 重。或者说,从只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知识贵族的“象牙塔”,到社会化即产即用的服务站,再 到“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弗莱克斯纳)。 国内有学者说: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 课本中的大学: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 围。 2.大学的灵魂是什么?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 3.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的变化。 ① 学习要求的变化; ② 生活环境的变化; ③ 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 靠自己去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①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 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②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知识、做事、做人。 ③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 成果的学习。 ④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培养优良学风 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 优良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 21世纪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科技飞快进步、个人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代世界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1、政治上: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长期而激烈的竞争 年12月底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世界两极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美国 到处伸手,充当“世界警察”,妄图保持21世纪的称霸地位。但是,这个梦想的实现是不可能 的。有很多国家正在积极努力地将世界多向极化方向发展。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实现由经济大国 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战略目标: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独立自主趋势的发展,加强了欧洲 的分量:德国统一后实力大增,经济实力已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俄 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作用不可低估。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里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中国在世 界多极化局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经济上:世界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期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科技发展形成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又有了新 的飞跃。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展,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 ①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公司的内部一体化扩展到全球。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拥有4.4万个跨国母公司,28万个国外子公司及附属企业,控制了全球1/3 的生产、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专利和其它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发 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到来,推动了全球化迅速发展。 迅猛发展的信息革命正席卷全球,将世界经济用网络联结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各国都非常重 视发展信息产业,力争跟上全球信息浪潮。据98年有关资料统计,非洲50个国家中已有47个国家 建设了与因特网联接的入口,而在1995年,仅有5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所有国家都会被卷 进去,而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3、科技上:世界正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当代世界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将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信息 科学、环境与能源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信息革命的发生将使信息科学成为 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尤 其是各国加强对科技领导的一致性特别引入注目。美国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主席:法国成立了 由联邦主席挂帅的研究技术与创新委员会:俄成立由总统任主席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和由总理 任主席的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我国1998年成立了由总理朱容基总理亲自任组长的国家科技教育 领导小组,并开始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谁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主动。 4、文化上: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提高,使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 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 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文化边界正在被消解,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这 就使得全球化最终将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 对本国民族文化产业及其利益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由于全球化实质 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为主导的,因此,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 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弱势文化的滲透、控制和强行“市场准入”,提出所谓“领导全 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及“以美国的价值观为价值观”等一系列文化“新干涉主 的战略理论,民族国家文化及其产业(主要是东方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生存和选择符合本民族根本文化利益的发展道路,便成为民族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 个突出问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 形态,而且直接威胁着各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 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 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 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在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文化帝国主 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现实的威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1、 政治上: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长期而激烈的竞争。 1991年12月底苏联的解体,? 宣告了世界两极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美国 到处伸手,充当“世界警察”,妄图保持21世纪的称霸地位。但是,这个梦想的实现是不可能 的。有很多国家正在积极努力地将世界多向极化方向发展。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实现由经济大国 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战略目标;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独立自主趋势的发展,加强了欧洲 的分量;德国统一后实力大增,经济实力已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俄 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作用不可低估。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里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中国在世 界多极化局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经济上:世界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期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科技发展形成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又有了新 的飞跃。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展,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 ①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公司的内部一体化扩展到全球。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拥有4.4万个跨国母公司,28万个国外子公司及附属企业,控制了全球1/3 的生产、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专利和其它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发 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到来,推动了全球化迅速发展。 迅猛发展的信息革命正席卷全球,将世界经济用网络联结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各国都非常重 视发展信息产业,力争跟上全球信息浪潮。据98年有关资料统计,非洲50个国家中已有47个国家 建设了与因特网联接的入口,而在1995年,仅有5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所有国家都会被卷 进去,而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3、科技上:世界正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当代世界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将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信息 科学、环境与能源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信息革命的发生将使信息科学成为 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尤 其是各国加强对科技领导的一致性特别引入注目。美国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主席;法国成立了 由联邦主席挂帅的研究技术与创新委员会;俄成立由总统任主席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和由总理 任主席的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我国1998年成立了由总理朱容基总理亲自任组长的国家科技教育 领导小组,并开始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谁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主动。 4、文化上: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提高,使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 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 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文化边界正在被消解,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这 就使得全球化最终将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 题。 对本国民族文化产业及其利益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由于全球化实质 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为主导的,因此,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 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弱势文化的渗透、控制和强行“市场准入”,提出所谓“领导全 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及“以美国的价值观为价值观”等一系列文化“新干涉主 义”的战略理论,民族国家文化及其产业(主要是东方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生存和选择符合本民族根本文化利益的发展道路,便成为民族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 一个突出问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 形态,而且直接威胁着各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 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 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 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在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文化帝国主 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现实的威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美国金融家索罗斯就明确宣称: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讲“国 家利益”讲得最多的国家,为了维护所谓“美国的国家利益”,它甚至可以把它的西部边界推进 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还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方面的考虑 对外政策就不可能是有效的”。这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美国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国家文化 由于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国家利益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综合国力日渐成为国家间利 益均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和力量,对文化进而整个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开发、控制、垄断和利 用,文化“渗透”和“反渗透”,“入侵”和“反入侵”,正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利益争夺 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维护和保障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防止国家文化 的被侵蚀和殖民化,同时又不妨碍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从国际资本、技术和文化市场上获得中国 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 题,它构成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权势,进而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 的一个特点。文化和经济、文化和政治从来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整合成如此巨大的力量,以文化 普的形态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由于全球化,进而“文化全球化”在产业 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层面上构成了对一个主权国家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威胁,因此,甚至西方 发达国家集团内部也为了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 制。法国规定法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要使用法语,规定其全国4500家影 院所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最多只能占四分之一:加拿大于1995年将美国“乡村音乐电视 台”逐出加拿大后,又在1999年开始实施C-55号法案。该法案规定,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 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否则将被处高额罚款,通过切断美国期刊杂志在加的财源将其置于死 地,从而达到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目的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已针对这种文化威胁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 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告诫“如果我们不及 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关系到党 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我国的国情与现状 (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总体部署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最初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第一代领导人制定的,但由于工作重 点长期没有转移过来而未能落实。 “三步走”战略的总体构思,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提出和 逐步完善的,并载人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按照“三步走”战略的蓝图,第 步和第一个目标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10年内,以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左右 为基数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和第二个目标是,从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10年内,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左右,即小康水平,基本消除贫 困:第三步和第三个目标是,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 番,达到4000美元左右,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规划长达50年的第三阶段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在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及其奋斗目标进一步具 体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10年,即到2010年左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 力,即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即到建国 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个阶段的部署相对于 邓小平提出的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可称之为“小三步走”战略。在这三个阶段中,可以预 见到和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新世纪头20年的两个阶段。 (二)我国当前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979年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曾把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的“小康之 家”或“小康的状态”,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小康之家”属于第三世界中比较 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但“小康之家”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概 念,还是落后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 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美国金融家索罗斯就明确宣称: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讲“国 家利益”讲得最多的国家,为了维护所谓“美国的国家利益”,它甚至可以把它的西部边界推进 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还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方面的考虑, 对外政策就不可能是有效的”。这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美国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国家文化 战略。 由于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国家利益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综合国力日渐成为国家间利 益均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和力量,对文化进而整个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开发、控制、垄断和利 用,文化“渗透”和“反渗透”,“入侵”和“反入侵”,正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利益争夺 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维护和保障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防止国家文化 的被侵蚀和殖民化,同时又不妨碍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从国际资本、技术和文化市场上获得中国 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 课题,它构成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权势,进而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 的一个特点。文化和经济、文化和政治从来也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整合成如此巨大的力量,以文化 普的形态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由于全球化,进而“文化全球化”在产业 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层面上构成了对一个主权国家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威胁,因此,甚至西方 发达国家集团内部也为了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 制。法国规定法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要使用法语,规定其全国4500家影 院所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最多只能占四分之一;加拿大于1995年将美国“乡村音乐电视 台”逐出加拿大后,又在1999年开始实施C—55号法案。该法案规定,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 行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否则将被处高额罚款,通过切断美国期刊杂志在加的财源将其置于死 地,从而达到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目的。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已针对这种文化威胁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 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告诫“如果我们不及 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关系到党 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二、我国的国情与现状 (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总体部署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最初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第一代领导人制定的,但由于工作重 点长期没有转移过来而未能落实。 “三步走”战略的总体构思,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提出和 逐步完善的,并载人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按照“三步走”战略的蓝图,第一 步和第一个目标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10年内,以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左右) 为基数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和第二个目标是,从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10年内,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左右,即小康水平,基本消除贫 困;第三步和第三个目标是,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 番,达到4000美元左右,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规划长达50年的第三阶段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在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及其奋斗目标进一步具 体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10年,即到2010年左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 力,即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即到建国 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个阶段的部署相对于 邓小平提出的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可称之为“小三步走”战略。在这三个阶段中,可以预 见到和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新世纪头20年的两个阶段。 (二)我国当前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979年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曾把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的“小康之 家”或“小康的状态”,称为 “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小康之家”属于第三世界中比较 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但“小康之家”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概 念,还是落后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 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一是实际水平低。我国目前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是小康社会的起点和下限,在没有进入 发达国家的行列之前,都应属于小康社会阶段。我国目前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总体来讲是低水平 的小康生活。199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0美元,按照前述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刚刚进 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美圆),还差很多。必须明确,当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衡量标准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一个很低的、入 门槛的静态标准。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就全国总体状况和基本面来说的,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不全 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当前小康的实际容不全面。目前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基本物质生活,而对于其他方还无力顾 及或关注不够,例如,文化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方面等的提高,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 二是小康的衡量标准不全面。在前述基本标准中,有些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没有包括在内,如 城市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贫困人口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等 三是产业发展不全面。同国际社会相比,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过分 落后(50%的从业人员仅生产了15%左右的农业增加值,)工业超常发展和比重过大(目前占50% 以上),从而形成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不仅比重很低(目前34%左右),而且层次 较低:由此还造成人口和劳动力分布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确认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本来就意味着并未全部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 平是就全国平均数来说的,其中掩盖了多方面的不平衡。 “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国土辽 阔,自然条件和历史遗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乡村、一些居民群体的 生活还比较困难,接近2000年底还有25.16%的人口未达到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 问题。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统计,到1998年,我国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 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按照我国的标准和官方公布的数字, 到2000年底仍有3000万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 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到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 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 者之比为2.8:1。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 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 只有新疆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使命和历史使命 ①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②历史使命是指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 2.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说 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开往,这个新起点: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有 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三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 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实际水平低。我国目前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是小康社会的起点和下限,在没有进入 发达国家的行列之前,都应属于小康社会阶段。我国目前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总体来讲是低水平 的小康生活。199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0美元,按照前述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刚刚进 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美圆),还差很多。必须明确,当前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衡量标准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一个很低的、入 门槛的静态标准。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就全国总体状况和基本面来说的,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不全 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当前小康的实际容不全面。目前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基本物质生活,而对于其他方还无力顾 及或关注不够,例如,文化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方面等的提高,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 二是小康的衡量标准不全面。在前述基本标准中,有些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没有包括在内,如 城市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贫困人口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等 等。 三是产业发展不全面。同国际社会相比,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过分 落后(50%的从业人员仅生产了15%左右的农业增加值, )工业超常发展和比重过大(目前占50% 以上),从而形成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不仅比重很低(目前34%左右),而且层次 较低;由此还造成人口和劳动力分布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确认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本来就意味着并未全部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 平是就全国平均数来说的,其中掩盖了多方面的不平衡。 “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国土辽 阔,自然条件和历史遗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乡村、一些居民群体的 生活还比较困难,接近2000年底还有25.16%的人口未达到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 问题。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统计,到1998年,我国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 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按照我国的标准和官方公布的数字, 到2000年底仍有3000万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 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到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 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 二者之比为2.8:1。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 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 只有新疆。 三、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使命和历史使命 ① 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② 历史使命是指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 2.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说: 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开往,这个新起点: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二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三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 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四、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 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 应贯彻始终的总纲,总方向、总方针。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 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 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 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 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 养、锤炼优良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志明礼努力 的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巩固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现阶 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 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荣辱观是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 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 的两个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正确行 为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 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三个有助于) 1、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2、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四、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 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 应贯彻始终的总纲,总方向、总方针。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 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 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 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 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 养、锤炼优良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志明礼努力 的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巩固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现阶 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 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荣辱观是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 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 的两个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正确行 为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 向。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 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三个有助于) 1、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2、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这门课的主要方法(四注重)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
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这门课的主要方法(四注重)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