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与磷光产生过程 第十六章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分子发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molecular luminescence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 analysis scence spectrum 第一节 三 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关 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分子荧光与磷光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molecular fluorescence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and phosphorescence factor influenced fluorescence 下一页 2024/9/20
2024/9/20 第十六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一、分子荧光与磷光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关 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factor influenced fluorescence 第一节 分子荧光与磷光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由分子结构理论,主要讨论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激发态(S、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 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S、S2.;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T、T,.; 2024/9/20
2024/9/20 一、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由分子结构理论,主要讨论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 )→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 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T1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激发态 (见能级图);进入的 几率小: 基态 基态 激发单重态 激发三重态T 电子自旋状态书 2024/9/20
2024/9/20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进入的 几率小;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辽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9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 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2024/9/20
2024/9/20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无辐射跃迁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S 能量 T 发射荧光 外转换 发射 竖 磷 振动弛豫 3 2419120 1 入2
2024/9/20 S2 S1 S0 T1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发 射 磷 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振动弛豫 能 量 l l 1 2 l 3 外转换 l 2 T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2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一轨道耦合进行。 2024/9/20
2024/9/20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S1→S跃迁),发射波长为元‘,的荧光;107~109s。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12>22>九1: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S跃迁); 电子由S进入T的可能过程:(S,→T,禁阻跃迁) S。→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T 发光速度很慢:104~100s。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2024/9/20
2024/9/20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 ‘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l ‘ 2 > l 2 > l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图中曲线I)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 强度最大; 2024/9/20
2024/9/20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 强度最大;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 最大激发波长),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或)。 200 300 400 500 nm 萘的激发光谱(I)、荧光 ()和磷光(Ⅲ)光谱图 2024/9/20
2024/9/20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 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I或III)
荧光发射光谱 磷光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2024/9/20
2024/9/20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磷光光谱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