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53年,苏联取消此前集体农庄庄员、工人、职员历年各种畜产品义务交售的积欠,将庄 员、工人、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50%降低集体农户的农业税额。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是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桐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如取消积欠、降低义务交售额、降低农业税额 等有利于调动农庄庄员、工人、职员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苏联对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体 现了其适当放松对集体农庄的领导,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并不 能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 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答案 解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模式造成了冲击,“守墓人”说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故C项符合题意。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 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答案D 解析勃列日涅夫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 举措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因此其只能在短时间 内推动国民经济增长,D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思路不同,排除A项,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排除B项;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 年代,排除C项。 4.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己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 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A完善了“新经济体制” B.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
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后· 合格考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53 年,苏联取消此前集体农庄庄员、工人、职员历年各种畜产品义务交售的积欠,将庄 员、工人、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 50%,降低集体农户的农业税额。这些措施 ( ) A.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是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如取消积欠、降低义务交售额、降低农业税额 等有利于调动农庄庄员、工人、职员的生产积极性,C 项正确;苏联对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体 现了其适当放松对集体农庄的领导,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并不 能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市场的作用,排除 D 项。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 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模式造成了冲击,“守墓人”说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故 C 项符合题意。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 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 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答案 D 解析勃列日涅夫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 举措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因此其只能在短时间 内推动国民经济增长,D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思路不同,排除 A 项;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排除 B 项;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排除 C 项。 4.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 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 A.完善了“新经济体制” B.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
C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71年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这说明 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改革难以为继,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千材料主旨,故排除。 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国家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 解体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A调节好阵营内部的矛盾 B.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昏案c 6.下面是我国“八五计划期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表,其中,1992一1995年的增速不仅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各国中最快的。其主要原因是( “八五计划期间(1991一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总量(亿元) 21782 26924 35334 48198 60794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答案D 解析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在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不是主要原因B、C 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以及由此引起 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 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但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 如何看待斯大林及苏联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一摘编自申文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 材料二1950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自治法》,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 制。1963年,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并允许共和国 和自治省行使主权。1953一1963年,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速度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从 1971年开始,又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提出要把企业改造成为劳动者的自 由联合体,实行联合劳动,成立联合劳动组织。但是,改革也导致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盛行,最 终把这个国家拖向了瓦解的深渊。 一摘编自江春泽、汪丽敏《南斯拉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 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
C.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1971 年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这说明 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改革难以为继,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 5.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东欧国家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 解体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 A.调节好阵营内部的矛盾 B.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答案 C 6.下面是我国“八五计划”期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表,其中,1992—1995 年的增速不仅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各国中最快的。其主要原因是( )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总量(亿元) 21 782 26 924 35 334 48 198 60 794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答案 D 解析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中国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不是主要原因,B、C 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以及由此引起 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 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但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 如何看待斯大林及苏联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摘编自申文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50 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自治法》,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 制。1963 年,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并允许共和国 和自治省行使主权。1953—1963 年,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速度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从 1971 年开始,又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提出要把企业改造成为劳动者的自 由联合体,实行联合劳动,成立联合劳动组织。但是,改革也导致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盛行,最 终把这个国家拖向了瓦解的深渊。 ——摘编自江春泽、汪丽敏《南斯拉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 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 点,并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影响。 惨考答案1)历史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业、轻 工业发展比较落后。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 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相同点:实行集体领导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影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形式的有益 探索;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 尖锐化,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等级考拓展提高 1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宇宙飞船质量居世界前列,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 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 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并未体现出指令性 计划的减少,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 苏联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与民生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结构的 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项错误。 2.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下图 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第十八章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改道与转型(1949一1956) B.第二编受挫与调整(1957一1978) C.第三编改革与发展(1978一1991)】 D.第四编辉煌岁月(1992一2000)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中“南方吹来春天的风”,可知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结合第十九章关 于市场经济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挑战创新 材料中国1979一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 点,并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影响。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业、轻 工业发展比较落后。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 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相同点:实行集体领导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影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形式的有益 探索;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 尖锐化,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等级考拓展提高 1.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宇宙飞船质量居世界前列,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 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 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 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并未体现出指令性 计划的减少,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 苏联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与民生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结构的 比例失调问题,故 C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 D 项错误。 2.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下图 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南方吹来春天的风”,可知是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结合第十九章关 于市场经济等信息,可知 D 项符合题意。 挑战创新 材料 中国 1979—1997 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国有经济(1993年之 集体 城乡个 其他 年份 前为国营经济) 经济 体经济 经济 1979年 78.47 21.53 1981年 74.76 24.62 0.04 0.58 1983年 73.36 25.74 0.12 0.78 1985年 64.86 32.08 1.85 1.21 1987年 59.73 34.62 3.64 2.02 1989年 56.06 35.69 4.80 3.44 1991年 56.16 33.00 4.83 6.01 1993年 46.95 34.02 7.98 11.05 1995年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年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 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释: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从而使城乡个 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 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 展。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阐释: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年份 国有经济(1993 年之 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 经济 城乡个 体经济 其他 经济 1979 年 78.47 21.53 — — 1981 年 74.76 24.62 0.04 0.58 1983 年 73.36 25.74 0.12 0.78 1985 年 64.86 32.08 1.85 1.21 1987 年 59.73 34.62 3.64 2.02 1989 年 56.06 35.69 4.80 3.44 1991 年 56.16 33.00 4.83 6.01 1993 年 46.95 34.02 7.98 11.05 1995 年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 年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 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释: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 世纪 80 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从而使城乡个 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 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 展。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阐释:1978 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 世纪 80 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