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系统中组词成句法则的总和。在 这个意义上,现代汉语语法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有 了很多的不同:从共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的另外 层含义,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科学体 系,即现代汉语语法学。本章就是为了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现代 汉语语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教学体系。本章首先将就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语法的基本属性 1.抽象性 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系统,它是将各种语法单位链接起来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符号序列的手 段。它虽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词语以及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符号序列中,但具体的词语形体和意义 对语言规则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对无限数量的语言 事实中存在的语法单位、结构以及内在关系、功能等的类地概括。对每个使用者来说,语言符号是 一个数量庞大的系统,各种语言单位也同样有惊人的数量,甚至是无限的,如短语、句子。但将语 法基本单位组织起来并产生各种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语法就是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性解决表达单 位的无限性与规则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现代汉语中可以组织成这样的句子 李冰把花瓶打破了 猫把老鼠赶跑了 小妹把衣服弄脏了 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了 他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太阳将花儿晒蔫了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造下去,数量是难以估量的。但这类结构其内在的规则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 句子 主语(名词性)+谓语(谓词性) ∧ 状语+动词+补语 介词“把”+名词 上面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到语法规则抽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语法单位 具有抽象性。能置入结构中“主语”位置上的可以有很多词语,无论其实际对象和意义如何,但它 们在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是具有相同点的,即它们都能受数量词修饰,都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结构,能 够做主语或宾语,一般可以是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等等。能够置入其中“名词”上的词语也同样具有 上述特征。但能置入其中“动词”上的词语则完全不同了:无论其动作类型和意义如何,这样几个
1 上编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系统中组词成句法则的总和。在 这个意义上,现代汉语语法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有 了很多的不同;从共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的另外 一层含义,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科学体 系,即现代汉语语法学。本章就是为了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现代 汉语语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教学体系。本章首先将就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一、 语法的基本属性 1. 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系统,它是将各种语法单位链接起来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符号序列的手 段。它虽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词语以及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符号序列中,但具体的词语形体和意义, 对语言规则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语法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对无限数量的语言 事实中存在的语法单位、结构以及内在关系、功能等的类地概括。对每个使用者来说,语言符号是 一个数量庞大的系统,各种语言单位也同样有惊人的数量,甚至是无限的,如短语、句子。但将语 法基本单位组织起来并产生各种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语法就是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性解决表达单 位的无限性与规则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的。我们先来看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现代汉语中可以组织成这样的句子: 李冰把花瓶打破了 猫把老鼠赶跑了 小妹把衣服弄脏了 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了 他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太阳将花儿晒蔫了 ……………………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造下去,数量是难以估量的。但这类结构其内在的规则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 句子 ∧ 主语(名词性) + 谓语(谓词性) ∧ 状语+ 动词+ 补语 ∧ 介词“把”+ 名词 从上面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到语法规则抽象性的具体表现:一是语法单位 具有抽象性。能置入结构中“主语”位置上的可以有很多词语,无论其实际对象和意义如何,但它 们在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是具有相同点的,即它们都能受数量词修饰,都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结构,能 够做主语或宾语,一般可以是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等等。能够置入其中“名词”上的词语也同样具有 上述特征。但能置入其中“动词”上的词语则完全不同了:无论其动作类型和意义如何,这样几个
特点则是必须具有的:能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能够重叠,能够陈述施事或支配受事等等。很显 然,从词语角度上看,能够进入以上两个成分位置上的词是很多的,可以分别归纳为两个数量巨大 的聚合体。但从语法特征上看,我们只需将它们分别归纳成两个类别就可以了,即我们熟知的名词 和动词。二是语法关系具有抽象性。上述数量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具体结构体从形体和表达作用来 看,都是各有千秋、不可替代的,但将词语组织起来的结构手段和关系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面结 构关系图所显示的。 法的抽象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样存在的特点。它的存在首先将语言中复杂而繁多的单位纳 入到相应的结构点上并由此构成关系简练、功能强大的结构网络。同时正由于语法规则的抽象性, 使得学习者能够由简驭繁,只需掌握有限的结构关系,便能从容地驾驭复杂的语言表达。也正因为 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我们在对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结构成分个体的差异、特 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共同性和抽象的语法格式上。语法的抽象性就像象棋走法 样,规则虽然不多,但运用这些有限法则却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棋局 递归性 递归性”原为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同一个规则可以在不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属性 这一特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系统中,这就是:同一个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反复使用,从而满足 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理论上说,可以构造出长度无限、数量无穷的语法结构来。语法规则的这一属 性就叫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实际上是语法抽象性在语法组合层面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从上 面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语言里,语法规则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实际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我 们不可能在表达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运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增加新的语法关系(详 见下面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每一种语法关系都必须具有能够重复使用、不断嵌套的能力,因 此,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得人们运用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表达形式有了可 能。如:“电影真好看”的基础结构是:主语+谓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规则组装出很多复杂的单 位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递归性并不神秘,它虽然是语法规则的潜在特性,更多的时候隐性地制约着语言单位的组合、 变化,但生活中我们也会直接自觉地利用这一属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些儿歌就经常运用这 手法来拼合句子,用同一个或相类的结构串联出几个小句,用来训练语言、增加游戏乐趣。如: []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老板心肠 黑,请菩萨,菩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2]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篱。编篱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 去学唱戏。唱戏不入调,就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吃白饭。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3.层次性 法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法单位的层次性和语法关系的层次性。语法单位是由语 素、词、短语和句子构成的,它们分别由底层逐渐向高层叠加,构成层级关系。语法关系的层次性 则表现为由三个以上的语法单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之间所具有的先后层次属性。两个词的组合,其 内部关系是简单的,只有一层关系,但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其他语法单位的组合,其结构关系就不像 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只是一种平面的线性关系。语法规则也并不是完全依照时间先后或空间前后 关系组接的,往往在结构连接时语法成分有内在的先后选择,并产生了一层包含另一层的关系,这 种语法单位之间因为组合次序的先后选择而造成层层包容的关系,我们称作语法的层次性。如下面 的结构: [3]明天王明和他的哥哥将要去杭州 2
2 特点则是必须具有的:能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能够重叠,能够陈述施事或支配受事等等。很显 然,从词语角度上看,能够进入以上两个成分位置上的词是很多的,可以分别归纳为两个数量巨大 的聚合体。但从语法特征上看,我们只需将它们分别归纳成两个类别就可以了,即我们熟知的名词 和动词。二是语法关系具有抽象性。上述数量无限、表达力丰富的具体结构体从形体和表达作用来 看,都是各有千秋、不可替代的,但将词语组织起来的结构手段和关系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面结 构关系图所显示的。 语法的抽象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样存在的特点。它的存在首先将语言中复杂而繁多的单位纳 入到相应的结构点上并由此构成关系简练、功能强大的结构网络。同时正由于语法规则的抽象性, 使得学习者能够由简驭繁,只需掌握有限的结构关系,便能从容地驾驭复杂的语言表达。也正因为 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我们在对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结构成分个体的差异、特 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的共同性和抽象的语法格式上。语法的抽象性就像象棋走法一 样,规则虽然不多,但运用这些有限法则却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棋局。 2.递归性 “递归性”原为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同一个规则可以在不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属性。 这一特性同样存在于语言系统中,这就是:同一个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反复使用,从而满足 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理论上说,可以构造出长度无限、数量无穷的语法结构来。语法规则的这一属 性就叫语法的递归性。语法的递归性实际上是语法抽象性在语法组合层面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从上 面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语言里,语法规则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实际表达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我 们不可能在表达任何一个句子时都运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增加新的语法关系(详 见下面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每一种语法关系都必须具有能够重复使用、不断嵌套的能力,因 此,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得人们运用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表达形式有了可 能。如:“电影真好看”的基础结构是:主语+谓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规则组装出很多复杂的单 位: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 递归性并不神秘,它虽然是语法规则的潜在特性,更多的时候隐性地制约着语言单位的组合、 变化,但生活中我们也会直接自觉地利用这一属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些儿歌就经常运用这一 手法来拼合句子,用同一个或相类的结构串联出几个小句,用来训练语言、增加游戏乐趣。如: [1]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老板心肠 黑,请菩萨,菩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 [2]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篱。编篱编不紧,就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就 去学唱戏。唱戏不入调,就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吃白饭。白饭吃不成,只好苦一生。 3.层次性 语法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法单位的层次性和语法关系的层次性。语法单位是由语 素、词、短语和句子构成的,它们分别由底层逐渐向高层叠加,构成层级关系。语法关系的层次性 则表现为由三个以上的语法单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之间所具有的先后层次属性。两个词的组合,其 内部关系是简单的,只有一层关系,但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其他语法单位的组合,其结构关系就不像 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只是一种平面的线性关系。语法规则也并不是完全依照时间先后或空间前后 关系组接的,往往在结构连接时语法成分有内在的先后选择,并产生了一层包含另一层的关系,这 种语法单位之间因为组合次序的先后选择而造成层层包容的关系,我们称作语法的层次性。如下面 的结构: [3] 明天 王明 和 他的 哥哥 将要 去 杭州 |偏|| 正 | | 主 || 谓 | | 联 || 合 || 偏|| 正 |
偏|正」述宾⊥ 这个长结构内部关系复杂。首先,从前面看,“明天”虽然与“王明”紧挨在一起,但两者间并没 有语法关系。实际上,“明天”是对后面整个结构成分进行修饰,构成偏正关系;同理,“王明”虽然 与“他”紧挨着,但两者间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的)”与“哥哥”先组合成偏正关系,然后才与 王明”形成联合关系;其次,从后面看,“将要”与“去”相连,但“将要”并不是直接修饰“去”,而是 与“去杭州”这一个述宾短语构成偏正关系。最后,从整个结构来看,与“将要去杭州”构成主谓关系 的并不是紧邻着它的“哥哥”,而是“王明和他的哥哥”。从这一个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知 道,语法规则在组合时并不是按先后秩序简单排列的,而是依据其内部的结构联系有先后地进行选 择、组接的。 简单的短语、句子结构是这样组合的,复杂的句子,其内部成分(小句)之间的组接关系也 同样具有上述属性。如下面这样一个复合句 [4]a如果这种猜想有点道理,b那么,任何语言学家,不管他的理论以临摹为理据,以抽象 为指导,C还是两者兼顾,d都写不出全盘地、穷尽性的描写一种语言的语法,e因为如同叶斯柏 森恰切地指出的那样,语言总是处在变迁之中。 这个长长的复句,由五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如表面所呈现的这样从 前到后逐个一次性关联的。实际上,这五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a句是整个句子的假设条件,后面 四个小句都是相对于它而言的,因此,该句最基本的关系是假设关系,是由a与b、c、d、e构 成;第二层由bcde四个小句构成的复句结构仍然是复杂的,从关系上看,它是由e与bcd三个小 句构成因果关联:第三层则是由d与bc构成条件关联;最后第四层由bc两个小句组合成并列关 系。下面就是对该复句内在层次关系的分析 因 用传统的竖线法则可表示为下面的图示 (假设)b//(并列)c///(条件)d//(因果)e 可见,从内在结构关系上看,上面这个复句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套叠而成的,而不是平面的线 条性关系。 4.稳定性 语法是将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规则系统,从而使得语言能够进行合“逻辑”的运用,成为维持 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那么,由于其交际功能的需要以及自身性质等原因,语法相 对于语音、词汇、语义等与地域、社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语言要素来说,它有更明显和强大的稳 定性。从既有的语言发展史来看,语法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般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较 小,我们很难从语法规则本身看到社会历史的更迭、新事物的产生、新观念的出现等现象。相反,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人阅读古代文献,最大的困难不在 语法,更多的拦路虎是词汇及其意义构成。如下面几段上古汉语句子,语法上与现在没有太大的不 同: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风关雎》) 对雎鸠鸟在和唱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 被方向不定的流水摇来摆去 美丽贤德的女子, 美丽贤德的女子
3 |偏||正 | |述||宾 | 这个长结构内部关系复杂。首先,从前面看,“明天”虽然与“王明”紧挨在一起,但两者间并没 有语法关系。实际上,“明天”是对后面整个结构成分进行修饰,构成偏正关系;同理,“王明”虽然 与“他”紧挨着,但两者间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的)”与“哥哥”先组合成偏正关系,然后才与 “王明”形成联合关系;其次,从后面看,“将要”与“去”相连,但“将要”并不是直接修饰“去”,而是 与“去杭州”这一个述宾短语构成偏正关系。最后,从整个结构来看,与“将要去杭州”构成主谓关系 的并不是紧邻着它的“哥哥”,而是“王明和他的哥哥”。从这一个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知 道,语法规则在组合时并不是按先后秩序简单排列的,而是依据其内部的结构联系有先后地进行选 择、组接的。 简单的短语、句子结构是这样组合的,复杂的句子,其内部成分(小句)之间的组接关系也 同样具有上述属性。如下面这样一个复合句: [4]a 如果这种猜想有点道理,b 那么,任何语言学家,不管他的理论以临摹为理据,以抽象 为指导,c 还是两者兼顾,d 都写不出全盘地、穷尽性的描写一种语言的语法,e 因为如同叶斯柏 森恰切地指出的那样,语言总是处在变迁之中。 这个长长的复句,由五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如表面所呈现的这样从 前到后逐个一次性关联的。实际上,这五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a 句是整个句子的假设条件,后面 四个小句都是相对于它而言的,因此,该句最基本的关系是假设关系,是由 a 与 b、c、d、e 构 成;第二层由 bcde 四个小句构成的复句结构仍然是复杂的,从关系上看,它是由 e 与 bcd 三个小 句构成因果关联;第三层则是由 d 与 bc 构成条件关联;最后第四层由 bc 两个小句组合成并列关 系。下面就是对该复句内在层次关系的分析: a b c d e |假 || 设 | | 因 || 果| | 条 || 件 | | 并 || 列 | 用传统的竖线法则可表示为下面的图示: a/(假设) b ////(并列)c/// (条件) d//(因果)e 可见,从内在结构关系上看,上面这个复句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套叠而成的,而不是平面的线 条性关系。 4.稳定性 语法是将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规则系统,从而使得语言能够进行合“逻辑”的运用,成为维持 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那么,由于其交际功能的需要以及自身性质等原因,语法相 对于语音、词汇、语义等与地域、社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语言要素来说,它有更明显和强大的稳 定性。从既有的语言发展史来看,语法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般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较 小,我们很难从语法规则本身看到社会历史的更迭、新事物的产生、新观念的出现等现象。相反,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人阅读古代文献,最大的困难不在 语法,更多的拦路虎是词汇及其意义构成。如下面几段上古汉语句子,语法上与现在没有太大的不 同: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风·关雎》) 译文: 一对雎鸠鸟在和唱,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 被方向不定的流水摇来摆去。 美丽贤德的女子, 美丽贤德的女子
是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小伙子日夜都想见到你。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据杨伯峻译文) 当然,稳定性是语法的基本特点,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 他语言的接触等原因,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微调。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指现代汉语语法所独有的特点,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体现得更为 主要的那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将现代汉语语法与其比较对象区别出来的关键之处。为了更清晰和准 确地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特征,我们将从它与古代汉语语法以及与英语语法的比较这样两个方面来作 简要分析 一)与古代汉语语法相比 古代汉语(这里侧重于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过去的数千年间,汉语语法在保 持主要属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构词、语序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汉语语法的主要属性,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语法的时 代性特点。 1.构词形态方面 所谓构词形态是指一种语言系统作为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 词语的构成方式。它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一是词形与构成要素的关系特点:二是词语构成方式特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今汉语在词语外在形式与其构成要素的关系方面的特征。以前的学习告诉 我们,古汉语词语,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言文)中,除了少量的连绵词外,绝大多数的词语都是 单音节的,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数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这一点在上古汉语中表现得非常明 显。如上面所引的《论语·学而》一段文字,共有30个音节,除去“君子”这一个双音节词外,实 际有28个单音节词(含重复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多数需要用双音节词才能清晰地表达出原来意 思。在这一时期,合成词还很少出现,词缀也几乎没有。虽然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节词开始增多 但单音节为主的特点也仍然很清晰,如 [潘岳(注:潘安仁)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岀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左太冲(注:即左思晋时诗赋家)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姸媸迥殊》 自晚唐五代以后,汉语进入近代汉语时期,也即现代汉语开始萌芽和形成时期,双音节词语 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单音节为主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如下面这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2]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 言:“我今宁可截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ˆ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 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著妇面上,既不相著,复失其鼻,唐(注:义为 空”)使其妇受大痛苦。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 但到了近代汉语的后期(即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在口头语言和白话文学中,双音节词汇 大量出现,并从此逐渐增加,最后取代了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我们从下面这段文字即可见 斑 [3]次日早,奉圣旨:“哈铭,你知道?铭叩首回奏:“不知道。¨你昨夜一只手压在我胸
4 是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小伙子日夜都想见到你。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据杨伯峻译文) 当然,稳定性是语法的基本特点,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由于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 他语言的接触等原因,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微调。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指现代汉语语法所独有的特点,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体现得更为 主要的那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将现代汉语语法与其比较对象区别出来的关键之处。为了更清晰和准 确地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特征,我们将从它与古代汉语语法以及与英语语法的比较这样两个方面来作 简要分析。 (一)与古代汉语语法相比 古代汉语(这里侧重于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过去的数千年间,汉语语法在保 持主要属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构词、语序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汉语语法的主要属性,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语法的时 代性特点。 1.构词形态方面 所谓构词形态是指一种语言系统作为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能够独立运用的 词语的构成方式。它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一是词形与构成要素的关系特点;二是词语构成方式特 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今汉语在词语外在形式与其构成要素的关系方面的特征。以前的学习告诉 我们,古汉语词语,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言文)中,除了少量的连绵词外,绝大多数的词语都是 单音节的,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数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这一点在上古汉语中表现得非常明 显。如上面所引的《论语·学而》一段文字,共有 30 个音节,除去“君子”这一个双音节词外,实 际有 28 个单音节词(含重复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多数需要用双音节词才能清晰地表达出原来意 思。在这一时期,合成词还很少出现,词缀也几乎没有。虽然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节词开始增多, 但单音节为主的特点也仍然很清晰,如: [1]潘岳(注:潘安仁)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左太冲(注:即左思,晋时诗赋家)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妍媸迥殊》 自晚唐五代以后,汉语进入近代汉语时期,也即现代汉语开始萌芽和形成时期,双音节词语 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单音节为主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如下面这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2]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 言:“我今宁可截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 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著妇面上,既不相著,复失其鼻,唐(注:义为 “空”)使其妇受大痛苦。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 但到了近代汉语的后期(即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在口头语言和白话文学中,双音节词汇 大量出现,并从此逐渐增加,最后取代了词语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我们从下面这段文字即可见一 斑: [3]次日早,奉圣旨:“哈铭,你知道?”铭叩首回奏:“不知道。”“你昨夜一只手压在我胸
前,我不曾推下你的去,直待你醒了翻身抬下去。是你为我辛苦困了,不知道。汉时光武皇帝与严 子陵同宿,严孑陵脚压在光武皇帝身上,也只等他自翻身抬下去。你到比他-般!” (《丛书集成初编记录汇编》卷十九)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兵所俘一事,用的是白话。其中词语使用已经与现 代汉语无大的区别,这一点我们从其他近代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戏曲文本 中也同样可见 其次,构词方式有差异。所谓构词方式,在这里是指一种语言中词语是由哪些比它更小的成 分运用什么方法构成的。同样是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构词的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构成成分上看,古汉语的词语总体上讲是由单音节的语素所构成的单纯词,而现代汉 语的词语占大多数的却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合成词。这一特点, 我们从上面的讨论已经可见端倪。 第二,从构成方式看,古汉语的词语既然主要是单纯词,那也就不存在复杂的内部组合关系 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则不同了,它有丰富多样的构词方式。如: 词根融合式:土地、火车、澄清、车辆、司令、性急、爷爷 附加构词式:老师、第一、阿姨、弹性、记者、绿化、桌子 轻声构词式:地道: di dao(名)- di dao(形)、自然: ziran(名)- ziran(形) 儿化构词式: 盖一盖儿信一信儿 尖一尖儿 叠音构词式 太太、猩猩、蝈蝈、蛐蛐、奶奶、匆匆、侃侃 2.结构成分 词语是最小的结构成分,其最终价值在于根据语法规则和特定的目的组合成句子,以满足表 达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结构成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句子的词类成分和句子结构中 的句法成分。而在这两个方面,古、今汉语都有不小的区别 从词类成分来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类别上一一至少增加 了两种词类:动量词和区别词;其次,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我们先看看词类成分的增加。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类词。 先,量词尤其是动量词完备且功能确定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名量词成为必要中介 词。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词组合时,其间必需一个名量词作中介,如—一本书、一个人、一位先生 等等,但在古汉语中,情况就比较复杂,可有三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数词加名词式,如: 4]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5]方土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于执期。(《汉书郊祀记》) 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如: [6]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也较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带量词,如: 刁]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从整个汉语史发展看,量词的丰富与位置确定应该是汉代开始,直到中古时,名量词的使用才 最后普遍起来,如: 8]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北史隋宗室诸王庶人凉传》) 二是动量词语序改变。现代汉语中,不仅数词与名词组合时需要量词作中介,动词与数词组合 时,也需要量词,用以表示动词活动的单位量。只是在结构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与数词结合后放在 述语后面,做补语。如:看一眼、买一回、说一遍等等。但在在上古和中古汉语中,类似于现代汉 语用法的动量词未见,而是直接将数词加在动词的前面,如: [9]子三困我于朝。(《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0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直到唐代以后动量词才开始出现,如:
5 前,我不曾推下你的去,直待你醒了翻身抬下去。是你为我辛苦困了,不知道。汉时光武皇帝与严 子陵同宿,严子陵脚压在光武皇帝身上,也只等他自翻身抬下去。你到比他一般!” (《丛书集成初编·记录汇编》卷十九)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兵所俘一事,用的是白话。其中词语使用已经与现 代汉语无大的区别,这一点我们从其他近代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戏曲文本 中也同样可见。 其次,构词方式有差异。所谓构词方式,在这里是指一种语言中词语是由哪些比它更小的成 分运用什么方法构成的。同样是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构词的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构成成分上看,古汉语的词语总体上讲是由单音节的语素所构成的单纯词,而现代汉 语的词语占大多数的却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合成词。这一特点, 我们从上面的讨论已经可见端倪。 第二,从构成方式看,古汉语的词语既然主要是单纯词,那也就不存在复杂的内部组合关系, 而现代汉语的词语则不同了,它有丰富多样的构词方式。如: 词根融合式: 土地、火车、澄清、车辆、司令、性急、爷爷 附加构词式: 老师、第一、阿姨、弹性、记者、绿化、桌子 轻声构词式: 地道:dìdào(名)- dìdao(形)、自然:zìrán(名)- zìran(形) 儿化构词式: 盖—盖儿 信—信儿 尖—尖儿 叠音构词式: 太太、猩猩、蝈蝈、蛐蛐、奶奶、匆匆、侃侃 2.结构成分 词语是最小的结构成分,其最终价值在于根据语法规则和特定的目的组合成句子,以满足表 达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结构成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句子的词类成分和句子结构中 的句法成分。而在这两个方面,古、今汉语都有不小的区别。 从词类成分来看,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类别上——至少增加 了两种词类:动量词和区别词;其次,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第一,我们先看看词类成分的增加。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类词。 首先,量词尤其是动量词完备且功能确定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名量词成为必要中介 词。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词组合时,其间必需一个名量词作中介,如一本书、一个人、一位先生 等等,但在古汉语中,情况就比较复杂,可有三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数词加名词式,如: [4]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5]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于执期。(《汉书郊祀记》) 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如: [6]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也较少见的是名前数后式,带量词,如: [7]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从整个汉语史发展看,量词的丰富与位置确定应该是汉代开始,直到中古时,名量词的使用才 最后普遍起来,如: [8]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北史隋宗室诸王庶人凉传》) 二是动量词语序改变。现代汉语中,不仅数词与名词组合时需要量词作中介,动词与数词组合 时,也需要量词,用以表示动词活动的单位量。只是在结构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与数词结合后放在 述语后面,做补语。如:看一眼、买一回、说一遍等等。但在在上古和中古汉语中,类似于现代汉 语用法的动量词未见,而是直接将数词加在动词的前面,如: [9]子三困我于朝。(《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0 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直到唐代以后动量词才开始出现,如:
[11]一日踏春一百回。(孟郊) [12]贾客停非久,鱼翁转几遭?(僧可朋诗) 其次,区别词类聚系统形成。根据我们对区别词的分析(详见第二章)可知,区别词主要是源 于对事物、行为进行分类而产生的词,其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语用功能是对中心语的类别属性进 行限定。而事物或行为种类的复杂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如“黑白、彩色、初级、中 级、特级、无记名、多年生”等。到上个世纪末语法学家将这类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实词 中的一个小类。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还会增加其它的新词类。 第二,语法形式来说,古今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标记形式的产生。我们当然不能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注重动态范畴的表达,而是 说比较而言,现代汉语更注重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某些语法意义,而古汉语则更倾向于用具体的词 汇意义或时空转换描述等手段去完成这一任务。如 [13](庄公)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动态表达要求来看,“寘”、“誓”、“闻”等动作,在本处描写中应该都为完成体,但文中并无 个动态助词,然而我们并非不能理解其意义。原因就在于文章或通过词汇意义或通过对事实的描 述而表达出这些意义,凭借的是内容和读者的语感:“闻”则是“听到”的意义,它们的词汇意义就已 经表达出动作的动态情形。另外几个动词,虽然本身并无动态属性,但从对事件记述的整段文字 看,其描述的先后就显示了动作的状态。一直到了唐以后才出现“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 状态变化,并经过长时间的功能虚化而成为严格意义的“体”标记。汉语史上较早作为这一用法的语 例如 “着”: [14]冯妈妈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厨下使着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15]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都不肯读书。(《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16]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和阶段意义就有固定的的形式标志即“着”、“了 过”等词,一般将它们称作动态助词。如下面这段话中动态助词的使用就颇能说明问题: [1冂]张局长读过报告便对看着他的王平、陈芳说:你们可先让分管局长看一下,待他签 了意见,再送到我这里来,到时候我们再细谈吧,可以吗? 很显然,句中动词“读”、“看”、“签”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助词,我们就很难将动作状态显示清 楚,甚至连句子都无法组织连贯,而这种情形在宋元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类实词在语言发展过程 中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虚化为一种依附成分而成为语法手段的现象,被功能语言学称作词语的语 法化 其次,内部曲折手段的消失。上古汉语有些词语性质的改变主要依靠声母或韵母的变化完成 到了中古则依靠声调的变化来完成,但到了现代汉语这些手段似乎都消失了。2 第三、词性转类现象的差异。转类,也称活用,是指词语因临时需要在具体语句中改变原有的 词类属性,使其具有另外一类词语的功能,如 [18]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上例中的“堂吉诃德”,本属名词,但句中它前面有副词修饰,使得它暂时具有了形容词一样的 属性。但一般认为这种超常组合的出现其直接原因还是出于修辞表达的需要,为了实现表达者所 体现的含蓄、幽默乃至简洁等效果而采用的临时变异,以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活、引人注目,属修辞 范畴(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古汉语里,词性转变现象更加丰富,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实词为多。由于其作用 不在实现修辞价值,而在于结构组合,因此,有人将它看作兼类现象。如: 参见石毓志、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学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页
6 [11]一日踏春一百回。(孟郊) [12]贾客停非久,鱼翁转几遭?(僧可朋诗) 其次,区别词类聚系统形成。根据我们对区别词的分析(详见第二章)可知,区别词主要是源 于对事物、行为进行分类而产生的词,其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语用功能是对中心语的类别属性进 行限定。而事物或行为种类的复杂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如“黑白、彩色、初级、中 级、特级、无记名、多年生”等。到上个世纪末语法学家将这类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实词 中的一个小类。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还会增加其它的新词类。 第二,语法形式来说,古今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标记形式的产生。我们当然不能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注重动态范畴的表达,而是 说比较而言,现代汉语更注重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某些语法意义,而古汉语则更倾向于用具体的词 汇意义或时空转换描述等手段去完成这一任务。如: [13](庄公)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动态表达要求来看,“寘”、“誓”、“闻”等动作,在本处描写中应该都为完成体,但文中并无 一个动态助词,然而我们并非不能理解其意义。原因就在于文章或通过词汇意义或通过对事实的描 述而表达出这些意义,凭借的是内容和读者的语感:“闻”则是“听到”的意义,它们的词汇意义就已 经表达出动作的动态情形。另外几个动词,虽然本身并无动态属性,但从对事件记述的整段文字 看,其描述的先后就显示了动作的状态。一直到了唐以后才出现“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 状态变化,并经过长时间的功能虚化而成为严格意义的“体”标记。汉语史上较早作为这一用法的语 例如: “着”: [14]冯妈妈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厨下使着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了”: [15]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都不肯读书。(《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过” : [16]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和阶段意义就有固定的的形式标志即“着”、“了”、 “过”等词,一般将它们称作动态助词。如下面这段话中动态助词的使用就颇能说明问题: [17]张局长读过报告便对看着他的王平、陈芳说:“你们可先让分管局长看一下,待他签 了意见,再送到我这里来,到时候我们再细谈吧,可以吗?” 很显然,句中动词“读”、“看”、“签”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助词,我们就很难将动作状态显示清 楚,甚至连句子都无法组织连贯,而这种情形在宋元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类实词在语言发展过程 中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虚化为一种依附成分而成为语法手段的现象,被功能语言学称作词语的语 法化。① 其次,内部曲折手段的消失。上古汉语有些词语性质的改变主要依靠声母或韵母的变化完成 ,到了中古则依靠声调的变化来完成,但到了现代汉语这些手段似乎都消失了。② 第三、词性转类现象的差异。转类,也称活用,是指词语因临时需要在具体语句中改变原有的 词类属性,使其具有另外一类词语的功能,如: [18]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上例中的“堂吉诃德”,本属名词,但句中它前面有副词修饰,使得它暂时具有了形容词一样的 属性。但一般认为这种超常组合的出现其直接原因还是出于修辞表达的需要,为了实现表达者所欲 体现的含蓄、幽默乃至简洁等效果而采用的临时变异,以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活、引人注目,属修辞 范畴(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古汉语里,词性转变现象更加丰富,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实词为多。由于其作用 不在实现修辞价值,而在于结构组合,因此,有人将它看作兼类现象。如: ① 参见石毓志、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学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② 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212 页
名词转类 [1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使动:使……重生, 使…长肉] 20]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意 动:把……当夷人;将..当作中国人] 动词转类 [21]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使…….吃惊] [2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使动:使….跟从] 形容词转类 [2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善:与….友好] 2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使用:使…….'富,使….….贵] 很显然,古汉语中的转类,涉及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也高,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很大 的区别,如果我们也视其为修辞现象是不合适的,确应该被看作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 3.组词手段所谓组词手段,就是指将词语组合起来所运用的方法、形式。经过考察,我 们发现,古今汉语在这一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结构衔接成分的增加。 首先,名量词更加丰富,动量词产生并定位。如上面介绍的,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与名词的组 合至少有三种形式,但以直接组合式为主,直到中古以后,这种方式变化为以中间需有名量词为中 介的形式为主了,并最终以后起方式为唯一的结构形式:动量词则是在汉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到了 近代以后却逐渐成为表示动作行为数量不可缺少的成分 其次,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在词语组合中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的”在一些名词性偏正短语中是不可缺少的,“地”则是一些谓词性偏正短语中 不可缺少的成分,“得”是一些动补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在古汉语里,情况远非这样明了。在 上古汉语中,这三个词均未出现,经语法史专家的研究,“的”、“地”、“得”的出现和使用应始于唐 宋,并在元明之际稳定其功能。下面以“的”为例作一说明 “的”的这一功能形成,当在元明之际。此前古汉语中曾经出现过“之”“者”、“底”等三个结构 助词,但总的来说,直到10世纪,汉语中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各类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结构 并无强制性,常常是零标记,如 [25]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论语子路》) [2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2刀]向高高山顶立,向深深海底行。(五代《祖堂集药山和尚》 但自9世纪前后出现“的”起,名词性短语结构中的“的”的使用逐渐增多,用法也渐趋严密,到 了十五世纪后,“的”的标记作用最终确立 4.语序差异所谓语序就是指能将词语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并在组合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 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详见下面的讨论)。一般而论,汉语语序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构顺序。但具体说来」 其间也有一些微小的改变。这里我们仅就两个较为明显的表现来作简单了解 (1)宾语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无论其充当成分的词类性质以及语义类型如何,总 是处在动词之后,作为动词的支配对象。但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近代汉语以前,宾语的位置情况 较为复杂。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在先秦时代,当宾语是疑问代词、名词宾语有指示代词复指时 都要提前 [28]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9]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当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情况时,或在某些凝固的格式中有残存,或可前可后。直到南 北朝时,宾语位置逐渐确定在动词后面。当然,此后在一些古文中我们还可看到宾语前置的情况, 但那已经是出于仿古而产生的书面语言了,不再反映口语事实
7 名词转类: [1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使动:使… … 重生, 使… … 长肉] [20]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意 动:把… … 当夷人;将… … 当作中国人] 动词转类: [21]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使… … 吃惊] [2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使动:使… … 跟从] 形容词转类: [2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善:与… … 友好] [2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使用:使… … 富,使… … 贵] 很显然,古汉语中的转类,涉及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也高,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很大 的区别,如果我们也视其为修辞现象是不合适的,确应该被看作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 3.组词手段 所谓组词手段,就是指将词语组合起来所运用的方法、形式。经过考察,我 们发现,古今汉语在这一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结构衔接成分的增加。 首先,名量词更加丰富,动量词产生并定位。如上面介绍的,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与名词的组 合至少有三种形式,但以直接组合式为主,直到中古以后,这种方式变化为以中间需有名量词为中 介的形式为主了,并最终以后起方式为唯一的结构形式;动量词则是在汉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到了 近代以后却逐渐成为表示动作行为数量不可缺少的成分。 其次,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在词语组合中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的”在一些名词性偏正短语中是不可缺少的,“地”则是一些谓词性偏正短语中 不可缺少的成分,“得”是一些动补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在古汉语里,情况远非这样明了。在 上古汉语中,这三个词均未出现,经语法史专家的研究,“的”、“地”、“得”的出现和使用应始于唐 宋,并在元明之际稳定其功能。下面以“的”为例作一说明。 “的”的这一功能形成,当在元明之际。此前古汉语中曾经出现过“之”、“者”、“底”等三个结构 助词,但总的来说,直到 10 世纪,汉语中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各类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结构 并无强制性,常常是零标记,如: [25]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论语·子路》) [2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27]向高高山顶立,向深深海底行。(五代《祖堂集·药山和尚》) 但自 9 世纪前后出现“的”起,名词性短语结构中的“的”的使用逐渐增多,用法也渐趋严密,到 了十五世纪后,“的”的标记作用最终确立。 4.语序差异 所谓语序就是指能将词语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并在组合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 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详见下面的讨论)。一般而论,汉语语序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构顺序。但具体说来, 其间也有一些微小的改变。这里我们仅就两个较为明显的表现来作简单了解。 (1)宾语的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无论其充当成分的词类性质以及语义类型如何,总 是处在动词之后,作为动词的支配对象。 但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近代汉语以前,宾语的位置情况 较为复杂。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在先秦时代,当宾语是疑问代词、名词宾语有指示代词复指时, 都要提前: [28]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9]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当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情况时,或在某些凝固的格式中有残存,或可前可后。直到南 北朝时,宾语位置逐渐确定在动词后面。当然,此后在一些古文中我们还可看到宾语前置的情况, 但那已经是出于仿古而产生的书面语言了,不再反映口语事实
(2)复句中偏正关系的顺序现代汉语中偏正关系的复句,其小句顺序一般是偏前正后 这是传统顺序的保留,但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看到相反的顺序,如: [30]我想我们还是可以走,只要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应该说这种语序安排是二十世纪开始广泛地与西方接触,在频繁的语言交往过程中受西方语言 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二)与其他语言(以英语、德语等形态语言为例)相比 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诸多语言中的一种,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语言。语法方面的区 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比较重要的差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语法手段差异所谓语法手段就是指造词以及将词语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 意义的形式。语言不同,其手段也往往有差异,这里我们仅将汉语与大家熟悉的英语进行比较。 首先让我们看看构词法上的差异: 英语在由音素构成的单词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是由词根与词缀合成的附加词。当然,也 有一些词根融合等方式,如: able-enable ability unable work-worker blackboard step-parent firecracker deadline 而现代汉语在单音节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则是词根融合,其次是附加式,另外还有重 叠、轻声、儿化等多种方法(见前文举例)。 其次,我们再看看句法方面的差异。比较下面这样两段英汉对比的文字 [31]Beginning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Historians say the American family has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in any other time period.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growing in America for more than one-hundred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受 到了冲击。历史学家们说,近30年来,美国家庭的变化比任何时候都快。不过,他们说家庭里的 这些变化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已在美国孕育了100年 仅通过上述两段文字比较,我们即可发现两种语言在将词语组成句子时有这样一些不同: 英语更注重语法意义的形式化表现,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将各个词语纳入这一框架中,就上面句 子而论,我们看到 a.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原词不是名词性的,也要通过一定方式将它变为名词,如 Begin就 通过附加的方式变成了动名词形式 Beginning b.主语与谓语(或表语)必须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every American family是单 数,其后接表语形式就是:was( affected)。主语 historians是复数,故其谓语动词就是 C.句子中动词(或系词)一定要随着动作时间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动词(或 系词)的变化有的是通过附加手段实现,如: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中的“ affect”因为是过去发生的,因此句中的形式是(was) affected;有的则是通过内部曲折的 手段来实现,如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中的“ swept” 就是由 sweep变化而得 d.数词与名词的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中介,如a()wave和 every() American family两个短语中的括号位置就无需量词。 e.有形态化的“格”表现,如句子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中They就指主格,如果是宾格,则一定为them的形式
8 (2)复句中偏正关系的顺序 现代汉语中偏正关系的复句,其小句顺序一般是偏前正后, 这是传统顺序的保留,但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看到相反的顺序,如: [30]我想我们还是可以走,只要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应该说这种语序安排是二十世纪开始广泛地与西方接触,在频繁的语言交往过程中受西方语言 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二)与其他语言(以英语、德语等形态语言为例)相比 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诸多语言中的一种,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语言。语法方面的区 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比较重要的差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语法手段差异 所谓语法手段就是指造词以及将词语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 意义的形式。语言不同,其手段也往往有差异,这里我们仅将汉语与大家熟悉的英语进行比较。 首先让我们看看构词法上的差异: 英语在由音素构成的单词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是由词根与词缀合成的附加词。当然,也 有一些词根融合等方式,如: able-enable ability unable work-worker blackboard step-parent firecracker deadline 而现代汉语在单音节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则是词根融合,其次是附加式,另外还有重 叠、轻声、儿化等多种方法(见前文举例)。 其次,我们再看看句法方面的差异。比较下面这样两段英汉对比的文字: [31]Beginning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 Historians say the American family has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in any other time period.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growing in America for more than one-hundred.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受 到了冲击。历史学家们说,近 30 年来,美国家庭的变化比任何时候都快。不过,他们说家庭里的 这些变化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已在美国孕育了 100 年。 仅通过上述两段文字比较,我们即可发现两种语言在将词语组成句子时有这样一些不同: 英语更注重语法意义的形式化表现,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将各个词语纳入这一框架中,就上面句 子而论,我们看到: a.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原词不是名词性的,也要通过一定方式将它变为名词,如 Begin 就 通过附加的方式变成了动名词形式 Beginning。 b. 主语与谓语(或表语)必须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every American family 是单 数,其后接表语形式就是:was (affected)。主语 historians 是复数,故其谓语动词就是 say。 c. 句子中动词(或系词)一定要随着动作时间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动词(或 系词)的变化有的是通过附加手段实现,如: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中的“affect”因为是过去发生的,因此句中的形式是(was)affected;有的则是通过内部曲折的 手段来实现,如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中的“swept” 就是由 sweep 变化而得。 d. 数词与名词的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中介,如 a( )wave 和 every( )American family 两个短语中的括号位置就无需量词。 e. 有形态化的“格”表现,如句子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中 They 就指主格,如果是宾格,则一定为 them 的形式
f.定中关系有两种形式:当定语数量较少时,英语可以有两种结构顺序,前置与后置,如 American life,也可以说成: a wave of social change:当修饰成分复杂时,多使用定 语从句来表达。 相比而言,汉语在词语组合时手段和形式就完全不同了: a.动词可以直接充当主语、宾语,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如第一小句中的“开始”、第二 句中的“冲击 b.主语与谓语之间没有“数”范畴的制约,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形容词总是保持 原来的形体,如席卷”、受到、“说”、啾快”、新鲜、“孕育” 如果有“体”范畴的存在,汉语也不是通过动词等的形式附加或内部曲折等手段来表达,而 是用虚词”这一手段来完成,如“席卷+了”、“受到+了”、“孕育+了”等 d.数词(或数量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一定需要量词中介,如一+股+浪潮”、“每+个+ 家庭”。 e.没有“格”标志,“他们”语法身份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即“语序”:如果在动词前是动作的 发出者,是施事主语,如:他们看望了小王:如果在动词后则是受事宾语等,如:小王看望了他 们。 f.定中关系只有一种,即修饰语在前,如: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每个美国家庭。 2.语法范畴的数量与表达形式不同。语法范畴就是指词语在组织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 的语法意义类型。如英语中有数、格、时、体等语法范畴(见前文分析),在形态更加完整的语言 (如德语、俄语等)中,还有“性”范畴。所谓“性”范畴,是指名词、代词等具有的语法“性别”意义 的一种范畴,它决定了词语在组合中的语法变化形式。就德语来说, der Brief(信)是阳性名 词, das Buch(书)是中性名词, die Anrichte(食品柜)是阴性名词,而这些不同性别的词在 组合是会对相关词产生连带反映。如在这样一个句子结构中(意义为:我有+…): einer Brief.(一封信) [32]Ich habe ein (一本书) eine Anrichte.(一只食品柜) 很显然,名词前面不定冠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后面名词“性”的不同而造成。 在传统的语法范畴中,现代汉语中只有“体”,其他范畴还不典型。而且即便有“体”的范畴,其 表达手段仍与西方语言有别:不是以词形变化如附加、内部曲折来表达,而是借助于虚词来实现, 如上面所分析的表示已然体的“了”即是。 概括地说,与形态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类成分与句法(子)成分没有 严格的对应关系;形态不是语法范畴表达的主要形式,语序与虚词是两个主要的语法手段:词、短 语与句子的基本结构关系有一致性。 第二节语法学系统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还含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研究 而得到的科学体系。研究体系的构成取决于该研究所遵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汉语语法学意识应该 说自先秦就开始萌芽,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一直带有传统的语文学色彩。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 通》标志着汉语现代语法学的开始。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在及时引入西方先进的语言 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已经逐步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语法研究体系。本节主要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理论和观点
9 f.定中关系有两种形式:当定语数量较少时,英语可以有两种结构顺序,前置与后置,如: American life ,也可以说成:a wave of social change;当修饰成分复杂时,多使用定 语从句来表达。 相比而言,汉语在词语组合时手段和形式就完全不同了: a. 动词可以直接充当主语、宾语,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如第一小句中的“开始”、第二 句中的“冲击”。 b. 主语与谓语之间没有“数”范畴的制约,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形容词总是保持 原来的形体,如“席卷”、“受到”、“说”、“快”、“新鲜”、“孕育”。 c. 如果有“体”范畴的存在,汉语也不是通过动词等的形式附加或内部曲折等手段来表达,而 是用“虚词”这一手段来完成,如“席卷+了”、“受到+了”、“孕育+了”等; d.数词(或数量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一定需要量词中介,如“一+股+浪潮”、“每+个+ 家庭”。 e. 没有“格”标志,“他们”语法身份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即“语序”:如果在动词前是动作的 发出者,是施事主语,如:他们看望了小王;如果在动词后则是受事宾语等,如:小王看望了他 们。 f.定中关系只有一种,即修饰语在前,如: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每个美国家庭。 2.语法范畴的数量与表达形式不同。语法范畴就是指词语在组织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 的语法意义类型。如英语中有数、格、时、体等语法范畴(见前文分析),在形态更加完整的语言 (如德语、俄语等)中,还有“性”范畴。所谓“性”范畴,是指名词、代词等具有的语法“性别”意义 的一种范畴,它决定了词语在组合中的语法变化形式。就德语来说,der Brief(信)是阳性名 词,das Buch(书)是中性名词,die Anrichte(食品柜)是阴性名词,而这些不同性别的词在 组合是会对相关词产生连带反映。如在这样一个句子结构中(意义为:我有+……): einer Brief. (一封信) [32]Ich habe ein Buch. (一本书) eine Anrichte.(一只食品柜) 很显然,名词前面不定冠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后面名词“性”的不同而造成。 在传统的语法范畴中,现代汉语中只有“体”,其他范畴还不典型。而且即便有“体”的范畴,其 表达手段仍与西方语言有别:不是以词形变化如附加、内部曲折来表达,而是借助于虚词来实现, 如上面所分析的表示已然体的“了”即是。 概括地说,与形态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类成分与句法(子)成分没有 严格的对应关系;形态不是语法范畴表达的主要形式,语序与虚词是两个主要的语法手段;词、短 语与句子的基本结构关系有一致性。 第二节 语法学系统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还含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研究 而得到的科学体系。研究体系的构成取决于该研究所遵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汉语语法学意识应该 说自先秦就开始萌芽,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一直带有传统的语文学色彩。1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 通》标志着汉语现代语法学的开始。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在及时引入西方先进的语言 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已经逐步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语法研究体系。本节主要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理论和观点
传统语法学 传统语法学[ traditional grammar]理论源自对拉丁语法的研究,特别指18和19世纪欧洲 语法学派的观点,直到现在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理论将语法看作一套具有规范价值的规则系 统,研究语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作,在于纠正言语实践中的错误,强调规范性、纯 语主义、文学至上等观点,采用拉丁语模型,注重对书面语的研究。因此有人称这种语法为规范语 法。传统语法学的主要内容有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并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如认为名词就是 有格的变化、数的变形等特点的词。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有对应的关系。如名词是用 来充当主语的,而主语也只能是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如果是动词作主语,也要在形体上有所变化 如变成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就像上面例中的 beginning就是这样。很显然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分析 西方形态特征明显的语言。但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也引入和使用了这一方法,如汉语动词作主语 时,本身没有形体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该动词“名物化”了 2.中心词分析法(也叫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学在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法)子成分 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也称附加成分),分析结构时采取“抓主干”的方法,即找中心词的方 法。下面的句子,采用该方法就会得到这样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观念/〈总〉能找到了(它)的(藏身)之处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定语宾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给每个成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不 足:首先,没有真正地揭示出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将所有的词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考察。其实 整个句子的主语并不仅是“观念”,而是“错误的观念”;而与其搭配的谓语也不是“找到”,而是“总能 找到它的藏身之处”;宾语也不是“处”,而是“藏身之处”。而且这个宾语与主语并不是在一个层面 上,而是与动词成分“找到”构成述宾关系充当谓语后才与主语构成主谓关系的:其次,从意义上 讲,这种分析也不一定符合原来的句义:主干成分“观念”艹“找到”+“处”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达原句的 主要意思吗? 3.意义标准划分词类。西方的传统语法在分析词类是依据形态标准,但因为汉语词并没有 表达语法意义的形态特征,因此,早期的人们在给汉语词进行分类时多以词汇意义为标准。如最早 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这样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这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很常用的。我们试以《汉语知识》为例进行说明 这本书初版于1959年,于1979年修改后再版,发行100多万册。该书在说明划分词类的依据时强 调了意义的重要:“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特点”。在具体分析词类时,则完全是从意义上给每一类词 下定义的。如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 变化的词”等等。显然,现在看来,这一划分标准是不够严密的,因为意义本身就很复杂,所谓虚 实难以界定。而现有的定义对外也没有排它性,如“加以、禁止、予以”等词,从意义上看,显然没 有任何动作、行为成分,那么它们该归哪种词类呢?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意义标准不能将词语自身 的语法属性揭示出来,我们看不出其“词类”特征所在 正因为上述等原因,传统语法学方法在我国二十世纪运用了半个多世纪后,在研究界基本不用 了。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加上其操作上的简便易行,以及强调规范价值等原因,传统语法在归纳 句型、修改病句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结构主义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学[ structralism grammar]是以瑞士索绪尔语言理论为背景而兴起于三十年代 的语言学流派。该派在世界上形成了四个研究中心,即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并最终形成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流派,因此,又称描写语言 (法)学,以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脱离具体环境的 语言符号体系,而不是言语体系;强调共时特征的价值,而轻视历时的意义。这种语法方法从五十 年代引入中国,六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就是代表。八十年代后成为我 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语法学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0 一、传统语法学 传统语法学[traditional grammar]理论源自对拉丁语法的研究,特别指 18 和 19 世纪欧洲 语法学派的观点,直到现在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理论将语法看作一套具有规范价值的规则系 统,研究语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作,在于纠正言语实践中的错误,强调规范性、纯 语主义、文学至上等观点,采用拉丁语模型,注重对书面语的研究。因此有人称这种语法为规范语 法。传统语法学的主要内容有: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并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如认为名词就是 有格的变化、数的变形等特点的词。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有对应的关系。如名词是用 来充当主语的,而主语也只能是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如果是动词作主语,也要在形体上有所变化, 如变成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就像上面例中的 beginning 就是这样。很显然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分析 西方形态特征明显的语言。但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也引入和使用了这一方法,如汉语动词作主语 时,本身没有形体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该动词“名物化”了。 2.中心词分析法(也叫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学在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法)子成分 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也称附加成分),分析结构时采取“抓主干”的方法,即找中心词的方 法。下面的句子,采用该方法就会得到这样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观念//〈总〉能找到了(它)的(藏身)之处。 ═ ----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给每个成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不 足:首先,没有真正地揭示出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将所有的词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考察。其实 整个句子的主语并不仅是“观念”,而是“错误的观念”;而与其搭配的谓语也不是“找到”,而是“总能 找到它的藏身之处”;宾语也不是“处”,而是“藏身之处”。而且这个宾语与主语并不是在一个层面 上,而是与动词成分“找到”构成述宾关系充当谓语后才与主语构成主谓关系的;其次,从意义上 讲,这种分析也不一定符合原来的句义:主干成分“观念”+“找到”+“处”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达原句的 主要意思吗? 3.意义标准划分词类。 西方的传统语法在分析词类是依据形态标准,但因为汉语词并没有 表达语法意义的形态特征,因此,早期的人们在给汉语词进行分类时多以词汇意义为标准。如最早 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这样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这一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很常用的。我们试以《汉语知识》为例进行说明: 这本书初版于 1959 年,于 1979 年修改后再版,发行 100 多万册。该书在说明划分词类的依据时强 调了意义的重要:“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特点”。在具体分析词类时,则完全是从意义上给每一类词 下定义的。如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 变化的词”等等。显然,现在看来,这一划分标准是不够严密的,因为意义本身就很复杂,所谓虚 实难以界定。而现有的定义对外也没有排它性,如“加以、禁止、予以”等词,从意义上看,显然没 有任何动作、行为成分,那么它们该归哪种词类呢?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意义标准不能将词语自身 的语法属性揭示出来,我们看不出其“词类”特征所在。 正因为上述等原因,传统语法学方法在我国二十世纪运用了半个多世纪后,在研究界基本不用 了。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加上其操作上的简便易行,以及强调规范价值等原因,传统语法在归纳 句型、修改病句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二、结构主义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学[structralism grammar]是以瑞士索绪尔语言理论为背景而兴起于三十年代 的语言学流派。该派在世界上形成了四个研究中心,即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并最终形成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流派,因此,又称描写语言 (法)学,以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脱离具体环境的 语言符号体系,而不是言语体系;强调共时特征的价值,而轻视历时的意义。这种语法方法从五十 年代引入中国,六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就是代表。八十年代后成为我 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语法学的方法主要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