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要点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 教学要点 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 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 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 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 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 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
第三单元教学要点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 孙家祥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 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 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 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 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 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 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 1962 年 3 月 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
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 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惟妙惟肖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 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征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 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 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听写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 说明方法叫做一一举例子 2.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 法叫做一一列数字 3.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 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 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 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 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
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 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 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 1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 2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 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4 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 由 11 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 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 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 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 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 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 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 ,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 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 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
的可读性。)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 先写……再写……最后写……) 2.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 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一(双曲 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 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 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三课时 、完成课后习题。 、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12桥之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 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 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 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 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 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 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 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12 桥 之 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査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 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 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一一颐 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 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 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 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 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 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 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 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 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 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 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淸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 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 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 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 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 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 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 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 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二课时 、完成课后习题。 、拓展延伸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 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 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 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 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 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 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 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 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 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 二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 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 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一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一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一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一形式独特 教学后记:学生对桥与具体环境和谐一致才产生美术美这一不同的审美方法及从不同的角度 去欣赏美这一审美观点有较好的理解,但对具体的意境的想象有些欠缺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 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 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 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 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教学后记:学生对桥与具体环境和谐一致才产生美术美这一不同的审美方法及从不同的角度 去欣赏美这一审美观点有较好的理解,但对具体的意境的想象有些欠缺。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 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预习要求: (1) 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 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 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
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 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 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 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 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 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 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 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 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 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 分析总体结构 1、 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 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 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 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 3-6 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 节依次照 应第 2 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速读 7-9 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 节:图画美 8 节:图案美 9 节:色彩美 (板书) 5、 从 3-9 节 4 个“讲究”、3 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总说一分说 第二课时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 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一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 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F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 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 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 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四、 精读 4、5 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 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 句、2-3 句、 4-11 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 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 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 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 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i 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 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 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14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 群的作用。 、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 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 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重点硏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 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 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 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14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 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 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 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an)殿蟠(paan)龙鎏(liu)金玉玺(xi)妃嫔(Pin)湛(zhan)蓝 上谕(yu)傀儡( kui lei)翊(yi)坤宫修缮(shin)击罄(qing)诏(zh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 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一一太和殿:内廷一一养心殿) 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 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四、教学时数: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 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 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 5—8 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 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