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微波网络(3/3)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438.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S矩阵与Z矩阵7矩阵的变换 由0=S00=0,+0i=0,-0,0=元i=z 可得: S=(Z-1)(2+1)=(1-T)(1+)1 7=(1+S)(1-S) T=(1-S)(1+S)1 双端口网络S参数讨论 对于常用的双端口微波网络,S参数方程为: 0n1=S01+S02 02=S201+S02

S Z Y 矩阵与 矩阵 矩阵的变换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U SU r i  U U U  i r i r 由 I U U   U ZI  I YZ  可得: 1 1 S ( (     Z-1)(Z+1) 1-Y)(1+Y) 1 1 ( (     Z 1+S)(1-S) Y 1-S)(1+S) 双端口网络S参数讨论 对于常用的双端口微波网络,S参数方程为: 1 11 1 12 2 2 21 1 22 2 r i i r i i U S U S U U S U S U       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1、无耗互易性: 由无耗网络的一元性可知: Su+Sa=1 S1S12+S21S22=0 S22+lS22-, S2S1+S2S21=0 若网络互易,则有:S=S2 ISu=S22 可见,对于无耗互易网络,即使不对称,也有 ISu=IS2l

由无耗网络的一元性可知: 1、无耗互易性: 2 2 11 21 11 12 21 22 2 2 22 12 12 11 22 21 + 1 + =0 + 1 + =0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      , , 可见,对于无耗互易网络,即使不对称,也有 若网络互易,则有: S S 11 22 = S S 11 22 = S S 11 22 =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S矩阵和A矩阵关系: S矩阵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但不便于分析级联双端口网络, 因此分析级联网络特性时,总是先求出总的级联网络A参数, 再转化为$矩阵的方法,所以要熟悉S矩阵和A矩阵的关系。 41+412-021-02 2detA S= 411+412+a21+a22 a11+a12+a21+a22 2 -411+412-421+a22 a11+a12+a21+a2 a11+a12+a21+a22 A a a12 21 d22

2、S矩阵和A矩阵关系: S矩阵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但不便于分析级联双端口网络, 因此分析级联网络特性时,总是先求出总的级联网络A参数, 再转化为S矩阵的方法,所以要熟悉S矩阵和A矩阵的关系。 11 12 21 22 11 12 21 22 11 12 21 22 11 12 21 22 11 12 21 22 11 12 21 22 2det 2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S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2 21 22 a a A a a       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3、输入端反射系数与负载关系 负载端反射系数 02 输入端反射系数 m 0=S+ S2S2TL S22L 4、S参数测量 微波网络理论实际意义在于网络参数可以直接用实验的 方法测量,根据反射系数和$参数关系,可以通过测量反射 系数,计算S参数

3、输入端反射系数与负载关系 负载端反射系数 2 2 i L r U U   输入端反射系数 1 12 21 11 1 22 r L in i L U S S S U S       4、S参数测量 微波网络理论实际意义在于网络参数可以直接用实验的 方法测量,根据反射系数和S参数关系,可以通过测量反射 系数,计算S参数。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阻抗法测网络S参数 对互易两端口网络,三次独立测量,确定网络$参数: T2负面负载 T2参考面 T1参考面 匹配 「,=0 Tw=Su 短路 T,=-1 Tis=Su+ S足 +1+S2 开路 「z=1 To=Su+1-Sa 解方程可得: S,=「iM 2Tw-Ts-「o Tis-Tio 2(Ti-Tis)(TiM-Tio) 12 Tis-Tio

阻抗法测网络S参数 对互易两端口网络,三次独立测量,确定网络S参数: 0   L 12 11 1 1 1 1 22 1 1 2 1 1 1 1 1 1 2 2( )( ) M M S O S O M S M O S O S S S                      T2参考面 1 11 M   S T2负面负载 T1参考面 匹配 短路 开路 1    L 1   L 2 12 1 11 22 1 S S S S     2 12 1 11 22 1 O S S S     解方程可得: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传输散射参数T S参数不便于分析级联双口网络,可以考虑使用T 参数。对于上图电路,应用叠加原理,可以写出用T,面上 的电压入射波和反射波来表示T,面上的电压入射波和 反射波的网络方程组为 f0n=I0,2+I02 U 网络 U2 Zo2 01=T0,1+TU2 T =[r]

2.5. 传输散射参数T S参数不便于分析级联双口网络,可以考虑使用T 参数。对于上图电路,应用叠加原理,可以写出用T2面上 的电压入射波和反射波来表示T1面上的电压入射波和 反射波的网络方程组为   1 2 11 12 11 12 1 21 22 21 22 2 i r r i U U T T T T T U T T T T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 1 11 2 12 2 1 21 1 22 2 i r i r r i U T U T U U T U T U       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C T参数与S参数的关系: 1 S.z 3 515 detS 「I detT S 7 T 1石 互易网络: detT=1 detT=1 对称网络: T2=-T1

T参数与S参数的关系: 22 11 12 21 21 21 22 11 21 21 1 det S T T S S T T S S S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1 12 11 11 21 22 12 11 11 detT 1 T S S T T S S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互易网络: 对称网络: det 1 T  12 21 det 1 T T T      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表 基本电路单元的参量矩阵 电路 [a] [] [a] [] 000 2。 1+- 00 (a) 1- 00 00 2升 2异 告 (b) 是 学 0.0。 -jctgo j sin o 1 -jcg0一jsin0 cos o j sin 0- 00 00 1 jsin 0 cos 0 jsin 0 -j ctg 0 jsin0 -j ctg 0 (c) [ 芸 (d) 品

表 基本电路单元的参量矩阵 §2.5 二端口网络及其网络参量

§2.6功率增益和工作参数 六、微波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 1、双端口网络的功率增益 S T: Z。-1 Z。+1 g 7n+1 1-S22r Z-1 -1 S22 S2S2Tg 7+1 7om+1 1-S「g

六、微波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 §2.6 功率增益和工作参数 1 1 L L L Z Z     1、双端口网络的功率增益 1 1 g g g Z Z     12 21 11 22 1 1 1 in L in in L Z S S S Z S          12 21 22 11 1 1 1 out g out out g Z S S S Z S         

§2.6功率增益和工作参数 1、功率增益G:定义为负载吸收的功率P与双口网络 输入功率Pn之比G=P/Pn,一般G和源内阻无关。 2、资用功率增益G4:定义为负载从网络得到的资用功 率Pm与信源输出的资用功率P。之比G4=Pm/P。,一般 G4与源内阻Z有关,和负载Z,无关。 3、转移功率增益G:定义为负载吸收功率P与信源的 资用功率Pa之比Gr=/P。,一般Gr与Z。、Z都有关。 G- p Isaf (-Ir,) B.-Sar(-) s'-P) 1-Sra-) 2ISaPa-lra-rf) P -SaT h-r r

1、功率增益 :定义为负载吸收的功率 与双口网络 输入功率 之比 ,一般G和源内阻无关。 PL Pin / G P P  L in 2、资用功率增益 :定义为负载从网络得到的资用功 率 与信源输出的资用功率 之比 ,一般 与源内阻 有关,和负载 无关。 GA G P an P a / G P P A an a  GA Z g ZL 3、转移功率增益 :定义为负载吸收功率 与信源的 资用功率 之比 ,一般 与 、 都有关。 GT P a / G P P T L a  GT Z g ZL PL 2 2 21 2 2 22 (1 ) 1 (1 ) L L in L in P S G P S         2 2 21 2 2 11 (1 ) 1 (1 ) g an A a g out P S G P S         2 2 2 21 2 2 22 (1 )(1 ) 1 1 g L L T a g g in P S G P S            §2.6 功率增益和工作参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