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戊。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使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杜甫)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戊。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使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全诗的主题 ●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 ●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全诗的主题 ⚫ 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 ⚫ 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尖锐矛盾 呼 啼 怒 形厅 强烈的对照;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 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苦酝酿出悲痛的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 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苦酝酿出悲痛的气氛
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 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 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 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 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 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 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 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 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 中的一篇
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 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 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 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 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 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 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 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 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 中的一篇
朗读第1段后,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 什么作用?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 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
朗读第1段后,分析这一段。 –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 – 什么作用?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 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 力量?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 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 “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 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 酷。 ●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 力量? ⚫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 、 “招兵”,已 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 “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 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 酷。 ⚫ 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 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 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 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 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 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 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 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 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朗读2、3段后,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 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 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 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 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朗读2、3段后,分析这两段。 ⚫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 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 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 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 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 怒呼嗟吗?这 么写法? 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 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 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 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 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 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 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 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 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 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 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 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 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