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制作浙江浦江二中 黄旭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旭宝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4)从大夫 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 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 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谦谦君子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4)从大夫 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 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 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 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 忍”的事情。尽管他已 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 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 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 背了“不在其位,不谋 sA 其政”的戒律。他的请 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 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 怨,但又无能为力
•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 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 忍”的事情。尽管他已 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 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 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 背了“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的戒律。他的请 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 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 怨,但又无能为力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 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呼既不是 江》中 隐上雾是这样,如看的的称晨门”,执杖的 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 “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 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道时就隐去。接舆 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 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②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 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 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 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 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 “接舆”。 •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 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 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 是一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 • 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 “避
他所喔的内谷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 追”就是抓住未来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 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 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 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 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可 追”就是抓住未来。 •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 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 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 “晨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 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 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 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 义的借鉴。 孔子访接舆
•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 “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 劝喻,那 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 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 社会这样大的话题, 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 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 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 义的借鉴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易之?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日:”鸟兽不可与同 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 而不 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 群(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 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以称“沮”,称 溺 99 (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谁的意思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 道的人以求天下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12)“鸟兽”句:与鸟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13)斯人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 的人,人群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 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 “溺”。 • (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 •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 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 (12)“鸟兽”句:与鸟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 (13)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 的人,人群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 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 对的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 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 对的
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 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 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 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 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 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 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哲 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 说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 听了他们话后,不也怅惘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 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 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 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 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 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 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 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 学。 •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 说 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 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惘不已而有所感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