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记忆实验 、目的要求 1.了解记忆研究中的变量 2.掌握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3.掌握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讲授内容: (一)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三)内隐记忆 (四)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五)记忆实验中的量表衰减效应 引言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 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其后,记忆理论和研究方法即不断发展 50年代出现的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把记忆看作是对信息的输入 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因而按储存的时间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 时记忆。这期间尽管研究者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仪器和实验条件不相同 但这些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把记忆看作是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 外显恢复。 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了挑战。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提出, 不应把记忆看作单一的实体,而应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结构、系统或类型所组成, 它们之间具有性质不同的功能。他们提出了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记忆的多重 结构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独立的过程所引发的性质不 同的记忆效果。 主张存在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的根本原因在于愈来愈多的证据揭示,在有 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这种记忆 特点是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 上表现出来。 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
第七章 记忆实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记忆研究中的变量; 2.掌握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3.掌握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二、讲授内容: (一)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三)内隐记忆 (四)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五)记忆实验中的量表衰减效应 引言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在 1885 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 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其后,记忆理论和研究方法即不断发展。 50 年代出现的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把记忆看作是对信息的输入、 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因而按储存的时间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 时记忆。这期间尽管研究者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仪器和实验条件不相同, 但这些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把记忆看作是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 外显恢复。 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了挑战。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提出, 不应把记忆看作单一的实体,而应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结构、系统或类型所组成, 它们之间具有性质不同的功能。他们提出了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记忆的多重 结构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独立的过程所引发的性质不 同的记忆效果。 主张存在多重记忆结构这一术语的根本原因在于愈来愈多的证据揭示,在有 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这种记忆 特点是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 上表现出来。 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 硏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 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4F, 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 Psychology 1932 4F, 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6, 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bbinghaus受到 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 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 理学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nonsense syllables)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 savings method)法。 遗忘曲线( the forgetting curve) 评价: Ebbinghaus的工作也受到一些责难和非议。 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 度也不一定相等。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 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 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 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 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 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晢学硏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 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 不足道了。 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 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 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 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 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 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 年 , 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2 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6 年,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bbinghaus 受到 Fechner 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 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 理学。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savings method)法。 遗忘曲线(the forgetting curve) 评价: Ebbinghaus 的工作也受到一些责难和非议。 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 度也不一定相等。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 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 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 Ebbinghaus 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 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 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 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 不足道了。 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 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 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
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act processes),涉及意义的追求( effort after meaning),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 的图式( schemas)。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 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 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 的其他因素。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1886.10.20--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 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 家第一人。 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 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 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 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 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 确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 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 reconstruction): 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 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 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 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1.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的故事。 2.关于图画的实验
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active processes),涉及意义的追求(effort after meaning),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 的图式(schemas)。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 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 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 的其他因素。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1969.9.30) 1914 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 年任主任,1931 年正式成为 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 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所。1932 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 年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 家第一人。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Bartlett 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 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 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 Bartlett 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 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 确。 Bartlett 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 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 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 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 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 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1. 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 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 ”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 ”(The War of the Ghosts)的故事。 2. 关于图画的实验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 他的设想 (三) Ebbinghaus和 Bartlett实验的比较()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 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但是 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 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 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一)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 1、自变量 刺激材料的性质; 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 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指导语; 2、因变量 传统记忆实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基本分成二大类: 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所接受的刺激材料;而在再认实验 中,被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同一再认。 这二类记忆实验在程序上、内容编排上、难易程度上都有差异。因此,记录 因变量的方法各有特点。 般来说,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比较直接。例如记忆广度量,取绝对量就 可说明问题。再认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数需要经过运算,相对来说是间接获得的。 例如“节省分数”、“再认分数”就是百分数。 回忆类实验 这类实验共有三种: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回忆。 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错误量,通常还要根据因变量反映 前后系列的回忆特征 自由回忆不要求被试恪守刺激呈现的序列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这 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只要在计量时注意各量值对应刺激项目(自变量)的关系
Bartlett 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 他的设想。 (三)Ebbinghaus 和 Bartlett 实验的比较(1)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 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但是 Ebbinghaus 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 Bartlett 是格式塔学派的心 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一)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 1、自变量 刺激材料的性质; 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 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指导语; 2、因变量 传统记忆实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基本分成二大类: 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所接受的刺激材料;而在再认实验 中,被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同一再认。 这二类记忆实验在程序上、内容编排上、难易程度上都有差异。因此,记录 因变量的方法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比较直接。例如记忆广度量,取绝对量就 可说明问题。再认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数需要经过运算,相对来说是间接获得的。 例如“节省分数”、“再认分数”就是百分数。 回忆类实验 这类实验共有三种: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回忆。 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错误量,通常还要根据因变量反映 前后系列的回忆特征; 自由回忆不要求被试恪守刺激呈现的序列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这 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只要在计量时注意各量值对应刺激项目(自变量)的关系
就可以比较深刻地揭示自由回忆的过程特征; 在对偶回忆程序中刺激是成对呈现的,如“苹果一一茄子”成对,被试回忆 时,主试者再现“苹果”一词,看被试者是否能回忆出“茄子”这个反应词。对 偶回忆的计量工作既可以是记录一次再现能够回忆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记录被试 者达到全部准确回忆水平一共需要多少轮刺激的量。 再认类实验 这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第一是“是/否”式的实验,这是一种“二择一”程序。被试者的任务是从 混入一定比例无关刺激的材料中,分辨出先前学习过的有关刺激来,反应报告只 有“是”“否”两种。 第二种是“迫选再认”程序,这是“多择一”程序。被试者必须在多个选择 中作出一次反应,其猜中的概率小于“二择一”程序中的猜中概率。 3、控制变量 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实验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计量精度、感觉通 道、样本大小、被试者分布以及指导语等环节的编排准备,一般都要有效地防止 干扰,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关于控制那些无从确切把握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 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内部的变量,如饥 饿、病症、疲劳等。 (二)记忆研究的材料 记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相当广泛的。一般说来,凡是人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 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实际上由于实验室的条件限制和为了进行实验 的方便,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一般要符合以下标准: 选用记忆材料的标准 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被试 者从同一基线开始学习,测出的效果才能归之于实验条件的作用。 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这样既便于记分,又便于对实 验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倘若以掌握全部材料所需要的 时间或尝试的次数作为记分标准的话,就无需把材料分成相等的单位 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若一次使用的材料过 多、费时过长,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让被试这么长时间留在实验室中也 是不可能的 根据上述标准,在记忆实验中可选用的材料还是很多的。这些材料概括起来 有二大类: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言语材料又可分为无意义的和有意义的两类
就可以比较深刻地揭示自由回忆的过程特征; 在对偶回忆程序中刺激是成对呈现的,如“苹果——茄子”成对,被试回忆 时,主试者再现“苹果”一词,看被试者是否能回忆出“茄子”这个反应词。对 偶回忆的计量工作既可以是记录一次再现能够回忆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记录被试 者达到全部准确回忆水平一共需要多少轮刺激的量。 再认类实验 这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第一是“是/否”式的实验,这是一种“二择一”程序。被试者的任务是从 混入一定比例无关刺激的材料中,分辨出先前学习过的有关刺激来,反应报告只 有“是”“否”两种。 第二种是“迫选再认”程序,这是“多择一”程序。被试者必须在多个选择 中作出一次反应,其猜中的概率小于“二择一”程序中的猜中概率。 3、控制变量 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实验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计量精度、感觉通 道、样本大小、被试者分布以及指导语等环节的编排准备,一般都要有效地防止 干扰,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关于控制那些无从确切把握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 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内部的变量,如饥 饿、病症、疲劳等。 (二)记忆研究的材料 记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相当广泛的。一般说来,凡是人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 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实际上由于实验室的条件限制和为了进行实验 的方便,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一般要符合以下标准: 选用记忆材料的标准 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被试 者从同一基线开始学习,测出的效果才能归之于实验条件的作用。 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这样既便于记分,又便于对实 验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倘若以掌握全部材料所需要的 时间或尝试的次数作为记分标准的话,就无需把材料分成相等的单位。 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若一次使用的材料过 多、费时过长,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让被试这么长时间留在实验室中也 是不可能的。 根据上述标准,在记忆实验中可选用的材料还是很多的。这些材料概括起来 有二大类: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言语材料又可分为无意义的和有意义的两类
1、无意义材料 无意义音节是言语材料中的一种,言语材料是指音节、字母、单词、句子 诗歌、散文和数字等。其中音节、字母和某种条件下的数字都属于无意义的言语 材料。在这些无意义的言语材料中,无意义音节被使用得较多 2、有意义材料 有意义的记忆研究材料的内容和种类十分广泛,可以是句子、诗歌、散文 词汇到图形、音乐等。 由于使用有意义材料会使反应变量变得错综复杂,研究者需要采用更多的控 制措施,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例如,将有意义材料分解成容易归类的或便于定量的子单位,这些子单位可 以是“意群”、“韵律”、“音节”、“词性”、“长度”等等 亨德森( Henderson,1903)成功地选择一段能分成差不多相等的意义单位 的材料。 巴特利特( Bartlett,1932)认为一般的记忆实验由于采用无意义刺激材料, 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事实上,一个人总有很大的潜力从材料中得出符合个人偏好的意义,剥夺这 种机会就很难看到被试者如何把材料加以组织和吸收, 奧尔伯特和普斯特曼的一项研究结果与巴特利特的假说基本吻合。他们有意 编造几个战时的谣言故事,并使这些故事相当自由地发展起来,然后注意它们在 传播中的变化。结果证明,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加上了一些他们自己在知 觉和回忆中的错误,而这种变化与传说中的人对所在地区的恐惧和愿望相一致。 其他刺激材料 其他刺激材料,如图形材料,设计时要考虑“复杂性”、“抽象性”和“相 似性”这三个因素。 前人的经验表明:被试者面对要求其学习、记忆的图形刺激所做的“意义搜 索”过程,要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留下感觉印象”的过程复杂得多。由于这个原 因,实验者为了取得有效的结论,选择刺激材料的任务就显得很艰巨。 哈纳瓦尔特采用形状基本保持一致的刺激材料,研究被试者根据模画和记忆 所画的图画,揭示出知觉和画图的综合作用常常是记忆错误的原因。 尽管现在关于图形记忆的研究很多,发展水平也大有提高,可是如何控制诸 如知觉、动作之类的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问题仍然需要从材料的“复杂性” 抽象性”和“相似性”入手。 除了“图片材料”外,其他比较特殊并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还有许多,如听觉 记忆材料、嗅觉记忆材料、动作记忆材料。一般说来,这些材料的设计思想都没
1、无意义材料 无意义音节是言语材料中的一种,言语材料是指音节、字母、单词、句子、 诗歌、散文和数字等。其中音节、字母和某种条件下的数字都属于无意义的言语 材料。在这些无意义的言语材料中,无意义音节被使用得较多。 2、有意义材料 有意义的记忆研究材料的内容和种类十分广泛,可以是句子、诗歌、散文、 词汇到图形、音乐等。 由于使用有意义材料会使反应变量变得错综复杂,研究者需要采用更多的控 制措施,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例如,将有意义材料分解成容易归类的或便于定量的子单位,这些子单位可 以是“意群”、“韵律”、“音节”、“词性”、“长度”等等。 亨德森(Henderson,1903)成功地选择一段能分成差不多相等的意义单位 的材料。 巴特利特(Bartlett,1932)认为一般的记忆实验由于采用无意义刺激材料, 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事实上,一个人总有很大的潜力从材料中得出符合个人偏好的意义,剥夺这 种机会就很难看到被试者如何把材料加以组织和吸收。 奥尔伯特和普斯特曼的一项研究结果与巴特利特的假说基本吻合。他们有意 编造几个战时的谣言故事,并使这些故事相当自由地发展起来,然后注意它们在 传播中的变化。结果证明,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加上了一些他们自己在知 觉和回忆中的错误,而这种变化与传说中的人对所在地区的恐惧和愿望相一致。 其他刺激材料 其他刺激材料,如图形材料,设计时要考虑“复杂性”、“抽象性”和“相 似性”这三个因素。 前人的经验表明:被试者面对要求其学习、记忆的图形刺激所做的“意义搜 索”过程,要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留下感觉印象”的过程复杂得多。由于这个原 因,实验者为了取得有效的结论,选择刺激材料的任务就显得很艰巨。 哈纳瓦尔特采用形状基本保持一致的刺激材料,研究被试者根据模画和记忆 所画的图画,揭示出知觉和画图的综合作用常常是记忆错误的原因。 尽管现在关于图形记忆的研究很多,发展水平也大有提高,可是如何控制诸 如知觉、动作之类的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问题仍然需要从材料的“复杂性”、 “抽象性”和“相似性”入手。 除了“图片材料”外,其他比较特殊并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还有许多,如听觉 记忆材料、嗅觉记忆材料、动作记忆材料。一般说来,这些材料的设计思想都没
有超出上述材料的范围,研究者只要把握住如何使材料更加适宜研究目的就可以 在人类记忆研究实验中,上述言语和非言语材料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人 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是与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即使在学习和记忆的 一些非言语材料中,也离不开言语的活动。 例如,在迷宫的学习活动中,被试者的整个操作过程显然主要依靠触觉和动 觉,但是也伴随有言语的活动,常常是用言语来支配和调解自己的动作。因此, 在使用非言语材料进行实验时,应考虑到言语活动的因素,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 回忆法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 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故而也称再现法(或复现法)。回忆法又 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1、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 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 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 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 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 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 “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 对偶回忆法 对偶回忆法又可称为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是由卡尔金斯于19世纪末提 出 对偶回忆法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1)预期法 预期法( anticipative me thod)的程序分成两步: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 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第二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 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 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 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一轮一轮做到被试全部 记住为止。 (2)检验法
有超出上述材料的范围,研究者只要把握住如何使材料更加适宜研究目的就可以 了。 在人类记忆研究实验中,上述言语和非言语材料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人 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是与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即使在学习和记忆的 一些非言语材料中,也离不开言语的活动。 例如,在迷宫的学习活动中,被试者的整个操作过程显然主要依靠触觉和动 觉,但是也伴随有言语的活动,常常是用言语来支配和调解自己的动作。因此, 在使用非言语材料进行实验时,应考虑到言语活动的因素,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 回忆法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 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故而也称再现法(或复现法)。回忆法又 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1、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 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 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 。 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 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 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 “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 2、对偶回忆法 对偶回忆法又可称为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是由卡尔金斯于 19 世纪末提 出。 对偶回忆法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1)预期法 预期法(anticipative method)的程序分成两步: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 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第二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 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 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 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一轮一轮做到被试全部 记住为止。 (2)检验法
检验法( test method)程序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 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 回忆,但具体操作时实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30秒。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 地进行的,一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实验一轮要改变呈现顺序。根据这样 的安排,检验阶段的刺激出示顺序必须不同于预期程序。 3、自由回忆法 自由回忆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自由回忆法的程序比较简单,然而一旦有了比较适宜的控制程序,用它进行 研究的自由度就会很大。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人们普遍认识到自由回忆也遵循某 些规律。被试者无顺序回忆实际上表现出三条规律: 自由回忆规律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 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计算方法 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三)再学法 再学法也称节省法。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 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 忆 (四)重建法 重建法(或重构法)。它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 或排列。 重建法的实验程序一般都分两步:第一步,先由实验者向被试者呈现有一定 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第二步,将原刺激系列打乱后,交给被试,要求按照刺 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 实验者要做的工作中最主要的也许是如何记分。通常用的指标是以重建顺序 的错误数或正确数衡量回忆水平 实验中达到正确顺序的最大量是
检验法(test method)程序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 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 回忆,但具体操作时实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 30 秒。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 地进行的,一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实验一轮要改变呈现顺序。根据这样 的安排,检验阶段的刺激出示顺序必须不同于预期程序。 3、自由回忆法 自由回忆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自由回忆法的程序比较简单,然而一旦有了比较适宜的控制程序,用它进行 研究的自由度就会很大。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人们普遍认识到自由回忆也遵循某 些规律。被试者无顺序回忆实际上表现出三条规律: 自由回忆规律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 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计算方法: 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三)再学法 再学法也称节省法。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 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 忆。 (四)重建法 重建法(或重构法)。它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 或排列。 重建法的实验程序一般都分两步:第一步,先由实验者向被试者呈现有一定 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第二步,将原刺激系列打乱后,交给被试,要求按照刺 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 实验者要做的工作中最主要的也许是如何记分。通常用的指标是以重建顺序 的错误数或正确数衡量回忆水平 。 实验中达到正确顺序的最大量是:
(单个系列的项目数-1)×系列数=正确顺序数 由于一系列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错误数与最大正确数相同,即: (五)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与全部报告法相同。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 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 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例如音调:高音一一第一行;中音一一第 行;低音—一第三行)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 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六)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乃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记忆广度 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创用的,它是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法稍加改动 形成的。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 右的数字符号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 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被试者的反应,度量他能正确记忆多少项目。刺激内容可 以是数字、符号、单词等等。 为了避免误差,研究者一般得准备多套等价的材料,每个刺激只对被试者使 (七)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 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 三、内隐记忆 近十年来,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学的理论和大量实验研究已开始 集中于一个共同的题目上。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者们主张的一个共同点是 认为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 导致人们主张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一一外显记忆一一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 统,即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 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 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或无 察觉记忆
(单个系列的项目数-1)×系列数=正确顺序数 由于一系列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错误数与最大正确数相同,即: (五)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与全部报告法相同。斯珀灵的研究将全部刺激项目排 成 3×4 的矩阵,刺激以 50 毫秒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 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例如音调:高音——第一行;中音——第 二行;低音——第三行)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 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六)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乃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记忆广度 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创用的,它是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法稍加改动 形成的。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 3 到 12 个左 右的数字符号。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 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被试者的反应,度量他能正确记忆多少项目。刺激内容可 以是数字、符号、单词等等。 为了避免误差,研究者一般得准备多套等价的材料,每个刺激只对被试者使 用一次。 (七)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 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 三、内隐记忆 近十年来,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学的理论和大量实验研究已开始 集中于一个共同的题目上。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者们主张的一个共同点是 认为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 导致人们主张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 统,即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 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 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或无 察觉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自20世纪初50年代以来,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 概括起来,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 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1、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 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在这里是指能完全 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 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一一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 纳尔逊( 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2、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 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 威尔逊和扎琼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毫秒,因此,被试 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 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一一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一一 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 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 3、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关于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 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 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 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 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 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 4、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 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根或词 段完词 词汇确定测验 在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者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自 20 世纪初 50 年代以来,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 概括起来,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 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1、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 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在这里是指能完全 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 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 纳尔逊(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2、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 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 威尔逊和扎琼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 1 毫秒,因此,被试 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 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 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 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 3、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 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 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 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 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 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 4、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 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根或词 段完词 。 词汇确定测验 在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者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