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主备人 李中剑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 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重点 1、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 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难点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 学生举一反三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个案补充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 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新课导入/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 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 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 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 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 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 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 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 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A、检査预习情况 二 1.正音正字。(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 新课学习瞻仰( zhangyang)矗(h)立五卅(s a 奠(dian)基砌(q)墙上溯(S u) 伟绩(j) 镏(i)金挑衅( oxIn 李中剑 第1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1 页 2021-2-12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主备人 李中剑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 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重点 1、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 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 学生举一反三,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个案补充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 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 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 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 1952 年 8 月动 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19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作者周定舫 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 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 1958 年 4 月 23 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 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 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 新课学习 A、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zhāngyǎng) 矗(chù)立 五卅(s à) 奠(diàn)基 砌(qì)墙 上溯(s ù) 伟绩(jì) 镏(liú)金 挑衅(tiǎ oxìn)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逾越( yuyue)天堑(qan)重幔(ch engman 不朽(ⅹiu)横幅(fa)发髻(ji 镶嵌(ⅹ l galan)销毁践踏徒 手 熊熊火焰峻峭老巢搀扶( chanfu)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 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 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遇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 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 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 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李中剑 第2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2 页 2021-2-12 逾越(yúyuè) 天堑(qiàn) 重幔(ch óngmàn) 不朽(xiǔ) 横幅(fǘ) 发髻(jì) 镶嵌(xiāngqiàn) 销毁 践踏 徒 手 熊熊火焰 峻峭 老巢 搀扶(chānfú)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 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 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 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 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 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 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 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雄姿并介绍 10 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 节):瞻仰后的感受。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 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 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支配 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 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 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 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 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 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小结 四、课堂|字与和的字 检测 ()上s() 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崇敬( 践踏 峻峭(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 五、布置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 作业/顺序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 个例子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主备人李中剑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 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重点 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 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难点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第二课时 李中剑 第3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3 页 2021-2-12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 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支配 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 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 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 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 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 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小结 四、课堂 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 旌旗( ) 天堑( ) 挑 x n ( ) 上 s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 崇敬( ) 践踏( ) 峻峭( )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接近 B、流传 C、挂下 D、低下 五、布置 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 顺序 3.预习第 7-10 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 个例子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主备人 李中剑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 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重点 1、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 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课时 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 学生举一反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个案补充 检査作业:抽背碑文 新课导入 A、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 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 新课学习阶一平台《碑身四周一“碑身《正面 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大碑座 (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 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 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 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 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 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 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 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 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 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 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 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 绍10幅浮雕的。 B、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 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 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 李中剑 第4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4 页 2021-2-12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 学生举一反三,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个案补充 一、 新课导入 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 新课学习 A、指名读第二层(4-6 节),理清介绍 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 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 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大碑座。 (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 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 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 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 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 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 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 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 文。 提问:第 6 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 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 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 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 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 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 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 绍 10 幅浮雕的。 B、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 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 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 年 6 月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 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 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 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 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 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 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 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 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 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 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C、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 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 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 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 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 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 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 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 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 (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 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 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 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 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 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 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 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 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 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 “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 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 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 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李中剑 第5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5 页 2021 - 2 -12 3 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 这 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 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 “ 愤 怒 ”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用 “ 运 ” 、 “倾倒 ”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 决;用 “一箱箱 ” 、 “倾倒 ” 与 “一股股 ” 、 “升起 ”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 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 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 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 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 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C、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 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 交代事件──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 历史意义: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 “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然 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大刀、梭镖、锄头、 火把 ”是农民起义的武器 ” , “一群 ”人民 的儿女 “冲下来 ”,旌旗 “迎风飘扬 ”显示 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 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 (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 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 或由学生画出来 )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 第四幅浮雕 “五四爱国运动 ”的画面。教师 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 幅浮雕的方法不 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 “销毁鸦片 烟 ” 、 “武昌起义 ” 、 “抗日敌后游击战 ”);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 “金田 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有的从历史历史 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 “五卅运动 ” 、 “ 胜 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变化多姿,避免 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 “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 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 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 和 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 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 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 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 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 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 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 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 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 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 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 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一一到了平台 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 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 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小结 四、课堂1本文说明方法上采用了 检测 的方法。 五、布置 作业 板书设计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着(石道) 踏上(台阶)一一到了(平台)—走 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 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 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 绍10幅浮雕) 东(2)一→南(3)一→西(1839年-1851 年)一→(1911年-1925年)一→(1927年 (2)一→北(3)抗日战争)一→(解放 战争) 教学反思 李中剑 第6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6 页 2021-2-12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 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 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 前文 2、4 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 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 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 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 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 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 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 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 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 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 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小结 四、课堂 检测 1.本文说明方法上采用了____、____、 ____的方法。 五、布置 作业 板书设计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 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 ──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 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 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 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 绍 10 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 年-1851 年)─→(1911 年-1925 年)─→(1927 年- (2)─→北(3)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7页 2021-2-12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中剑 第 7 页 2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