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四中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卷首寄语:亲爱的同学,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 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及答题卷共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将姓名、考试号、班级填写在答卷上 3、试题答案直接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愿你放松心情,放飞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骈(pian)文伫(chu)立社稷(ji)免冠徒跣(xian)千骑(j)卷平冈 B、妖娆(ro)亵渎( xie du)遏(e)制根深谛(dⅰ)固度(duo)德量力 C、遐(xia)想陨(yin)落旁骛(w)一抔(pou)黄土管仲、乐(yue)毅 D、怫然(fu)锲(qi)而不舍留滞(zhi)以彰其咎(j)夫(fu)韩魏灭 亡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语会即将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B、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奧运村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音方案 C、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D、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岀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不再发生 4、试举一例,谈谈你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句话的理解。(2分) 5、按要求填空。(12分) (1)《骆驼祥子》中与祥子关系密切的两名女性是:霸道泼辣、心理变态、敢作敢为 的 和善良正直、命运凄惨、令人同情的」 。(1分) (2)《》与《》、《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1分)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1分)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1分) (5)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1分) (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用 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分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豪迈的情怀表达自己一生的理 想的句子是 (2分) 8)范仲淹《渔家傲》中体现作者思乡之情与爱国激情矛盾冲突的名句是 (2分)
1 东阿四中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卷首寄语:亲爱的同学,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 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及答题卷共 10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将姓名、考试号、班级填写在答卷上。 3、试题答案直接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愿你放松心情,放飞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骈.(pián)文 伫.(chù)立 社稷.(jì) 免冠徒跣.(xiǎn) 千骑.(jì)卷平冈 B、妖娆.(ráo ) 亵渎..(xiè dú) 遏.(è)制 根深谛.(dì)固 度.(duó)德量力 C、遐. (xiá)想 陨.(yǔn )落 旁骛.(wù) 一抔.(póu)黄土 管仲、乐.(yuè)毅 D、怫.然( fú) 锲.(qì)而不舍 留滞.(zhì) 以彰其咎.(jiù) 夫.(fū)韩魏灭 亡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 分) A、妄自菲薄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 ....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中语会即将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 30 分钟。 B、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奥运村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音方案。 C、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D、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不再发生。 4、试举一例,谈谈你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句话的理解。(2 分) 5、按要求填空。(12 分) (1)《骆驼祥子》中与祥子关系密切的两名女性是:霸道泼辣、心理变态、敢作敢为 的 和善良正直、命运凄惨、令人同情的 。(1 分) (2)《 》与《 》、《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1 分) (3) ________________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1 分) (4)_______________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1 分) (5)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1 分) (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 分) (7)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豪迈的情怀表达自己一生的理 想的句子是: , 。(2 分) ( 8 ) 范仲 淹《 渔 家傲 》 中体 现 作者 思 乡之 情与 爱 国激 情 矛盾 冲 突的 名 句是 , 。(2 分)
(9)《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涉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1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一)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共7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夙夜忧叹(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五月渡沪(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7、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结合对联写出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四个 故事名。(2分)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茅庐 (1) (2) (4)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从所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臣子?(1分) (二)以人为鉴(5分)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①,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②。征薨,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 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选自《史纲评 要》) 【注释】①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②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 儿。叔玉:魏征之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谓侍臣曰()(2)以人为鉴()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 11、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分) ①郑公魏征卒 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12、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 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分)
2 (9)《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涉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一)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 (共 7 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 夙.夜忧叹(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③故.五月渡沪 (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7、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结合对联写出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四个 故事名。(2 分)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茅庐 (1) (2) (3) (4)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从所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臣子?(1 分) (二)以人为鉴(5 分)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①,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②。征薨,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 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 要》) 【注释】①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②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 儿。叔玉:魏征之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 谓.侍臣曰( )(2) 以人为鉴.( ) (3)可正.衣冠( )(4)朕亡.一鉴矣( ) 11、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 分) ①郑公魏征卒. 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12、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 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 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 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 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 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一不,汲取 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 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一一阅读 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 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 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 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 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 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 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 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一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 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 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 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 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 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 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 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 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 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 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3、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5分) 14、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的“厚积”“薄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4分) (1)厚积 2)薄发: 15、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
3 三、现代文阅读(共 3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7 题。(20 分)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 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 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 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 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 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 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 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 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 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 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 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 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 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 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 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 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 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 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 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 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 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 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 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 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3、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5 分) 14、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的“厚积”、“薄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4 分) (1)厚积 : (2)薄发 : 15、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6、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 (4 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 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7、“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 应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50字左右)(4分) 阅读文段,完成18-22小题。(18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 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 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 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 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 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 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 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 我 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 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 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 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 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 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 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 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4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 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17、“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 应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50 字左右)(4 分) 阅读文段,完成 18—22 小题。(18 分) 大 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 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 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 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 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 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 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 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 我 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 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 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 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 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 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 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 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 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 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 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 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 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8、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甸中,“爬行”一词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爷爷,那是什幺?”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②)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 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21、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22、文中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四、写作(共50分,含书写4分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你是否发现,你所走的每一步,总是有人相伴, 有情相拥,有物相随:含辛茹苦的父母、慷慨无私的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爱、循循善诱
5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 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 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 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 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 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 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 2013 年第 1 期,有删改) 18、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甸中,“爬行”一词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2 分) (2)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 分) 20、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 分) (1)“爷爷,那是什幺?”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 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21、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 分) 22、文中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 分) 四、写作(共 50 分,含书写 4 分)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你是否发现,你所走的每一步,总是有人相伴, 有情相拥,有物相随:含辛茹苦的父母、慷慨无私的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爱、循循善诱
的教诲,爱不释手的书卷、长夜厮守的明灯.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一路走来的 感受吧!请以“与你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 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 作品
6 的教诲,爱不释手的书卷、长夜厮守的明灯......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一路走来的 感受吧!请以“与你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 作品
东阿四中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答题卷 积暴与运用(20分) (2分)2、(2分)3、(2分) (2分 5、按要求填空。(12分)答案:略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一)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共7分) 6、(1) (3) (共2分) 7、(1) (2) (共2分 8、(1) (1分) (1分) (1分) (二)阅读《以人为鉴》完成下列问题。(5分) 10、(1) (2) (2分) (1分)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8分) (一)读书养气(20分) (5分) (4分) 15 (3分) (4分) (4分)
7 东阿四中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答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2 分) 2、 (2 分) 3、 (2 分) 4、 (2 分) 5、按 要求填空。(12 分)答案:略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一)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 (共 7 分) 6、(1) (2) (3) (4) (共 2 分) 7、(1) (2) (3) (4) (共 2 分) 8、(1) (1 分) (2) (1 分) 9、 (1 分) (二)阅读《以人为鉴》完成下列问题。(5 分) 10、(1) (2) (3) (4) (2 分) 11、 (1 分) 12、 。(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读书养气(20 分) 13、 (5 分) 14、⑴ ⑵ (4 分) 15、 (3 分) 16、 (4 分) 17、 (4 分)
(二)大风(18分) 18、 (3分) 19、(1) (2分) (2) (2分) 20、 (4分) 21、 (3分) (4分)
8 (二)大风(18 分) 18、 (3 分) 19、(1) (2 分) (2) (2 分) 20、 (4 分) 21、 (3 分) 22、 (4 分)
四、写作(52分)
9 四、写作(52 分) 200 200 400 200
工工
10 600 800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