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 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 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 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1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 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 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 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 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 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侫,损矣。” (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 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 明理由。(3 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 分)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5、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述而》)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6、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2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 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2分 7、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 (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 8、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分)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 2
2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5、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述而》)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6、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2 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 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2 分) 7、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 (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 8、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 分)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 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分) 10、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2)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试作简析。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1分)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 和看法。(3分)
3 9、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 分)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 分) 10、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⑴“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⑵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试作简析。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1 分)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 和看法。(3 分)
参考答案 1、(1)“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分) (2)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分)②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 反驳能虚心接受。(1分) 2、(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 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 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3、(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 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 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4、(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 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5、(1)暴虎冯河(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6、(1)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分) (2)不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 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1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 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 相互勾结。(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7、(1)愤慨(担忧)、无奈 (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 8、(1)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2)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 原则。 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 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9、(1)(1分)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 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3分)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 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 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10、(1)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 是非观念。 l1、(1)礼物和乐器。(2)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礼乐”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 的基础上,“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乐”的存在将缺乏 意义,成为无本之木 12、(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答案要点: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 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4 参考答案: 1、(1)“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 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 分) (2)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 分)②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 反驳能虚心接受。(1 分) 2、(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 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 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3、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⑵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 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 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4、(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 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5、(1)暴虎冯河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6、⑴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 分) ⑵不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 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1 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 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 相互勾结。(1 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7、(1)愤慨(担忧)、无奈 (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 习。 8、(1)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2)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 原则。 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 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9、(1)(1 分)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 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3 分)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 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 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10、(1)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 是非观念。 11、⑴礼物和乐器。⑵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礼乐”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 的基础上,“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乐”的存在将缺乏 意义,成为无本之木。 12、(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答案要点: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 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 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5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 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