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蓉编写 桃源与沅州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 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 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 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 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 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 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 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 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 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 《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 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 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
陈丽蓉 编写 桃源与沅州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 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 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 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 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 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 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 文学后,他于 1923 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 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 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 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 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 《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 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 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 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
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 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 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 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 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 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 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 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 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 苫”。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 者,烧几百钱而己。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 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 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 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 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 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 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 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 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 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 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
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 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 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 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 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 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 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 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 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 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 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 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 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 “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 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 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 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 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 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 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 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
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 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 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 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 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 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 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 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 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 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 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 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 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 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 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 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 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 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 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 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 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 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 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 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 都是
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 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 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 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 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 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 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 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 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 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 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 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 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 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 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 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 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 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 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 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 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 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 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 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 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
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 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 《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 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 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 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 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 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 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 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 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 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遺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 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 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 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 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 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 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 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 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 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 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 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 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 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辋川行]王维 《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 谓,世称韩昌黎。 [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 [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鼎争魏]三国时 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 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呕者] 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 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 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 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 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 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 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 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 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 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 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 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 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 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 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 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 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 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