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月第23卷第9期 CTCMP, September2008,vol.23,No.9 :799. 专题讲座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 摘要:“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范畴。“以形正名”(取象命名)形成的名 念是理论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固和保存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取象 测脏),是从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药学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取象 比类”,凭借有限的已知,通过类比推理探测未知领域,建构起庞大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概念范畴;取象;以形正名;以象测脏;取象比类 Inner Canon of Huangdi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CM ren Xiu-lin College of TCM,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110, China) Abstract: " Absorbing image"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Th and concept of"nomenclature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s"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studies."Testing viscera via the state of internal organs"is a method of"understanding the interior from the exterior, which makes TCM surpass productivity level and practical tools of that time, finally aquire knowledge. The hug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 discovering unknown fields according to infinite Key words: Inner Canon of Huangdi; Concept C ategory: Nomenclature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s: Testing viscera tate of intemal organs: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古代中国人伴随观察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除用愈普遍,理解愈深刻,也就意味着人的感知系统在 了辨物思维,还有对现象的特殊兴趣,形成了“取定程度上发展的愈充分,愈完善。但是,并不是每 象”思维。所谓“取象”,是指在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个人或每一个民族都能有效地启用感知系统中的 中,驻足于现象层面,通过表面之“象”来把握潜藏这部分潜能,都能充分地认识“象”对于把握认识事 的本质,通过已有之“象”推测未知领域。这种“取物及其性质的深刻意义。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能 象”传统,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科学方法范畴。 力是被浪费了,这种意义也被忽略了。中华民族很好 中国人取象思维的形成及运用 地锻炼了感觉直观中的这部分潜能,培育了取象思 中国思维是在观察的习惯中成长起来的。从原维能力。 始的采集、狩猎活动,到原始农耕、畜牧方式的出 “取象”思维是中国古代农业、冶铸、探矿医 现,进而发展到早期物候、天象、探矿、冶炼、治疗疾学等许多学科获取认识的重要方法。农业活动对于 病等种种知识的产生,无一可以离开观察。然而观察“象”的观察是非常早的。《夏小正》中已经利用各种 的对象,是察观事物的现象,中国人发现许多事物“象”来提示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正月的“象” 或性质通常有固定的“象”相伴随。因此,通过把握包括物候:“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涉负冰,田鼠 某种“象”,就有可能把握由该种“象”所反映的事物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鸠,柳稊,梅杏枹桃 及其本质。事实上,对“象”的利用是人的感觉直观则华,缇缟,鸡桴粥”。气象:“时有俊风,寒日涤冻 得到良好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对“象”的运涂”。天象:“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些“象”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No0405JP12) 通讯作者:任秀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22号中医系528信箱,邮编:01000,电话:0471-657610,E-mail:renxl66@yahoo.com.cn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月第23卷第9期CJTCMP,September 2008,V01.23,No.9 ·799· ·专题讲座·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_取象*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 “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范畴。“以形正名”(取象命名)形成的名 词概念是理论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同和保存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取象 测脏),是从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药学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 “取象 比类”,凭借有限的已知,通过类比推理探测未知领域,建构起庞大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概念范畴;取象;以形正名;以象测脏;取象比类 Inner Canon of Huangdi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CM: absorbing image REN Xiu—ling (College of TCM,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 0101 10,China) Abstract:“Absorbing image”is all importa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The term and concept of‘‘nomenclature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s”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studies.‘"Testing viscera via the state of internal organs’’is a method of‘'understanding the interior from the extefio,’,which makes TCM smpass prodnctivJty level and pracficaJ tools of that time,tinnily aquire knowledge.The hug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discovering unknown fields according to infinite knowledge. Key words:Inner Canon of Huangdi;Concept;Category;Nomenclature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s;Testing viscera via the state of internal organs;Classificati∞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 古代中国人伴随观察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除 了辨物思维,还有对现象的特殊兴趣,形成了“取 象”思维。所谓“取象”,是指在对事物的观察过程 中,驻足于现象层面,通过表面之“象”来把握潜藏 的本质,通过已有之“象”推测未知领域。这种“取 象”传统,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科学方法范畴。 中国人取象思维的形成及运用 中国思维是在观察的习惯中成长起来的。从原 始的采集、狩猎活动,到原始农耕、畜牧方式的出 现,进而发展到早期物候、天象、探矿、冶炼、治疗疾 病等种种知识的产生,无一可以离开观察。然而观察 的对象,是察观事物的现象,中国人发现许多事物 或性质通常有固定的“象”相伴随。因此,通过把握 某种“象”,就有可能把握由该种“象”所反映的事物 及其本质。事实上,对“象”的利用是人的感觉直观 得到良好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对“象”的运 用愈普遍,理解愈深刻,也就意味着人的感知系统在 —定程度上发展的愈充分,愈完善。但是,并不是每 一个人或每一个民族都能有效地启用感知系统中的 这部分潜能,都能充分地认识“象”对于把握认识事 物及其性质的深刻意义。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能 力是被浪费了,这种意义也被忽略了。中华民族很好 地锻炼了感觉直观中的这部分潜能,培育了取象思 维能力‘”。 “取象”思维是中国古代农业、冶铸、探矿、医 学等许多学科获取认识的重要方法。农业活动对于 “象’’的观察是非常早的。《夏小正》中已经利用各种 “象”来提示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正月的“象” 包括物候:“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涉负冰,田鼠 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鸠,柳梯,梅杏桅桃 则华,缇缟,鸡桴粥”。气象:“时有俊风,寒日涤冻 涂”。天象:“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些“象”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资助项(No.04—05JPl2) 通讯作者:任秀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22号中医系528信箱,邮编:010020,电话:0471--6657610,E-mail:renxl66@yahoo.com.Ctl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月第23卷第9期 CTCMP, September2008,Vol.23,No.9 提示的农事活动则是“农率均田”。可见,古代中国农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事活动中通过观取象,来指导生产的方法早就有了 取象在《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匕较成熟的形态。并且,由于农事活动在整个社会活作用 动中具有非常宽广的覆盖面因此其所采用的观取 取象思维也是古代医学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 方法,是《黄帝内经》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通 冶铸活动对于“象”的利用也是非常成功的。过对“象”的把握去认识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 《考工记》中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进而形成概念和推测不可能直观的东西。取象是 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 《黄帝内经》从外知内、由表知里的桥梁,即是通过 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对冶铸火候的掌握 “象”来知内、知里、知脏、知变的。取象,能够把握 运用了“取象”方法。金属加热时,由于燃料蒸发、人体内脏的变化,把握那些不能直观的东西,对于解 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颜色的火焰和烟气。剖环节薄弱的中医药学来讲,这是一个理论体系的 熔炼初期,燃料中含有氢、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关键。可见,“取象”解决了中医药学如何以表知里、 燃烧时火焰呈黑色,也即“黑浊之气”。接着,由于氧由外知内的难题,培育了一套活体状态下发现疾病、 化物、硫化物的挥发又会使烟气变成黄色,即黄白之把握疾病变化的方法。“取象”在《黄帝内经》建构 气。而随着炉温升高,蓝色也即青白之气的比重越来理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以形象制定名 越多。同时,锡块中所含的锌在900℃以后开始挥发,称、概念;以象推测内脏、以象测病、测变;取象进行 并形成白色粉末状烟雾,但在1200℃以上,锌将彻的比类、类推、推测未知领域三个方面。 底挥发,故白色已无。此时,青焰占了绝对优势,这 1.以形正名取象命名)—一整理特征现象,制定 也正所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这样一种名称概念“取象”思维首先是总结“察观”和“辨 水平或境界的实现,恰恰是在长期观察活动中“取物”的经验材料,整理前人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病理变 象”的结果。 化的认识成果,选取那些能代表生命和疾病本质属 “取象”方法也被用于探矿活动。在长期探矿性的特征性形象,为中医理论制定名称、概念。这一 活动中,古代中国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而其中过程称作“以形正名”。“正”,制也。即根据事物的 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象”来判定矿物的存形象进行命名,也叫作“取象命名”。名,包括名称和 在与矿物类别。《管子·地数》中记载:“上有丹砂者概念。对名称和概念的命定,是一门科学理论形态 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的基础,因为在概念基础上将展开判断和推理的理 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性思维运动。 《易经》是西周时期中国人成功地运用“取象 《黄帝内经》“以形正名”方法形成的概念,不 维,借物象来认识未知的典范,它在丰富的卜筮记同于西方人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定义是舍弃事物 录材料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六十四卦象。《易传·系的形象,对产生事物形象原因的一种界定。而《黄帝 辞》对《易经》“取象”思维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觉悟,内经》乃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保留事物的 认为《易经》的形成是“古者包辆氏之王天下也,仰形象来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理论抽象。这种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象”是具有一定内涵或表示一定意义的形象。概念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中保留下来的象,正是经过“取象”思维整理、加工 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易经》的六十四卦象,是在和筛选后,能够反映事物整体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 广泛的观察基础上,运用“取象”,制作出的认识形象明。 大千世界众多现象的方法、工具和六十四组物象 1.1取脉形制定脉象名称《黄帝内经》中脉 类型。因此,《易经》标志着西周时期中国人“取象名称的命定,是抓住脉搏搏动时的形象,给予命 象”思维的成熟,能够运用“取象”,将自然界的现名,这一名称除了蕴含着脉搏的形象,还包涵着对机 象制作成64类物象,以其为模式、罔罟,去认识和体状态的概括。《素问·玉机真脏》说:“黄帝问曰: 规范未知 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 《易经》成功地运用取象”思维,制成六十四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爽弱轻虚而滑, 卦象来认识未知。其后的数千年来,又起着锤炼思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岐伯对曰的内容可 想家、科学家们“取象”思维的作用。难怪《易经》在为是对弦脉名称内涵的提示,其中包括三层涵义:首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fi]第23卷第9期CJTCMP,September2008,V01.23,No.9 提示的农事活动则是“农率均田”。可见,古代中国农 事活动中通过观(取)象,来指导生产的方法早就有了 比较成熟的形态。并且,由于农事活动在整个社会活 动中具有非常宽广的覆盖面,因此其所采用的观(取) 象方法必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冶铸活动对于“象”的利用也是非常成功的。 《考工记》中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 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 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对冶铸火候的掌握, 运用了“取象”方法。金属加热时,由于燃料蒸发、 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颜色的火焰和烟气。 熔炼初期,燃料中含有氢、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燃烧时火焰呈黑色,也即“黑浊之气”。接着,由于氧 化物、硫化物的挥发又会使烟气变成黄色,即黄白之 气。而随着炉温升高,蓝色也即青白之气的比重越来 越多。同时,锡块中所含的锌在900。C以后开始挥发, 并形成白色粉末状烟雾,但在1 200。C以上,锌将彻 底挥发,故白色已无。此时,青焰占了绝对优势,这 也正所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这样一种 水平或境界的实现,恰恰是在长期观察活动中“取 象”的结果。 “取象”方法也被用于探矿活动。在长期探矿 活动中,古代中国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而其中 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象”来判定矿物的存 在与矿物类别。《管子·地数》中记载:‘‘上有丹砂者 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 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1l。 《易经》是西周时期中国人成功地运用“取象” 思维,借物象来认识未知的典范,它在丰富的卜筮记 录材料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六十四卦象。《易传·系 辞》对《易经》“取象”思维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觉悟, 认为《易经》的形成是“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易经》的六十四卦象,是在 广泛的观察基础上,运用“取象”,制作出的认识 大干世界众多现象的方法、工具和六十四组物象 类型。因此,《易经》标志着西周时期中国人“取 象”思维的成熟,能够运用“取象”,将自然界的现 象制作成64类物象,以其为模式、罔罟,去认识和 规范未知。 《易经》成功地运用“取象”思维,制成六十四 卦象来认识未知。其后的数千年来,又起着锤炼思 想家、科学家们“取象”思维的作用。难怪《易经》在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象在((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作用 取象思维也是古代医学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 方法,是《黄帝内经》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通 过对“象”的把握去认识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 进而形成概念和推测不可能直观的东西。取象是 《黄帝内经》从外知内、由表知里的桥梁,即是通过 “象”来知内、知里、知脏、知变的。取象,能够把握 人体内脏的变化,把握那些不能直观的东西,对于解 剖环节薄弱的中医药学来讲,这是一个理论体系的 关键。可见,“取象”解决了中医药学如何以表知里、 南外知内的难题,培育了一套活体状态下发现疾病、 把握疾病变化的方法。“取象”在《黄帝内经》建构 理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以形象制定名 称、概念;以象推测内脏、以象测病、测变;取象进行 的比类、类推、推测未知领域乏个方耐21。 1.以形正名(取象命名)一整理特征现象,制定 名称概念 “取象”思维首先是总结“察观”和“辨 物”的经验材料,整理前人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病理变 化的认识成果,选取那些能代表生命和疾病本质属 性的特征性形象,为中医理论制定名称、概念。这一 过程称作“以形正名”。“正”,制也。即根据事物的 形象进行命名,也叫作“取象命名”。名,包括名称和 概念。对名称和概念的命定,是一门科学理论形态 的基础,因为在概念基础上将展开判断和推理的理 性思维运动。 《黄帝内经》“以形正名”方法形成的概念,不 同于西方人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定义是舍弃事物 的形象,对产生事物形象原因的一种界定。而《黄帝 内经》乃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保留事物的 形象来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理论抽象。这种 “象”是具有一定内涵或表示—定意义的形象。概念 中保留下来的象,正是经过“取象”思维整理、加工 和筛选后,能够反映事物整体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 形象。31。 1.1取脉形制定脉象名称 《黄帝内经》中脉 象名称的命定,是抓住脉搏搏动时的形象,给予命 名,这一名称除了蕴含着脉搏的形象,还包涵着对机 体状态的概括。《素问·玉机真脏》说:“黄帝问日: 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日:春脉者肝也,东方木 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更弱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岐伯对日的内容可视 为是对弦脉名称内涵的提示,其中包括三层涵义:首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8年9月第23卷第9期 CTCMP, September2008,vol,23,No.9 先,弦脉之名来自脉搏的形象即“爽弱轻虚而滑,端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 直以长”;其次,这种脉象与春季、万物始生、肝气之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间存在联系;再次,春季弦脉形象变化了就是病变。也”。 1.2取脏象制定脏腑概念《黄帝内经》中脏腑 22以象测病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判断疾病 的名称概念,也是通过总结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征《素问·评热病论》说:“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多身热者风 象形象来制定的。例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 3以象测死期根据病人表现出的整体状态 气”。在这里心、肺、脾、肝、肾不指解剖实体,而是及临床症状,推测疾病的死期。《素问·玉机真脏》 这些内脏之生理征象形象),所以帝问“藏象何如”?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嘴息不便,其 岐伯回答的内容应该是脏之象了。然而,“心者,……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 也”的语言形式,又是揭示“心”这一脏腑名称概念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 内涵的判断句方式。可见,“心”等内脏的名称概念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是以揭示“象”来命名的。从其内容来看,“心者,生 24以象测死生根据病人的形、气、脉等外在 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其充……"都是心的生征象推测疾病的发展。《素问·三部九候》说:“帝 理功能正常表现于外的征象,是可以通过观察人体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 体表现象寻找得到的东西。 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 13取病形制定病名根据疾病状态下表现出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 来的症状、脉象、体征等外在征迹,来认识疾病、规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 范疾病,制定病名。这是《黄帝内经》以形正名的重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点,内容非常多。《素问·评热病论》说:“黄帝问 内陷者死”。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 2.5以象测邪在部位根据临床表现,判断邪 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气所在部位。《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则病皮肤 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 1.4取针形制定针名《灵枢·九针十二原》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根据针的形态、形状,把针区别为九针,并加以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 名。如:“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饞针,长一寸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邪 分;…纔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 综上可见,《黄帝内经》“以形正名”或者说“取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 象命名”为中医理论制定了大量的名词概念,这是中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医理论中名词概念的基本特征。当然,也还有用其他 2.6以象测病传根据临床征象推测疾病的传 方法命名的概念。这些概念作为认识成果,巩固着变。《素问·标本病传》说:“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 人们已经取得的知识向 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 2.以象测脏——凭借表面之象把握某种潜藏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的本质“取象”思维根据“有诸内必形于外”的 此外,还有以象测邪气传移,根据临床表现,推 应”的规律,运用司外揣内的“因”的方法,抓测邪气在体内的传移。以象测常病、善病,根据人体 住内脏的功能状态,以不同方式反映在体表的体、的骨节皮肤腠理之形态,推测、判断某人的好发病, 华、窍、合、志、液、神、色、脉等多个层面上的现象《黄帝内经》称为“常病”或“善病”。以象论刺,根 (形象),去推测内脏、推理认识生命的本质。抓住疾据临床征象进行针刺治疗,这是《黄帝内经》治疗学 病过程中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异常色脉,揣测病的一大特点。以象测寿天,根据人体形之缓急,气之 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势的轻重缓急。我们笼统盛衰,骨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等外形推测和 将之称为“以象测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判断寿或夭。以肢节之象测知五脏之气;以象测血、 1以象测病因根据疾病过程中的症状病理气和意志,根据人体外在的生理征象推测体内的 现象)推测病因。《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血、气等物质状态。以象测五脏小大高下坚脆端正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q第23卷第9期CJTCMP,September 2008,V01.23,No.9 先,弦脉之名来自脉搏的形象即“奚弱轻虚而滑,端 直以长”;其次,这种脉象与春季、万物始生、肝气之 间存在联系;再次,春季弦脉形象变化了就是病变。 1.2取脏象制定脏腑概念 《黄帝内经》中脏腑 的名称概念,也是通过总结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征 象(形象)来制定的。例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帝日: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 气”。在这里心、肺、脾、肝、肾不指解剖实体,而是 这些内脏之生理征象(形象),所以帝问“藏象何如”? 岐伯回答的内容应该是脏之象了。然而,“心者,…… 也”的语言形式,又是揭示“心”这一脏腑名称概念 内涵的判断句方式。可见,‘o心”等内脏的名称概念 是以揭示“象”来命名的。从其内容来看,‘j心者,生 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其充……”都是心的生 理功能正常表现于外的征象,是可以通过观察人体 体表现象寻找得到的东西。 1.3取病形制定病名 根据疾病状态下表现出 来的症状、脉象、体征等外在征迹,来认识疾病、规 范疾病,制定病名。这是《黄帝内经》以形正名的重 点,内容非常多。《素问·评热病论》说:“黄帝问日: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 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日:病名阴阳交,交者死 也”。 1.4取针形制定针名 《灵枢·九针十二原》 根据针的形态、形状,把针区别为九针,并加以命 名。如:“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日缝针,长一寸六 分...…·缓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综上可见,《黄帝内经》“以形正名”或者说“取 象命名”为中医理论制定了大量的名词概念,这是中 医理论中名词概念的基本特征。当然,也还有用其他 方法命名的概念。这些概念作为认识成果,巩固着 人们已经取得的知识川。 2.以象测脏——凭借表面之象把握某种潜藏 的本质 “取象”思维根据“有诸内必形于外”的 “应”的规律(5】,运用司外揣内的“因”的方法【5】,抓 住内脏的功能状态,以不同方式反映在体表的体、 华、窍、合、志、液、神、色、脉等多个层面上的现象 (形象),去推测内脏、推理认识生命的本质。抓住疾 病过程中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异常色脉,揣测病 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势的轻重缓急。我们笼统 将之称为“以象测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2.1以象测病因根据疾病过程中的症状f病理 现象)推测病因。《素问·痹论》:“黄帝问日:痹之安 生?岐伯对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 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也”。 2.2以象测病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判断疾病。 《素问·评热病论》说:“帝日:有病身热汗出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日:汗出而身热者风 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日风厥”。 2.3以象测死期 根据病人表现出的整体状态 及临床症状,推测疾病的死期。《素问·玉机真脏》 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 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 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 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2.4以象测死生根据病人的形、气、脉等外在 征象推测疾病的发展。《素问·三部九候》说:“帝 日:决死生奈何?岐伯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 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 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 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 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 内陷者死”。 2.5以象测邪在部位根据临床表现,判断邪 气所在部位。《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则病皮肤 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 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 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邪 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 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 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2.6以象测病传根据临床征象推测疾病的传 变。《素问·标本病传》说:“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 日不已死。冬夜半,夏Et中。” 此外,还有以象测邪气传移,根据临床表现,推 测邪气在体内的传移。以象测常病、善病,根据人体 的骨节皮肤腠理之形态,推测、判断某人的好发病, 《黄帝内经》称为“常病”或“善病”。以象论刺,根 据临床征象进行针刺治疗’这是《黄帝内经》治疗学 的一大特点。以象测寿天,根据人体形之缓急,气之 盛衰,骨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等外形推测和 判断寿或天。以肢节之象测知五脏之气;以象测血、 气和意志,根据人体外在的生理征象推测体内的 血、气等物质状态。以象测五脏小大高下坚脆端正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年9月第23卷第9期 CTCMP, September2008,Vol.23,No.9 偏倾等 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固和保存 取象比类—通过已有之“象”推测未知领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或者说取象测脏,是从 域所谓取象比类,是指取(观察、整理)被研究对象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学能超越当时 不同状态,多个层面反映于外的征迹、形象与阴阳、的生产力水平和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取象比类,凭 五行、四时、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统类模式比借有限的已知推理认识未知领域。 较,选择性质相符的类型,把类型已知的规律和关 系,推予被研究对象。这是《黄帝内经》由已知推 导出未知的基本方法,但也不乏以个别事例现象为1淳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址19851-57 类,推出未知规律的例子 WU Chun. Chinese thinking Form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素问·阴阳应象》分析人体的正常生命现象, Punishing House, 1998: 51-57 以阴阳为类,将阴阳的清浊、升降属性推及人体,认2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04324 REN Xiu-ling.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CM. Beijing: Ancient 为人体也有阴阳,也符合阴阳的清浊、升降规律 Books of TCM Press, 2001: 50-59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3任秀玲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中国医药学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报19,92)34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 EN Xiu-ling Concep judgement and inference form of TCM theories.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阴阳应象》还举例说明如何取人体病理现 Pharmacy,199490234 象(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类用“阳胜则热,阴胜{4彭漪涟概念论北京学林出版社191821 则寒”的规律,去认识、分析推测出疾病的病理 5]任秀玲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的重要方 机制(未知)。五脏的病理传变,以五行的生克关 法中国医药学报19986:15-17 系来推理,这是典型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活动 REN Xiu-ling. Yingyin zhishu in pre-qin dynasty logic is a 《素问·玉机真脏》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 important method in formation of TCM theory. Chinese Jourmal of 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7 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99615-17 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间任秀玲论中医学的理论医学特征中华中医药杂 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 志20021(6323-325 而死”。 medicine. China Jourm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 Phmy,20062l6:323-325 重要范畴。取象命名形成的名词概念是理论思维的 收稿日期:2007年12月28日)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为了加强全国各地中医医学美容工作者的协作与交流,规范、推广中医美容实用技术,展示中医学美容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 设备促进美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大众的健美服务,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换届选举会议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11月在杭州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①中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医传统医学美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中医美容心理学研究、时间美容医学等。 ②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美学、中医传统医学美容学文献研究。不同民族、地域间传统美学的诊疗技术、操作方法比较研究。如藏医、维医、蒙 壮医等各民族传统美容医学的整理研究。③各种损美性疾病(黄褐斑、雀斑、黑痣、痤疮、酒糟鼻、扁平疣、化妆品皮炎、斑秃 基础和临床研究,如中医美容驻颜、增白、润肤、乌发、生发、固齿隆胸香身、减肥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④中医(传统医学手段如针灸(手 针、头针、耳针、梅花针等)、按摩(面部、头部、整脊、足底)、药膳、香熏、面膜、药浴、药物外敷、穴位埋线、穴位放血、刮痧、情志疗法、音乐 疗法等中医方法在美容上的应用。⑤中医美容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如天然动柏物化妆品、具有中医(传统医学特色的美容保 健食品、药品、用品的研制、开发与应用。⑥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美容手段相结合新技术的研究和经验,如美容功法瑜、太极拳等健身功 法的研究与实践。⑦中医传统医学美容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探讨。中医美容院的管理,及其他与中医传统医学美容有关的研究。 征文要求 未正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论文务求主題鲜明,内容新颖,限2000-300字,并附400字中文内容摘要、论文用400字稿纸书写或打印并 加盖公章,文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全称、详细通讯地址、编、电话、传真或E-mail来稿请寄打印稿并发送电子版,恕不退稿。截稿日期: 2008年10月10日。会议详细地点另行通知。 三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邮编:100029;电话传真:(010)64216650;Emal;ymh@163cm;联系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9)q第23卷第9期CJTCMP,September 2008,V01.23,No.9 偏倾等。 3.取象比类——通过已有之“象”推测未知领 域所谓取象比类,是指取(观察、整理)被研究对象 不同状态,多个层面反映于外的征迹、形象与阴阳、 五行、四时、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统类模式比 较,选择性质相符的类型,把类型已知的规律和关 系,推予被研究对象16l。这是《黄帝内经》由已知推 导出未知的基本方法,但也不乏以个别事例(现象)为 类,推出未知规律的例子o 《素问·阴阳应象》分析人体的正常生命现象, 以阴阳为类,将阴阳的清浊、升降属性推及人体,认 为人体也有阴阳,也符合阴阳的清浊、升降规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 六府”。 《阴阳应象》还举例说明如何取人体病理现 象(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类,用“阳胜则热,阴胜 则寒”的规律,去认识、分析推测出疾病的病理 机制(未知)。五脏的病理传变,以五行的生克关 系来推理,这是典型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活动。 《素问·玉机真脏》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 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 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 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 而死”。 “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 重要范畴。取象命名形成的名词概念是理论思维的 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同和保存 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或者说取象测脏,是从 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学能超越当时 的生产力水平和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取象比类,凭 借有限的已知推理认识未知领域。 参考文献 【1】吾淳.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1—57 WU Chun.Chinese thinking Forms.Shanghai:Shanghai People’8 Punishing House,1998:51-57 【2】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NN-324 REN Xiu·ling.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CM.Beijing:Ancient Books ofTCM PYess,2001:50-59 【3】任秀玲.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中国医药学 报,1994,9(2):34 REN Xiu-ling.Concept,judgement and inference form of TCM theories.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199,4,9(2):34 【4】彭漪涟.概念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8-21 PENG Yi—lian.Conceptualism.Beijing:Xuelin Press,1991:8-21 【5】任秀玲.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的重要方 法.中国医药学报,1998,6:15—17 REN Xiu—ling.“Yingyin zhishu”in pre·qin dynasty lye is a important method in formation of TCM theory.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Pharmacy,1998,6:15-17 【61任秀玲.论中医学的理论医学特征.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6,21(6):323—325 REN Xiu-ling.On of theory medical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2006,21(6):323—325 (收稿日期:2007年12月28日)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为了加强全国各地中医医学美容工作者的协作与交流,规范、推广中医美容实用技术,展示中医学美容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 设备,促进美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大众的健美服务,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11月在杭州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①中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医(传统医学)美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中医美容心理学研究、时间美容医学等。 ②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美学、中医(传统医学)美容学文献研究。不同民族、地域间传统美学的诊疗技术、操作方法比较研究。如藏医、维医、蒙 医、壮医等各民族传统美容医学的整理研究。③各种损美性疾病(黄褐斑、雀斑、黑痣、痤疮、酒糟鼻、扁平疣、化妆品皮炎、斑秃、肥胖症等)的 基础和临床研究,如中医美容驻颜、增白、润肤、乌发、生发、固齿、隆胸、香身、减肥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④中医(传统医学)手段如针灸(手 针、头针、耳针、梅花针等)、按摩(面部、头部、整脊、足底)、药膳、香熏、面膜、药浴、药物外敷、穴位埋线、穴位放血、刮痧、情志疗法、音乐 疗法等中医方法在美容上的应用。⑤中医美容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如天然动植物化妆品、具有中医(传统医学)特色的美容保 健食品、药品、用品的研制、开发与应用。⑥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美容手段相结合新技术的研究和经验,如美容功法、瑜珈、太极拳等健身功 法的研究与实践。⑦中医(传统医学)美容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探讨。⑧中医美容院的管理,及其他与中医(传统医学)美容有关的研究。 二、征文要求 未正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论文务求主题鲜明,内容新颖,限2000-3000字,并附400字中文内容摘要、论文用400字稿纸书写或打印并 加盖公章,文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全称、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或E.mail。来稿请寄打印稿并发送电子版,恕不退稿。截稿日期: 2008年10月loll。会议详细地点另行通知。 三、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邮编:100029;电话/f专真:(010)64216650;E。mail:zymrxh@163.corn;联系 人:闫志安。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 旧万数据 文献链接 者 任秀玲, REN Xiu-1ing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中华中医药杂志sTPk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9) 1.吾淳中国思维形态1998 3.任秀玲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1994(02) 1.彭漪涟概念论1991 5.任秀玲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的重要方法1998(06) 6.任秀玲论中医学的理论医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0 本文读者也该过(10条 1·杨杰·杜松· YANG Jie·υ U Song《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 2.任秀玲. REN Xiu-l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 3.聂伟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一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 4.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 BAI Jun-jie. LU Guang-lin. ZHAI Shuang-qing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5.张巧霞. ZHANG Qiao-xia《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一河北学刊200628(1) 6.徐春中医与取象比类[期刊论文]一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1) 7.傅好娟以甲骨文本义重现《黄帝内经》[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4(6) 8.任秀玲 EN Xiu-l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9.任秀玲. REN XU-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1) 10.吴元洁"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9) 本文链接:htp://d.g. wanfangdata. co. cn/ Periodical_ zgyyxb200809014.aspx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 作者: 任秀玲, REN Xiu-ling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刊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9) 参考文献(6条) 1.吾淳 中国思维形态 1998 2.任秀玲 中医理论范畴 2001 3.任秀玲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 1994(02) 4.彭漪涟 概念论 1991 5.任秀玲 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的重要方法 1998(06) 6.任秀玲 论中医学的理论医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杨杰.杜松.YANG Jie.DU Song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 2.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 3. 聂伟 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 4. 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BAI Jun-jie.LU Guang-lin.ZHAI Shuang-qing 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5. 张巧霞.ZHANG Qiao-xia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8,28(1) 6. 徐春 中医与取象比类[期刊论文]-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1) 7. 傅妤娟 以甲骨文本义重现《黄帝内经》[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 8.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9.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1) 10. 吴元洁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yxb200809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