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黄帝内经》教学资源(学术资料)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307.4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辽宁中医杂志200年第33卷第6期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闫研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黄帝内经;中医心理学;心理学理论 类号:R22;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6-0764-02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将医学与心理学相互结合,相2.3心主神明《内经》认为:“心位于胸,全身血脉 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科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汇合与此,其主管十二官,是精神思维活动的中枢,主 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血脉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尚有研究工 心理学问题。被誉为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之首作者对此未有定论。因为一方面《素问·灵兰秘典 的《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精神情志活论篇》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确论 动)与人体生理、发病、疾病诊治、预防养生等方面的述,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器官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论述。本文将近几年关于《黄帝内经》中蕴涵的医学《素问·脉要精微篇论》中又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论 心理学思想内容及其研究情况做出如下综述。 述 1《内经》中“心理”的概念 3心理与发病(病理)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3.1情志因素与发病《内经》认为:“人的精神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理活动过程指认识、情感和活动状态在决定是否发病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 意志活动过程;个性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灵枢·本神》曰:“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 和积极性等。《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更加具温,和喜怒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体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起,五脏不受邪。”所以,人体正常心理变化,正常精神 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过程的表达。而对于人的情感活活动,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 动,《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喜怒悲康是有益的。但是,突然剧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则可 忧恐”。心理学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导致脏腑气血素乱阴阳失调而发病。如《素问·阴 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发展与变化过程的规律,从阳应象大论篇》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 而发挥防病、治病以及养生的作用 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2心理与人体生理 调节制的心理变化即成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 21形与神俱从心理活动(神)与人体生理(形)的致人以痛。因此,心理过激可损内脏 关系来看,《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形与神 不同性质的心理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而产生 离,则形骸独居而终。”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日:不同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情绪 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当胚失调累及五脏,虽所伤不同,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五脏 胎形成的时候,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素问·六节机能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使整个人体代谢功能 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无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发生异常,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情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感情绪确实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内外分泌系统的活动 些论述说明了“形”(精、气、血、津液)是神(心理活 《内经》认为,异常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导致人体气 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血充足才能使生命力机功能素乱,从而产生一些心身疾病,并且认为其基 旺盛,精神意志活动正常进行 病机在于气机失常1。《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 22五脏与心理在生理上心理活动与五脏关系密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切相关,此源于五脏所藏之精气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物 思则气结。 质基础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称之为:“人有 躯体疾病时也可出现相应的心理反应,如《灵枢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对于人的情感活动 本神》日:“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 《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与脏腑的者笑不体”,严重者则产生精神症状。 功能活动联系起来。《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 2社会因素与发病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 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同时更加具体素是人身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素问 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五过论篇》中的“必问尝贵后贱…病有所异。”皆说 忧、肾在志为恐。 明杜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常常会引起情志变化 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另外,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 收稿日期:2005-11-10 与否。如《灵枢·逆顺肥瘦》中“上合于天,下合于地 作者简介同妍(199-),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①仲景辨中合于人事。” 证思维研究;②《伤寒论》辨证论治研究;③经方临床应用研 心理与诊断 在诊病时,《内经》重视病人的社会及家庭环境, 万方数据

·764·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闰研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心理学;心理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11221;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6一0764—02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将医学与心理学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科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 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 心理学问题。被誉为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的《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精神情志活 动)与人体生理、发病、疾病诊治、预防养生等方面的 论述。本文将近几年关于《黄帝内经》中蕴涵的医学 心理学思想内容及其研究情况做出如下综述。 1《内经》中“心理”的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 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理活动过程指认识、情感和 意志活动过程;个性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 和积极性等…。《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更加具 体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 入的认识过程和意识过程的表达。丽对于人的情感活 动,《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喜怒悲 忧恐”。心理学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了解心理因素对健 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发展与变化过程的规律,从 而发挥防病、治病以及养生的作用。 2心理与人体生理 2.1 形与神俱从心理活动(神)与人体生理(形)的 关系来看,《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形与神 离,则形骸独居而终。”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日: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 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当胚 胎形成的时候,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素问·六节 脏象论篇》日:“天食人以无气,五气人鼻,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 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 些论述说明了“形”(精j气、血、津液)是神(心理活 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血充足才能使生命力 旺盛,精神意志活动正常进行。 2.2五脏与心理在生理上心理活动与五脏关系密 切相关,此源于五脏所藏之精气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物 质基础旧o。《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称之为:“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对于人的情感活动, 《内经》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并与脏腑的 功能活动联系起来¨j。《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 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同时更加具体 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 忧、肾在志为恐。 收稿日期:2005一Il一10 作者简介i闫妍(1979一),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①仲景辨 证思维研究;②《伤寒论>辨证论治研究;③经方临床应用研 究。 2.3 心主神明 《内经》认为:“。tk,位于胸,全身血脉 汇合与此,其主管十二官,是精神思维活动的中枢,主 血脉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尚有研究工 作者对此未有定论¨J。因为一方面《素问·灵兰秘典 论篇》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确论 述,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器官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篇论》中又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论 述。 3心理与发病(病理) 3.1惰志因素与发病《内经》认为:“入的精神心理 活动状态在决定是否发病方面有重要的作用HJ。如 《灵枢·本神》日:“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 温,和喜怒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起,五脏不受邪。”所以,人体正常心理变化,正常精神 活动,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 康是有益的。但是,突然剧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则可 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病¨J。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篇》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失调节制的心理变化即成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 致人以痛。因此,心理过激可损内脏。 不同性质的心理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而产生 不同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情绪 失调,累及五脏,虽所伤不同,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五脏 机能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使整个人体代谢功能 发生异常,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情 感情绪确实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内外分泌系统的活动№J。 《内经》认为,异常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导致人体气 机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些心身疾病,并且认为其基本 病机在于气机失常…。《素问·举痛论篇》日:“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躯体疾病时也可出现相应的心理反应¨1,如《灵枢 ·本神》日:“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 者笑不体”,严重者则产生精神症状。 3.2社会因素与发病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 素是人身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素问·疏 五过论篇》中的“必问尝贵后贱……病有所异。”皆说 明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常常会引起情志变化, 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另外,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 与否。如《灵枢·逆顺肥瘦》中“上合于天,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4心理与诊断 在诊病时,《内经》重视病人的社会及家庭环境, 万方数据

宁中医杂志206年第33卷第6期 生活起居,饮食嗜好,是否存在思想顾虑,性情是否勇通过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暗示等法,动之以情,晓之 敢或胆怯,事先不了解病人这些因素就切脉诊断和治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善病人精神状 疗,难免不犯错误,故首先应将这些情况问清。“有诸态,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内者,必形诸外”,可通过望色来审其病。闻诊可以通5.5导引行气法即现在的气功,从其本质上看也包 过声音来了解心神病变;切诊在心理诊断中也有一定括一定的心理疗法因素,主要目的在于精心调神,进而 意义,因为情志的变化可以反映于脉象上,即:“凡人调身。《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恬濙虚无”、“呼吸 之惊恐恚劳而静,(脉)皆为之变也。"故医家在具体的精气”、“独立守神”等论述 四诊中,要把握好心理诊断,将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5.6惊吓法《灵枢·杂病》是有“大惊”治“哕”的 正确结论。 记载,这是利用一个强烈的刺激在瞬间改变病人大脑 5心理与治疗 皮层上的兴奋灶,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调整机能上失调 51祝由祝由是一种以语言开导为主的心理疗的一种治法 法,其主要内容在于祝说病由,转移患者精神,从而调 心理卫生 整气机,使病得愈。关于这一方法的论述,主要出自 心理卫生、是保护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各种活动的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文中明确提出了祝由的方法总称,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特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以及适应范围,即“邪不得深入”。另外,在《灵枢·师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护身心健康等等 传》篇中又有论述,告诉医生应该针对病人的不同思7结 想实际和个性特征,进行劝说开导,消除顾虑,这与现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内经》中蕴涵着丰富的 代心理治疗中的精神支持治疗法相似。 心理学思想,为今后的中医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5.2暗示法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基础。当前,世界文明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因社会适应 采用语言、表情、手势或其他暗号含蓄、间接地对病人不良导致的心理病空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 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做法。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 学心理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内经》中,许多关于 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念。如《素心理学的认识,应该将其作出系统化的分析和整理,以 问·调经论篇》:“刺微奈何?岐伯日:按摩勿释,出针充实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另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 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研发适合于我国人民的治疗方法,将有关技术定量分 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医生在实施针刺的析,增强其客观性与科学性。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 过程中,对针刺部位多加按摩,同时示针以病人,详告中,医学心理学课程较少,而广大医学本科生与研究生 深刺,从而使病人注意力集中,达到提高针刺效果的目对心理学自发的需求很高,只是教育跟不上,所以应该 的,这就是暗示法在心理治疗中实施的一种具体手段。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加强心理学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 暗示疗法在各科临床上收效尤佳,其使患者在清醒状需要。 态下通过语言、药物、针灸等作为暗示手段,充分调动参考文献: 其积极性,促进躯体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1]郜峦,王蝕《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简析[打中医药学刊 5.3情志相胜法情志疗法与现代的行为治疗学之 203,21(9):1496 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2]钱会南谈《内经》心理学思想特色[,辽宁中医杂志1996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根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 (11):1496 理论,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提出了以情胜情的心 [3]杨利民《黄帝内经》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J,中华医史杂志 2004,34(1):21 理治疗法则,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 [4]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 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目的。并列 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情志相胜规律,对后[5]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量论探源[J中国中医基 出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 世产生重大影响。后人在《儒林外史》中讲的“范进中[6]杨利民《黄帝内经》健康心理微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 举”的故事,就是“恐胜喜”的一个范例。“以情胜情 法”,虽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有其不足之处,但实[7]李琳中医心理学体系初探-《内经》心理学思想体系[打中华 践证明,按照这一方法治疗,有其一定的临床价值。目 新医学,2003,3(9)836 前西医的心理治疗,虽有各种方法但很少有人精心设[8]陈林庆石洲宝《黄帝内经》心理学论探析[J甘肃中医0 计以情胜情的方法,故此法很值得借鉴,并可加以深入 探索 [9]简晖.《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江西中医药,1996,27 5.4劝说开导法语言刺激对心理、生理活动都会[0张铁,刘士哲何桂华以《内经》心理学思想指导儿科辨证论治 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替代或胜过各种 的探索[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54 客观物质刺激,而引起类似药物、针刺等的治疗反应。[11李丰衣南征浅谈《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吉林中医药 《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 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宁中医条志)条中国期利方阵双数期刊 ****☆ 万方数据

生活起居,饮食嗜好,是否存在思想顾虑,性情是否勇 敢或胆怯,事先不了解病人这些因素就切脉诊断和治 疗,难免不犯错误,故首先应将这些情况问清。“有诸 内者,必形诸外”,可通过望色来审其病。闻诊可以通 过声音来了解心神病变;切诊在心理诊断中也有一定 意义,因为情志的变化可以反映于脉象上,即:“凡人 之惊恐恚劳而静,(脉)皆为之变也。”故医家在具体的 四诊中,要把握好心理诊断,将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 正确结论。 5心理与治疗 5.1 祝由… 祝由是一种以语言开导为主的心理疗 法,其主要内容在于祝说病由,转移患者精神,从而调 整气机,使病得愈。关于这一方法的论述,主要出自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文中明确提出了祝由的方法 以及适应范围,即“邪不得深入”。另外,在《灵枢·师 传》篇中又有论述,告诉医生应该针对病人的不同思 想实际和个性特征,进行劝说开导,消除顾虑,这与现 代心理治疗中的精神支持治疗法相似。 5.2 暗示法【91 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 采用语言、表情、手势或其他暗号含蓄、间接地对病人 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做法。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 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念。如《素 问·调经论篇》:“刺微奈何?岐伯日:按摩勿释,出针 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 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医生在实施针刺的 过程中,对针刺部位多加按摩,同时示针以病人,详告 深刺,从而使病人注意力集中,达到提高针刺效果的目 的,这就是暗示法在心理治疗中实施的一种具体手段。 暗示疗法在各科临床上收效尤佳,其使患者在清醒状 态下通过语言、药物、针灸等作为暗示手段,充分调动 其积极性,促进躯体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5.3 情志相胜法 情志疗法与现代的行为治疗学之 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根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 理论,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提出了以情胜情的心 理治疗法则,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 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目的。并列 出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情志相胜规律,对后 世产生重大影响。后人在《儒林外史》中讲的“范进中 举”的故事,就是“恐胜喜”的一个范例。“以情胜情 法”,虽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有其不足之处,但实 践证明,按照这一方法治疗,有其一定的临床价值。目 前西医的心理治疗,虽有各种方法,但很少有人精心设 计以情胜情的方法,故此法很值得借鉴,并可加以深入 探索。 5.4劝说开导法语言刺激对心理、生理活动都会 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替代或胜过各种 客观物质刺激,而引起类似药物、针刺等的治疗反应。 《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 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765· 通过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暗示等法,动之以情,晓之 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善病人精神状 态,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5.5导引行气法即现在的气功,从其本质上看也包 括一定的心理疗法因素,主要目的在于精心调神,进而 调身。《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恬淡虚无”、“呼吸 精气”、“独立守神”等论述。 5.6惊吓法四1《灵枢·杂病》是有“大惊”治“哕”的 记载,这是利用一个强烈的刺激在瞬间改变病人大脑 皮层上的兴奋灶,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调整机能上失调 的一种治法。 6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保护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各种活动的 总称,主要研究入的心理特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护身心健康等等。 7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内经》中蕴涵着丰富的 心理学思想,为今后的中医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当前,世界文明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因社会适应 不良导致的心理病空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 医学心理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内经》中,许多关于 心理学的认识,应该将其作出系统化的分析和整理,以 充实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另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 研发适合于我国人民的治疗方法,将有关技术定量分 析,增强其客观性与科学性。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 中,医学心理学课程较少,而广大医学本科生与研究生 对心理学自发的需求很高,只是教育跟不上,所以应该 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加强心理学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 需要‘11]。 参考文献: [1]郜峦,王健.《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1(9):1496 [2]钱会南.谈(内经)心理学思想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 (11):1496 [3]杨利民.《黄帝内经)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J].中华医史杂志, 2004,34(1):2l [4] 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 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5]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量论探源[J].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2002,8(7):483 [6]杨利民.《黄帝内经)健康心理微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10(1):79 [7]李琳.中医心理学体系初探一《内经>心理学思想体系[J].中华 临床新医学,2003,3(9):836 [8] 陈林庆,石洲宝.《黄帝内经》心理学论探析[J].甘肃中医,2002, 15(6):4 [9]简晖.《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江西中医药,1996,27 (6):360 [10] 张铁,刘士哲,何桂华.以《内经)心理学思想指导儿科辨证论治 的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54 [11]李丰衣,南征.浅谈《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J].吉林中医药, 2002,22(6):4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旧万数据 文献链接 者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辽宁中医杂志sTPK 英文刊名: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06,33(6) 被引用次数: 1.郜峦:王健中的中医心理学量论探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407 6.杨利民健康心理微探[期刊论文]-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7.李琳中医心理学体系初探-心理学思想体系2003(09) 8.陈林庆;石洲宝中的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2(06 本文者也该过(10多) 1·谷峰. Gu Feng《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期刊论文]一河南中医200727(6 2.杨利民《黄帝内经》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期刊论文]一中华医史杂志2004,34(1) 3.宗慧梅·潘德智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1(41 4.桑进.刘雷《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期刊论文]一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 5.何文彬何伶匪 Wenbin匪Ling《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贡献[期刊论文]一江苏中医药200627(6) 6.闫當. YAN Lei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一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 7.屈丽波《内经》中医学心理学思想浅析[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5) 8.孙丽蕴徐旭英. Sun Liyun. XuⅪ uying《内经》与医学心理学[期刊论文]-北京中医200025(1) 9.刘沛好 LIU Peiyu中医心理学整体医疗模式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 10.薛崇成.杨秋莉中医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心理学[会议论文]-205 1.郭剑君.郭建强解析《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期刊论文]一中外健康文摘2012(9) 胡宝倩从现代心理学看《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8(12) 3.王瑞美.翟拥华·喇万英《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nzyzz200606104.aspx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 作者: 闫研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刊名: 辽宁中医杂志 英文刊名: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06,33(6)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1条) 1.郜峦;王健 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简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3(09) 2.钱会南 谈心理学思想特色 1999(11) 3.杨利民 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期刊论文]-中华医史杂志 2004(01) 4.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 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2003(04) 5.周莲菊 中的中医心理学量论探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07) 6.杨利民 健康心理微探[期刊论文]-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01) 7.李琳 中医心理学体系初探-心理学思想体系 2003(09) 8.陈林庆;石洲宝 心理学论探析[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2(06) 9.简晖 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 1996(06) 10.张铁;刘士哲;何桂华 以心理学思想指导儿科辨证论治的探索[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02) 11.李丰衣;南征 浅谈中的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02(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谷峰.Gu Feng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7,27(6) 2. 杨利民 《黄帝内经》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期刊论文]-中华医史杂志2004,34(1) 3. 宗慧梅.潘德智 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 4. 桑进.刘雷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 5. 何文彬.何伶.HE Wenbin.HE Ling 《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贡献[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06,27(6) 6. 闫蕾.YAN Lei 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 7. 屈丽波 《内经》中医学心理学思想浅析[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5) 8. 孙丽蕴.徐旭英.Sun Liyun.Xu Xuying 《内经》与医学心理学[期刊论文]-北京中医2006,25(1) 9. 刘沛妤.LIU Peiyu 中医心理学整体医疗模式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 10. 薛崇成.杨秋莉 中医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心理学[会议论文]-2005 引证文献(3条) 1.郭剑君.郭建强 解析《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9) 2.胡宝倩 从现代心理学看《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8(12) 3.王瑞美.翟拥华.喇万英 《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nzyzz200606104.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