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考场前的叮咛 哈尔滨第三中学语文组赵英屏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 哈尔滨第三中学语文组赵英屏
心态策略 偏急 烦躁 懊丧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 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 态,概括为16个字:放下负担,从容面对,充分发 挥,尽力无悔
一、心态策略 偏急 烦躁 懊丧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 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 态,概括为16个字:放下负担,从容面对,充分发 挥,尽力无悔
(一)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审、读、找、比、 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审——读题干、选项 读——读原文(圈点勾画,做标记) 找—找区位 比—比差别 排—千扰 选——选出正确选项
(一)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 审、读、找、比、 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审——读题干、选项 读——读原文(圈点勾画,做标记) 找——找区位 比——比差别 排——干扰 选——选出正确选项
熟知“雷区” 1.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 注意范围扩大与缩小 ●2.已然与未然(混淆时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 3.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对比原文 ●4.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5.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寻找原文,寻找依据 6.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忠实文本,忠实材料 7.原因与结果(逻辑错乱)—一注意联词,关注逻辑
熟知“雷区” ⚫ ⚫ 1.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注意范围扩大与缩小 ⚫ 2.已然与未然(混淆时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 ⚫ 3.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对比原文 ⚫ 4.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 5.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寻找原文,寻找依据 ⚫ 6.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文本,忠实材料 ⚫ 7.原因与结果(逻辑错乱)——注意联词,关注逻辑
题步骤顺口溜: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审清要求和题意,再读全文做标记。 落实原文于实地,还要巧比看差异。 弄清概念莫发愁,修饰词语勿遗漏。 “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莫 调头。 夸大缩小要止休,外延不变要坚守。 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题步骤顺口溜: ⚫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 审清要求和题意,再读全文做标记。 ⚫ 落实原文于实地,还要巧比看差异。 ⚫ 弄清概念莫发愁,修饰词语勿遗漏。 ⚫ “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莫 调头。 ⚫ 夸大缩小要止休,外延不变要坚守。 ⚫ 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文言文阅读 实词类试题: 答题技巧: (1)代入法。 2)迁移法。 (3)语境法 4)结构法
文言文阅读 ⚫ 实词类试题: ⚫ 答题技巧: ⚫ (1)代入法。 ⚫ (2) 迁移法。 ⚫ (3) 语境法。 ⚫ (4) 结构法
性格描述类试题: 答题技巧: 1)“直接”或“间接” 2)主体对象 3)主要品格
.性格描述类试题: ⚫ 答题技巧: 1)“直接”或“间接” 2)主体对象 3 )主要品格
3.理解分析类试题 ●答题技巧: 熟知“陷阱” (1)、曲解重点词语词义。 ●(2)、事件主体张冠李戴 (3)、时间前后顺序颠倒。 (4)、依据不足无中生有
3.理解分析类试题 ⚫ 答题技巧: ⚫ 熟知“陷阱” ⚫ (1)、曲解重点词语词义。 ⚫ (2)、事件主体张冠李戴。 ⚫ (3)、时间前后顺序颠倒。 ⚫ (4)、依据不足无中生有
文句翻译类试题 ●‘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文言虚词、结构助词、偏意复词 等,翻译时可删除无意的词语。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 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尤其 注意通假字 “调”,就是调整。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 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文句翻译类试题 ⚫ “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删”,就是删除。文言虚词、结构助词、偏意复词 等,翻译时可删除无意的词语。 ⚫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 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尤其 注意通假字。 ⚫ “调”,就是调整。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 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三)古代诗歌鉴赏 答题技巧: ●尽量借助诗歌的标题、关键句、注释,甚至题 干,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什么、为什么 写)、艺术技巧(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三)古代诗歌鉴赏 ⚫ 答题技巧: ⚫ 尽量借助诗歌的标题、关键句、注释,甚至题 干,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什么、为什么 写)、艺术技巧(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