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热 【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目前的观点认为,发热的机制是 A.体液调节障碍 B.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C.代谢旺盛产热增多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E.以上都不对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肺 B.皮肤 尿 D.粪 E.肌肉 3.下列哪种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热惊厥 E.先天性无汗腺 4.大面积烧伤痊愈后非炎症性发热是由于 A.呼吸道损伤散热障碍 B.物质代谢所致的产热增加 C.痊愈后活动增加 D.肾功能降低排尿降低 E.皮肤及汗腺分泌的散热障碍 5.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病因是 B.淋巴因子 C.类固醇物质 D.恶性肿瘤 E.变态反应 6.内毒素是 A.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更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很可能是 A.内生性致热原 B.淋巴因子 C.类固醇 E.前列腺素 9.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病灶组织的“内感受器” B.血管内感受器 C.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D.作用骨胳肌,产热增多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一物质不属发热激活物 A.本胆烷醇酮B.干扰素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白喉毒素 E.脂多糖 11.下列哪一物质不是内生致热原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脂多糖 12.决定革兰阴性菌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内毒素
第六章 发 热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的观点认为,发热的机制是: A. 体液调节障碍 B. 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C. 代谢旺盛产热增多 D.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E. 以上都不对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3.下列哪种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 C. 剧烈运动后 D. 热惊厥 E. 先天性无汗腺 4.大面积烧伤痊愈后非炎症性发热是由于 A.呼吸道损伤散热障碍 B.物质代谢所致的产热增加 C.痊愈后活动增加 D.肾功能降低排尿降低 E.皮肤及汗腺分泌的散热障碍 5.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病因是 A.细菌感染 B. 淋巴因子 C. 类固醇物质 D. 恶性肿瘤 E. 变态反应 6. 内毒素是 A.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7. 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 更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很可能是: A. 内生性致热原 B. 淋巴因子 C. 类固醇 D. cAMP E. 前列腺素 9. 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病灶组织的“内感受器” B. 血管内感受器 C.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 作用骨胳肌, 产热增多 E. 以上都不是 10. 下列哪一物质不属发热激活物: A. 本胆烷醇酮 B. 干扰素 C. 抗原抗体复合物 D. 白喉毒素 E. 脂多糖 11. 下列哪一物质不是内生致热原: A. 白细胞介素-1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 脂多糖 12. 决定革兰阴性菌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体 B. 蛋白质 C. 内毒素
D.肽聚糖 E.外毒素 13.对人体有明显致热性的体内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上腺素 B.睾丸酮 C.甲状腺素 D.胆囊素 E.胰岛素 14.外致热原引起发热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 15.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外毒素 B.内毒素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1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脑 C.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17.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与下列哪种物质相一致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 18.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19.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20.发热高峰期时泌尿功能变化是 A.尿量减少,比重升高 B.尿量减少,比重减小 C.尿量增多,比重升高 D.尿量增多,比重减少 E尿量无变化,比重无变化 21.皮肤出现“鸡皮疙瘩”是由于 A.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胳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竖毛肌收缩 E.以上都不是 22.寒颤是由于 A.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胳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E.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23.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超过散热 B.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散热超过产热 D.辐射热明显减少E.对流热明显减少
D. 肽聚糖 E. 外毒素 13. 对人体有明显致热性的体内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上腺素 B.睾丸酮 C.甲状腺素 D.胆囊素 E.胰岛素 14. 外致热原引起发热是: A. 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 刺激局部神经末梢, 释放神经介质 C.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 加速分解代谢 15. 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抗原抗体复合物 D. 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 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16.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 脊髓 B. 延脑 C.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 脑桥 E. 大脑皮层 17. 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与下列哪种物质相一致: A. 肿瘤坏死因子 B. 组织胺 C. 淋巴因子 D. 白细胞介素-1 E. 白细胞介素-2 18. 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混合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19. 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水肿 20. 发热高峰期时泌尿功能变化是 A.尿量减少,比重升高 B.尿量减少,比重减小 C.尿量增多,比重升高 D.尿量增多,比重减少 E.尿量无变化,比重无变化 21. 皮肤出现“鸡皮疙瘩”是由于: A. 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 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 下肢骨胳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 竖毛肌收缩 E. 以上都不是 22. 寒颤是由于: A. 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 全身性骨胳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 下肢骨胳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 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E. 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23. 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超过散热 B.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 散热超过产热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E. 对流热明显减少
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超过散热 B.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散热超过产热 D.辐射热明显减少E.对流热明显减少 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超过散热 B.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散热超过产热 D.辐射热明显减少E.对流热明显减少 26.体温下降期可导致 A.钠离子潴留 B.氯离子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27.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28.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一氧化氮的合成 C.增加脑内cAMP的浓度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9.不属于糖皮质激素解热机制的是: A.抑制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扩张血管 C.抑制免疫反应 D.抑制炎症反应 E.中枢效应 30.对热限概念哪项正确 A.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体温升高的高度受限制 C.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31.热型是根据下列哪项决定的 A.体温曲线的形状B.热度高低 速度 D.持续时间 波动幅度 32.在发热寒战期动脉血压可 变化B.明显下降C.轻度下降 D.明显上升E.轻度上升 33.在发热寒战期不会发生 A.心率加快 B.外周血管收缩 C.脱水 D.产生氧债 E.乳酸产量增加 34.不属于中枢负调节介质的是 A.前列腺素E B.精氨酸加压素C.黑素细胞刺激素 D.膜联蛋白A1 E.脂皮质蛋白-1 35.机体发热时体温昼夜变化是 A.早晨最低,中午最高 B.中午最低,傍晚最高 C.早晨最低,深夜最高 D.早晨最低,傍晚最高 E.傍晚最低,早晨最高 36.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物质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B.10% C.13% D.33% E.66% 37.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一般可增加
24. 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超过散热 B.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 散热超过产热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E. 对流热明显减少 25. 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超过散热 B.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 散热超过产热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E. 对流热明显减少 26. 体温下降期可导致: A. 钠离子潴留 B. 氯离子潴留 C. 水潴留 D. 脱水 E. 出汗减少 27. 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B.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 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 体温调定点上移 28. 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 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 增强一氧化氮的合成 C. 增加脑内cAMP的浓度 D.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29. 不属于糖皮质激素解热机制的是: A. 抑制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B. 扩张血管 C. 抑制免疫反应 D. 抑制炎症反应 E. 中枢效应 30. 对热限概念哪项正确: A. 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 体温升高的高度受限制 C. 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 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31. 热型是根据下列哪项决定的: A. 体温曲线的形状 B. 热度高低 C. 升降速度 D. 持续时间 E. 波动幅度 32. 在发热寒战期动脉血压可: A. 无变化 B. 明显下降 C. 轻度下降 D. 明显上升 E. 轻度上升 33. 在发热寒战期不会发生 A. 心率加快 B. 外周血管收缩 C. 脱水 D. 产生氧债 E. 乳酸产量增加 34. 不属于中枢负调节介质的是 A. 前列腺素E B. 精氨酸加压素 C. 黑素细胞刺激素 D. 膜联蛋白A1 E. 脂皮质蛋白-1 35. 机体发热时体温昼夜变化是 A.早晨最低,中午最高 B.中午最低,傍晚最高 C.早晨最低,深夜最高 D.早晨最低,傍晚最高 E.傍晚最低,早晨最高 36.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物质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A. 1% B. 10% C. 13% D. 33% E. 66% 37.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一般可增加
A.8次/分 B.10次/分 C.18次/分 D.13次/分 E.26次/分 38.下列哪一年龄组发热患者最常发生热惊厥 A.新生儿 B.6月-6岁 C.学龄期儿童 D.青年人 E.老年人 39.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 A.大脑发育不全 B.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 C.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降低 D.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E.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发热时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不包括 A.结核病早期 B.小儿高热 C.冠心病患者 D.妊娠期妇女 E.心肌炎患者 二、多项选择题 激活物包 A.肿瘤坏死因子 B.外毒素 C.真菌 D.干扰素 E.内毒素 2.参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前列腺素E 氧化氮 C.环磷酸腺苷 D.三磷酸腺苷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3.发热的基本机制包括的环节有 A.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内生致热原产生 C.调定点上移 D.高水平调节活动 E.皮肤血管扩张 4.能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有 A.肺泡巨噬细胞 B.脾窦内皮细胞 C.红细胞 D.肝星形细胞 E.肿瘤细胞 5.体温上升期的临床特点是 A.竖毛肌收缩 皮肤苍白 C.“鸡皮”现象 D.寒战 E.畏寒 6.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有 A.自感酷热 B.汗腺分泌增加 C.寒战 D.竖毛肌收缩 E.皮肤血管扩张 7.发热时心率加速的主要机制是 A.心输出量增加 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C.代谢性酸中毒 D.血温升高 代谢加强 8.体温上升期血压稍有升高的机制是 A.末稍血管收缩 B.血容量增加 C.心肌收缩力加强 D.心率加快 E.血液粘度增加 9.发热病人呼吸加深加快的机制是: A.代谢加强 C02生成增多 C.CO2生成减少 D.P02下降 E.血温升高 0.发热高峰期的特点有 A.皮肤发红 B.皮肤潮湿 C.口唇干燥 D.自觉酷热 E.寒战加重
A. 8次/分 B. 10次/分 C. 18次/分 D. 13次/分 E. 26次/分 38. 下列哪-年龄组发热患者最常发生热惊厥? A.新生儿 B.6月-6岁 C.学龄期儿童 D.青年人 E.老年人 39. 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 A.大脑发育不全 B.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 C.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降低 D.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E.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40. 发热时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不包括 A. 结核病早期 B. 小儿高热 C. 冠心病患者 D. 妊娠期妇女 E. 心肌炎患者 二、多项选择题 1.发热激活物包括 A. 肿瘤坏死因子 B. 外毒素 C. 真菌 D. 干扰素 E. 内毒素 2.参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 前列腺素E B. 一氧化氮 C. 环磷酸腺苷 D. 三磷酸腺苷 E.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3.发热的基本机制包括的环节有: A.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 内生致热原产生 C. 调定点上移 D. 高水平调节活动 E. 皮肤血管扩张 4.能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有: A. 肺泡巨噬细胞 B. 脾窦内皮细胞 C. 红细胞 D. 肝星形细胞 E. 肿瘤细胞 5.体温上升期的临床特点是: A. 竖毛肌收缩 B. 皮肤苍白 C. “鸡皮”现象 D. 寒战 E. 畏寒 6.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有: A. 自感酷热 B. 汗腺分泌增加 C. 寒战 D. 竖毛肌收缩 E. 皮肤血管扩张 7.发热时心率加速的主要机制是 A. 心输出量增加 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C. 代谢性酸中毒 D. 血温升高 E. 代谢加强 8.体温上升期血压稍有升高的机制是 A. 末稍血管收缩 B. 血容量增加 C. 心肌收缩力加强 D. 心率加快 E. 血液粘度增加 9.发热病人呼吸加深加快的机制是: A. 代谢加强 B. CO2生成增多 C. CO2生成减少 D. PO2下降 E. 血温升高 10.发热高峰期的特点有 A. 皮肤发红 B. 皮肤潮湿 C. 口唇干燥 D. 自觉酷热 E. 寒战加重
11.发热时应及时解热的情况有 A.体温超过40℃ B.心肌劳损 C.小儿高热 D.妊娠期妇女 E.心肌梗塞 12.水杨酸盐的解热原理包括 A.抑制免疫反应 B.恢复POAH神经元的功能 D.抑制EP的释放 E.阻断PGE合成 13.糖皮质激素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抑制免疫反应 B.抑制EP合成 C.抑制EP的释放 D.抑制炎症反应 E.产生解热的中枢效应 三、名词解释 1.发热( fever) 2.过热( hyperthermia) 3.发热激活物( fever activator) 4.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5. POAH 6.稽留期( fastigium) 7.生理性体温升高( physiological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ing) 8.寒战(chi1l) 9.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fever central medium) 10.负调节介质( negative- modulation med ium) 四.问答题 1.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2.内毒素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体温升高? 3.简述发热的发病机制。 4.体温升高可见于哪些情况 5.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哪些? 6.简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在发热中的作用 7.试述体温上升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8.试述高温持续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9.试述体温下降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10.简述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1.简述发热时呼吸功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2.简述发热时消化机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3.简述发热时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及其机理 14.简述发热时水、盐及维生素代谢的改变及其机理 15.试述发热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及其机理 16.发热对肿瘤细胞有何影响? 17.对于一般性发热的的处理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18.对于高热病例为什么必须及时解热? 19.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有哪些?为什么? 解热措施有哪些?请说明其相关机制
11.发热时应及时解热的情况有 A. 体温超过40℃ B. 心肌劳损 C. 小儿高热 D. 妊娠期妇女 E. 心肌梗塞 12.水杨酸盐的解热原理包括 A. 抑制免疫反应 B. 恢复POAH神经元的功能 C. 抑制EP合成 D. 抑制EP的释放 E. 阻断PGE合成 13.糖皮质激素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 抑制免疫反应 B. 抑制EP合成 C. 抑制EP的释放 D. 抑制炎症反应 E. 产生解热的中枢效应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过热 (hyperthermia) 3.发热激活物 (fever activator) 4.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5.POAH 6.稽留期(fastigium) 7.生理性体温升高(physiological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ing) 8.寒战(chill) 9.发热中枢调节介质(fever central medium) 10.负调节介质(negative-modulation medium) 四.问答题 1.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2.内毒素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体温升高? 3.简述发热的发病机制。 4.体温升高可见于哪些情况? 5.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哪些? 6.简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在发热中的作用。 7. 试述体温上升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8. 试述高温持续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9. 试述体温下降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10.简述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1.简述发热时呼吸功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2.简述发热时消化机能的改变及其机理。 13.简述发热时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及其机理。 14.简述发热时水、盐及维生素代谢的改变及其机理。 15.试述发热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及其机理。 16.发热对肿瘤细胞有何影响? 17.对于一般性发热的的处理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18.对于高热病例为什么必须及时解热? 19.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有哪些?为什么? 20.解热措施有哪些?请说明其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