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生活,亲近学生,就是亲近语文 湖北省阳新县实验中学郭西合 困惑:到初中以后,学生对语文很难有兴趣,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 原因探究 1.语文课不可能仅仅因为教材的改变而真正地为学生所爱。再美的文章,一经教师枯燥 而繁琐的分析,就会面目变得可憎。语文课上,教师凭借其基本功,不少是弹唱多年的老调 孔子啦,孟子啦,鲁迅啦,茅盾啦,这些知识学生并非无兴趣,但是,总是言必“鲁迅”, 不及当代文学思潮,难以使语文课真正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2.由于教师年龄与学生存在差距,其思想、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疏离,对学生因为特 定时代、环境、传媒、思潮而形成的精神特征不理解或不屑于理解。不少教师在走上工作岗 位后,忙于教学或为生活所累,很少读书,脑中只有读大学或者中专时残留的一些或模糊甚 至过时的知识。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堪忧.更多的教师埋头教学,并不知 道也不关心学生在读什么,爱读什么。此外,作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中学生爱看电视 剧,而此类电视剧多因艺术粗糙,常为教师不屑,一些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许多教师听也 没听过。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仍然不够亲近,仍然严肃,仍然可敬而不可爱 3.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袖手旁观 对策:综上所述,造成语文失宠,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我们语文教师。而真正能感化学生 亲近语文的也是教师。主要的做法是设法让学生亲近生活。 1.关心学生爱好,推荐健康的视觉、听觉材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 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 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王国维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 风人深致。”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 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 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 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此外,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个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位电影 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无不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之功用 值得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的中学生是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我们也许忽略一个极其重要 的因素—一人类生存的大背景一一电视传媒对人们冲击。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愈来愈大。人 们更愿看电视新闻而非报纸,常常先有电视剧火爆,才有该作品的畅销。成人如此,何况孩 子!“幸运52”、“欢乐总动员”“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以其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 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学生喜欢。当我们反对一味的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反对把孩 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时,当我们更重视语文的阅读而不是分析时,语文课就走样了.没有了学 科的特点,没有了语文的教学含量,甚至语文成了阅读课,这种现象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2.扩大教师视野,挣脱教参的桎梏,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艺术也是科学。 调查显示,不少教师完全依赖教学参考,只有不到50%的教师购买相关学科的报刊杂 志,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要知道大多学生热爱学习,已经主动购买和阅读了诸如《课文解读》 类的资料,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向他们传授的与他们手头资料一模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厌
亲近生活,亲近学生,就是亲近语文 湖北省阳新县实验中学 郭西合 困惑:到初中以后,学生对语文很难有兴趣 ................,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 原因探究: 1. 语文课不可能仅仅因为教材的改变而真正地为学生所爱。再美的文章,一经教师枯燥 而繁琐的分析,就会面目变得可憎。语文课上,教师凭借其基本功,不少是弹唱多年的老调, 孔子啦,孟子啦,鲁迅啦,茅盾啦,这些知识学生并非无兴趣,但是,总是言必“鲁迅”, 不及当代文学思潮,难以使语文课真正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2.由于教师年龄与学生存在差距,其思想、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疏离,对学生因为特 定时代、环境、传媒、思潮而形成的精神特征不理解或不屑于理解。不少教师在走上工作岗 位后,忙于教学或为生活所累,很少读书,脑中只有读大学或者中专时残留的一些或模糊甚 至过时的知识。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堪忧.更多的教师埋头教学,并不知 道也不关心学生在读什么,爱读什么。此外,作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中学生爱看电视 剧,而此类电视剧多因艺术粗糙,常为教师不屑,一些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许多教师听也 没听过。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仍然不够亲近,仍然严肃,仍然可敬而不可爱。 3.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袖手旁观。 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语文失宠,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我们语文 教师。而真正能感化学生 亲近语文的也是教师。主要的做法是设法让学生亲近生活。 1.关心学生爱好,推荐健康的视觉、听觉材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 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 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王国维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 风人深致。”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 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 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 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此外,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个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位电影 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无不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之功用。 值得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的中学生是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我们也许忽略一个极其重要 的因素——人类生存的大背景——电视传媒对人们冲击。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愈来愈大。人 们更愿看电视新闻而非报纸,常常先有电视剧火爆,才有该作品的畅销。成人如此,何况孩 子!“幸运 52”、“欢乐总动员” “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以其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 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学生喜欢。当我们反对一味的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反对把孩 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时,当我们更重视语文的阅读而不是分析时,语文课就走样了.没有了学 科的特点,没有了语文的教学含量,甚至语文成了阅读课,这种现象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2.扩大教师视野,挣脱教参的桎梏,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艺术也是科学。 调查显示,不少教师完全依赖教学参考,只有不到 50%的教师购买相关学科的报刊杂 志,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要知道大多学生热爱学习,已经主动购买和阅读了诸如《课文解读》 类的资料,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向他们传授的与他们手头资料一模一样,长此以往 学生就厌
学语文,教师也觉得教书乏味。笔者耳闻“前身杀了猪,今身来教书;前身杀了人,今身教 语文”,就是语文教师深感教学力不从心的真实写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心中有教参外, 还必须购买阅读相关学科资料,初略了解边缘学科常识,博学自广,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 识储备,激发他们亲近语文的热望,让我们的语文课重见生机 笔者前几年听了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还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 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 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 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 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 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 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有的还说:根据吸管原理,当约旦河的输入量 等于死海海水的蒸发量时,死海水面虽有所下降但终不至于干涸。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 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序上尝到了创新的喜 悦。假如这位老师局限于教参,又完全不懂环境知识、物理常识,怎么能迸溅出这样的思想 火花呢? 3.确立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地位,就是在教学中亲近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的导向。这就是 “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宗旨自然是好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么 满堂跑,要么袖手旁观,以期待学生精彩的发言,有新意的思维而任其自然。从心理学的角 度看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教差,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提问来引导思路,教师的讲解来提纲挈领, 教师的想象来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你时刻在他们身边,时刻在他们 心里,尤其让一些差生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压根儿就没有放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亲和力,让 厌学者减低到最低限度。加上学生的发现往往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或针对性,这时就需 要老师的指导。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 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在动态生 成的课堂中,教师要亲近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参与探究,时刻不忘自己是师生平等对 话的首席,才能确保对文本衍生义的主线明晰,不让语文课堂演变成为自由沙龙,否则,教 学目标和教学意义就从根本上消失了
学语文,教师也觉得教书乏味。笔者耳闻“前身杀了猪,今身来教书;前身杀了人,今身教 语文”,就是语文教师深感教学力不从心的真实写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心中有教参外, 还必须购买阅读相关学科资料,初略了解边缘学科常识,博学自广,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 识储备,激发他们亲近语文的热望,让我们的语文课重见生机。 笔者前几年听了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还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 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 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 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 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 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 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有的还说:根据吸管原理,当约旦河的输入量 等于死海海水的蒸发量时,死海水面虽有所下降但终不至于干涸。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 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序上尝到了创新的喜 悦。假如这位老师局限于教参,又完全不懂环境知识、物理常识,怎么能迸溅出这样的思想 火花呢? 3. 确立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地位,就是在教学中亲近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的导向。这就是, “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宗旨自然是好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么 满堂跑,要么袖手旁观,以期待学生精彩的发言,有新意的思维而任其自然。从心理学的角 度看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教差,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提问来引导思路,教师的讲解来提纲挈领, 教师的想象来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你时刻在他们身边,时刻在他们 心里,尤其让一些差生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压根儿就没有放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亲和力,让 厌学者减低到最低限度。加上学生的发现往往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或针对性,这时就需 要老师的指导。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 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在动态生 成的课堂中,教师要亲近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参与探究,时刻不忘自己是师生平等对 话的首席,才能确保对文本衍生义的主线明晰,不让语文课堂演变成为自由沙龙,否则,教 学目标和教学意义就从根本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