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神经元及其相互联系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胞体 营养、代谢中心 神经元 树突多个,接受信息,传给胞体 突起 轴突1个,传导冲动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
第一节 神经元及其相互联系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 胞体 营养、代谢中心 树突 多个,接受信息,传给胞体 突起 轴突 1个,传导冲动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
树突 神经末梢 郎飞 氏告 细胞体 轴 施万细胞 髓销 细胞核 胞体和树突:主要负责接受和整合信息 轴突始段:主要负责产生动作电位 轴突:负责传导信息 突触未梢:负责向效应细胞或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
胞体和树突:主要负责接受和整合信息 轴突始段:主要负责产生动作电位 轴突:负责传导信息 突触末梢:负责向效应细胞或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
(二)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1.神经纤维的分类 传导速度:V粗>V细,与内阻有关;V有髓>V无髓,跳跃式传导; V温度高>V温度低,如0℃以下时低温麻醉 *分类:1)按电生理特性一A>B>C(速度),常用于传出神经纤维 2)按来源与直径→I>Ⅱ>Ⅲ>IⅣ,常用于传入神经纤维 Erlanger-Gasser对应的loyd-Hunt 功能 纤维直径 传导速度 分类 分类 (μm) (m/s) A(有髓鞘) Ias Ib 本体感觉、躯体运动 13-22 70120 B 触压觉 8-13 30-70 支配梭内肌(引起收缩) 4~8 15~30 父 痛觉、温度觉、触压觉 14 12-30 B(有髓鞘)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1-3 3~15 C(无髓鞘) 后根 IV 痛觉、温度觉、触-压觉 0.4~1.2 0.6-20 交感 交感节后纤维 0.3-1.3 0.72.3
(二)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1. 神经纤维的分类 传导速度:V粗>V细,与内阻有关;V有髓>V无髓,跳跃式传导; V温度高>V温度低,如0℃以下时低温麻醉 *分类: 1)按电生理特性→A>B>C(速度),常用于传出神经纤维 2)按来源与直径→Ⅰ>Ⅱ>Ⅲ>Ⅳ,常用于传入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传导兴奋 特征:①完整性②双向性③绝缘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的逆向轴浆运输 4.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功能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
④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传导兴奋 特征:① 完整性 ② 双向性 ③ 绝缘性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的逆向轴浆运输 4.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功能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并传递 信息的部位。 定向突触:经典突触 化学性突触 分类 非定向突触 电突触
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并传递 信息的部位。 定向突触:经典突触 化学性突触 分类 非定向突触 电突触
(一)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轴突 突触前膜 线粒体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n 突触后膜
(一)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的分类 轴一轴突触 根据突触的部位分: Axo-axonic synapse 树突 Dentrite 轴突一胞体式 轴一树突触 轴突一树突式 Axo-dendritic synapse 轴一体突触 轴突一轴突式 Axo-somatic synapse 胞体 Soma 根据功能分: 轴突 树一树突触 Axon 兴奋性突触 Dendro-dendritic synapse 抑制性突触 突触的类型
2.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的部位分: 轴突—胞体式 轴突—树突式 轴突—轴突式 根据功能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过程 基本过程:电一化学一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起的突触 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 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Y-氨基丁酸)
(二)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过程 基本过程:电—化学—电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 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 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γ-氨基丁酸)
①EPSP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 兴奋性递质释放 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K+通透性↑ 圆电位 Na+内流 K+外流 静丸电位 去极化 EPSP 局去款化
10 突触前膜去极化 兴奋性递质释放 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 + ( 主 ) K +通透性 ↑ EPSP Na +内流 、 K +外流 ①EPSP Ca2+内流 去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