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一… 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 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 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 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一一 检查予 1、学生齐读课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奥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 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 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 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教学札记 2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1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 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 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 2、3、4 教学难点: 目标 5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 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 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 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 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 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 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 41 岁辞官回乡, 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教学札记
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教学札记 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 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 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 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 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 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 (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乃不知有汉 (竞然) 舍:便舍船 (舍弃)屋舍俨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 22
22 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 年),陶渊明约 57 岁。他既拒绝过 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 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 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 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 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乃: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乃.不知有汉 (竟然) 舍: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 (看到)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乐: 并:都 咸来问讯: 咸:都 皆叹惋 皆:都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四、解题、图解课文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沿抓行,造桃林 山水复无略<章3 桃林尽,山洲现 桃 光{翻丹 二、访问桃源 柳暗花明又一村 社风情 惊)托 三、再哥桃源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 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 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 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教学札记 2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3 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 (就)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乐: 并:都 咸.来问讯: 咸:都 皆.叹惋: 皆: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四、解题、图解课文: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 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 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 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札记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 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 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 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4
2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 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 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 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 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 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 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 加点的“间”读作 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 思的词,它是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而在 文中,它指的是,是个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 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 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教学札记 2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5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 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 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 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 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 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 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 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 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教学札记
22、短文两篇 教学札记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情感价值观:5、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其高洁傲岸的节 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 还有什么意思呢?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 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 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举例: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 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 检查预习 课堂小测 德馨(xin):品德高尚。 案牍(du) 鸿儒( hong ru):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完成在作业本上) 2、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 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 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三、课文学习: 26
26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 情感价值观:5、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其高洁傲岸的节 操。 教学重点: 目标 2、4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 还有什么意思呢?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 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 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举例: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 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1、课堂小测: 德馨(xīn):品德高尚。 案牍(dú) 鸿儒(hóng rú):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完成在作业本上) 2、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 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 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三、课文学习: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一)紧扣特点,指导朗读。(亮点欣赏) “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 的何在?现在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 1、教师师范读课文。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 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 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 (二)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疑点解惑) 1、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 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理解句中“之”字用法。) 2、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 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 相关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 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为什么? (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4、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 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 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四、图解课文 物 志 陋室 德馨「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何晒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安贫乐道) 五、课文小结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 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 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 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 六、布置作业 本文的字词归纳 教学札记 2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7 (一)紧扣特点,指导朗读。(亮点欣赏) “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 的何在?现在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 1、教师师范读课文。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 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 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 (二)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疑点解惑) 1、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 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理解句中“之”字用法。) 2、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 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 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为什么? (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4、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 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 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四、图解课文: 五、课文小结: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 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 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 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 六、布置作业: 本文的字词归纳。 教学札记
爱莲说 教学札记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情感价值观: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一一字词归类—一学生诵读一一质疑释疑一一学生感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 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但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归功于北宋理 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字词过关 1、检查学生预习的字词分类 2、课堂小练习 蕃(fan):多 出淤(y0)泥 濯(zhu6) 噫(yi) 亵(xe)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者 亭亭净植(zh):树立。 而濯清涟而不妖却 聚室而谋曰 顺接连词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 之渔人甚异之 它(桃花林奇景)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之爱 主谓之间,不译 、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 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 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 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 《爱莲说》,托物言志 “说”的介绍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 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28
28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 情感价值观: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 2、4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字词归类——学生诵读——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 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但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归功于北宋理 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字词过关: 1、检查学生预习的字词分类; 2、课堂小练习: 蕃(fán):多。 出淤(yū)泥 濯(zhuó) 噫(yì) 亵.(xiè)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ì)者 亭亭净植.(zhí):树立。 而 濯清涟而不妖 却 聚室而谋曰 顺接连词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 之 渔人甚异之 它(桃花林奇景) 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 牡丹之爱 主谓之间,不译 三、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 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 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 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 《爱莲说》,托物言志。 “说”的介绍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 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 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五、分析课文(亮点欣赏) (一)总述: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提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二)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 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 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 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 情感丰富。 (三)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详见图解 親美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莲体态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端庄 风度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圣洁 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结构精巧 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一一莲(独) 三种类型 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疑点解惑) 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 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 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 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 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蕴”。 (君子) 周敦颐 正衬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陶渊明 众人 教学札记 2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9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四、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 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五、分析课文(亮点欣赏) (一)总述: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提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二)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 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 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 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 情感丰富。 (三)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详见图解 (四)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六、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疑点解惑) 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 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 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 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 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意蕴”。 教学札记
七、课堂小结 教学札记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 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 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 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八、处理练习 1、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上的相关题目 2、同步练习: )理解填空 ①《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起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②找出文中两个对偶句 ③《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 的句子是 ④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⑥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⑦《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 种写法为: ⑧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主题理解 《陋室铭》的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 生活情趣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 花喻人,揭示作者 的品质 3)拓展 ①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 ②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连续性的两句算一句) 30
30 七、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 119 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 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 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 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八、处理练习: 1、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上的相关题目; 2、同步练习: 1)理解填空 ①《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起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②找出文中两个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 ____ 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⑦《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 种写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题理解 《陋室铭》的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 )的愿望和( )的 生活情趣。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 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拓展 ①写出莲花的别 称三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连续性的两句算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