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唐晓岚审核人:赵翠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字( ),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 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 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 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 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 预习导学。 1.给黑体字注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馨( 便要还家( 及郡下( ) 刘子骥( 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重点实词、虚词翻译。 甚异之 咸来问讯 复延至其家 诣太守 欲穷其林 寻病终 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通假字 便邀还家”一句中( )通( )的意思。 (三)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线索: 第一部分(第1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 - 1 - 第 21 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唐晓岚 审核人:赵翠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 ),字( ),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 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 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 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 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 一、预习导学。 1.给黑体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重点实词、虚词翻译。 甚异之 咸来问讯 复延至其家 诣太守 欲穷其林 寻病终 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一句中( )通( ),( )的意思。 (三)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线索: 第一部分(第 1 节):写 。 第二部分(第 2~3 节):写 。 第三部分(第 4~5 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一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 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 外桃源”。 三、自我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的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 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 ⑥未果,寻病终( 四、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② 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 - 2 -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 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 外桃源”。 三、自我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的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 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四、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① ② ③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二)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 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 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 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 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 加也。(选自《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 (qi):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 ( qia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an)思: 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奇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 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 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 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 - 3 - (二)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 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 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 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 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 加也。 (选自《三国志 王粲传》) [注] 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③倒屣 (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⑤强 (qiǎng)记:记忆力强。 ⑥属(zhǔ)文:写文章。 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 ⑧精意覃(tán)思: 精心深思。 ⑨加:超过。 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 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 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 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 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第 22 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 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 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 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査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 馨( 有鸿儘(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 “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句统领 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 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用课文原句填空
- - 4 -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 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 无案牍之劳形(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 ”,隐喻陋室具有 “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 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 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是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 写,虚写的句子 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四、自读:解析课文。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 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 3.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难点)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 (一)解题 莲”即荷花。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用 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 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简介作者: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晢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 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给黑体字注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蕃 出淤()泥 灌( )裘( 玩 噫( 隐逸()者鲜( )不蔓()不枝
- - 5 -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 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 写,虚写的句子 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是: 。 四、自读:解析课文。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 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 3.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难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 (一)解题: “莲”即荷花。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用 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 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简介作者: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 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给黑体字注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蕃 ( ) 出淤( )泥 濯( ) 亵( )玩 噫 ( ) 隐逸( )者 鲜( ) 不蔓( )不枝
(四)解释黑体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7.花之隐逸者也( )8.花之君子者也 9.陶后鲜有闻( )10.宜乎众矣(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译课文 课堂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益:香远益清 鲜:陶后鲜有闻 受益匪浅 屡见不鲜 曾益其所不能 芳草鲜美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隐逸者也 水陆草木之花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二)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 - 6 - (四)解释黑体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7.花之隐逸者也 ( ) 8.花之君子者也( ) 9.陶后鲜有闻 ( ) 10.宜乎众矣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译课文。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益:香远益清 鲜:陶后鲜有闻 受益匪浅 屡见不鲜 曾益其所不能 芳草鲜美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隐逸者也 水陆草木之花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二)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第 24 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 作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修睦( 矜寡孤独( )男 有分( 编纂( 货恶其弃于地也( )门闩(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3.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D.故()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F.皆有所养( 4.翻译下列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5.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答 7.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答 8.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9.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10.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三、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答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答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 - 7 -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 作。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 有分( ) 编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答: 3.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4.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5.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答: 7.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答: 8.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9.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10.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三、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答: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答: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 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知识链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 称“杜工部”。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导学案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宗青未了 生曾云 凌绝顶 ao更短不胜zan 夫如何 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 (2)阴阳割昏晓( (3)造化钟神秀 (4)城春草木深( (5)会当凌绝顶( )(6)浑欲不胜簦( (7)荡胸生曾云( (8)家书抵万金(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之雄,西岳之险,南岳之秀,北岳 之幽,中岳之峻 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 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春望》 预习检测
- - 8 - 第 25 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 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知识链接: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 称“杜工部”。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导学案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 _______宗 青未了______ 生曾云_______ 凌绝顶 _______ 决 zì_______ sāo_______更短 不胜 zān_______ 夫如何_____ 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 ) (2)阴阳割昏晓( ) (3)造化钟神秀 ( ) (4)城春草木深( (5)会当凌绝顶( ) (6) 浑欲不胜簪( ) (7)荡胸生曾云( ) (8) 家书抵万金( )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 之幽,中岳______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 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春望》 一、预习检测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 欲不胜簦(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春望所 见: 触景生 情: 思念亲 人: 不堪愁 合作探究。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三、拓展延伸:积累杜甫的古诗名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石壕吏》导学案 辨音识字 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异义): 行 2.第二段:呼 啼 苦 .第三段:邺()戍()戌()戊()妪() 4.第四段:咽 前途: 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 - 9 -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 城春草木深( ) 家书抵万金( ) 浑 欲不胜簪( )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春望所 见: , 。 触景生 情: , 。 思念亲 人: , 。 不堪愁 苦: , 。 二、合作探究。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三、拓展延伸:积累杜甫的古诗名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石壕吏》导学案 一、辨音识字。 1.第一段:石壕吏( ) 逾( ) 走(古今异义): 行: 2.第二段:呼: 怒: 啼: 苦: 3.第三段:邺( ) 戍( ) 戌( ) 戊( ) 妪( ) 4.第四段:咽( ) 泣: 登: 前途: 二、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四、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 - 10 - 四、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