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论两篇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 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 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 公报》1902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 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 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 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 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 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 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 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 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 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 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 挚的爱国热情 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 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 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 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 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 这种激情。)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 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
12.社论两篇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 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 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 公报》1902 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 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 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 “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 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一 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 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一 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 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 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 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 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 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 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 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 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 这种激情。)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 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
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 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 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 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 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 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 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 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 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 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髙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 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 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髙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 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 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一一将澳门的回归,看 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 宏气势。“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 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 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 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 得的佳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 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 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 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
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 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 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 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 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 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 一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 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 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 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 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 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 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 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 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 宏气势。“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 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 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 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 得的佳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 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 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 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 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 离母亲 400 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
后的欣慰与感慨。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濠江一全市一神州大地一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 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一中国发明“一国两制” 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一世界,举出 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 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 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 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 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 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 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 续性和关联 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 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 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 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 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 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 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 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 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 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 、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 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后的欣慰与感慨。第 3 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 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 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 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 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 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 年、150 年、400 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 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 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 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 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 续性和关联 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 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 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 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 3 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 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 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 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 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 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 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 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 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 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 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 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 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 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 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 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 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 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 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 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 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 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 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 较欣赏 相关资料 、社论的类型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 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 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 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 “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 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 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 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 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 400 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 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 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 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 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 200 字左右写一段分析 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 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 较欣赏。 相关资料 一、社论的类型
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 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 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 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 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 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 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 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 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 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 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 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 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1997年7月1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 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年,其租期将于1997年
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 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 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 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 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 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 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 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1898 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 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当年 6 月 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 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 99 年,7 月 1 日生效。 从 1982 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 1984 年 9 月 26 日在北京 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 年 7 月 1 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 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 1997 年 7 月 1 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 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 年,其租期将于 1997 年
6月30日届满。但是,澳门问题却与香港问题不尽相同,在过去的四百多年内, 葡萄牙是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占领澳门的,中葡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租 约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葡萄牙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达成 的协议中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当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 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 1985年,随着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中葡两国领导人 认为谈判解决澳门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意于次年举行正式谈判 此后经过4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 《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 三、关于“一国两制” 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题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重要讲话,其中谈到 国两制”的构想、“港人治港”的内涵及爱国者的标准,为和平收回香港 澳门的国家主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 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认同“一国 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人治港”的意思是,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 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个标准清楚地表明,爱国和爱港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 分割的。任何已经站在治港者行列的人或者有志于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都必须符合 这个标准。 四、立意高远激情洋溢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是《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社 论。这篇社论因立意深远、感情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而获得评论界的赞誉, 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政论作品。 作品立意不俗,全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文章回顾了 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斗争在 香港主权问题上被格外地凸显出来。特别是在香港回归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全
6 月 30 日届满。但是,澳门问题却与香港问题不尽相同,在过去的四百多年内, 葡萄牙是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占领澳门的,中葡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租 约。 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葡萄牙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在达成 的协议中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当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 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 1985 年,随着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中葡两国领导人 认为谈判解决澳门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意于次年举行正式谈判。 此后经过 4 轮谈判,1987 年 4 月 13 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 《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 三、关于“一国两制” 1984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题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重要讲话,其中谈到 “一国两制”的构想、“港人治港”的内涵及爱国者的标准,为和平收回香港、 澳门的国家主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 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认同“一国 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人治港”的意思是,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 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个标准清楚地表明,爱国和爱港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 分割的。任何已经站在治港者行列的人或者有志于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都必须符合 这个标准。 四、立意高远激情洋溢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是《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社 论。这篇社论因立意深远、感情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而获得评论界的赞誉, 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政论作品。 作品立意不俗,全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文章回顾了 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斗争在 香港主权问题上被格外地凸显出来。特别是在香港回归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全
世界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尊严,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读之荡气回肠,使人感 慨万千。 作品的结构尤其值得称道。文章中间部分以“为了这一天”贯穿,避免了一 般化的叙述,把读者的目光集中到“为了这一天”这个激动人心的焦点上来 段“为了这一天”概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也折射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香港回归的广阔背景。这篇社论之所以篇幅较短 而又内容丰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论述角度 语言清新、活泼而又不失严谨、准确也是这篇作品的一大特色。如“全世界 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圆了中华民族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回 归梦”,这样气魄很大、情感炽热的句子,在社论中很多,就像是一串串多彩的 音符,形成了恢宏的交响诗。很明显,作者在创作这篇社论时在语言提炼方面是 下了一番功夫的。政论特别是重要社论,能够有这种清新活泼的语言,很不容易。 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这篇社论文字再长一些似也在情理之中,但作者却力求写得精短、简洁。这种 努力是成功的。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扎实,概括力极强,非常顺畅。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7年·第八届)》,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五、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无不为之欢呼,为之振奋。社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记载下了这一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盛事,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这篇社论就是一面爱国主义大旗。 可以说,这篇社论的“根”就是一个“情”字——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一开 头,便表达了因香港回归祖国而生的自豪感和因百年耻辱得以洗雪而生的痛快 感;接着,一连三个排比句式“为了这一天”,抒发了对无数中华儿女“御外侮 争主权,前赴后继,同殖民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崇敬之情,讴歌了老 辈国家领导人为实现中国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文章还重点抒发了对提出“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通篇文情并茂,情理交融,使读者由 接近而贴近而共鸣 真理是由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侧面组成的,我们的新闻评论也应该五彩缤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只有以饱蘸激情的笔书写出的篇章, 才会有生机和活力。而评论的情,就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深切 关注
世界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尊严,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读之荡气回肠,使人感 慨万千。 作品的结构尤其值得称道。文章中间部分以“为了这一天”贯穿,避免了一 般化的叙述,把读者的目光集中到“为了这一天”这个激动人心的焦点上来。三 段“为了这一天”概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也折射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香港回归的广阔背景。这篇社论之所以篇幅较短 而又内容丰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论述角度。 语言清新、活泼而又不失严谨、准确也是这篇作品的一大特色。如“全世界 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圆了中华民族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回 归梦”,这样气魄很大、情感炽热的句子,在社论中很多,就像是一串串多彩的 音符,形成了恢宏的交响诗。很明显,作者在创作这篇社论时在语言提炼方面是 下了一番功夫的。政论特别是重要社论,能够有这种清新活泼的语言,很不容易。 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这篇社论文字再长一些似也在情理之中,但作者却力求写得精短、简洁。这种 努力是成功的。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扎实,概括力极强,非常顺畅。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7 年·第八届)》,新华出版社 1999 年版) 五、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无不为之欢呼,为之振奋。社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记载下了这一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盛事,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这篇社论就是一面爱国主义大旗。 可以说,这篇社论的“根”就是一个“情”字──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一开 头,便表达了因香港回归祖国而生的自豪感和因百年耻辱得以洗雪而生的痛快 感;接着,一连三个排比句式“为了这一天”,抒发了对无数中华儿女“御外侮、 争主权,前赴后继,同殖民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崇敬之情,讴歌了老一 辈国家领导人为实现中国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文章还重点抒发了对提出“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通篇文情并茂,情理交融,使读者由 接近而贴近而共鸣。 真理是由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侧面组成的,我们的新闻评论也应该五彩缤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闻评论,与冷漠无缘。只有以饱蘸激情的笔书写出的篇章, 才会有生机和活力。而评论的情,就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深切 关注
(选自刘根生编著《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选自刘根生编著《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 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