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作者:张联京 通联地址:陕西省杨陵区郃城中学 邮编:71210 电子信箱: zhanglianjing@126c0m 本文已于201010发表于《课外阅读》杂志上。 【内容提要】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而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 告知教学目标,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处理生字词,疏通文章句段,归纳古文相关知识 (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析人物形象、写作 手法,指导诵读、默写等进行的,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的脑 子里也塞得满满的,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农 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古文基础差越发不喜欢语文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教师在传统文言 文教学模式基础上,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 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以史正文抛砖引玉 【正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又是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文单 元的重要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有效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谈 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激发兴趣,用催人深思的引言去营造古文学习的氛围 可以坦率的讲,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对历史人 物不感兴趣、在问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理想的学生。面对这种现状, 教师只有设计催人深思开场白导入新课,然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 闷、冷场”局面。例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设世家》一文,教师可先由陈胜首发起义 这一点入手,告诉学生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被书写的精彩绝伦,一是法国人,一是中 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 自由等民主权利,而中国人的造反却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陈 胜、吴广的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学习本文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思考自己 为什么要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启发的。由此学生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迫切 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以史正文,用真实生动的历史背景消除学生的理解误区 在中国古代,文史是不分家的。这一点在今天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 学习古代人物传记,辅助以真实生动的历史背景,那么学生那么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思 路的理解把握上就不会走入误区。讲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询该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 景,既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听老师讲解历史背景时和自己所收集的 内容作以对比,加深印象。例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时,对东汉末年外戚 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这一历史背景必须讲透,先下大乱,豪杰涌起,从184年张角起义开始 军阀混战不断,而本文刘备问计诸葛亮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孙权经过父兄三代经营, 势力很强;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腾、韩遂等集团的势力也在刘备之上。而刘备虽有才却志 难伸,相继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因攻打曹操兵败后袁绍。后来袁
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作 者:张联京 通联地址:陕西省杨陵区邰城中学 邮 编:712100 电子信箱:zhanglianjing@126.com 本文已于 2010.10 发表于《课外阅读》杂志上。 【内容提要】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而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 告知教学目标,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处理生字词,疏通文章句段,归纳古文相关知识 (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析人物形象、写作 手法,指导诵读、默写等进行的,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的脑 子里也塞得满满的,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农 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古文基础差越发不喜欢语文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教师在传统文言 文教学模式基础上,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 一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人物传记类 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以史正文 抛砖引玉 【正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又是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文单 元的重要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有效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谈 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用催人深思的引言去营造古文学习的氛围 可以坦率的讲,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对历史人 物不感兴趣、在问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理想的学生。面对这种现状, 教师只有设计催人深思开场白导入新课,然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 闷、冷场”局面。例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设世家》一文,教师可先由陈胜首发起义 这一点入手,告诉学生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被书写的精彩绝伦,一是法国人,一是中 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 自由等民主权利,而中国人的造反却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陈 胜、吴广的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学习本文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思考自己 为什么要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启发的。由此学生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迫切 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二、以史正文,用真实生动的历史背景消除学生的理解误区 在中国古代,文史是不分家的。这一点在今天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 学习古代人物传记,辅助以真实生动的历史背景,那么学生那么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思 路的理解把握上就不会走入误区。讲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询该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 景,既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听老师讲解历史背景时和自己所收集的 内容作以对比,加深印象。例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时,对东汉末年外戚、 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这一历史背景必须讲透,先下大乱,豪杰涌起,从 184 年张角起义开始 军阀混战不断,而本文刘备问计诸葛亮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孙权经过父兄三代经营, 势力很强;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腾、韩遂等集团的势力也在刘备之上。而刘备虽有才却志 难伸,相继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因攻打曹操兵败后袁绍。后来袁
绍在官渡之战中又被曹操打败,刘备又去依附刘表,在刘表集团中被排挤,无奈去偏远小县 新野去屯兵。此后二十多年流亡,为改变现状经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本文就节 选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弄清楚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及刘备当时流亡郁闷的历史背景,对理 解《隆中对》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三、抛砖引玉,用古代知名人物的经典事迹充实、丰富作文内容 “古为今用”,毛泽东的这句名言也适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古代典籍中无以计数 的人物,他们或者一心为公,不计个人私利,例如文天祥、范仲淹等:他们或者清廉自守, 政绩卓著,受百姓拥戴,例如欧阳修、苏轼等:他们或者安贫乐道,固守节操,例如陶渊明 等:他们或者有经邦济国之才,作战时指挥若定,例如墨子等:他们或者能言善辩,口若悬 河,智谋过人,例如唐雎等:他们或者为人臣者竭忠尽智,或迂回讽谏,或直面诤言,例如 邹忌等。如此等等。每当读到这些选段,文言文特有的简洁而又魅力十足的语言总能激起我 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对于情感和灵魂正处于可塑性很强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材料非常 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适时的把它们作为学生作文中的题材,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厚度。鲜活 的事实要比空洞的编造效果要好得多。例如以“抱负”为话题写作文,可以用陈胜“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例子,以“诚心”为话题写作文,可以用《隆中 》中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等等。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又积累运 用了作文素材,还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正所谓“一箭三雕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传统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般教学模式是:告知教学目 标,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处理生字词,疏通文章句段,归纳古文相关知识(通假字、 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指导 诵读、默写等等,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的脑子里也塞得满满 的,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农村初中的学生 由于古文基础差越发不喜欢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 教学,就是要在传统文言文模式基础上,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 和性格特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作文方面再把名人的经典事迹灵活运用其中,一定会 对文章增色添辉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陈旭远、黄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绍在官渡之战中又被曹操打败,刘备又去依附刘表,在刘表集团中被排挤,无奈去偏远小县 新野去屯兵。此后二十多年流亡,为改变现状经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本文就节 选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弄清楚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及刘备当时流亡郁闷的历史背景,对理 解《隆中对》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三、抛砖引玉,用古代知名人物的经典事迹充实、丰富作文内容 “古为今用”,毛泽东的这句名言也适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古代典籍中无以计数 的人物,他们或者一心为公,不计个人私利,例如文天祥、范仲淹等;他们或者清廉自守, 政绩卓著,受百姓拥戴,例如欧阳修、苏轼等;他们或者安贫乐道,固守节操,例如陶渊明 等;他们或者有经邦济国之才,作战时指挥若定,例如墨子等;他们或者能言善辩,口若悬 河,智谋过人,例如唐雎等;他们或者为人臣者竭忠尽智,或迂回讽谏,或直面诤言,例如 邹忌等。如此等等。每当读到这些选段,文言文特有的简洁而又魅力十足的语言总能激起我 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对于情感和灵魂正处于可塑性很强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材料非常 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适时的把它们作为学生作文中的题材,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厚度。鲜活 的事实要比空洞的编造效果要好得多。例如以“抱负”为话题写作文,可以用陈胜“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例子,以“诚心”为话题写作文,可以用《隆中 对》中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等等。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又积累运 用了作文素材,还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正所谓“一箭三雕”。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传统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般教学模式是:告知教学目 标,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处理生字词,疏通文章句段,归纳古文相关知识(通假字、 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指导 诵读、默写等等,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的脑子里也塞得满满 的,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农村初中的学生 由于古文基础差越发不喜欢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 教学,就是要在传统文言文模式基础上,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 和性格特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作文方面再把名人的经典事迹灵活运用其中,一定会 对文章增色添辉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陈旭远、黄薇编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