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 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堂课,好的问 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 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 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 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 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 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 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 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岀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 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 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 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茡生探索 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 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 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小巷深处》 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 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 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 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 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 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 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导致拖堂,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 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 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 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 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1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 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 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 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 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 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 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 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 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 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 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 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 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 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 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 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 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 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小巷深处》 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 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 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 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 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 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 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 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 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 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 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 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 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 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 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 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λ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岀乎人 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 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 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 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 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 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 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 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个孝顺母亲的孩子?鼓 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岀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 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 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 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 绝好內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 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 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 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 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 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茡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 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 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岀新知,就解学生心 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 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 问到实处根处
2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 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 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 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 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 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 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 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 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 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 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 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 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 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鼓 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 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 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 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 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 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 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 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 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 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 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 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 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 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 问到实处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