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采访经验谈 1999年5月,我接受了到苏州采访贵州籍文化名人谢孝思的任务。采访前,我把贵阳台以 前拍摄的关于谢孝思为家乡捐赠书画等的一些片子(十多盘毛带)调出来仔细观看,同时又从 党史办小找到有关射孝思方方面面的材料。这部片子由于没有俊做其他专颗片那样事先有个分 镜头木子(被采访者在异地,无法预先设定),因出我拟定出了几个大问颗十几个小问颗,以 备采访时选用】 实践证明,充分的前期准备对后期深入扎实的采访是有好处的,它是拍好片子的基础 就像当你面对几样小菜和多种大菜的时候,大菜总比小菜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人说:“巧媳 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确报道意图,做好前期准备 异地采访,顾名思义就是记者离开本地到外地进行采访,然而采访什么,采访哪些方面 并不完全是不加选择、任意确定的。特别是电视采访,带去的设备有限,不可能有闻必录, 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采访任务,才能围绕报道的意图进行。这次异地采访,主要是 反映出纪老人谢孝思在他的第二故乡 一苏州的生活以及他在苏州文化方面的贡献 明确了采访意图,就有了个大概的框架,采访也就基本上围绕这个框架来进行。比如说 谢老对苏州贡献最大的是修复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那么我们现 看到的是已经修葺一新的园林,如果不拿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园林作比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因此我们找了部分修复前的照片进行了拍摄,但仅靠两幅黑白照片,还不足以说明清楚 因此我又通过采访谢老,了解到修复前的园林毁坏的程度:清滋见底的角池,原来是泉水塘 亭台水榭边的马粪足有三尺厚宽敞明亮的大厅曾经是拴马的马既·。 .只有知道了这些 才能了解到谢老以鬼斧神工般的力量,修复苏州园林的不易 作为一个贵州籍人,他对苏州人民的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他的同乡和晚辈,也深深感 到骄做和自豪,同时也感到有责任把他这种精神,把他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对生 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报道好,让所有看了此片的人都说:贵州人,了不起这种责任感 便是我要说的新闻情感,亦是我的新闻追求。 抓住机会,深入采访 异地采访,人生地疏。如果采访回来发现材料不充分,补充采访就较困难,况且有些机 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时间上也不允许再往返进行采访。因此,必须尽可能深入采访,尽可能 充分占有材料。 在苏州采访谢孝思,虽然我们和当地党史办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但由于他 们车辆少,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时甚至乘出租车到很远的地方拍摄。在这样 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做到提前一天整理出要去拍摄的那个地点的内容,越细越好,以求一次 性到位。 异恤采访,会调到对采访对象材料堂据不全的问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依常当地 有关单位,如市政协等出面帮助。我们联络各有关人士,请他们来对谢孝思的情况作 一简要 介绍,这比我们自己搜集材料要好得多。这样,谢孝思在苏州的总体情况我们就有了一个大 致的认识和了解。由此也可获得更为真实直接的材料。 此片有两组对苏州街头市民采访的镜头。内容是问作为苏州人知不知道苏州有个谢孝
异地采访经验谈 1999 年 5 月,我接受了到苏州采访贵州籍文化名人谢孝思的任务。采访前,我把贵阳台以 前拍摄的关于谢孝思为家乡捐赠书画等的一些片子(十多盘毛带)调出来仔细观看,同时又从 党史办找到有关谢孝思方方面面的材料。这部片子由于没有像做其他专题片那样事先有个分 镜头本子(被采访者在异地,无法预先设定),因此我拟定出了几个大问题十几个小问题,以 备采访时选用。 实践证明,充分的前期准备对后期深入扎实的采访是有好处的,它是拍好片子的基础。 就像当你面对几样小菜和多种大菜的时候,大菜总比小菜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人说:“巧媳 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确报道意图,做好前期准备 异地采访,顾名思义就是记者离开本地到外地进行采访,然而采访什么,采访哪些方面 并不完全是不加选择、任意确定的。特别是电视采访,带去的设备有限,不可能有闻必录, 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采访任务,才能围绕报道的意图进行。这次异地采访,主要是 反映世纪老人谢孝思在他的第二故乡——苏州的生活以及他在苏州文化方面的贡献。 明确了采访意图,就有了个大概的框架,采访也就基本上围绕这个框架来进行。比如说, 谢老对苏州贡献最大的是修复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那么我们现在 看到的是已经修葺一新的园林,如果不拿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园林作比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因此我们找了部分修复前的照片进行了拍摄,但仅靠两幅黑白照片,还不足以说明清楚 , 因此我又通过采访谢老,了解到修复前的园林毁坏的程度:清澈见底的鱼池,原来是臭水塘; 亭台水榭边的马粪足有三尺厚;宽敞明亮的大厅曾经是拴马的马厩……只有知道了这些 , 才能了解到谢老以鬼斧神工般的力量,修复苏州园林的不易。 作为一个贵州籍人,他对苏州人民的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他的同乡和晚辈,也深深感 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有责任把他这种精神,把他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对生 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报道好,让所有看了此片的人都说:贵州人,了不起!这种责任感, 便是我要说的新闻情感,亦是我的新闻追求。 抓住机会,深入采访 异地采访,人生地疏。如果采访回来发现材料不充分,补充采访就较困难,况且有些机 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时间上也不允许再往返进行采访。因此,必须尽可能深入采访,尽可能 充分占有材料。 在苏州采访谢孝思,虽然我们和当地党史办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但由于他 们车辆少,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时甚至乘出租车到很远的地方拍摄。在这样 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做到提前一天整理出要去拍摄的那个地点的内容,越细越好,以求一次 性到位。 异地采访,会遇到对采访对象材料掌握不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依靠当地 有关单位,如市政协等出面帮助。我们联络各有关人士,请他们来对谢孝思的情况作一简要 介绍,这比我们自己搜集材料要好得多。这样,谢孝思在苏州的总体情况我们就有了一个大 致的认识和了解。由此也可获得更为真实直接的材料。 此片有两组对苏州街头市民采访的镜头。内容是问作为苏州人知不知道苏州有个谢孝
思。采访的效果非常好,他们不但知道,还例举了他的贡献。其实在这之前我的采访本上并 没有写上把街头市民作为采访对象,直到有一天早上采访前,我的一位同事复印一份有关谢 孝思的材料后回来告诉我,说复印的小姐一看复印的内容就说,“谢孝思我认识 到处都 他题的字。”当时这位同志的一句说笑,引发了我想要采访苏州市民的念头。当我把这个刻 法告诉大家时,他们都说可以试试,不好就不要。实践证明,采访的效果非常好,增加了此 片的说服力。 运用发散性思维,驾驭谈话走向 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提问艺术和引导谈话艺术的能力。 一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而运用提问技巧时也一定要 紧扣事件本身或者紧扣人物去询问。要合平罗辑,从而获得必要的新闻素材,为采访后的摧 稿做好资料准备。 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思维形式固定 只知道按照 先列出的采访提 纲提问或者被动地任由被采访者去侃侃而谈,那么这就算不 一次成功的采访。因为这样 采访到的材料局限性很大,选择的素材不多。反之,如果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进行采访, 就会得到很多预想不到的东西,有些说不定还是本次采访的“亮点”。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在与被采访对象彼此交谈式的提问中,凭借敏锐的新闻敏感,不期 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且按照发现的新闻线索采访下去,直到获得这一线索所具备的全 部材料后,提问再回到主 要事件的采访上来。 如在苏州谢老 寓所采访 当我们得知谢老十 怀念家乡,还非常喜欢吃家乡的折耳根时,我认为这里可以有一个“亮点”,于是在发现 谢老园子里也种有贵州特有的名菜“折耳根”时,我赶紧把我们的摄像师叫了出来,拍下了 贵州的折耳根在苏州的土地上生长的镜头,同时引发了谢老对折耳根的话题。由于时间有限 当谢老谈到折耳根的药用价值时,我便把话题引到谢老对家乡的情结上来,说:看来,谢老 对家乡的折耳根真是情有独钟啊这时, 前来看望谢老的贵阳市党史办黄主任马上接着说 我看谢老就像株折耳根,把自己奉献给了苏州人民。这段话,恰如其份且又十分紧凑、贴切 迅速回到了主要事件上米。 其实,引导、打断谈话内容是一门艺术。就拿谢老来说,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君 到的东西,经历的人和事,直是太多太多,知识也非常渊博。只要你引发了他的兴致,他可 以滔滔不绝、天南地北地神侃。在异地采访时间紧,磁带少的情况下,就不能漫无边际地往 聊。要在不伤自尊、 不知不觉中打断、转移话题。因此一个采访者,我认为驾驭谈话内容 是非常关键的。 激发新闻情感,提炼新闻主题 “般的电视专题片,时间大约在十至 二十分钟,怎样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把我们起 要表达的内容传达给观众呢?这就需要对前期采访的素材进行分析、选择,从中提炼出主题。 只有这样,报道才有深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 首先要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同时还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前期采访回来后,你手里围 绕主题可供选择的材料和事例很多,但不能全用,有时只能忍痛制爱。否则蜻蜓点水,什么 都写什么都写不诱 就拿这次异地采访来说,我们采访的面比较宽,内容很丰富,可供送 择的材料很多,怎样才能抓住最具典型的事例来突出主题呢?于是我们立足谢老的两地“情 来展开。谢老在苏州文化方面的贡献,对贵州书画方面的捐赠,都是缘于一个“情”字。这 个情,把黔山吴水两地连结了起来,使我们从这个情上,看到了谢老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从而也触动了我们的新闻情感
思。采访的效果非常好,他们不但知道,还例举了他的贡献。其实在这之前我的采访本上并 没有写上把街头市民作为采访对象,直到有一天早上采访前,我的一位同事复印一份有关谢 孝思的材料后回来告诉我,说复印的小姐一看复印的内容就说,“谢孝思我认识,到处都有 他 题的字。”当时这位同志的一句说笑,引发了我想要采访苏州市民的念头。当我把这个想 法告诉大家时,他们都说可以试试,不好就不要。实践证明,采访的效果非常好,增加了此 片的说服力。 运用发散性思维,驾驭谈话走向 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提问艺术和引导谈话艺术的能力。 一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而运用提问技巧时也一定要 紧扣事件本身或者紧扣人物去询问。要合乎逻辑,从而获得必要的新闻素材,为采访后的撰 稿做好资料准备。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思维形式固定,只知道按照事先列出的采访提 纲提问或者被动地任由被采访者去侃侃而谈,那么这就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因为这样 采访到的材料局限性很大,选择的素材不多。反之,如果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进行采访, 就会得到很多预想不到的东西,有些说不定还是本次采访的“亮点”。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在与被采访对象彼此交谈式的提问中,凭借敏锐的新闻敏感,不断 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且按照发现的新闻线索采访下去,直到获得这一线索所具备的全 部材料后,提问再回到主要事件的采访上来。如在苏州谢老寓所采访,当我们得知谢老十分 怀念家乡,还非常喜欢吃家乡的折耳根时,我认为这里可以有一个“亮点”,于是在发现了 谢老园子里也种有贵州特有的名菜“折耳根”时,我赶紧把我们的摄像师叫了出来,拍下了 贵州的折耳根在苏州的土地上生长的镜头,同时引发了谢老对折耳根的话题。由于时间有限, 当谢老谈到折耳根的药用价值时,我便把话题引到谢老对家乡的情结上来,说:看来,谢老 对家乡的折耳根真是情有独钟啊!这时,前来看望谢老的贵阳市党史办黄主任马上接着说: 我看谢老就像株折耳根,把自己奉献给了苏州人民。这段话,恰如其份且又十分紧凑、贴切, 迅速回到了主要事件上来。 其实,引导、打断谈话内容是一门艺术。就拿谢老来说,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看 到的东西,经历的人和事,真是太多太多,知识也非常渊博,只要你引发了他的兴致,他可 以滔滔不绝、天南地北地神侃。在异地采访时间紧,磁带少的情况下,就不能漫无边际地往 下聊。要在不伤自尊、不知不觉中打断、转移话题。因此一个采访者,我认为驾驭谈话内容 是非常关键的。 激发新闻情感,提炼新闻主题 一般的电视专题片,时间大约在十至二十分钟,怎样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把我们想 要表达的内容传达给观众呢?这就需要对前期采访的素材进行分析、选择,从中提炼出主题。 只有这样,报道才有深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 首先要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同时还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前期采访回来后,你手里围 绕主题可供选择的材料和事例很多,但不能全用,有时只能忍痛割爱。否则蜻蜓点水,什么 都写,什么都写不透。就拿这次异地采访来说,我们采访的面比较宽,内容很丰富,可供选 择的材料很多,怎样才能抓住最具典型的事例来突出主题呢?于是我们立足谢老的两地“情 ” 来展开。谢老在苏州文化方面的贡献,对贵州书画方面的捐赠,都是缘于一个“情”字。 这 个情,把黔山吴水两地连结了起来,使我们从这个情上,看到了谢老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从而也触动了我们的新闻情感
新闻情感是新闻事实引起主体的愉悦之情。记者的新闻情感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 中,被采访对象所打动、激发、震撼的心理感受,其情感体验的强弱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 重要依据。正是因为有了新闻情感,才使得记者确信自己面对的事实是真正的新闻,发现了 真正的新闻,才能激发起记者的采访兴趣。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你要写人,你就得了解人,你就得走近他,细细观察,默 默倾听,分析对象,交流感情,窥探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只有这样,你 在写人时才可能带有真情实感,你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人。 新闻写作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记者的新闻情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精神要素。就拿我准 备采写谢老时来说吧,当时我是怀着崇敬、怀着热情,一步一步向他走近的。在采写的过程 中,我的心灵随之得到了一次净化,同时也调动起了我的新闻情感。 能够激发记者新闻情感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事实本身非常动人,震撼人心:二是信息性 强:三是找到了恰当的表现形式。 当然,新闻情感也不是任意滋生,随意流淌的。在新闻情感的体验中,要随时带一把理 性的尺子来度量那诸多复杂的情况,把那些微弱的,不会引起大多数受众共鸣的情感剔除。 总之,要很好地研究把握受众的心理和需要,面向观众,了解观众,抓住观众。要把思 想性、政治性溶入理性的尺子中,把握好新闻的导向性。 感人心者,必先感动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异地采访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时, 应怀着强烈的情感来面对你的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浓烈的新闻感情,才能以情 感人,采写好你的报道对象
新闻情感是新闻事实引起主体的愉悦之情。记者的新闻情感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 中,被采访对象所打动、激发、震撼的心理感受,其情感体验的强弱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 重要依据。正是因为有了新闻情感,才使得记者确信自己面对的事实是真正的新闻,发现了 真正的新闻,才能激发起记者的采访兴趣。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你要写人,你就得了解人,你就得走近他,细细观察,默 默倾听,分析对象,交流感情,窥探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只有这样,你 在写人时才可能带有真情实感,你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人。 新闻写作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记者的新闻情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精神要素。就拿我准 备采写谢老时来说吧,当时我是怀着崇敬、怀着热情,一步一步向他走近的。在采写的过程 中,我的心灵随之得到了一次净化,同时也调动起了我的新闻情感。 能够激发记者新闻情感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事实本身非常动人,震撼人心;二是信息性 强;三是找到了恰当的表现形式。 当然,新闻情感也不是任意滋生,随意流淌的。在新闻情感的体验中,要随时带一把理 性的尺子来度量那诸多复杂的情况,把那些微弱的,不会引起大多数受众共鸣的情感剔除。 总之,要很好地研究把握受众的心理和需要,面向观众,了解观众,抓住观众。要把思 想性、政治性溶入理性的尺子中,把握好新闻的导向性。 感人心者,必先感动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异地采访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时, 应怀着强烈的情感来面对你的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浓烈的新闻感情,才能以情 感人,采写好你的报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