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核酸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 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DNA的复制把遗传 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最后翻 译成特异的蛋白质,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 在某些情况下RNA也是重要的遗传 物质,如在RNA病毒中R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同时作为mRNA,指导病毒蛋白质 的生物合成。在致癌RNA病毒中,RNA还以逆转录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分子。 上述遗传信息的流向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它是由F.Crick在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后又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中心法则可简洁的用图11-1表示: DNA 翻译 蛋白质 复制病毒] 图111中心法则简图 图中复制就是指以原来分子为模板,合成出相同分子的过程:转录(或逆转录)就是在 DNA(或RNA)分子上合成出与其核苷酸顺序相对应的RNA(或DNA)的过程:翻译就是在 以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根据每三个相 邻核苷酸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规则,由RNA运送氨基酸,合成出具有特定氨基 酸顺序的蛋白质肽链的过程。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一、半保留复制 DNA呈双股螺旋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都是极 270
270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核酸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 DNA 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 DNA 的复制把遗传 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由DNA 传递到 RNA,最后翻 译成特异的蛋白质,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在某些情况下 RNA 也是重要的遗传 物质,如在 RNA 病毒中 RNA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同时作为 mRNA,指导病毒蛋白质 的生物合成。在致癌 RNA 病毒中,RNA还以逆转录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 DNA 分子。 上述遗传信息的流向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它是由 F.Crick 在 1958 年最早提出的, 其后又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中心法则可简洁的用图 11-1 表示: 图 11-1 中心法则简图 图中复制就是指以原来分子为模板,合成出相同分子的过程;转录(或逆转录)就是在 DNA(或 RNA)分子上合成出与其核苷酸顺序相对应的 RNA(或 DNA)的过程;翻译就是在 以 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简称核糖体)上,以 mRNA 为模板,根据每三个相 邻核苷酸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规则,由 tRNA 运送氨基酸,合成出具有特定氨基 酸顺序的蛋白质肽链的过程。 第一节 DNA 的生物合成 一、半保留复制 DNA 呈双股螺旋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都是极 DNA 复制 转录 逆转录 复制 [病毒] 翻译 蛋白质 RNA
为重要的。两条链严格以A一T和G一C碱 基配对所形成的氢键联结在一起,这两条链 是互补的。在DNA复制时,亲代DNA的双 原来的亲代分 螺旋先行解旋和分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板 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在这两条链上各形城 条互补链。这样,由亲代DNA的分子可以 精确地复制出2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子 代DNA分子中有一条链是从亲代DNA来 的,另一条则是新形成的,这叫做半保留复 制(replication(图l-2).这 个半保留复制首先由Meselson与Stahl(1958) 用同位素5实验证明。将大肠杆菌培养在 以15NH4C1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经多代 之后,细胞内所形的DNA都为5N所材 记。收集细胞并抽提出DNA,然后进行氯化 铯平衡密度梯度离心。这时DNA形成单 的浮力密度为1.724g/ml的条带,而对照是 图1-2DNA的半保留复制 在普通N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浮力密度较低,为1.71Og/ml。现在将15N氮源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4N的培养 基中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DNA的浮力密度。经一代之后, DNA只出现一条区 DNA的组 秀作 结果 分大 271
271 为重要的。两条链严格以 A—T 和 G—C 碱 基配对所形成的氢键联结在一起,这两条链 是互补的。在 DNA 复制时,亲代 DNA的双 螺旋先行解旋和分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板, 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在这两条链上各形成一 条互补链。这样,由亲代 DNA 的分子可以 精确地复制出 2 个子代 DNA 分子。每个子 代 DNA 分子中有一条链是从亲代 DNA 来 的,另一条则是新形成的,这叫做半保留复 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图 11-2)。这 个半保留复制首先由 Meselson与 Stahl (1958) 用同位素 15N 实验证明。将大肠杆菌培养在 以 15NH4Cl 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经多代 之后,细胞内所形成的 DNA 都为 15N 所标 记。收集细胞并抽提出 DNA,然后进行氯化 铯平衡密度梯度离心。这时 DNA 形成单一 的浮力密度为 1.724g/ml 的条带,而对照是 在普通 14N 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 浮力密度较低,为 1.710g/ml。现在将 15N 氮源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 的培养 基中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 DNA 的浮力密度。经一代之后,DNA 只出现一条区 图 11-2 DNA 的半保留复制 原来的亲代分子 第二代子 分子 第一代子分子
图Il-3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Meselsen-Sahl实验图解 带,浮力密度为1.7I7g/ml,位于15N一DNA和14N一DNA之间,这条区带的DNA是由 4N/5N一DNA组成的。经二代之后,出现两条区带,其浮力密度分别为1.7I0g/ml和 1.717g/m,即一条区带为4N/I4N-DNA,另一条区带为14N/15N-DNA。再继续培养, 1N/1N一DNA分子逐渐增多,而1N/5N一DNA分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些结果 及其解释可用图11-3表示。这个试验结果证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以后用 其他细菌、动物、植物、噬菌体、动物病毒等也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NA的半保 留复制可以使遗传信息的传递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和它的遗传功能是相吻合的,说明半保 留复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DNA会发生损 伤,需要修复:在复制和转录中DN会有损耗,必须进行更新: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 DNA特定序列可能修饰、删除、扩增和重排 二、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 DNA的合成是以四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为底物的聚合反应,该过程除了酶的催化 之外,还需要以适量的DNA为模板,以RNA或DNA)为引物和镁离子的参与。 mdATP、 DNA聚合酶 DNA+(m+m+m+na)PPi mdCTP DNA,Mg" ndTTP 实际上,DNA合成的反应是很复杂的,催化这个反应的酶也有多种,除DNA聚合酶 外,还有RNA引物合成酶(即引发酶),DNA连接酶、拓扑异构酶、解螺旋酶及多种蛋白 质因子参与。现将与DNA合成有关的几种酶和蛋白质因子扼要介绍如下: 1.引物合成酶(亦称引发酶,Primase) 此酶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RNA,这段RNA作为合成DNA的引物Primer)。催化 引物RNA合成的酶对利福平((rifampicin)不敏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用脱氧核糖核苷酸代 替核糖核苷酸作为底物,而与经典的RNA聚合酶不同。大肠杆菌的引物酶为一条单链多 肽,分子量为60000。 2.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目前已知的DNA聚合酶有多种,它们的性状和在DNA合成中的功能均不相同。在大 肠杆菌中发现有3种DNA聚合酶,分别称为DNA聚合酶I、I、Ⅲ。DNA聚合酶I最初 是在1955年由Kornberg在大肠杆菌内发现的。Kornberg将其进行了高度纯化。纯化的酵 是一条单链多肽,呈球状,直径约为6.5m,是DNA直径的3倍左右。分子量为109000。 每个分子含一个锌原子。这个锌原子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关。DNA聚合酶I是多功能酶,它 具有5’→3'聚合酶,5’→3'外切酶及3′→5'外切酶的活性。它的主要功能是对 DNA损伤的修复,以及在DNA复制时,填补RNA引物切除后留下的空隙。 272
272 图 11-3 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的 Meselsen-Stahl 实验图解 带,浮力密度为 1.7l7g/ml,位于 15N—DNA 和 14N—DNA 之间,这条区带的 DNA 是由 14N/15N—DNA 组成的。经二代之后,出现两条区带,其浮力密度分别为 1.710g/ml 和 1.717g/ml,即一条区带为 14N/14N—DNA,另一条区带为14N/15N -DNA。再继续培养, 14N/14N—DNA 分子逐渐增多,而 14N/15N—DNA 分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些结果 及其解释可用图 11-3 表示。这个试验结果证明 DNA 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以后用 其他细菌、动物、植物、噬菌体、动物病毒等也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DNA 的半保 留复制可以使遗传信息的传递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和它的遗传功能是相吻合的,说明半保 留复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DNA 会发生损 伤,需要修复;在复制和转录中 DNA 会有损耗,必须进行更新;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 DNA 特定序列可能修饰、删除、扩增和重排。 二、与 DNA 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 DNA 的合成是以四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为底物的聚合反应,该过程除了酶的催化 之外,还需要以适量的 DNA 为模板,以 RNA(或 DNA)为引物和镁离子的参与。 n1dATP + n2dGTP DNA 聚合酶 + DNA+ (n1+n2+n3+n4)PPi n3dCTP DNA, Mg2+ + n4dTTP 实际上,DNA合成的反应是很复杂的,催化这个反应的酶也有多种,除DNA 聚合酶 外,还有 RNA 引物合成酶(即引发酶),DNA 连接酶、拓扑异构酶、解螺旋酶及多种蛋白 质因子参与。现将与 DNA 合成有关的几种酶和蛋白质因子扼要介绍如下; 1. 引物合成酶(亦称引发酶,Primase) 此酶以 DNA 为模板合成一段 RNA,这段 RNA 作为合成 DNA 的引物(Primer)。催化 引物 RNA 合成的酶对利福平(rifampicin)不敏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用脱氧核糖核苷酸代 替核糖核苷酸作为底物,而与经典的 RNA 聚合酶不同。大肠杆菌的引物酶为一条单链多 肽,分子量为 60 000。 2. DNA 聚合酶(DNApolymerase) 目前已知的 DNA 聚合酶有多种,它们的性状和在 DNA 合成中的功能均不相同。在大 肠杆菌中发现有 3 种 DNA 聚合酶,分别称为 DNA 聚合酶 I、Ⅱ、Ⅲ。DNA 聚合酶I 最初 是在 1955 年由 Kornberg 在大肠杆菌内发现的。Kornberg 将其进行了高度纯化。纯化的酶 是一条单链多肽,呈球状,直径约为6.5nm,是 DNA 直径的 3 倍左右。分子量为 109 000。 每个分子含一个锌原子。这个锌原子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关。DNA 聚合酶 I 是多功能酶,它 具有 5′ →3′ 聚合酶,5′→3′外切酶及 3′→5′外切酶的活性。它的主要功能是对 DNA 损伤的修复,以及在 DNA 复制时,填补 RNA 引物切除后留下的空隙
图II-4DNA聚合酶催化的DNM链延伸反应 当有底物和模板存在时,DNA聚合酶I可将脱氧核糖核苷酸逐个地加到具有3'OH 末端的多核苷酸RNA引物或DNA)链上形成3 ,5 一磷酸二脂键(图114)。至今已发现 的DNA聚合酶都不能从无到有开始合成DNA链,只能在己有引物的3'端游离一OH上合成 延伸DNA,合成延伸方向为5' →3'。该酶具有3一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能在3' OH端将DNA链水解。在正常聚合条件下,3'→5'外切酶活性很低。一旦出现碱基错配, 则聚合反应停止,由3'→5'外切酵将错配的核苷酸切除,然后继续进行正常的聚合反应。 3'→5'核酸外切酶被认为具有校对的功能。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是由5'端水解双 链DNA,切下单核苷酸或一段寡核苷酸。它可能起者切除DNA损伤部分或将5'端 表11-1 大肠杆菌三种DNA聚合酶的性质比较 DNA聚合醇I DNA案合酶I DNA聚合酶I(复合物) 分子结构 单链分子 单链分子 核心酶3个亚基,全酵2个亚基 分子量 109000 120000 400000 每个细胞所含分子数 1020 5”一3聚合作用 3”→5核酸外切酶 5”→3”核酸外切配 模板和引物 完整的双链DNA 其有引物的长单链D 全酶 具有缺口(《100个核作酸)的双链 + + 核心离+ 聚合速度(37℃核酸/in.分子) 1000 100-300 15000以上 pol C.holE,dnaN,dna X.dna 结构基因 pol A Z.dna Q.holA
273 图 11-4 DNA 聚 合 酶催化 的 DNA 链延伸 反应 当有底物和模板存在时,DNA 聚合酶 I 可将脱氧核糖核苷酸逐个地加到具有3′—OH 末端的多核苷酸(RNA 引物或 DNA)链上形成 3′,5′—磷酸二脂键(图 11-4)。至今已发现 的DNA聚合酶都不能从无到有开始合成DNA链,只能在已有引物的3′端游离—OH上合成 延伸DNA,合成延伸方向为5′ →3′。该酶具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能在3′— OH端将DNA链水解。在正常聚合条件下,3′→5′外切酶活性很低。一旦出现碱基错配, 则聚合反应停止,由3′→5′外切酶将错配的核苷酸切除,然后继续进行正常的聚合反应。 3′→5′核酸外切酶被认为具有校对的功能。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是由5′端水解双 链DNA,切下单核苷酸或一段寡核苷酸。它可能起着切除DNA损伤部分或将5′端 表 11-1 大 肠 杆 菌三种DNA聚合酶 的性质比较 DNA 聚合酶 I DNA 聚合酶Ⅱ DNA 聚合酶Ⅲ(复合物) 分子结构 分子量 每个细胞所含分子数 5’ →3’聚合作用 3’→5’核酸外切酶 5’→3’核酸外切酶 模板和引物 完整的双链 DNA 具有引物的长单链 DNA 具有缺口(<100 个核苷酸)的双链 DNA 聚合速度(37℃核苷酸/min.分子) 结构基因 单链分子 109 000 400 + + + - + + 1 000 po1 A 单链分子 120 000 100 + + - - - + 100-300 po1 B 核心酶 3 个亚基,全酶 22 个亚基 400 000 10~20 + + - 全酶+ 核心酶+ 15 000 以上 pol C,hol E,dna N,dna X, dna Z,dna Q,ho1 A CH2 H H OH H H H O CH2 H H OH H H H O O P O O O O P O O O P O O 碱基 碱基 O 引物链 模 板 链 CH2 H H O H H H O CH2 H H OH H H H O O O P O 碱基 碱基 O 引物链 模 板 链 PP
RNA引物切除的作用。DNA聚合酶I在细胞中担负者多种功能,如双链缺口的填补,单股链 的置换合成,具有引物的环形、线形单股链的合成。 DNA聚合酶Ⅱ和Ⅲ与聚合酶的特性和功能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如表11-1所示。 DA聚合酶Ⅱ是由一条分子量为120000的多肽链组成,它的活力很低,其生理功能尚 不清楚。可能在修复紫外光引起的DNA损伤中起某种作用。 DNA聚合酶Ⅲ极为复杂,目前己知它的全酶含有10种共22个亚基组分和锌原子,其组 成是a2e,0,t2Y2626,'x:中,B,(如表11-2所示)。其中。亚基的分子量为132000, 具有5'→3'DNA聚合酶活性。a、e和0三种亚基组成全酶的核心酶(称为PolI)。e 亚基具有3'外切酶的校对功能,可以提高NA复制的保真性。核心酶本身活力较低,只作 用于带缺口的双链DNA,加上τ亚基后成为二聚体,称polⅢ',pol'就可以利用带 有引物的长单链DNA。Y和δ亚基则与酶功能的特续性有关,它们与8'、 x和中亚基组 装成Y复合体,进一步与核心酶结合,成为o1Ⅲ',即“天然的”聚合酶Ⅲ,它与B亚基 结合就形成全酶。在复制起始中B亚基对引物的识别和结合有关,一旦全酶结合到DNA复 制的起始部位,B亚基就被释放出来。现在一般认为,DN州聚合酶是原核生物DNA复制的 主要聚合酶。Ⅲ 表11-2DNA聚合酶川全酶的亚基组成 亚基 分子量 亚基数目 其它名称 132000 27000 o1Ⅲ,核心酶、 10000 (at)t 71000 52000 pol II" 35000 Y复合体 全 3000 2 15000 2 12000 37000 3.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 在真核细胞内己发现四种DNA聚合酶,分别用a、B、Y和6表示。这四种聚 表11-3真核生物的DNM聚合酶 DNA紧合梅 DNA聚合南 NA聚合酶 DNA紧合酶 分子量 110000220000 45000 60000 122000 亚基数 4~8个 1个 1个 细胞内分布 细胞核 细胞核 线拉体 细胞核 酶活力占总量的百分比 -80% 10%~15% 2%~15% 10%~25% 核酸外切酶活力 无 无 3'→5 274
274 RNA 引物切除的作用。DNA聚合酶 I 在细胞中担负着多种功能,如双链缺口的填补,单股链 的置换合成,具有引物的环形、线形单股链的合成。 DNA聚合酶Ⅱ和Ⅲ与聚合酶I的特性和功能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如表11-1所示。 DNA聚合酶Ⅱ是由一条分子量为120 000的多肽链组成,它的活力很低,其生理功能尚 不清楚。可能在修复紫外光引起的DNA损伤中起某种作用。 DNA聚合酶Ⅲ极为复杂,目前已知它的全酶含有10种共22个亚基组分和锌原子,其组 成是α2ε2θ2τ2γ2δ2δ2′χ2ψ2β4(如表11-2所示)。其中。亚基的分子量为132 000, 具有5′→3′DNA聚合酶活性。α、ε和θ三种亚基组成全酶的核心酶(称为pol Щ)。ε 亚基具有3′外切酶的校对功能,可以提高DNA复制的保真性。核心酶本身活力较低,只作 用于带缺口的双链DNA,加上τ亚基后成为二聚体,称pol Ⅲ′,pol Ⅲ′就可以利用带 有引物的长单链DNA。γ和δ亚基则与酶功能的持续性有关,它们与δ′、χ和ψ亚基组 装成γ复合体,进一步与核心酶结合,成为pol Ⅲ *,即“天然的”聚合酶Ⅲ,它与β亚基 结合就形成全酶。在复制起始中β亚基对引物的识别和结合有关,一旦全酶结合到DNA复 制的起始部位,β亚基就被释放出来。现在一般认为,DNA聚合酶Ⅲ是原核生物DNA复制的 主要聚合酶。Ⅲ 表 11-2 DNA聚合酶Ⅲ全酶的亚基组成 3.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 在真核细胞内已发现四种DNA聚合酶,分别用α、β、γ和δ表示。这四种聚 表 11-3 真 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亚基 分子量 亚基数目 其 它 名 称 α ε θ τ γ δ δ′ χ ψ β 132 000 27 000 10 000 71 000 52 000 35 000 33 000 15 000 12 000 37 000 2 2 2 2 2 2 2 2 2 4 Pol Ⅲ ,核心酶 pol Ⅲ ′ (αεθ) (αεθ)2τ2 pol Ⅲ * γ复合体 全酶 DNA 聚合酶 α DNA 聚合酶 β DNA 聚合酶 γ DNA 聚合酶 δ 分子量 亚基数 细胞内分布 酶活力占总量的百分比 核酸外切酶活力 110 000~220 000 4~8 个 细胞核 ~80% 无 45 000 1 个 细胞核 10%~15% 无 60 000 1 个 线粒体 2%~15% 无 122 000 1 个 细胞核 10%~25% 3′→5′
合酶的特性见表11-3。现在一般认为DNA聚合酶a和6的作用是复制染色体DNA,主要的根 据是它们在细胞内活力水平的变化与DA复制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在分裂细胞的S期达到高 峰。聚合酶ā催化随后链的合成,而聚合酶6催化领头链的合成,它还具有3'→5'外切 酶的活力。NA聚合酶B的功能主要是修复作用。NA聚合爵Y是从线粒体中分离得到的, 推测它与线粒体DNA的复制有关。 4.DNA连接酶(DNM1 igase) 其作用是催化双链DNA中的切口处的相邻5'一磷酸基与3'一羟基之间形成磷酸酯键。 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要求NAD提供能量,产物是AMP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图11-5)。而在 高等生物中,则要求ATP提供能量,产物是AMP和焦磷酸。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是分子量为 75000的多肽链。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至少有两种连接酵,分别称为连接酶I和Ⅱ。连接 酶I的分子量为200000,连接酶Ⅱ的为85000。连接酶主要在正在繁殖的细胞中起作用。 连接酶Ⅱ则在停止分裂的细胞中起作用。DNA连接酶在DNA复制、修复、重组中均起重要作 用。 E+ATR或NAD EAMP+PP或NMN E-AMP+-5-DNA= E+AMP-(B-5'-DNA DNA-3-OH+AMP-5-DNA= =DNA-3-0-5'-DNA+AMP DNA-3OH+®-5DNA+ATP或NAD) =DNA-3O-⊙-S-DNA+AMP+PP或NMN 图11-5DNA连接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5.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生物体内DNA分子通常处于超螺旋状态,而DNA的许多生物功能需要解开双链才能进 行。拓扑异构酶就是催化DNA的拓扑连环数发生变化的酶,它可分为拓扑异构酶和拓扑 异构酶Ⅱ(也称为旋转酶,gyrase)。1型酶可使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 反应不需要提供能量,它们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Ⅱ型酶能使DN八的两条 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负超螺旋时需要由ATP提供能量。一个拓扑异构酶Ⅱ 的分子1mi分钟可引入100个负超螺旋。它们主要分布在染色质骨架蛋白和核基质部位, 同复制有关。拓扑异构酶可减少负超螺旋:拓扑异构酶红可引入负超螺旋,它们协同作用 控制着DNA的拓扑结构。拓扑异构酶在重组、修复和DNA的其他转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解螺旋與helicase) 这类酶能通过水解ATP将DNA的两条链打开。ATP水解活力要有单链DNA存在时才表 现。大肠杆菌中的rep蛋白(rep基因的产物就是这样一种酶。由分子量为65000的一条多肽 链组成。每解开一对碱基需要水解2个ATP分子。 7.其他蛋白因子 (I)单链结合蛋白SSP)它的功能是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 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2)引发前体(preprimosome)它是由6种蛋白质即dnaB、dhaC、n、n'、n”和i组 成。引发前体再与RNA引物合成酶(引发酶)结合,组装成引发体(primosome)。引发体结 275
275 合酶的特性见表11-3。现在一般认为DNA聚合酶α和δ的作用是复制染色体DNA,主要的根 据是它们在细胞内活力水平的变化与DNA复制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在分裂细胞的S期达到高 峰。聚合酶α催化随后链的合成,而聚合酶δ催化领头链的合成,它还具有3′→5′外切 酶的活力。DNA聚合酶β的功能主要是修复作用。DNA聚合酶γ是从线粒体中分离得到的, 推测它与线粒体DNA的复制有关。 4.DNA连接酶(DNA ligase) 其作用是催化双链DNA中的切口处的相邻5′—磷酸基与3′—羟基之间形成磷酸酯键。 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要求NAD+提供能量,产物是AMP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图11-5)。而在 高等生物中,则要求ATP提供能量,产物是AMP和焦磷酸。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是分子量为 75 000的多肽链。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至少有两种连接酶,分别称为连接酶I和Ⅱ。连接 酶I的分子量为200 000,连接酶Ⅱ的为85 000。连接酶I主要在正在繁殖的细胞中起作用。 连接酶Ⅱ则在停止分裂的细胞中起作用。DNA连接酶在DNA复制、修复、重组中均起重要作 用。 图 11-5 DNA连接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5.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生物体内DNA分子通常处于超螺旋状态,而DNA的许多生物功能需要解开双链才能进 行。拓扑异构酶就是催化DNA的拓扑连环数发生变化的酶,它可分为拓扑异构酶I和拓扑 异构酶Ⅱ(也称为旋转酶,gyrase)。I型酶可使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 反应不需要提供能量,它们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Ⅱ型酶能使DNA的两条 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负超螺旋时需要由ATP提供能量。一个拓扑异构酶Ⅱ 的分子1min分钟可引入100个负超螺旋。它们主要分布在染色质骨架蛋白和核基质部位, 同复制有关。拓扑异构酶I可减少负超螺旋;拓扑异构酶II可引入负超螺旋,它们协同作用 控制着DNA的拓扑结构。拓扑异构酶在重组、修复和DNA的其他转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解螺旋酶(helicase) 这类酶能通过水解ATP将DNA的两条链打开。ATP水解活力要有单链DNA存在时才表 现。大肠杆菌中的rep蛋白(rep基因的产物)就是这样一种酶。由分子量为65 000的一条多肽 链组成。每解开一对碱基需要水解2个ATP分子。 7.其他蛋白因子 (1)单链结合蛋白(SSP) 它的功能是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 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2)引发前体(preprimosome) 它是由6种蛋白质即dnaB、dnaC、n、n′、n″和i组 成。引发前体再与RNA引物合成酶(引发酶)结合,组装成引发体(primosome)。引发体结 NAD +) P P P P + AMP P NAD +) P +AMP + PPi(或NMN) E + AT(P 或 E·AMP + PPi(或NMN) E-AMP + 5'-DNA E + AMP 5'-DNA DNA-3'-OH + AMP 5'-DNA DNA-3'-O 5'-DNA DNA-3'-OH + 5'-DNA + AT(P 或 DNA-3'-O 5'-DNA
合到随后链的模板上,具有识别合成起始位点的功能,可以沿模板链'→3'方向移动, 移动到一定位置上即可以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三、DNA的复制过程 DNA的复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双螺旋的DNA是边解开边合成新链的。复制从特定位 点开始,可以单向或双向进行,但是以双向复制为主。由于DNA双链的合成延伸均为5 一3'的方向,因此复制是以半不连续))的方式进行的,即其中一条链相 对地连续合成,称之为领头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的合成则是不连续的,称为随后链 (laggingstrand)。在DNA复制叉上进行的基本活动包括双链的解开:RNA引物的合成:DNA 的延长: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如图11-6所示。 1.双链的解开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复制是从 DNA分子的特定位置开始的, 这一位署叫复制原点,常用 拓扑异构酶 ori(或o)表示。许多生物的复制 解螺刷 单链结合蛋白 原点都是富含A、T的区段。这 引发体 一区段产生的瞬时单链与单链 引物RNA 结合蛋白结合,对复制的起始十 √聚合酸川 分重要。原核生物基因组一般只 有一个复制原点。所有DNA的 聚m ,冈崎片段 复制原点都处于双螺旋结构内 部,就是线状DNA也不是从未 端开始复制的。DNA复制速率 3 的调节主要在于起始频率, 而 DNA连接南 领头特 DNA延长的速度则大体上是恒 随后链 定的。在讯谏生长的细菌中,当 图11-6大肠杆菌的复制叉结构示意图 第一次复制起始后,在复制未完 成之前.复制原占可以起始第二次复制.这可加快复制的速府。直核细胞口可以在D八NA钵 的多个不同位点同时起始进行复制,所以原核细胞的复制速度尽管比真核细胞快,但由于 直核细朐响可以在名个位占同时讲行,其总谏度反而比原核细朐快 在DNA的复制原点,双股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在起点处形成一个“眼”状结构。在“眼”的两端,则出现两个叉子状的生长点,称为复 制叉(replication fork)。在复制叉上结合着各种各样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辅助因子,如DNA解 旋酶、引发体和DNA聚合酶,它们在DNA链上构成与核糖体相似大小的复合体称为复制体 (replisome)。彼此配合,进行高度精确的复制(图1l-6)。 2.RNA引物的合成 276
276 合到随后链的模板上,具有识别合成起始位点的功能,可以沿模板链5′→3′方向移动, 移动到一定位置上即可以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三、DNA的复制过程 DNA的复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双螺旋的DNA是边解开边合成新链的。复制从特定位 点开始,可以单向或双向进行,但是以双向复制为主。由于DNA双链的合成延伸均为5′ →3′的方向,因此复制是以半不连续(semidiscontinuous)的方式进行的,即其中一条链相 对地连续合成,称之为领头链(1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的合成则是不连续的,称为随后链 (1aggingstrand)。在DNA复制叉上进行的基本活动包括双链的解开;RNA引物的合成;DNA 链的延长;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如图11-6所示。 1. 双链的解开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复制是从 DNA分子的特定位置开始的, 这一位置叫复制原点,常用 ori(或o)表示。许多生物的复制 原点都是富含A、T的区段。这 一区段产生的瞬时单链与单链 结合蛋白结合,对复制的起始十 分重要。原核生物基因组一般只 有一个复制原点。所有DNA的 复制原点都处于双螺旋结构内 部,就是线状DNA也不是从末 端开始复制的。DNA复制速率 的调节主要在于起始频率,而 DNA延长的速度则大体上是恒 定的。在迅速生长的细菌中,当 第一次复制起始后,在复制未完 成之前,复制原点可以起始第二次复制,这可加快复制的速度。真核细胞可以在DNA链上 的多个不同位点同时起始进行复制,所以原核细胞的复制速度尽管比真核细胞快,但由于 真核细胞可以在多个位点同时进行,其总速度反而比原核细胞快。 在DNA的复制原点,双股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在起点处形成一个“眼”状结构。在“眼”的两端,则出现两个叉子状的生长点,称为复 制叉(replication fork)。在复制叉上结合着各种各样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辅助因子,如DNA解 旋酶、引发体和DNA聚合酶,它们在DNA链上构成与核糖体相似大小的复合体称为复制体 (replisome)。彼此配合,进行高度精确的复制(图11-6)。 2.RNA引物的合成 图 11-6 大 肠 杆菌的复制叉结构示意图 5' 3' 5' 3' 5' 3' 拓扑异构酶 rep蛋白 单链结合蛋白 解螺旋酶 引发体 冈崎片段 Ⅰ Ⅲ DNA 聚合酶 Ⅲ DNA 聚合酶 DNA 聚合酶 DNA连接酶 领头链 随后链 引物RNA
在DA复制的起始处双链解开,领头链先引发开始合成,与其模板形成双链结构,而另 条亲代链则被置换出来。只有在领头链将另一条亲本链的特别序列置换出来,才能产生 随后链的前体片段的前引发作用。需要引发酶与引发前体结合形成引发体。引发体在复制 叉上移动,识别合成的起始点,引发RNA引物的合成。移动和引发均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以DNA为模板,按5'一3'的方向,合成一段引物RNA链。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 在引物的5'端含3个磷酸残基,3'端为游离的羟基。 3.DNA链的延长 当RNA引物合成之后,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5'-三磷酸为底 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苷酸并释放出PPi。DNA链的合成是 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复制的,亲代NA的双股链呈反向平行, 条链是5'◆3'方向,另一条链是3”◆5方向。在个复制叉内两条链的复制方向不同 (图11-7),所以新合成的二条子链极性也正好相反。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DN聚合 酶能按3'→5'方向延伸,因此子链中有一条链沿着亲代DNA单链的3'→5'方向(亦即 新合成的DNA沿5'→3'方向)不断延长。这条新链称为领头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 与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反,只能断续地合成5'→3'的多个短片段。1968年冈崎发现了这 些片段故又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它们随后连接成大片段,这条新链称为随后 链。这种领头链是连续合成的,随后链断续合成的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原核细胞的冈崎片段长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细胞的较短,长度为 100200个核苷酸。 复制 Lm 随后链 儿领头鼓 氧头链 随后链 延伸 WΠΠ 延伸 起点 图II-7DNA的双向复制 尽管领头链的合成总是领先一段,但是从来没有发现领头链跑得太远,而总是与随后 链保持相对稳定的一段距离。988年Kornberg等人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8O0kDa的polⅢ 和900kDa的polⅢ全酶,其中各个亚基均有两个,并证明是具有双活性部位的非对称结构, 这表明同一个p©Ⅲ全酶可能同时负责领头链和随后链的复制。根据实验资料提出如下复 制模型(图11-8),随后链的模板在DNA聚合酶Ⅲ全酶上绕转180°形城一个小环,使冈崎片 段的合成方向能够与领头链的合成方向以及复制体的移动方向保持一致。随着冈崎片段的 延长,这个大环从DNA聚合酶上释放。在此之前,领头链的合成已将另一部分随后链的 模板置换出来,并在适于引发的位点上由引发体合成新的引物,然后再形成一个小环而进 行新的冈崎片段的合成。 277
277 在DNA复制的起始处双链解开,领头链先引发开始合成,与其模板形成双链结构,而另 一条亲代链则被置换出来。只有在领头链将另一条亲本链的特别序列置换出来,才能产生 随后链的前体片段的前引发作用。需要引发酶与引发前体结合形成引发体。引发体在复制 叉上移动,识别合成的起始点,引发RNA引物的合成。移动和引发均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以DNA为模板,按5′→3′的方向,合成一段引物RNA链。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 在引物的5′端含3个磷酸残基,3′端为游离的羟基。 3.DNA链的延长 当RNA引物合成之后,在DNA聚合酶Ⅲ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5′-三磷酸为底 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苷酸并释放出PPi。DNA链的合成是 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复制的,亲代DNA的双股链呈反向平行,一 条链是5′→3′方向,另一条链是3′→5′方向。在一个复制叉内两条链的复制方向不同 (图11-7),所以新合成的二条子链极性也正好相反。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DNA聚合 酶能按3′→5′方向延伸,因此子链中有一条链沿着亲代DNA单链的3′→5′方向(亦即 新合成的DNA沿5′→3′方向)不断延长。这条新链称为领头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 与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反,只能断续地合成5′→3′的多个短片段。1968年冈崎发现了这 些片段故又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它们随后连接成大片段,这条新链称为随后 链。这种领头链是连续合成的,随后链断续合成的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原核细胞的冈崎片段长度为1 000~2 000个核苷酸。真核细胞的较短,长度为 100~200个核苷酸。 随后链 领头链 复制叉 延伸 3' 5' 起点 随后链 领头链 复制叉 延伸 3' 5' 起点 3' 3' 3' 3' 图11-7 DNA的双向复制 尽管领头链的合成总是领先一段,但是从来没有发现领头链跑得太远,而总是与随后 链保持相对稳定的一段距离。1988年Kornberg等人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800 kDa的pol Ⅲ* 和900 kDa的pol Ⅲ全酶,其中各个亚基均有两个,并证明是具有双活性部位的非对称结构, 这表明同一个pol Ⅲ全酶可能同时负责领头链和随后链的复制。根据实验资料提出如下复 制模型(图11-8),随后链的模板在DNA聚合酶Ⅲ全酶上绕转180º形成一个小环,使冈崎片 段的合成方向能够与领头链的合成方向以及复制体的移动方向保持一致。随着冈崎片段的 延长,这个大环从DNA聚合酶Ⅲ上释放。在此之前,领头链的合成已将另一部分随后链的 模板置换出来,并在适于引发的位点上由引发体合成新的引物,然后再形成一个小环而进 行新的冈崎片段的合成
NNNT 额头链 亲本DNA双旋 NNvNNMr DNA解旋 RNA引发 随后随模板形成小环 生长着的网崎片段 D聚 oovoon0o0gii 餐使牌大 nnn 0000 冈岭片段也增长 onoao 新闪崎片段的州爱 个NNN 原来的大环释放 形战断的小环 RNA引物有特除去 8 K心 完成的崎片段 单缺口有特修刻 nanki Vwyx 00boooo 老片段 i 重新起始的网崎片段 图11-8领头链随后链同时复制模型
278 图11-8 领头链-随后链同时复制模型
4.切除引物,填补缺口,连接修复 当新形成的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其3'一OH端与前面一条老片段的5'端接近 时,即发生下列变化: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在引物RNA与DNA片段的连接处切断: 切去RNA引物后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I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的 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修复掺入DNA链的错配碱基。这样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 板,各自形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结果是形城了两个DNA双股螺旋分子。每个分子中 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四、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按照RNA中的核苷酸顺序合成DNA,这与通常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流 从DNA到RNA的方向相反,故称为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在20世纪六十年代Temin 根据有关的实验结果提出,由RNA肿瘤病毒逆向转录为DNA前病毒,然后由DNA前病毒 再转录为RNA肿瘤病毒的设想,但当时未得到重视。直至l97O年,Temin和Baltimore各自 在鸟类劳氏肉瘤病毒和小鼠白血病病毒等RNA肿瘤病毒中找到了逆转录酶,才证明了存在 逆向转录过程。现在人们已发现各种高等真核生物的RNA肿瘤病毒都有逆转录酶。鸟类的 劳氏肉瘤病毒的逆转录酶具有三种分子形式,分别为a、āB和B2,其中āB是主要形式。 a亚基分子量为63kDa,B亚基分子量为94kDa。a亚基是B亚基的水解产物。只有a亚 基具有酶活性。哺乳动物的NA肿瘤病毒的逆转录酶一般为单亚基结构。如小鼠白血病病 毒中的逆转录酶是分子量为7OkDa的单条多肽链。逆转录酶需要以RNAM或DNA)为模板, 以四种NTP为原料,要求短链RNA(或DNA)作为引物,此外还需要适当浓度的二价阳离子 Mg2和M2,沿5'→3'方向合成DNA,形成RNA-DNA杂交分子(或DNA双链分子)。以 后,再以RNA-DNA杂交分子中的DNA链为模板,在寄主细胞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可合 成另一条DNA互补链,这样便形成了新的双DNA分子。 逆转录酶是一种多功能酶,它除了具有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和以DNA为模板 的DNA聚合酶活性外还兼有RNaseH、DNA内切、DNA拓扑异构酵、DNA解链酶和tRNA 结合的活性。逆转录酶的发现,表明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传递到DNA,从而丰富了分子 遗传学中心法则的内容。 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的mRNA分子的3'末端都有一段多聚腺苷酸。当加入寡聚dT作 引物时,mRNA就可以成为逆转录酶的模板,在体外合成与其互补的DNA,称为cDNA 这种方法已成为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使逆转录酶得到广泛 的应用。 五、基因突变和DNA的损伤修复 1.基因突变 是指DNA的碱基顺序发生突然而永久性地变化,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并使DNA的 转录和翻译也跟着改变,因而表现出异常的遗传特征。DNA的突变可以有几种形式:() 279
279 4.切除引物,填补缺口,连接修复 当新形成的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其3′—OH端与前面一条老片段的5′端接近 时,即发生下列变化:在DNA聚合酶I的作用下,在引物RNA与DNA片段的连接处切断; 切去RNA引物后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I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的 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修复掺入DNA链的错配碱基。这样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 板,各自形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结果是形成了两个DNA双股螺旋分子。每个分子中一 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四、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按照RNA中的核苷酸顺序合成DNA,这与通常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流 从DNA到RNA的方向相反,故称为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在20世纪六十年代Temin 根据有关的实验结果提出,由RNA肿瘤病毒逆向转录为DNA前病毒,然后由DNA前病毒 再转录为RNA肿瘤病毒的设想,但当时未得到重视。直至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各自 在鸟类劳氏肉瘤病毒和小鼠白血病病毒等RNA肿瘤病毒中找到了逆转录酶,才证明了存在 逆向转录过程。现在人们已发现各种高等真核生物的RNA肿瘤病毒都有逆转录酶。鸟类的 劳氏肉瘤病毒的逆转录酶具有三种分子形式,分别为α、αβ和β2,其中αβ是主要形式。 α亚基分子量为63 kDa,β亚基分子量为94 kDa。α亚基是β亚基的水解产物。只有α亚 基具有酶活性。哺乳动物的RNA肿瘤病毒的逆转录酶一般为单亚基结构。如小鼠白血病病 毒中的逆转录酶是分子量为70 kDa的单条多肽链。逆转录酶需要以RNA(或DNA)为模板, 以四种dNTP为原料,要求短链RNA(或DNA)作为引物,此外还需要适当浓度的二价阳离子 Mg2+和Mn2+,沿5′→3′方向合成DNA,形成RNA-DNA杂交分子(或DNA双链分子)。以 后,再以RNA-DNA杂交分子中的DNA链为模板,在寄主细胞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可合 成另一条DNA互补链,这样便形成了新的双链DNA分子。 逆转录酶是一种多功能酶,它除了具有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和以DNA为模板 的DNA聚合酶活性外还兼有RNaseH、DNA内切酶、DNA拓扑异构酶、DNA解链酶和tRNA 结合的活性。逆转录酶的发现,表明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传递到DNA,从而丰富了分子 遗传学中心法则的内容。 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的mRNA分子的3′末端都有一段多聚腺苷酸。当加入寡聚dT作 引物时,mRNA就可以成为逆转录酶的模板,在体外合成与其互补的DNA,称为cDNA。 这种方法已成为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使逆转录酶得到广泛 的应用。 五、基因突变和DNA的损伤修复 1. 基因突变 是指DNA的碱基顺序发生突然而永久性地变化,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并使DNA的 转录和翻译也跟着改变,因而表现出异常的遗传特征。DNA的突变可以有几种形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