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 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 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岀一百 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 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 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 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 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 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 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 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 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 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 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u)之横”等,也都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教学目标 一、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 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 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 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 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 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 20 卷 100 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 170 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 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 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 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 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 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 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 20 卷 80 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 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 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ú)之横”等,也都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部小说比较 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 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 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 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如诸葛亮是智薏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奷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 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遺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 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1《三国演义》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 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 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 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 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 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 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 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 其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中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 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 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 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 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淸平世界的明 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主题
2 二、两部小说比较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 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 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 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奸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 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 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1 《三国演义》 综述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 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 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 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 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 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 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 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 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 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 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 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 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 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己,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 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 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 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 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恳,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 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 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曾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奷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 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一刘、关 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 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 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 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囯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 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囯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 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囯,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 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 做“拥刘反曾”,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岀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 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囯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 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 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 人民喜爱的棚棚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囯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 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題,认为《三国演 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 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囯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綜复杂的矛盾(士 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
3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 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 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 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 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 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 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 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 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 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 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 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 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 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 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 做“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 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 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 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 人民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 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题,认为《三国演 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 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国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士 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
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 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 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貳,他的公正严明、信賞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 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当做封建社会里才智 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 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 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 而作者安排他们三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目的是要“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 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飞成为目 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 2.煮酒论英雄 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 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 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 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 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刘 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 此时内心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 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 的迫害,为他成大事打下了基础 3.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 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 事业的。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能事,终于说服孙权 下定决心,为孙刘联军合伙抗曹奠下基础。在这场口舌之战中,七八个儒生轮番诘问,步步紧逼,一个比一个严厉尖刻。但诸葛亮 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他用含讥带讽的辞令,把张昭等人驳得或“满面羞愧”,或“低头丧气”,充分表现出不辱使命 外交家风度 此外有影响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成了成语或俗语,如“借东风”“失街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徐庶进曹营”“周瑜打黄盖”等等
4 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 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 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贰,他的公正严明、信赏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 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当做封建社会里才智 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三、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 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 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 而作者安排他们三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目的是要“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 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飞成为臣 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 2.煮酒论英雄 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 害,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 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 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 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刘 备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 此时内心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 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 的迫害,为他成大事打下了基础。 3.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 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 事业的。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能事,终于说服孙权 下定决心,为孙刘联军合伙抗曹奠下基础。在这场口舌之战中,七八个儒生轮番诘问,步步紧逼,一个比一个严厉尖刻。但诸葛亮 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他用含讥带讽的辞令,把张昭等人驳得或“满面羞愧”,或“低头丧气”,充分表现出不辱使命 的外交家风度。 此外有影响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成了成语或俗语,如“借东风”“失街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徐庶进曹营”“周瑜打黄盖”等等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 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 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 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 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岀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 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 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 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公今军 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授,而 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奷雄,今果然 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 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下边介绍几位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1.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 诸葛瑾仕于吴孙杈,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先后仼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 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 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 榜样,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己超过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实践。他效仿“姜太公钓鱼”隐居卧龙岗,自言是为了“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又有感于刘备的恩宠,一生跟随刘备,为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无巨细,一概躬亲” 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54岁便因操劳过度而死在征战途中。《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 同时又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 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刘备 蜀汉昭烈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 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建安十二年(207 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221年正式称帝。后为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 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 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但 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 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是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 和“虚伪”的感觉
5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 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 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 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 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 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 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 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公今军 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 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 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 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下边介绍几位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1.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 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先后任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 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 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 榜样,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实践。他效仿“姜太公钓鱼”隐居卧龙岗,自言是为了“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又有感于刘备的恩宠,一生跟随刘备,为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无巨细,一概躬亲”, 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 54 岁便因操劳过度而死在征战途中。《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 同时又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 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刘备 蜀汉昭烈皇帝,公元 221 年至 223 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 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建安十二年(207 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 221 年正式称帝。后为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 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 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但 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 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是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 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 随刘备。曾因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 名将颜良、文丑。其后千里走单骑,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回到蜀国后,攻曹仁于樊城, 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4.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 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奷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寿《三国志·武 帝传》)。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 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 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对曹操性格的分析,可参考下面的资料 《三囯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奷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 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祖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脑子中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 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眀的个性。以曾操来说,曹操既有奷诈的一面,又有雄 才大咯的一面,曹操是既奷且雄的,而且这奷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 罗贯中笔下的曹揉,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动乱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 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中,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岀了许多很妤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 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中把握 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妤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 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中的奷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奷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 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中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 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 为中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囯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眀的对照。曹操的极端 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治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罘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岀了许多英雄业 的话,那么,随着他政治势力的发展,政治经验的成熟,曾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昰露,他的奷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 充分,曾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如张飞、赵云、孙权、董卓、吕布、司马懿等等,或刚烈、或勇猛、或优柔、或残暴 或见利忘义、或老奸巨滑,也都是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三囯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規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 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
6 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 随刘备。曾因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 名将颜良、文丑。其后千里走单骑,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回到蜀国后,攻曹仁于樊城, 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4.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 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寿《三国志·武 帝传》)。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 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 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对曹操性格的分析,可参考下面的资料。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 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脑子中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 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曹操来说,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 才大略的一面,曹操是既奸且雄的,而且这奸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 性。罗贯中笔下的曹操,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动乱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 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中,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 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中把握 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好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 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中的奸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奸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 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中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 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 为中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国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曹操的极端 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治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出了许多英雄业 绩的话,那么,随着他政治势力的发展,政治经验的成熟,曹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显露,他的奸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 充分,曹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如张飞、赵云、孙权、董卓、吕布、司马懿等等,或刚烈、或勇猛、或优柔、或残暴、 或见利忘义、或老奸巨滑,也都是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 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
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 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妤,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 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 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 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 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衰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 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囯家, 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 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揉,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 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 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罘。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 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 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 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 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 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 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 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 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 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 弃去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 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下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 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了。 节选部分赏析
7 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 忠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 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 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 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 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袁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 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 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 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操,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 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 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果。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1.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 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 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 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 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 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 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 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 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 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 弃去县令之职, 带关羽、 张飞前来。 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下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 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了。 二、节选部分赏析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 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 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 他又慨然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 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 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 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 但前边一席话己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 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 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 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 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 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 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这就是曹操。即便读者是第一次接触曹操其人,读完这一片段,他的形象也会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研讨完这一选段后,如果有余力,还可以选一些其他有关曹操的重点片段读一读,从更广泛的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曹操这 人物形象。 “思考”导引 此题要求用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概括节选文字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体了解一下章回小说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说话 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 是“讲史”。“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以下列举一些回 《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8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 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 “坐中一人抚掌大 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 他又慨然曰: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 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 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 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 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 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 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 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 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 “吕伯奢非吾至亲, 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 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这就是曹操。即便读者是第一次接触曹操其人,读完这一片段,他的形象也会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研讨完这一选段后,如果有余力,还可以选一些其他有关曹操的重点片段读一读,从更广泛的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曹操这一 人物形象。 “思考”导引 一此题要求用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概括节选文字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体了解一下章回小说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 “说话 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 是“讲史”。“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以下列举一些回 目: 《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水浒传》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二此题分析曹操人物性格,是本课欣赏的重点。注意题目中已经将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做了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字,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方面性格的。可结合语言、动作描写和某些事件的处理,举例进行分析, 三此题意在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品味早期白话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从而把握《三国演义》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单元介绍,重点是两大主题的发展历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如果学生感兴趣,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这两个主题在 生以往的自由阅读中应该接触较多。不妨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①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单元内容不甚感兴趣,不妨将相关的几部主要小说简单介绍一下。 2.《三国演义》介绍,重点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不妨先让一两位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 老师介绍一两个故事,并将小说中的叙述与历史记载做比较,体会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上两项内容可用1课时完成
9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水浒传》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二此题分析曹操人物性格,是本课欣赏的重点。注意题目中已经将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做了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字,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方面性格的。可结合语言、动作描写和某些事件的处理,举例进行分析。 三此题意在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品味早期白话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从而把握《三国演义》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1.单元介绍,重点是两大主题的发展历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如果学生感兴趣,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这两个主题在 学生以往的自由阅读中应该接触较多。不妨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①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单元内容不甚感兴趣,不妨将相关的几部主要小说简单介绍一下。 2.《三国演义》介绍,重点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不妨先让一两位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 老师介绍一两个故事,并将小说中的叙述与历史记载做比较,体会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上两项内容可用 1 课时完成
3.节选部分欣赏,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注意先就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在把握节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辅助的 材料用联系的眼光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人物不要简单概括,而要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二、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节选部分及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上。 节选部分所展示的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课前请学生搜集以下材料,可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然后在课上互相补充 ①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注意查找与人物性格有关的事件和言行 ②汇集《三国演义》中能够展示曹操性格的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③观看过电视剧(或戏曲、电影)的同学,选一两个片段分析。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相同。试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 人物形象 可结合《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扩展阅读 膏掉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 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 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 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围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 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10 3.节选部分欣赏,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注意先就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在把握节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辅助的 材料用联系的眼光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人物不要简单概括,而要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内容可用 1 课时。 二、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节选部分及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上。 1.节选部分所展示的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课前请学生搜集以下材料,可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然后在课上互相补充: ①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注意查找与人物性格有关的事件和言行。 ②汇集《三国演义》中能够展示曹操性格的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③观看过电视剧(或戏曲、电影)的同学,选一两个片段分析。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相同。试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 人物形象。 可结合《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扩展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 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 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 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 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 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