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是个难点,《乡土中国》看似很薄,实则很难,内容和城市的孩子又 有距离。目前所见的整本书阅读,有的是单篇课文上法的扩展版。要打通了上, 很考验人。 单元学习流程及设计意图 《乡土中国》的单元任务如下: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任务2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任务4:拓展阅 读,知人论世 落实流程如下1.原著理解(第1-6课时) (1)暑假作业布置阅读并写读后感。(2)本学期再次布置阅读。(3)第1-2 课时:费孝通其人其书,读《序》和《后记》,示范解读其中一节。(落实任务 4,另加学术性阅读)(4)小组活动,各自负责不同篇目,课下研讨。(5)第 3-5课时:学生小组报告及点评。(落实任务1)(6)第6课时:分析整本书的 构架以及各篇的关联。(落实任务2) 2.理论应用(第7课时):案例解析。(落实任务3) 3.扩展研究(第8课时):解决未充分展开的问题,以及课堂和作业中生成的问 题。(落实任务4) 要点是:(1)保证学生阅读,前后三四遍 (2)费孝通其人抓三个点:席明纳、魁阁、晚年一直坚持田野调査,这些能说 明学术的历程,研究的状态及工作的态度,对学生最有用 (3)示范解读是抓学术文章的关键词,每篇3-5个,不能多,一多头绪就乱 看看网络上的各类思维导图,都非常繁琐,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无法展开。 (4)第6课时,主要是在给教委编的练习册中的那个结构图挑毛病。 课时的设想及流程 我用《秋菊打官司》进行案例分析,多少有点冒险。我原本想从学生的作业中找 好的案例,却发现都太单薄。在统编教材出来前,《乡土中国》还不是整本书阅 读书目时,我在给往届人文班的专项拓展课中,就曾经印发《无讼》《无为政治》 同《秋菊打官司》一起做专题。思来想去,还是用这个吧。 各种事情耽误了,没经过正儿八经的试讲和磨课,没人知道我会怎么上。说实在 的,我也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用《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分析案例,但是学生 会用哪些,我也没数。我上公开课都是临场生成,我要问哪些问题,也不告诉学 生 这次也是这样,只有第一个问题回顾核心概念属于复习,不能纠缠太长时间, 所以预先告知了,但是也没排练过。 为此,我做了种种准备,感觉最有可能联系的篇目段落,我都反复读,电影中 重要的镜头,也反复看了。 课的流程如下 1.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
1 整本书阅读是个难点,《乡土中国》看似很薄,实则很难,内容和城市的孩子又 有距离。目前所见的整本书阅读,有的是单篇课文上法的扩展版。要打通了上, 很考验人。 一、单元学习流程及设计意图 《乡土中国》的单元任务如下:任务 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任务 2: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任务 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任务 4:拓展阅 读,知人论世 落实流程如下 1.原著理解(第 1-6 课时): (1)暑假作业布置阅读并写读后感。(2)本学期再次布置阅读。(3)第 1-2 课时:费孝通其人其书,读《序》和《后记》,示范解读其中一节。(落实任务 4 ,另加学术性阅读)(4)小组活动,各自负责不同篇目,课下研讨。(5)第 3-5 课时:学生小组报告及点评。(落实任务 1)(6)第 6 课时:分析整本书的 构架以及各篇的关联。(落实任务 2) 2.理论应用(第 7 课时):案例解析。(落实任务 3) 3.扩展研究(第 8 课时):解决未充分展开的问题,以及课堂和作业中生成的问 题。(落实任务 4) 要点是:(1)保证学生阅读,前后三四遍。 (2)费孝通其人抓三个点:席明纳、魁阁、晚年一直坚持田野调查,这些能说 明学术的历程,研究的状态及工作的态度,对学生最有用。 (3)示范解读是抓学术文章的关键词,每篇 3-5 个,不能多,一多头绪就乱, 看看网络上的各类思维导图,都非常繁琐,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无法展开。 (4)第 6 课时,主要是在给教委编的练习册中的那个结构图挑毛病。 二、课时的设想及流程 我用《秋菊打官司》进行案例分析,多少有点冒险。我原本想从学生的作业中找 好的案例,却发现都太单薄。在统编教材出来前,《乡土中国》还不是整本书阅 读书目时,我在给往届人文班的专项拓展课中,就曾经印发《无讼》《无为政治》, 同《秋菊打官司》一起做专题。思来想去,还是用这个吧。 各种事情耽误了,没经过正儿八经的试讲和磨课,没人知道我会怎么上。说实在 的,我也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用《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分析案例,但是学生 会用哪些,我也没数。我上公开课都是临场生成,我要问哪些问题,也不告诉学 生。 这次也是这样,只有第一个问题回顾核心概念属于复习,不能纠缠太长时间, 所以预先告知了,但是也没排练过。 为此,我做了种种准备,感觉最有可能联系的篇目段落,我都反复读,电影中 重要的镜头,也反复看了。 课的流程如下: 1.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
我自己做了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2.快速总结第6节同学们的意见 内与外的划分比较生硬,有的兼有内在外在的层面,有的篇目位置不合适,比如 几种权力应该集中在一篇等 3.案例 (ppt故事梗概:秋菊的丈夫庆来想盖辣子楼,村长王善堂不批。庆来骂村长“下 辈子断子绝孙还抱一窝母鸡”,村长一怒之下踢伤了庆来。已怀孕的秋菊带着医 生证明,去找村长讨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挺着大肚子去乡里告状。经李公 安调解,村长答应赔偿但不肯认错,把赔的钱当着秋菊面丢在地上。秋菊又先后 告到县公安局、市公安局及市法院,都得不到想要的说法。最后向中级法院上诉, 法院派人调査庆来伤情。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叫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 连夜冒风雪送秋菊去医院,秋菊最终顺利产下一男婴。孩子满月,秋菊一定要请 村长喝喜酒。村长正准备去秋菊家,警车来了,以伤害罪将他拘留。) 这虽然是个文学文本,但是根据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真实”的著名观点,能 反应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分析。 4.问题:村长和秋菊、庆来的冲突中,谁有理? 学生很敏感,问是哪个理,顺势引导,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 而礼俗社会是“是非”,情理。 5.问题:村长为何反应这么强烈? 村长有4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怒气上来踢 了庆来,意思是干脆让庆来这辈子就断子绝孙 联系《家族》一篇,中的“父系小家族”,引导学生认识到,重男轻女,是劳动 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香火”意味着祭祀。 提示学生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香火延续。 6.问题:村长的权力是什么权力? 分析结论:读《无为政治》一段,可知村长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 权力的惯性残留。 7.问题:村长为什么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 是给面子。按《乡土中国》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的分离》) 村长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秋菊要的说法 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 我们期中考试刚写过的作文是《在你说“不”的瞬间》,其实乡土社会中很少直 接说不的,总是要找各种理由解释:我没有对你服从,并不是不给你面子 8.李公安的调解,是按法还是按礼?
2 我自己做了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2.快速总结第 6 节同学们的意见 内与外的划分比较生硬,有的兼有内在外在的层面,有的篇目位置不合适,比如 几种权力应该集中在一篇等。 3.案例 (ppt 故事梗概:秋菊的丈夫庆来想盖辣子楼,村长王善堂不批。庆来骂村长“下 辈子断子绝孙还抱一窝母鸡”,村长一怒之下踢伤了庆来。已怀孕的秋菊带着医 生证明,去找村长讨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挺着大肚子去乡里告状。经李公 安调解,村长答应赔偿但不肯认错,把赔的钱当着秋菊面丢在地上。秋菊又先后 告到县公安局、市公安局及市法院,都得不到想要的说法。最后向中级法院上诉, 法院派人调查庆来伤情。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叫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 连夜冒风雪送秋菊去医院,秋菊最终顺利产下一男婴。孩子满月,秋菊一定要请 村长喝喜酒。村长正准备去秋菊家,警车来了,以伤害罪将他拘留。) 这虽然是个文学文本,但是根据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真实”的著名观点,能 反应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分析。 4.问题:村长和秋菊、庆来的冲突中,谁有理? 学生很敏感,问是哪个理,顺势引导,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 而礼俗社会是“是非”,情理。 5.问题:村长为何反应这么强烈? 村长有 4 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怒气上来踢 了庆来,意思是干脆让庆来这辈子就断子绝孙。 联系《家族》一篇,中的“父系小家族”,引导学生认识到,重男轻女,是劳动 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香火”意味着祭祀。 提示学生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香火延续。 6.问题:村长的权力是什么权力? 分析结论:读《无为政治》一段,可知村长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 权力的惯性残留。 7.问题:村长为什么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 是给面子。按《乡土中国》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的分离》)。 村长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秋菊要的说法 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 我们期中考试刚写过的作文是《在你说“不”的瞬间》,其实乡土社会中很少直 接说不的,总是要找各种理由解释:我没有对你服从,并不是不给你面子。 8.李公安的调解,是按法还是按礼?
礼法兼用,以礼为主。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村长买的,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 面子。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9.秋菊在孩子满月时亲自去请村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和解。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秀 三的说法,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明 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 10.这时候警车来带走了村长,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 不是多余的,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有的小组之前认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费孝通说过“各美 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但是未 来到底怎样,让我们一一相约2049,一起看看祖国的乡土社会 11: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有展开的 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但是我在读中学时,看《平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认 识到 (ppt:在这个世界(农村)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 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觉得深有同感。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个侧面,我们 今天的分析更是窥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些扩展阅读: (ppt: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三章《家》。(美)明 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一章《面子》。费孝通《生 育制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2.作业(二选一): (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费孝通未充分展开的概念如香火、面子、人情等进行探 讨,写一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附 板书设计 是非恩怨一一礼治 合法违法一一法治 香火面子人情
3 礼法兼用,以礼为主。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村长买的,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 面子。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9.秋菊在孩子满月时亲自去请村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和解。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秀 三的说法, 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明 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 10.这时候警车来带走了村长,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 不是多余的,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有的小组之前认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费孝通说过“各美 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但是未 来到底怎样,让我们——相约 2049,一起看看祖国的乡土社会 11: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有展开的一 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但是我在读中学时,看《平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认 识到—— (ppt:在这个世界(农村)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 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觉得深有同感。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 14 篇文章也只是 14 个侧面,我们 今天的分析更是窥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些扩展阅读: (ppt: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三章《家》。(美)明 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一章《面子》。费孝通《生 育制度》,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 12.作业(二选一): (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费孝通未充分展开的概念如香火、面子、人情等进行探 讨,写一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附 板书设计 是非恩怨——礼治 合法违法——法治 香火 面子 人情
建平中学高三2019年9月检测作文 費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 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一这就是 包灶上的泥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 少于800字 血脉里的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尽管遭受到城里人的藐视。同样, 扩大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命根,隽永于长河,篆刻于血脉。 命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赖以生存的脉脉相承的东西,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根基,我们“出 门在外”,仍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文化召唤而忧愁,因文化差异而孤独。文化是我们的乡愁 药,治愈了我们的水土不服。它是我们异国他乡的安慰,是不灭的信念与思想 文化不等同于文字或文学,它更像是千百年来搭好的框架。它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土壤 构造了我们部分观念与思想,对它们我们再熟悉不过。文化融入思想与灵魂并执着扎根,是 人与人之间联系与相同。 文化之所以担当命根的重担,根本原因还是它带来共鸣性,一种心灵的相通。正如格非 在《文学的邀约》中提到,传统文化的诗歌利用物象建立时空联系,我们在相似的情景下吟 诵相关的诗,内心必会泛起理解与共鸣,而这份情感,别的民族可能难以共通。同样,我们 早已习惯于春节团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文化习俗,我们自然而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相 似的情感。难以想象失去了这些文化,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的光景 文化身为我们的命根,虽失去不至于丧命,却没有了民族灵魂与内核。其传承是生生不 息的,所以如今我们望月,产生与古人相同的情感也不足为奇。它一脉相承,融于骨血,是 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虽说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心性较为复杂,导致了政治与社会一定的黑暗与苦难。正因如此,文化中苦难的抒写与消极 的部分不在少数。传承并不是一味照葫芦画瓢,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时代烙印与色 彩。苏东坡面临被批元祐党人的抑郁之时,并没有完全遵守儒家千百年来的观念,他吸收了 道家的空明与佛学的出世等,旷达超然于世,成为了独有的苏东坡。所以文化不仅只守旧, 我们可以博采众长,更好传承 总之,文化是我们的命根,是我们的血脉。我们理应怀揣热爱与坚持,在外来文化元素 涌入的同时,不惧他人的嘲笑与轻蔑,博采众长,并消解不合适的文化,承认文化中的不足 存在 “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文化是民族的命根。我们远居他乡的慰藉在此,我们乡愁的根 源在此,它也是我们生命浮华背后的质朴。岁月流转,血脉繁衍,沧海桑田,文化不灭。 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土”恰恰是 乡下人”的命根。“土”不知何时成了贬义词,在中国文化中,传说中我们都是由“土” 造出来的“土人”,那么“土气”便也并不当可笑,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前者嘲笑着“土”,后者却将“土”当作自
4 建平中学高三 2019 年 9 月检测作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 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 包灶上的泥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 少于 800 字。 血脉里的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尽管遭受到城里人的藐视。同样, 扩大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命根,隽永于长河,篆刻于血脉。 命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赖以生存的脉脉相承的东西,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根基,我们“出 门在外”,仍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文化召唤而忧愁,因文化差异而孤独。文化是我们的乡愁 药,治愈了我们的水土不服。它是我们异国他乡的安慰,是不灭的信念与思想。 文化不等同于文字或文学,它更像是千百年来搭好的框架。它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土壤, 构造了我们部分观念与思想,对它们我们再熟悉不过。文化融入思想与灵魂并执着扎根,是 人与人之间联系与相同。 文化之所以担当命根的重担,根本原因还是它带来共鸣性,一种心灵的相通。正如格非 在《文学的邀约》中提到,传统文化的诗歌利用物象建立时空联系,我们在相似的情景下吟 诵相关的诗,内心必会泛起理解与共鸣,而这份情感,别的民族可能难以共通。同样,我们 早已习惯于春节团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文化习俗,我们自然而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相 似的情感。难以想象失去了这些文化,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的光景。 文化身为我们的命根,虽失去不至于丧命,却没有了民族灵魂与内核。其传承是生生不 息的,所以如今我们望月,产生与古人相同的情感也不足为奇。它一脉相承,融于骨血,是 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虽说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心性较为复杂,导致了政治与社会一定的黑暗与苦难。正因如此,文化中苦难的抒写与消极 的部分不在少数。传承并不是一味照葫芦画瓢,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时代烙印与色 彩。苏东坡面临被批元祐党人的抑郁之时,并没有完全遵守儒家千百年来的观念,他吸收了 道家的空明与佛学的出世等,旷达超然于世,成为了独有的苏东坡。所以文化不仅只守旧, 我们可以博采众长,更好传承。 总之,文化是我们的命根,是我们的血脉。我们理应怀揣热爱与坚持,在外来文化元素 涌入的同时,不惧他人的嘲笑与轻蔑,博采众长,并消解不合适的文化,承认文化中的不足 存在。 “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文化是民族的命根。我们远居他乡的慰藉在此,我们乡愁的根 源在此,它也是我们生命浮华背后的质朴。岁月流转,血脉繁衍,沧海桑田,文化不灭。 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土”恰恰是 “乡下人”的命根。“土”不知何时成了贬义词,在中国文化中,传说中我们都是由“土” 造出来的“土人”,那么“土气”便也并不当可笑,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前者嘲笑着“土”,后者却将“土”当作自
己的根。不可否认,一些乡土的陋习的确不值得提倡,固守几千年泥土中封存的传统不该被 支持,“土气”的确代表了一些旧习陋习,但这不是一味反对的理由。因为“土”还包含着 劳动人民兢兢业业的勤劳,一份返璞归真的纯粹 但如今,许多城里人把乡下人的土气片面地分成了“下里巴人”的陋习,带着优越感加 以嘲笑,这一非个体现象的背后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外来文化随着国门更加开放的态度 涌入日常生活,让中国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城里人作为被冲击的第一号人物主动或被动地 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一一过去糟粕的劣处作为自己本土文化中尤为醒目的一点尤其被关 注;同时,应接不暇的外来文化作为新兴事物带来的不仅是好奇心,更是在某些商家和消费 主义的鼓吹下成为了某种“时尚”,与“土气”相对应。很多“一线”城里人以优越感将国 外之精华对比国内之糟粕,便对信息并未如此便利可得的乡下人的“土气”嗤之以鼻,否定 了中国文化其余的精华,忽视“土”中的珍宝 土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乡下人耳濡目染,传承千年至 今的符号。“土”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故乡又被称为“故土”,乡下人守 着自己的“根”,扎于自己的故乡中,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少,保有对自己文化的依恋。中华 民族本就是家国情怀深厚的民族,乡下人不过是将情怀实体化,寄托在了家乡的土中,表现 在自己风貌上。这种“土气”并不是城里人轻视的“不时尚”,而是一种和乐淳朴的中国原 土风味。“乡土”二字便能证明乡下人与土隔不开的联系。 因此,城里人应该改变对“土气”的看法,重新正视“土气”的乡下人,在外来文化不 断冲击下保持对自己文化虔诚的热爱与真正的了解,勿一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将我国之“土”变成一贬义词 乡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着故土,将自己的根扎于我们 自己的土地里
5 己的根。不可否认,一些乡土的陋习的确不值得提倡,固守几千年泥土中封存的传统不该被 支持,“土气”的确代表了一些旧习陋习,但这不是一味反对的理由。因为“土”还包含着 劳动人民兢兢业业的勤劳,一份返璞归真的纯粹。 但如今,许多城里人把乡下人的土气片面地分成了“下里巴人”的陋习,带着优越感加 以嘲笑,这一非个体现象的背后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外来文化随着国门更加开放的态度 涌入日常生活,让中国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城里人作为被冲击的第一号人物主动或被动地 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过去糟粕的劣处作为自己本土文化中尤为醒目的一点尤其被关 注;同时,应接不暇的外来文化作为新兴事物带来的不仅是好奇心,更是在某些商家和消费 主义的鼓吹下成为了某种“时尚”,与“土气”相对应。很多“一线”城里人以优越感将国 外之精华对比国内之糟粕,便对信息并未如此便利可得的乡下人的“土气”嗤之以鼻,否定 了中国文化其余的精华,忽视“土”中的珍宝。 土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乡下人耳濡目染,传承千年至 今的符号。“土”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故乡又被称为“故土”,乡下人守 着自己的“根”,扎于自己的故乡中,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少,保有对自己文化的依恋。中华 民族本就是家国情怀深厚的民族,乡下人不过是将情怀实体化,寄托在了家乡的土中,表现 在自己风貌上。这种“土气”并不是城里人轻视的“不时尚”,而是一种和乐淳朴的中国原 土风味。“乡土”二字便能证明乡下人与土隔不开的联系。 因此,城里人应该改变对“土气”的看法,重新正视“土气”的乡下人,在外来文化不 断冲击下保持对自己文化虔诚的热爱与真正的了解,勿一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将我国之“土”变成一贬义词。 乡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着故土,将自己的根扎于我们 自己的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