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 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 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 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 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 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 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 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 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 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 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 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 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 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 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 :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 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 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二、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 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 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 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 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一 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 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 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 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 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 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 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 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 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 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分论点) 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论据、议论) 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结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题目: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搭建框架 (a)确立论点 要敬畏生命 (b)切分论点 分论点一: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分论点一的扩展 要求:依据常式和变式用所提供的论据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1—-5组写作) 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6——7组写作) 2、比较下面两段习作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习作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生 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 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 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 奇迹般生还。 习作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 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 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 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 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 不放弃。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对生命的 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答案:习作一只叙述了论据,没有议论和结论部分,不符合常式的写作要求。 习作二完全符合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的要求。“2010年3月28 日一一奇迹般生还”是论据;“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 弃。”议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是结论。 3、下面文段属于主体论证段常式还是变式?请分析 习作三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所谓对生命的尊重,底线是不残害生命, 不放弃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 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分论点) 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论据、议论) 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结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题目: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搭建框架 (a)确立论点: 要敬畏生命 (b)切分论点: 分论点一: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分论点一的扩展 要求:依据常式和变式用所提供的论据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1——5 组写作) 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6——7 组写作) 2、比较下面两段习作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习作一 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 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 水巷道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 工作最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 8 天 8 夜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 奇迹般生还。 习作二 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 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水巷道 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工作最 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 天 8 夜 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 不放弃。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对生命的 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答案:习作一只叙述了论据,没有议论和 结论部分,不符合常式的写作要求。 习作二完全符合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的要求。“2010 年 3 月 28 日——奇迹般生还”是论据;“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 弃。”议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是结论。 3、下面文段属于主体论证段常式还是变式?请分析。 习作三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所谓对生命的尊重,底线是不残害生命, 不放弃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 故,153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 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 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 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 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 年3月28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 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 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 论证段 A变式: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B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论据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 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 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 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 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 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 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 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 什么样的美丽借口。(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 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 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 生命。(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 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议论)相反, 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 会成本。(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一个女子两年内自 杀10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10次救援, 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议论) 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结论 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海涅说:“生命 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 故,153 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 夜,抽水 17 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 500 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 600 多 米,倾角 25 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 30 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 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 天 8 夜后,有 115 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 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 年 3 月 28 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 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 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 行扩展,写一个主体 论证段。 A 变式:分论点 +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B 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论据 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 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 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 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 10 次救援,至少 花掉 100 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 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 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 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 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 余名遇难 者的名字足足念了 2 小时 28 分钟。 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 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 什么样的美丽借口。(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 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 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 生命。(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 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议论)相反, 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 10 次救援,至少花掉 100 万元社 会成本。(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一个女子两年内自 杀 10 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 10 次救援, 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议论) 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结论) 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海涅说:“生命 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
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 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 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 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 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 人,那是一种生命被重视的重量。(议论) 二、总结整理 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分论点可在段首提出,也可在段尾提出。 2.论据与议论的组合可先叙后议,也可边叙边议。 3.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扩展中“论据+议论”还可演化为: A.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训练案 课后巩固促提升 自主选择扩展形式,扩展分论点二和分论点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因果分析法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因果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难点:学会运用“因果分析法”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知识梳理
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 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 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 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 年在 “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 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 2 小时 28 分钟。 (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 人,那是一种生命被 重视的重量。(议论) 二、总结整理 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分论点可在段首提出,也可在段尾提出。 2.论据与议论的组合可先叙后议,也可边叙边议。 3.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扩展中“论据+议论”还可演化为: A.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 B.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训练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自主选择扩展形式,扩展分论点二和分论点三。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因果分析法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 因果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难点 :学会运用“因果分析法”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领悟一:概念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 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 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 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关键领悟 领悟二:因果分析法的语言标志 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 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语言标志:为什么 因为;正因为如此 所以;之所以一 是因为:究其缘由等等。 基础自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面文段的作者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说理的? 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 盖地的选秀活动。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 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 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 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年少的她们凭一时的光芒而崛起, 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 样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答案: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究其缘由i±把问题引向深处,指出少年出道 的明星很快便让人们忘记,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人世险恶±i°在光怪陆离 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1±。这样的 分析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作者如何深入分析原因?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 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 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 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 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答案: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 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 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 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2、请用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领悟一:概念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 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 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 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关键领悟 领悟二:因果分析法的语言标志 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 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语言标志: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 是因为;究其缘由等等。 二、基础自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 考:下面文段的作者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说理的? 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 盖地的选秀活动。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 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 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 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年少的她们凭一时的光芒而崛起, 却无法适应人世险恶,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 样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 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答案: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究其缘由¡±把问题引向深处,指出少年出道 的明星很快便让人们忘记,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人世险恶¡±¡°在光怪陆离 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这样的 分析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作者如何深入分析原因?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 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 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 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 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答案: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 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 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 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2、请用运 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 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 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 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 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 名的数学家。 答案: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 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 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 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 脱颖而出。 3、请用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 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 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 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答案: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 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 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 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课后巩固促提升 l、请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有人为贪官辩护,说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但是同是天 津这条“河”,刘青山张子善侵吞巨额公款,由当年的红小鬼、国家功臣沦为人 民的罪人,湿了‘鞋”:木匠出身的书记李瑞环却永远干干净净。同是上海这条 ‘河”,市委书记陈良宇湿了“鞋”,但当年的陈毅市长却两袖清风,一双净 答案:刘青山、张子善、陈良宇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关键在于政治上抛弃了共 产主义理想,思想上拜金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李瑞环、陈毅“常在河边走, 硬是不湿鞋”,关键在于他们政治理想髙远,思想上永远想着国家人民,有着崇 高的理想和品德修养。河边湿鞋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河” 2、请用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说理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 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 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 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 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 名的数学家。 答案: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 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 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 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 没”, 脱颖而出。 3、请 用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 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 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 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答案: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 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 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 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1、请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 。 有人为贪官辩护,说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但是同是天 津这条“河”,刘青山张子善侵吞巨额公款,由当年的红小鬼、国家功臣沦为人 民的罪人,湿了‘鞋”;木匠出身的书记李瑞环却永远干干净净。同是上海这条 ‘河”,市委书记陈良宇湿了“鞋”,但当年的陈毅市长却两袖清风,一双净 “鞋”。 答案:刘青山、张子善、陈良宇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关键在于政治上抛弃了共 产主义理想,思想上拜金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李瑞环、陈毅“常在河边走, 硬是不湿鞋”,关键在于他们政治理想高远,思想上永远想着国家人民,有着崇 高的理想和品德修养。河边湿鞋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河”。 2、请 用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说理性的文字(不少于 2 00 字)。 观 点 :
事实论据的运用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事实论据”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弄清楚“如何运用事实论据”的有关问题 难点:学会运用事实论据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知识梳理 1、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 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选取事实论据的原则 ①一致性一一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要和论点一致; ②典型性一一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③新颖性一一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发生在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材料;为人 熟知的事例换角度运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 3、使用事实论据的基本技法 (一)叙述定向法 在众多的事实论据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 有表意的多向性,这虽给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但如利用不好, 常常弄得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解决这 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叙述定向法,在叙述材料时,根据所论证论点的需要 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述事实论据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尽量将材料往观 点上靠。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地把握材料与论点意义上的一致 性,二是要多用些揭示性词语给以标明,这样,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性就更明确了 (二)概括列举法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论证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因为这些材料 多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常见的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须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 来就行了。 (三)以点代面法 为了使说理时论据充分,增强说服力,可以用以点代面法来尽量多容纳一些论据, 所谓“点”,就是文中需要详写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那些比较具体、生动新
事实论据的运用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事实论据”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如何运用事实论据”的有关问题。 难点 :学会运用事实论据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 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 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选取事实论据的原则: ①一致性——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要和论点一致; ②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③新颖性——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发生在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材料;为人 熟知的事例换角度运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 3、使用事实论据的基 本技法 (一)叙述定向法 在众多的事实论据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 有表意的多向性,这虽给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但如利用不好, 常常弄得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解决这 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叙述定向法,在叙述材料时,根据所论证论点的需要, 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述事实论据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尽量将材料往观 点上靠。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地把握材料与论点意义上的一致 性,二是要多用些揭示性词语给以标明,这样,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性就更明确了。 (二)概括列举法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论证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因为这些材料 多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常见的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须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 来就行了。 (三)以点代面法 为了使说理时论据充分,增强说服力,可以用以点代面法来尽量多容纳一些论据。 所谓“点”,就是文中需要详写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那些比较具体、生动新
鲜的材料;“面”是那些比较熟悉的、典型的事例,多用一串类似排比句的句型 列举出来,这样,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 (四)以旧翻新法 议论文事实论据使用中我们最忌讳的问题之一是总是重复使用某些论据,没有 点新鲜感,以至于老师一见就烦。其实,如果在写作时一时找不到新材料用做论 据,可以适当采用老材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善于强调老材料中为我 所用的那一个侧面,使老材料焕发新生。我们不妨把这种方法成为“新瓶装旧 二、基础自测 1、下面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否能有力证明论点?事实论据有哪些要求? 梅兰芳教会了我们: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曾拜师学艺。但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 拒不收留。这对于当时正信心勃勃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但是,他 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拾心情,灰心丧气从此灰飞烟灭 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一一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 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最终,梅 兰芳的双眼变得有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而他成为一名著名 的戏剧家。因为他不轻易说“不”,所以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摘自2008年高 考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答案:这段文字用梅兰芳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 这一分论点。文段叙述了天生“一双死鱼眼”的梅兰芳为了实现理想,用喂鸽子 养金鱼的机会来练眼睛,使其灵动的经历。仰望长空紧追鸽子,俯视水底寻觅金 鱼的苦练正是“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好的诠释 这一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与论点一致;选择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学艺经历作 为论据,十分典型;选择他以喂鸽子、养金鱼的方式来练眼神的事例,给人新颖 的感觉 2、孙膑的故事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如果论证角度不同,叙述材料时就应该有 所侧重。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别指出其叙述材料时的侧重点 文段1: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涓,曾与 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 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庞涓本来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 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 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 文段2: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 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 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 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 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答案:文段1围绕“嫉妒的危害”这个中心,叙述材料的着眼点侧重于庞涓对孙 膑的嫉妒等方面的内容。文段2围绕“变通的作用”这个中心,叙述材料的着眼 点侧重于孙膑打破常规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文段在叙述材料时都运用了叙述定向 法。这样,在论证时所选择的论据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 3、下面文段在使用事实论据时采用了什么列举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鲜的材料;“面”是那些比较熟悉的、典型的事例,多用一串类似排比句的句型 列举出来,这样,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 (四)以旧翻新法 议论文事实论据使用中我们最忌讳的问题之一是总是重复使用某些论据,没有一 点新鲜感,以至于老师一见就烦。其实,如果在写作时一时找不到新材料用做论 据,可以适当采用老材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善于强调老材料中为我 所用的那一个侧面,使老材料焕发新生。我们不妨把这种方法成为“新瓶装旧 酒”。 二、基础自测 1、下面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否能有力证明论点?事实论据有哪些要求? 梅兰芳教会了我们: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曾拜师学艺。但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 拒不收留。这对于当时正信心勃勃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但是,他 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拾心情,灰心丧气从此灰飞烟灭。 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 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最终,梅 兰芳的双眼变得有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而他成为一名著名 的戏剧家。因为他不轻易说“不”,所以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摘自 2008 年高 考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答案:这段文字用梅兰芳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 这一分论点。文段叙述了天生“一双死鱼眼”的梅兰芳为了实现理想,用喂鸽子、 养金鱼的机会来练眼睛,使其灵动的经历。仰望长空紧追鸽子,俯视水底寻觅金 鱼的苦练正是“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好的诠释。 这一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与论点一致;选择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学艺经历作 为论据,十分典型;选择他以喂鸽子、养金鱼的方式来练眼神的事例,给人新颖 的感觉。 2、孙膑的故事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如果论证角度不同,叙述材料时就应该有 所侧重。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别指出其叙述材料时的侧重点。 文段 1: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涓,曾与 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 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 庞涓本来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 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 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 :文段 2: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 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 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 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 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答案:文段 1 围绕“嫉妒的危害”这个中心,叙述材料的着眼点侧重于庞涓对孙 膑的嫉妒等方面的内容。文段 2 围绕“变通的作用”这个中心,叙述材料的着眼 点侧重于孙膑打破常规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文段在叙述材料时都运用了叙述定向 法。这样,在论证时所选择的论据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3、下面文段在使用事实论据时采用了什么列举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毕加索选择了创作,饿着肚子画成了《烫衣妇》;鲁迅选择了文学,便把刀和枪 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 站”;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许真惠选择了亲情,把三个 弟妹拉扯成了博士生;汪洋湖选择了党性和人民群众,“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 恪守的座右铭;李向群选择了奉献,才会二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在心田上 放牧》) 答案:例如:在论述“心灵的选择”时,由于事实论据大家都比较熟悉,考生采 用了概括列举法。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 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屈原被贬,他有罪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虽然君主把他流放了,但他却守规了 遵守了君主的指令,他去了贬谪之地,如果他不守规,而是奋起反抗,他人头早 就落地了,成了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淹没在历史之中,而屈原也就不是那为国而 自沉于汨罗的屈原了,他也就无法表忠贞之心,流芳百世了。 (摘自2009年高考江西作文《有理,也得守规》 问题:选文用屈原被流放的事例来论证“有理也得守规”这一观点,你认为恰当 吗? 答案:不恰当。选文中用屈原遵守君主指令,去了贬谪之地的例子来证明“有理 也得守规”,实在牵强。文中还说屈原如果不遵指令而奋起反抗,就无法表忠贞 之心而流芳百世,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结 要正确地使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 论据材料,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品。 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素材大全”之类的应试资料 是不行的。要了解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 比如,想了解屈原,可读他的《离骚》《涉江》《天问》等作品和司马迁的《史 记·屈原列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经历,把握其精神实质。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 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 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 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 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一一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 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 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 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 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我们的公民,也有众 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
毕加索选择了创作,饿着肚子画成了《烫衣妇》;鲁迅选择了文学,便把刀和枪 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 站”;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许真惠选择了亲情,把三个 弟妹拉扯成了博士生;汪洋湖选择了党性和人民群众,“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 恪守的座右铭;李向群选择了奉献,才会二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在心田上 放牧》) 答案:例如:在论述“心灵的选择”时,由于事实论据大家都比较熟悉,考生采 用了概括列举法。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 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屈原被贬,他有罪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虽然君主把他流放了,但他却守规了, 遵守了君主的指令,他去了贬谪之地,如果他不守规,而是奋起反抗,他人头早 就落地了,成了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淹没在历史之中,而屈原也就不是那为国而 自沉于汨罗的屈原了,他也就无法表忠贞之心,流芳百世了。 (摘自 2009 年高考江西作文《有理,也得守规》 问题:选文用屈原被流放的事例来论证“有理也得守规”这一观点,你认为恰当 吗? 答案:不恰当。选文中用屈原遵守君主指令,去了贬谪之地的例子来证明“有理 也得守规”,实在牵强。文中还说屈原如果不遵指令而奋起反抗,就无法表忠贞 之心而流芳百世,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结: 要正确地使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 论据材料,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品。 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素材大全”之类的应试资料 是不行的。要了解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 比如,想了解屈原,可读他的《离骚》《涉江》《天问》等作品和司马迁的《史 记·屈原列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经历,把握其精神实质。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 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 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 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 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 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 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 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 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 GDP 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我们的公民,也有众 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
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 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摘自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 问题: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答案: 选文第三段的用例没有拘泥于名人伟人的事例,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时 代感强。可看出作者善于关注社会时政、思考当下生活。作者从反面列举事例: 部分官员无视人民这一原点,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众多公民没有原点意识,不愿 承担公民之责。这两个事例从“官”和“民”这两个角度展开,很有代表性,与 文题“回到原点”的立意要求相契合,真实而有说服力,因而能体现“材料典 型”的要求。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1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千里寄饼给长安好友一姓杨的大使,赋 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岀炉。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 无?”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 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 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 却打了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 了 (摘自2005年高考上海作文《夜深还过女墙来》 文段2同样是细小的事物,一封已被很多人淡忘的忏悔书,也让我们看到一个 科学巨人的人格缺失。伽利略,这个历史上震动世界的名字,却曾经被写在一封 可耻的忏悔书上。内容是,他承认他关于地球是转动的说法不正确,并向所有宗 教忏悔。在威胁面前他放弃了人格,正如德国戏剧家在《伽利略传》中的评价: 他让自己成为社会麻木人群的一部分,死亡了。 (摘自2005年高考浙江作文《水滴里的阳光》 问题: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文段1、2的作者用例会不会 落入俗套呢 答案 不会落入俗套。为人熟知的事例换一个角度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白 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但文段1作者用白居易千里寄饼给杨大 使的材料作为古代文化的事例与现代文化相比照,切入的角度很别致。写的虽是 旧事,在中学生作文中却鲜有人用,当然显得新鲜。而文段2,体现伽利略人 格缺失的忏悔书更是让熟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我们倍感新鲜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课后巩固促提升 1.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 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 总是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
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 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摘自 2011 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 问题: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答案: 选文第三段的用例没有拘泥于名人伟人的事例,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时 代感强。可看出作者善于关注社会时政、思考当下生活。作者从反面列举事例: 部分官员无视人民这一原点,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众多公民没有原点意识,不愿 承担公民之责。这两个事例从“官”和“民”这两个角度展开,很有代表性,与 文题“回到原点”的立意要求相契合,真实而有说服力,因而能体现“材料典 型”的要求。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 1 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千里寄饼给长安好友一姓杨的大使,赋 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 无?”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 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 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 却打了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 了。 (摘自 2005 年高考上海作文《夜深还过女墙来》 文段 2 同样是细小的事物,一封已被很多人淡忘的忏悔书,也让我们看到一个 科学巨人的人格缺失。伽利略,这个历史上震动世界的名字,却曾经被写在一封 可耻的忏悔书上。内容是,他承认他关于地球是转动的说法不正确,并向所有宗 教忏悔。在威胁面前他放弃了人格,正如德国戏剧家在《伽利略传》中的评价: 他让自己成为社会麻木人群的一部分,死亡了。 (摘自 2005 年高考浙江作文《水滴里的阳光》 问题: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文段 1、2 的作者用例会不会 落入俗套呢? 答案: 不会落入俗套。为人熟知的事例换一个角度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白 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但文段 1 作者用白居易千里寄饼给杨大 使的材料作为古代文化的事例与现代文化相比照,切入的角度很别致。写的虽是 旧事,在中学生作文中却鲜有人用,当然显得新鲜。而文段 2 ,体现伽利略人 格缺失的忏悔书更是让熟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我们倍感新鲜。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后巩固促提升 1.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 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 总是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