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 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首先,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只有10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就不能拿到发展分。因为高考评分标准 是基本上不跨等级给分。 因此,高考作文,首先就要保证基础等级的分数不能太低。 、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 题意。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 “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高考作文题除了题干、材料或指定标题外, 往往在“注意”(“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要“符合题意”,就要理 解试题所限定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写作前,要对试题的 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 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 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 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 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世界上 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 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 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 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 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 字”诸项,也要一一落实。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 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 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 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20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 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 如前所述,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 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 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 “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 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 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首先,基础等级是 50 分,发展等级只有 10 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就不能拿到发展分。因为高考评分标准 是基本上不跨等级给分。 因此,高考作文,首先就要保证基础等级的分数不能太低。 二、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 题意。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 “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高考作文题除了题干、材料或指定标题外, 往往在“注意”(“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要“符合题意”,就要理 解试题所限定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写作前,要对试题的 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 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 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 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 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世界上 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 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 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 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 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 字”诸项,也要一一落实。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 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 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 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 20 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 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 如前所述,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 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 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 “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 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 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 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 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髙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 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 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 “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 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 立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 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 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 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 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 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 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 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有创新”中 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 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髙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 有些题目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材料的本质含义有 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 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1)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 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往往蕴涵着某种晢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 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2)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 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 定主题的过程,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3)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 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4)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 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 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 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 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 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 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 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 “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 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 立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 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 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 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 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 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 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 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有创新”中 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 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 有些题目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材料的本质含义有 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 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⑴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 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往往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 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⑵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 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 定主题的过程,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⑶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 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⑷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 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第一,理解基本义。准确理解材料、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般性的材料或话题要准确理解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规则”这个话题, 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 判”“道德”等。再如“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 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有 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第二,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 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 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一一迁就自我、放 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 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 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第三,辨明概念关系。如果材料或话题涉及几个概念,如“痛苦与快乐”“目 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 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 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 “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 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 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 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 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 第四,谨防话题转移。在作文中,不管是题目指定的话题,还是考生根据材 料、命题所确定的话题,在行文中要做到一以贯之。有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有 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便再也收不回来了。例如,一考生以“门 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一文,文章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 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 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 的题意进行补救。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 次的二类卷。 第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 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 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髙下、 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如果材料或题目的范围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 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 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 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不仅有材料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好好审题,议论文要好好审题 记叙文也要好好审题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第一,理解基本义。准确理解材料、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一 般性的材料或话题要准确理解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规则”这个话题, 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 判”“道德”等。再如“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 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有 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第二,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 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 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迁就自我、放 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 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 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第三,辨明概念关系。如果材料或话题涉及几个概念,如“痛苦与快乐”“目 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 “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 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 “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 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 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 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 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 第四,谨防话题转移。在作文中,不管是题目指定的话题,还是考生根据材 料、命题所确定的话题,在行文中要做到一以贯之。有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有 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便再也收不回来了。例如,一考生以“门 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一文,文章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 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 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 的题意进行补救。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 次的二类卷。 第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 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 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高下、 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如果材料或题目的范围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 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 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 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不仅有材料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好好审题,议论文要好好审题, 记叙文也要好好审题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 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 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 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 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燧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 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 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 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审题立意时,始终与“先”、“后”周 旋,尽量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 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 先忧者”,不是“先 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査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 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 “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 “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 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 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再譬如“过河小卒”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此题的“中心论点”比较 明确,无需同学们费神一一小卒过河胜似车,“小”可以变“大”。它主要用来 训练考生们的“分析”能力,即学会“分解”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论点”(分 论点):①小卒必须过河,不过河只能被动挨打;②“过河小卒”灵活机动,战 斗力大增;③“过河小卒”应当有协作精神,与“车”、“马”、“炮”相互配 合;④“过河小卒”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⑤过河后,小卒在冲锋陷阵中面临 更大的危险,要义无返顾,不怕牺牲;⑥关键时刻小卒可以直捣“黄龙府”,百 万军中取上将之首:⑦“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⑧“过河小 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精神,等等 再譬如“门”这个题目。十分简洁,内涵甚丰,可以任学生自由联想,因为 与“门”有关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后来,又有朋友将此题发展为“有人敲 门”,那就更加有“情节”、更加有“动感”,也更难“宿构”了。某校高三学 生丁捷脱颖而出,他写了两个“门”,同在一条巷子中,面对着面:一个是“师 门”,住着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是“官门”,住着一位县里的 有些贪的“大干部”。两“门”对照,妙趣橫生,哲理悠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 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 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 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 的扩大和延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 自由。“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 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一一体现出文体的规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 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 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 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 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燧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 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 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 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审题立意时,始终与“先”、“后”周 旋,尽量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 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 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 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 “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 “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 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 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再譬如“过河小卒”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此题的“中心论点”比较 明确,无需同学们费神——小卒过河胜似车,“小”可以变“大”。它主要用来 训练考生们的“分析”能力,即学会“分解”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论点”(分 论点):①小卒必须过河,不过河只能被动挨打;②“过河小卒”灵活机动,战 斗力大增;③“过河小卒”应当有协作精神,与“车”、“马”、“炮”相互配 合;④“过河小卒”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⑤过河后,小卒在冲锋陷阵中面临 更大的危险,要义无返顾,不怕牺牲;⑥关键时刻小卒可以直捣“黄龙府”,百 万军中取上将之首;⑦“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⑧“过河小 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精神,等等。 再譬如“门”这个题目。十分简洁,内涵甚丰,可以任学生自由联想,因为 与“门”有关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后来,又有朋友将此题发展为“有人敲 门”,那就更加有“情节”、更加有“动感”,也更难“宿构”了。某校高三学 生丁捷脱颖而出,他写了两个“门”,同在一条巷子中,面对着面:一个是“师 门”,住着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是“官门”,住着一位县里的 有些贪的“大干部”。两“门”对照,妙趣横生,哲理悠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 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 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 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 的扩大和延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 自由。“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 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 范
“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考生来说, 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 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 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 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 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髙考作文 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各省阅卷点对文体要求往往有进一步的阐述 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 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 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 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 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 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 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 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 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 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选择最佳文体。①这个题目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 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 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 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 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 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 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 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 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 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 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 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 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 实是难为同学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100个考生写议论文, 有1篇“优秀”就算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 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
“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考生来说, 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 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 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 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 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高考作文 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各省阅卷点对文体要求往往有进一步的阐述。 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 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 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 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 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 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 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 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 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 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选择最佳文体。①这个题目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 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 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 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 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 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 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 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 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 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 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 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 18 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 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 实是难为同学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 100 个考生写议论文, 有 1 篇“优秀”就算不错;而 100 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 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
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 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 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髙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髙一等(第 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 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 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 的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 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感情真挚”是 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 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 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 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写《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 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 “死后孩子们梦见我,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都不宽裕,“把仅有的 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 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 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要写出真 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 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 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 符合“四此”一一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 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 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 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 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 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 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 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 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 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髙雅 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 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 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 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 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第 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 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 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 的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 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感情真挚”是 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 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 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 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写《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 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 “死后孩子们梦见我,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都不宽裕,“把仅有的 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 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 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要写出真 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 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 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 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 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 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 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 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 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 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 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 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 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 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 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 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 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 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 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 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 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 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5、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考生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 的地写。假如,我们有了写作的激情,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 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者同学倾诉; 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 同龄人)倾诉 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冋构成文章的精髓。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 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 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 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 能力 1、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 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 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髙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 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 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 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 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胡锦涛同 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 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 鞭挞。 3、要树立正确的“三观”: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 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 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 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 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 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 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 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③正确的价 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
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 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 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 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 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 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 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5、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考生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 的地写。假如,我们有了写作的激情,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 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者同学倾诉; 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 同龄人)倾诉。 “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 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 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 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 能力。 1、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 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 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 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 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 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 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胡锦涛同 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 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 鞭挞。 3、要树立正确的“三观”: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 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 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 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 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 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 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 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③正确的价 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
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 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 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 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 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 不慎重。 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都已具备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的纯真,他们朴素 的视角,往往能发现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 然地写下来,其审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有一位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位同学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 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他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 客”,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孩子尷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 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作者 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 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 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 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在高考作文时,有几个具体问题必须注意:(1)不要写那种“纯”抒情的、 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议论”的文章;(2) “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你没有这个“金刚钻” 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3)不要写那种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 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教授,X教授,Y教授 等等;(4)不要搞许多“ ”、“四”,把文章切割、肢解 的很破碎,尽可能地一气呵成:(5)不要在标题下来三、四句玩“深沉”、玩 哲理”、玩“文字游戏”的“题记”,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 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正文”部分的阅读情绪 (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在这一点上达不 到基本要求,也就是文章内容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翔实、具体,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 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 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 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 清楚,资料充分。 ①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 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 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 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 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 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 值。这些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高考时不易撞车
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 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 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 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 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 不慎重。 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都已具备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的纯真,他们朴素 的视角,往往能发现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 然地写下来,其审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有一位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位同学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 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他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 客”,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孩子尴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 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作者 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 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 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 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在高考作文时,有几个具体问题必须注意:(1)不要写那种“纯”抒情的、 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议论”的文章;(2) “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你没有这个“金刚钻”, 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3)不要写那种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 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 教授,X 教授,Y 教授, 等等;(4)不要搞许多“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 的很破碎,尽可能地一气呵成;(5)不要在标题下来三、四句玩“深沉”、玩 “哲理”、玩“文字游戏”的“题记”,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 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正文”部分的阅读情绪。 (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在这一点上达不 到基本要求,也就是文章内容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翔实、具体,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 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 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 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 清楚,资料充分。 ①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 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 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 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 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 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 值。这些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高考时不易撞车
②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 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 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 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 现出的新人新事物。比如: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一民族脊梁钱学森,天 地英雄李剑英,树仁立德的钟期荣、胡鸿烈,义无返顾的孟祥斌,践行信仰的方 永刚,心灵强者李丽,人生如炬的闵恩泽,大医医心的陈晓兰,有信延信的谢延 信,真爱无疆的罗映珍等等。 ③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 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 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 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 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 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 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 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是够考生使用的了,问题 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 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 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 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 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髙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 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 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 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 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 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④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可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 尺子,确定试题限制以外的“开发区”,然后大做文章,充实内容。如“假如记 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分 别对“事”“理”“情”加以限制,考生可在“时、地、人、物、景”等“区域 做文章,充实试题限定的“事、理、情”。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 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 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 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 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 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 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 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 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准确,也是对中心的要求。“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
②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 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 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 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 现出的新人新事物。比如:2007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民族脊梁钱学森,天 地英雄李剑英,树仁立德的钟期荣、胡鸿烈,义无返顾的孟祥斌,践行信仰的方 永刚,心灵强者李丽,人生如炬的闵恩泽,大医医心的陈晓兰,有信延信的谢延 信,真爱无疆的罗映珍等等。 ③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 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 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 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 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 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 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 12 年,不谈课外看 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 24 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是够考生使用的了,问题 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 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 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 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 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 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 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 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 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 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④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可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 尺子,确定试题限制以外的“开发区”,然后大做文章,充实内容。如“假如记 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分 别对“事”“理”“情”加以限制,考生可在“时、地、人、物、景”等“区域” 做文章,充实试题限定的“事、理、情”。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 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 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 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 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 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 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 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 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准确,也是对中心的要求。“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
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不偏不倚,重点 准确、突出。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 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 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如果作文题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 与题目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 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 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 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 心服务。 ②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 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日 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 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 反复强调。 ③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 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 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 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 己的感悟。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髙 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五)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 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 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 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 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概头西 棒 ①语言规范。在写作中,要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词 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自己心意生 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 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 用方言俚语。 ②语言准确。要符合语言准确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问题有些看法要表达得十 分准确才行。“我认为”“大家都这样看”“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人的不良 行为”“从全局看是好的”“这只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看法”“不是有不少 人这样去干吗?”“我愿意这样”等等,是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 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有些说法还需要婉转。 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 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 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较好,“有 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
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不偏不倚,重点 准确、突出。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 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 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如果作文题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 与题目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 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 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 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 心服务。 ②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 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 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 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 反复强调。 ③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 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 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 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 己的感悟。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高 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五)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 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 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 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 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概头西一 棒”。 ①语言规范。在写作中,要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词 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自己心意生 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 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 用方言俚语。 ②语言准确。要符合语言准确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问题有些看法要表达得十 分准确才行。“我认为”“大家都这样看”“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人的不良 行为”“从全局看是好的”“这只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看法”“不是有不少 人这样去干吗?”“我愿意这样”等等,是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 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有些说法还需要婉转。 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 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 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较好,“有 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