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脂类代衙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肪的分解逃 lalvcerols 三脂肪的合成代谢 四磷脂的代谢 五胆固醇的代
第十一章 脂类代谢 一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二 脂肪的分解代谢 三 脂肪的合成代谢 四 磷脂的代谢 五 胆固醇的代谢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一 .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概念:脂类是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 剂的一大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又称三酯酰甘油或甘油三脂 (triglyceride, TG 脂类 磷脂( phospholipid,PL) 类脂固醇类:如胆固醇( (cholestero) 糖脂( glycolipides)
概念:脂类是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 剂的一大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类 脂肪:又称三酯酰甘油或甘油三脂 类脂 固醇类:如胆固醇(cholesterol) 磷脂(phospholipid,PL) 糖脂(glycolipides) (triglyceride,TG)
功能 1.储能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组织储存脂肪,约占体重10~20% g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38KJ,而1g糖 彻底氧化仅供销能16.7KJ 合理饮食 脂肪氧化供能占15~25% 空腹 脂肪氧化供能占50%以上 禁食1~3天 脂肪氧化供能占85% 饱食、少动 脂肪堆积,发胖
1. 储能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1g 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38KJ,而1g 糖 彻底氧化仅供销能 16.7KJ 脂肪组织储存脂肪, 约占体重10~20% . 合理饮食 脂肪氧化供能占 15~25% 空腹 脂肪氧化供能占 50% 以上 禁食1~3天 脂肪氧化供能占 85% 饱食、少动 脂肪堆积,发胖 功能
2.生物膜的重要结构成分 3.参与代谢调控 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磷脂酰肌醇 三磷酸肌醇、甘油二酯 (第二信使) 胆固醇 类固醇激素、VD3
2. 生物膜的重要结构成分 3. 参与代谢调控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磷脂酰肌醇 三磷酸肌醇、甘油二酯 胆固醇 类固醇激素、VD3 (第二信使)
消化 小肠上段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脂类(TG、Ch、PL等) 胆汁酸盐乳化 微团 胰脂肪酶、辅脂酶等水解 甘油一脂、溶血磷脂、 混合微团 长链脂肪酸、胆固醇等乳化
消化 小肠上段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脂类(TG、Ch、PL等) 微团 胆汁酸盐乳化 胰脂肪酶、辅脂酶等水解 甘油一脂、溶血磷脂、 长链脂肪酸、胆固醇等 混合微团 乳化
吸收 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混合扩散「小肠粘膜重新酯化 微团 乳糜微粒 细胞内 载脂蛋白结 5合 肝脏门静脉
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混合 微团 扩散 小肠粘膜 细胞内 重新酯化 载脂蛋白结合 乳糜微粒 肝脏 门静脉 吸收
运输一—血浆脂蛋白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脂蛋白,LP) 1.血脂: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 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血 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LP形 式存在和运输。 2.血脂来源: ①肠道中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 ②由肝脏、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③储存脂肪动员释放入血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脂蛋白,LP) 1.血脂: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括甘油三 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血 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LP形 式存在和运输。 ②由肝脏、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2.血脂来源: ①肠道中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 ③储存脂肪动员释放入血。 运输----血浆脂蛋白
①进入脂肪组织储存; 氧化供能; 3.血脂的去路: ③构成生物膜; ④转变为其它物质
3. 血脂的去路: ① 进入脂肪组织储存; ③ 构成生物膜; ② 氧化供能; ④ 转变为其它物质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超速离心法 按密度大小依次为: 乳糜微粒(CM) 颗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度 高密度脂蛋白(HDL)
超速离心法 按密度大小依次为: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密 度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颗 粒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